中山探索破解养老难题: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自1990年起,中山就步入了老龄化,比全国老龄化提早了9年。至去年年底,中山有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24 .77万,占户籍人口的15 .68%.养老问题摆在眼前,中山市委市政府从2013年开始已连续几年把老年人工作纳入十项民生实事。今年年初,经过市民票选,“关爱老人工程”以近10万的票数入选十项民生实事。
调查显示,98%以上的中山老人受传统观念影响,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不强,其中6 3 .8 %的老年人选择在家里养老,24 .8%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近年来,针对中山老人的养老倾向,中山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强化统一规划和政策指导,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探索养老机构公建(办)民营,推进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各类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养老事业。
5月17日上午,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副市长杨文龙、市政协副主席郭惠冰及市政府重点政务第四督查组成员,对2016年市十项民生实事“关爱老人工程”开展专项督查。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副主席郭惠冰及督查组成员还实地视察了东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山市颐老一键通健康服务中心等服务站点。
根据统计数据,中山早在1990年已步入老龄化社会。当时60岁以上老年人总数为11 .59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10 .8%.截至2015年底,全市户籍人口158 .6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老年人24 .77万人,老龄化率15 .68%(比2010年的12.9%增长2.78个百分点)。全市独居或同住成员均为60岁以上老年人的纯老年人家庭人数为3 3 7 2 6人,占全市户籍老年人总数的13 .6%.
市民政局介绍,根据调研资料,中山老年人口的结构比例中,低龄老人比重最大,人口老龄快速化、老龄年轻化的特点凸显,对老年用品、老年服务、老年设施、老年文化教育、老年金融、老年旅游等需求更大,养老需求较传统养老模式呈现多元化特点。
目前,除光荣院外,中山现有养老机构21间,其中市级公建民营养老机构1间,民办养老机构1间,镇办敬老院19间。除民办养老机构外,其余20家养老机构兼顾供养“三无”、“五保”人员和社会自费入住老人。其中,市级公建民营的市广弘颐养院设有床位1190张,入住“三无”人员92人、自费老人148人。19家镇级敬老院提供养老床位2632张,入住“三无”、“五保”对象626人,自费老人464人,床位空置率高。调查显示,98%以上的中山老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入住养老院的意愿不强,而实际已进入养老机构居住生活的老年人不足1%,选择在家颐养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如何更好地激发养老机构特别是公办养老机构的活力,一度成为制约中山养老服务业发展的瓶颈。
由于选择在家颐养的老年人占绝大多数,居家养老仍是养老模式的主要选择。面对这种实际情况,中山多方探索,将养老机构改革与居家养老发展结合,引入社会力量整合利用养老设施,发挥养老机构专业服务优势,推进养老院从院内走向社会,服务社区老年人,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探索
1 市级养老机构实行公建民营
2013年,中山把市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作为民生实事,投入2亿多元新建市级综合养老机构,设施和环境条件在省内排前列。
为充分利用其场地设施,为市民提供更优质的养老服务和多元化的选择,中山打破政府包办包管的旧体制,政府建养老服务设施,不直接经办,而是交由专业服务团队按照标准和要求进行管理运营。
市政府召集组建运营专责小组和谈判团队,通过竞争性谈判方式确定由广东广弘投资有限公司租用该物业,登记成立一家非营利性民办社会福利机构———中山市广弘颐养院,负责运营管理该院,面向社会公开运营。同时,妥善安置原公办的社会福利院供养老人和在编人员,通过协议明确广弘颐养院定位为非营利性福利机构,原属于社会福利院供养的城区“三无”老人等对象通过政府购买床位服务方式,由中山市广弘颐养院进行供养。
除服务好院内老人外,市广弘颐养院还利用自身医养结合优势,扩展服务范围内容,在社区设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社区老人提供养生、保健、医疗、康复、餐饮、助浴等居家养老服务,把服务送到老年人家门口。
2 镇级敬老院试水社会化运营
“这里的护理服务很好,定期会组织节日活动,很多志愿者都会过来看望我们。”现年86岁的马慧芳精神很足,她的手里紧握着红色的海豚按摩仪,给自己做着腿部护理,显得很开心。4年前,女儿自费将她送到火炬开发区颐康老年服务中心,接受专业的养老服务。
目前,市内火炬开发区颐康老年服务中心、南区颐老院、大涌镇颐老院等3家敬老院已通过“公建民营”方式进行社会化改革,在保障特困供养对象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利用机构自身资源,开展社会化养老服务,招收自费养老对象,深入社区服务社区老人。其中,火炬开发区采取直接委托区属国有企业运营模式,南区、大涌镇则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确定运营单位,签署承包合同。其它敬老院也积极探索多种形式的养老机构社会化模式。
