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人和 政协力量
政协中山地方组织成立60周年系列报道之四
发布时间:
2016年09月08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记者 苏小红
今天,我市隆重聚会,庆祝政协中山地方组织成立60周年。从政协第一届石岐市委员会,到政协第一至第三届中山县委员会,再到政协第四届至十一届中山市委员会,60年来,中山政协工作始终与党政工作合拍,与人民利益同向,与时代脉搏共振。从党委的重要决定、决议的制定,到每年政府工作报告的形成和实施;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民生政策出台,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和工作部署,无不凝聚着人民政协的智慧和心血,在中山发展的重大事件和重要决策中,来自政协的力量和智慧不可或缺。
2012年1月9日,人民政协事业的接力棒交到了政协第十一届中山市委员会的手中。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第十一届市政协继承和发扬历届政协的优良传统,倡导“天地人和,政协力量”人文精神,积极打造学习型、创新型、人文型政协组织,开创出富有中山特色的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寻找政协软实力——“和”文化
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认为,经过五千多年的演变发展,中华文明形成了独特的“和”文化。传统文化儒释道三大体系有一个高度的共同点,就是将“和合”视作最高智慧。“和”文化强调多元的和谐、异质的协调与对立的消解,是一种人与人相和、物与我两忘、天与人合一的圆通完美与生生不息的境界。直到今天,“和”文化的价值取向,依然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文化源泉和精神力量。人民政协的核心和本质,恰好可以用一个“和”字来阐释。它的人员组成体现了“和”——各级政协的委员,都由社会各界组成,包括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地区、人民解放军、少数民族、国外华侨、宗教界人士等的代表以及特别邀请的人士,具有十分广泛的代表性;它的两大主题——团结和民主,三大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体现了“和”;它的重要任务体现的是“和”精神——在热爱中华人民共和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拥护社会主义事业的政治基础上,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人,同心同德,群策群力,为实现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任务而奋斗。
由此可见,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它生命的内在和外在,都写着一个大大的字----"和"。所谓"政协","政"是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协",就是协商、协议、协同、协办、协作之意,其本质就是"和"。因此,政协工作可以仰仗一种伟大的软实力----"和"文化。
中山这座城市,其文化特质也完全契合这个"和"字。珠江与南海在这里相遇,农耕文明与海洋文明在这里汇合,勾兑融合出咸淡水文化,孕育了务实与开放并兼的一方人文;广府、客家、闽南等语系的群体在这里汇集,形成了新老中山人和睦共处的新移民文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协调发展,伟人故里嬗变成适宜创业、适宜居住、适宜创新的"和美"之城……
事实上,我们今天拥有的一切,无论是物质的生活还是文化的性格,其实都在历史中留下印记,潜藏在我们的自我意识中,构成我们共同的财富。当我们从历史中获得这种自觉,也就可以对自己周遭的处境与将会面对的未来,有更多的自信。
中山,是一座有着"和"文化气质的城市,这里原本就拥有深厚的协商民主土壤。政协中山地方组织成立以来,不管在哪一个历史阶段,历届中山政协都能调动和利用"和"文化这种伟大的软实力来建设人民政协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政协创办《和》杂志并设"天之光""地之情""人之文""和之声"四个栏目,成为全国政协系统广受好评的杂志。继往开来、薪火相传,在第十一届市政协明确提炼出"天地人和,政协力量"的中山政协人文精神,其实质和内涵,就是60周年来中山政协人一代又一代用实践探索同理想信仰的智慧写照。
■巧借文化力量擦亮城市品牌
名人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稀缺资源,有了人文精神的引航,擦亮 "中山政协"品牌成为历届中山政协工作的主要抓手。
打好"中山政协文化"牌,增强伟人故里凝聚力和影响力,历届中山政协不遗余力。1962年,中山县政协成立政协文化俱乐部,次年出版《中山文史》第一辑《中山县解放前的黑暗》,至今《中山文史》已出版68辑,文史火炬一路传承。上世纪90年代,中山市政协捕捉市场脉搏,大力提倡商业文化、专业市场文化,曾引起政府关注重视。近十年来,政协注重利用好华人华侨、香山人文、移民文化等优质资源,在增强民族和海外华侨华人的凝聚力上多做工作,配合市委、市政府推进各项建设,构筑振兴中华重要的共同精神家园,增进统一战线旗帜下的大团结、大联合。历届政协组织不仅是擦亮中山文化品牌建设的建言者,更是参与者,从生产、建设等多方面,为助推中山文化名城建设贡献力量。
第十一届政协以孙中山文化为第一品牌,建设全球华人精神家园。人文,它不仅仅是中山市的命题,也应该成为广东省的命题,甚至成为国家的命题。近年来,中山政协始终高度关注和聚焦打造和擦亮"孙中山文化"品牌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组织协调委员开展调研、视察活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广纳诤言,为"孙中山文化"发肺腑之言。经过孜孜不倦的努力,"孙中山文化"概念得到了包括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以至专家学者和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今年是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海峡两岸以及全球华人的聚居区各种缅怀纪念活动的热潮已逐渐升温:"孙中山文化"工程列入"十三五"规划和"一带一路"战略安排;创设孙中山文化交流基地,整理、挖掘、研究、传播孙中山文化;与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学会联合举办"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与中国梦"学术研讨会;打造全国首个 "孙中山文化广场";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在国内外巡演;与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长沙、广州等城市携手开展"孙中山文化高铁行"文化旅游交流活动;充分发挥孙中山文化的独特优势,做好政协港澳台和外事侨务工作,拓展公共外交工作……
■开创中山特色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在"天地人和"的人文精神指引下,中山政协人不断探索创新政协履职工作的方式、载体和方法,积极开展富有中山特色的政协工作,"政协力量"越来越凸显。
坚持了26年的"政协委员与市长协商座谈会",不断创新思路,研究课题兼顾"长中短线",提出了"1+N"的协商议政模式,协商主体涵盖了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有关界别、委员代表,以及政府部门、各镇区,扩展了协商议政平台。创办《政协大内参》,突出以问题为导向,以"和"文化软实力助推专业镇转型升级。创设"政协委员学堂"、政协书画院、"政协文化公益贡献奖",开展"诗书画乐进校园"、"中国诗歌万里行"走进中山、策划组织"香山香"沉香产业文化和"香山建县860周年活动"、策划评选香山十大海洋地标、中山十大海洋地标等活动,人文型政协组织特色日趋鲜明。根据中山市没有县一级架构的特点,健全完善镇区政协工作室,在社区和村委会探索建立政协委员联系点和发展联络员,在大专院校设立政协工作站,有效推进了基层协商民主建设。
当前,中山政协人紧紧围绕《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给中山市确定的 "四大定位",以"3 + 3 + N + 1"工作体系为依托,推动政协各项工作的组织实施 (即落实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三大职能;建设好政协委员、政协机关、镇区政协工作室三支队伍;结合形势发展和中山实际,开展N 项特色工作);精心打造"一委一品",形成品牌效应,以特点带动全面,在坚持全国政协共同的传统特色的同时,重点建设"学习型、人文型、创新型"政协组织,努力探索新时期人民政协工作的实现形式,开创出富有中山特色、生动活泼的人民政协工作新局面。
天地人和,政协力量。回顾历史,中山政协事业创造了辉煌的过去;展望未来,中山政协事业必将创造出更加光明的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