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中山的味道
如果说,中山装是广东省中山市的视觉形象代表,那么,沉香便是这座城市的味道标签。
2011年,这座被授予“中国沉香之乡”美誉的城市,不仅在打造着现代“香山香”的品牌,也在努力将香山历史绵延的香文化发扬光大。
香有自己的性格
上午9点,中山市元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李云汉,身着传统、笔挺的中山装,闭目沉静在香桌前,一呼一吸间,空气流动的速度似乎变慢了。
香炉、香巾、香道六君子在桌上一一陈列,正静待一场别具一格的香席表演。
“日本称香道,我们称为香席。汉代,人们没有现代家具,常是草席一铺,开始弄香。炉里放着碳,银片放一点点香。在这样的氛围中,人们吟诗作对、直抒胸臆,不断创作。”李云汉说。
伴随古典音乐悠然响起,李云汉开始有条不紊地篆香,只见他或是用平灰押整形,或是用侧灰押修饰,动作舒缓而干练。没过多久,空气中已然弥漫起沉香的味道。
“这种香席叫隔火熏香,香是无烟的,主要是要闻的,而有的香是要看的,那种香是线香。沉香有提神和安神的功效,不同的人感受不一样。于我,更多的是提神。”几乎每天早上,李云汉都会自己来一场“沉香”的洗礼。“晨起的慵懒会烟消云散,整个人精力充沛,工作的状态马上就来了。”
中山市政协委员、中山市元一产业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黄仲斌介绍,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人们就已经使用博山炉熏烧沉香。“古人认为,香既是沟通人与神、敬奉祖先的媒介,又能陶冶情操、怡情养性,后来发现香还可以养生,逐步发展它为药用,可以温肾、暖脾胃等。”
在展示台上,黄仲斌点燃一支线香,没想到袅袅的烟自上向下流动,又唤倒流香,十分奇妙。
“要是在这里点燃十支香,你会发现每支香的‘性格’都不一样,就和人似的,有的灵动、有的凝重、有的规矩,即使用手在烟中‘剪’一下,它还是不疾不徐地按照原来的轨道走。这不同的‘性格’和做香技术不同有关,非常有讲究。”黄仲斌说。
中山与香之缘
中山与沉香的渊源由来已久。它的“曾用名”——香山,就是因“沉香”而得名。
“后来是为了纪念孙中山先生,才在1925年时改名的。”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说,明代嘉靖年间编的《香山县志》曾对香山的取名说法作了注释:“旧《志》云:以地宜香木得名。”
丘树宏说,发现了沉香的药用价值后,这里的名气更响了,久而久之,人们干脆就叫这里为“香山”了。
“以沉香命名一个城市,可见沉香对于这座城市的重要意义,以及其深厚的历史背景。”
据历史记载,在隋唐以前,这里就是著名的沉香生产地,沉香已经成为一种“道地药材”,并且有专门从事种植、养护、采收工作的“香农”。
从那时起,这里的沉香一直叫做“莞香”。因为当时香山属东莞县管辖,所以不管是上贡朝廷,还是销售和出口、与郑和一起“下西洋”的沉香,都叫做莞香。
每年,香农们把采收后的沉香交到政府专门设立的收购地点“香山场”,集中包装好运到珠海“香洲”等候装船,并运送到伶仃洋对岸的港口集散,此地至今都叫做“香港”。
“只可惜,当年香山从东莞独立出来成县,香山的沉香却一直至今都未能独立成名。”丘树宏说。
为了挖掘香山深厚的人文底蕴,寻闻城市的味道,中山市政协委员学堂提出要为香山的沉香“寻根、佐证、正名”,并策划推出了“香山香”的概念,作为中山地区沉香的统称。从此,中山沉香有了自己的地域公共品牌。
“香山香”这个名字就是丘树宏起的,他说,希望通过对“香山香”沉香的寻根正名,让它成为一个城市的品牌、公共资源,无论是收藏界、中医药、宗教、民间用香等领域都能涉及,惠及千家万户。
“香山香”不但代表一种传统文化,也将是这座城市的朝阳产业。
沉香走进千家万户
沉香文化,正在不断被挖掘传播。
中山沉香协会会长李汉超说,虽然沉香文化历史悠久,但当前人们总体上对沉香了解并不深入,有些人还是停留在“听说过”的层面。
“沉香文化在历史上断层百余年。清末,国家积贫积弱,沉香需求减少,加上外国化学合成香水进入我国市场,成为贵族和有钱人的奢侈品,沉香作为传统的奢侈品和药用品逐渐被民间淡忘。”李汉超说,直到上世纪90年代,沉香以二级濒危保护植物的身份而引起大众注意,重新走入百姓视野。
“但现实上很多人将其看为奢侈品,心理上不认同或抗拒沉香,加上现在沉香产品宣传不力,产品开发力度有限,进入寻常百姓家还是较少见,市民对其认识有限。”李汉超说。
沉香要做到平民化,黄仲斌身体力行,在不断开发和进行新尝试。“我们现在把香材放到香炉里,只要插电,香炉的温度上升,香味自然就会出来了,这种便捷吸引了不少消费者。我们还开发了沉香喷雾。将沉香加工成精油,滴一滴到这个电动的喷雾设备中,只要一按按钮,清新的沉香味道就会出来,我们现在已经开发出了2.0新产品。”
不仅如此,沉香洗发水等健康生活用品也在不断开发和推动中。“随着沉香作用为更多人熟识,我们会发现沉香,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黄仲斌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