市民政局介绍,在养老院社会化改革过程中,中山政府部门转变角色,从运营者变为监督者,设置合理的限制条款,以保障运营机构具备相应的服务资质和服务水平,限制经营机构超范围经营,避免公有资产的流失,对服务投诉进行调查处理,定期开展服务质量监督评估,设定奖惩机制和退出机制,并制定运营机构退出后的应对方案,明确运营机构的社会责任,加强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3 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除推进养老机构社会化改革外,为迎合中山老人的养老倾向,从2013年起,市政府连续四年将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列入十项民生实事重点工作任务,建成居家养老服务中心29个,服务范围覆盖全市老人。其中,10个镇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设在镇敬老院内,对敬老院的部分建筑和设施设备进行了升级改造,并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引入专业的社会组织运作管理。同时,多个镇区将社工站点建在敬老院内或引进社工机构进驻,依托敬老院场所设施,开展多样的为老服务,为敬老院入住老人及邻近社区老人提供文体娱乐、保健护理、辅导教育、日间照料、家政服务、精神慰藉等综合服务。
东区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梁钟华介绍,东区把“关爱老人”工程纳入区办事处重点工作来抓,去年共投入700多万元,在东区绿韵花都对面建设了一个多功能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中心设有书画室、电子阅览室、爱心义剪室、棋牌室、舒心阁、康复室、音乐室等功能区域,引进了东莞普惠社工服务中心进行运营管理,为社区老年人提供日间照料、兴趣康乐、健康教育、老人义工发展、社区老人活动、老人专业辅导等服务。
火炬开发区颐康老年服务中心把院内的厨房变成社区老人食堂,定点送餐至有需求的老人家中,并对社区老人开展陪护、家居清洁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口碑。“我们除了为低保、五保等特困供养对象提供政策性保障外,还为开发区内的高龄独居老人推出绿色配餐服务。把院内的厨房变成社区老人食堂,定点送餐至有需求的老人家中,这也是拓展社会化服务的一种尝试。”火炬开发区颐康老年服务中心院长彭雅丽透露。
4 专业社工全民义工服务老人
热情、爽朗、爱笑,今年83岁的黄锐洲,是博爱义工总队民政支队暖阳大队的一名义工。他每天都会到人工湖,义务给其他老人上太极拳课。黄伯说,退休后十几年时间,差不多每天都要拎一部收音机,到人工湖公园去打太极拳或舞剑,之后就成为义工,“能给别人带来欢乐,我自己也感到高兴。”
像黄锐洲一样,博爱行动义工服务总队的义工还有很多名。据悉,中山以市慈善总会为依托,建立中山市博爱行动义工服务总队,为社会不同阶层的爱心人士搭建交流互助、资源互通的综合性公益平台,组织博爱行动义工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为有需要的对象提供相对固定、持续的无偿服务。2014年初,暖阳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被确定为博爱行动义工服务试点单位之一,并成立博爱行动义工民政支队暖阳大队,整合社区为老服务资源,充分发挥市内高校大学生、社区老年博爱行动义工和社区志愿者等队伍作用,开展为老志愿服务活动。一方面积极开展“情暖夕阳”的关爱困难老年人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爱老年人,另一方面引导低龄老年人利用自己的专长参与到“关爱身边人”的活动,为老年人提供继续参与社会的机会,在服务他人的过程中提升自我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
市慈善总会介绍,中山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博爱行动老年义工志愿服务,以专业“社工”引领“义工”的模式,开展定期慰问、个案跟进、义工自我服务、老人结对互助等丰富多样的为老服务,将服务对象从政府供养对象拓展到有需要的普通老人。目前,博爱行动义工服务在借鉴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各个镇区也成立了博爱行动义工大队,得到居民的广泛认同和参与,打造了“情暖夕阳”、“邻里互助”等群众熟知的博爱行动义工服务品牌,逐步将博爱行动义工服务拓展到包括居家养老服务在内的社会服务各个层面。
5 推进智慧养老服务模式
中山探索“智慧养老服务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居家养老援助信息平台。以慈善捐赠和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为全市60岁以上老年人安装呼叫装置,创建了“颐老一键通”、“慈善爱心铃”、“关爱铃”、“平安通”等信息化服务品牌。目前,居家养老援助信息平台覆盖全市各镇区5万多户老人,累计外呼100多万通,接听17.4万多通,累计成功救助老人2100多人次。
市民政局局长郭丛枢介绍,民政部门在2016年“关爱老人工程”中承担了其中拓展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完善居家养老紧急援助信息平台等两项工作任务。为加快信息平台建设,今年年初,民政局协同火炬开发区海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信灵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东康宁信息服务有限公司、中山杏林荟健康管理服务有限公司等第三方专业机构组成项目实施团队,针对老年人重点需求,逐步完善,将呼叫系统服务项目从紧急救援拓展至家庭医生、预约挂号等服务,并完善用药提醒、陪护就诊、物品配送等服务,通过信息化手段,对接社会资源,建立方便、快捷、完整的居家安全养老、居家轻松养老的服务生态圈,让老人通过便捷的终端设备及服务平台,“足不出户”就能享受生活便利及娱乐服务,改善老年人晚年生活品质和提升晚年生活幸福指数。
此外,中山广弘颐养院和公共信息服务有限公司,向国家申报的信息惠民工程养老信息化项目已获批,将进一步完善智慧养老的服务模式。
6 引入商业保险机制
2016年3月17日,三乡镇白石村独居老人陈伯因火灾严重烧伤双足到了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由于三乡镇政府为陈伯投保了银龄安康保险,在保险有效期内出险,陈伯可以获得最高5000元的意外伤害身故、伤残赔付,300元的意外医疗(0免赔、80%给付)赔付和30元/天的意外住院津贴(全年限180天)。
据悉,在养老保障方面,2014年,中山启动“银龄安康行动”,引入公益性商业保险,通过政府出资、社会捐赠、企业赞助、自费购买等多种形式,为60岁以上老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综合保险”。至2016年4月底,全市老年人参保专项意外伤害综合保险累计175697人次,其中2016年1至4月参保达75318人次,由政府出资投保的镇区有15个,受惠老人71528人次,由慈善捐款出资投保的镇区有3个,受惠老人12421人次,另由老年人或其子女自付费参保人数分布在24个镇区。已赔付金额131 .69万,其中意外死亡和伤残有20例,意外住院308例,意外医疗10022例。
银龄安康保险突破了以前65周岁老年朋友想买意外伤害保险无门可投的瓶颈。它是社保的补充,例如,社保不报门诊,“银龄安康”有意外门诊;社保没有住院补贴,“银龄安康”有意外住院津贴;社保住院报一部分,“银龄安康”可在意外医疗保额范围内报剩下的医保费用;社保没有意外身故保障,“银龄安康”有。针对不同类别不同需求的老人保障需求,银龄安康保险设计了不同方案供选择。凡是在中山居住生活的所有60周岁以上老人(55周岁以上退休者亦可),身体健康并能生活自理,不限户籍,年龄无上限(100岁都能享受福利),均可以作为投保对象。
圆桌
市政协主席丘树宏:
建议建立老年人才库
政协从去年开始以民主监督的方式对每年政府民生实事进行督查,今年是第二年开展民生实事督查活动。建议政府在老年人工作方面要做到五个注重:注重坚持政府主导;注重培育社会力量;注重以镇区为主体、部门协同开展;注重中山老人喜爱居家养老的实情;注重养老手段的多样化,做好老年人人文关怀,发展孝道教育,推进养老法制化。
此外,针对老年人口比例大的实际情况,建议政府要尽快开发老年人人口红利,建立老年人才库,为有能力有时间继续为社会服务的老年朋友搭建平台,让他们继续发挥余热。
副市长杨文龙:
根据老人需求提供针对性服务
今年年初,经过市民票选,“关爱老人工程”以第二名近10万的票数入选十项民生实事,这显示中山市民对关爱老人工作的期待、重视和支持。我们将按照政协领导在督查过程中提出的有益建议意见和工作要求,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根据老人实际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各部门在落实“关爱老人工程”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及时向市政府汇报,切实把这一民生实事工程做好。
市政协副主席郭惠冰:
发挥民间组织服务老人的作用
“关爱老人工程”被纳入今年十项民生实事体现了政府对老人切切实实的关心,民政、卫计、司法等部门能够按照政府的统一部署迅速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全面启动这一工程,十分期待这一民生实事顺利开展并取得实效。如何进一步落实“关爱老人工程”?我提出三点建议:政府在继续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积极发挥社会民间组织服务老人的作用;在建立部门协作沟通机制方面,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老年人工作部门联动机制;进一步拓展智慧养老服务功能,发展亲情关爱、公益社交、身体自我评价等老年人服务。
市民政局局长郭丛枢:
加快项目落实,推进规范化建设
下一阶段,民政部门将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一步落实“关爱老人工程”目标任务。加强指导督促,市民政局将进一步加强对镇区的指导,对老年人口多,经济基础好,养老服务工作先进的镇区,重点指导其开展“城市社区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服务,在提供老年人文体娱乐的基础为老服务上,逐步拓展自费的日间照料、配送送餐等服务,服务对象由政府的供养对象逐步拓展到社会上有需求的居家养老老年人。此外,对老年人较少,老年人居住分散的镇区,重点指导其开展“乡村模式”的居家养老服务。
加快项目落实,把“居家养老紧急援助信息平台”打造成中山居家养老服务的重要载体;推进规范化建设,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是提升养老服务水平的重要保障。市民政局积极推进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化建设,目前已完成了《中山市养老服务指引》(初稿),通过进一步修订和完善后将作为标准逐步规范中山居家养老服务调查、前期需求评估、服务过程跟进、服务效果评估等工作,为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借鉴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