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中山”情缘
导语:能够工作和生活在中山先生的家乡,是一种缘分,是一种福分。
丘树宏向记者介绍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创作过程
2004年初春的一天,我与家人又一次来到了翠亨村。此前不久,我得知组织上要将我从珠海特区调往中山市工作,因此赶在报到前来瞻仰伟人故居。翠亨村鸟语花香,走在宁静的村道上,总觉得处处都可以感受得到伟人如太阳一样温和的目光。我想,从今天开始,我,以及我家人的生活和命运,就和孙中山先生紧密结合在一起了。
首倡“孙中山文化”广受认同
到中山的最初几年,我担任组织部长,与人文历史关系不大,因而与孙中山这个主题联系不多,但我还是尽可能做一些事情,创作了少量的孙中山主题诗歌,发表的散文《香山梦寻》分析阐述了孙中山以及香山人文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和作用,面对如此丰厚的资源,我们却认识、总结、宣传得非常不够,更未能很好地利用。
这是在中山第一次出现反思本土人文历史的文章,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不久后,中山市对香山人文作为一个文化工程进行了重点总结和推介,我这篇文章估计起了一定的作用。可惜的是,香山人文工程没有将孙中山作为核心和旗帜来做,其成效和影响自然受到了制约。
2007年,我转任宣传部长,研究和宣传孙中山成为理所当然、责无旁贷的分内事。我发现,中山市竟然还没有拿到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称号,因此建言新一届市委要建设文化名城。
我率团前往毛泽东、邓小平等名人故居参观学习,牵头策划组织了20世纪三大伟人故居文化旅游联盟,后来得到了“全国红色旅游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表彰和推荐。参观回来后,草拟了中山市加快文化名城的意见,以市委、市政府决定形式颁布,并首次提出了“孙中山文化”。作为孙中山的家乡,作为全国唯一一个以伟人命名的中等城市,理应将孙中山和孙中山文化作为第一品牌。
什么是“孙中山文化”?在我看来,孙中山既是一个政治符号,也是一个精神符号、文化符号,孙中山既为我们留下了重要的政治遗产,也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和文化遗产。
为此,“孙中山文化”这个崭新的概念才应运而生。我个人的定义是,孙中山文化应该包括孙中山的政治思想、经济思想与社会主张、军事思想与战略战术,以及以上三个方面所蕴含的文化元素,更包括孙中山的文化思想、文化成果和人文遗产。“孙中山文化”概念的提出,其可贵之处是,走出了原有的纪念、研究的各种局限,一定程度上跳出了纯政治的框框,回到了其应有的人文本原,更丰富了内涵,扩展了外延,是一种极具价值的深化和提升。它的提出,有利于推动我们走出一直以来将孙中山纯政治符号化的僵化认识和误区,进而从人文和“大文化”的角度活化对孙中山资源的开发利用。
经过近十年的努力和孜孜不倦的追求,孙中山文化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的利用视角不断创新,力度不断加强,尤其是在交流合作的现实实践层面取得了良好成效,影响日益扩大。
2015年11月11日,民革中央孙中山研究会联合人民政协报、中山市政协在北京举行了纪念孙中山诞辰149周年暨孙中山文化专题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革中央原主席周铁农全程出席,并在总结讲话中明确赞成“孙中山文化”的提法,认为孙中山文化概念的提出是有依据的,是有道理的。他充分肯定了孙中山文化的独特意义,认为从文化的角度可以深化对孙中山的各种研究。他指出,研究孙中山文化要为“振兴中华”和“祖国统一”服务,这也是孙中山先生当年为之奋斗的目标。中山市是伟人故里,对孙中山文化的发扬需发挥应有作用,并对此责无旁贷。他建议对孙中山文化进行深入研究,要用科学严谨的态度,推动研究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在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之时要有一个阶段性的成果,为孙中山诞辰献上一份微薄但充满心意的礼物。
“孙中山文化”概念是中山市提出来的,但仅仅由中山市来做则远远不够,因为孙中山既是中山市的,更是广东省的、整个中国的,甚至是全世界的。中国正处于近300年来实施“文化复兴”战略的最好时期,提高文化软实力十分急迫;两岸关系正面临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从“经济崛起”走向“文化崛起”的中国,需要用文化与世界架起沟通的桥梁,树立崭新的形象。所有这些,孙中山文化都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重要的可能和途径,也就是说,孙中山文化是我们可资利用的一个重要、特殊而无可替代的文化品牌和资源。中国影响世界并受到广泛公认的伟大人物并不多,孙中山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从这个意义上讲,“孙中山文化”不仅是中山市的命题,也是广东省命题,是国家命题,甚至可以说是世界性命题。
主创交响组歌填补空白
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国家和全国各地以及全球华侨华人机构都准备举行各类大型纪念活动,中山市则规划了“三大系列、十大项目、百个活动”。作为宣传部长,我自然要担当起活动的策划创意和统筹协调组织的重要任务。
在此期间,我创设了“中山杯”华侨文学奖,填补了国家文学奖的一个空白;创建了孙中山文化节,拍摄了《中山路》等电视片,编辑出版了《中山路》《中山装》图书等一系列孙中山主题文化产品。而我自己,则开始在国内外的讲坛和大学等机构,举行一系列的孙中山主题讲座。
但是我并不满意,我想,作为一位诗人,作为工作和生活在伟人故里中山市的一员,我是否还要做一点自己喜欢而又能填补空白的贡献?为此,我决定仿照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走向复兴》的形式,策划创作一部表现孙中山的音乐舞台作品,以全新的形式塑造孙中山的音乐形象。
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博爱,天下为公,世界潮流……由于近几年对孙中山思想有了一定的感情投入和学术投入,甫一提笔,这些词组和字眼就跳到了我的眼前。我决定先从“世界潮流”写起。
没有想到的是,这一节刚写完,就被正在拍摄的大型电视连续剧《辛亥革命》挑选为主题歌,这就是后来由奥斯卡音乐奖获得者苏聪作曲、廖昌永主唱的《世界潮流》,随着《辛亥革命》的播出,歌曲一时间响遍中国大地。
不到半年时间,我的大型组歌《孙中山》应势推出。
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通过组织专家严格论证后,决定将其列为广东省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的重点文艺项目,并拨出专项资金组织省内5位著名作曲家进行谱曲。当年11月份,大型交响组歌《孙中山》先后在广州、中山、北京演出,获得圆满成功,受到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周铁农等领导人,以及社会各界的好评。之后,《孙中山》先后在中央电视台、广东广播电视台全场播出。
2013年7月24日,《孙中山》作为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的专题晚会再次演出,国民党副主席蒋孝严等台湾嘉宾观看后直呼“很有共鸣,自己也想上去唱,希望能到台湾演出”。日本友人、长崎县安达株式会社副社长安达贤一郎先生热心地请人将组诗翻译成日文,并推荐作为守口市纪念辛亥百年的文化项目,反响不小。
今年是孙中山诞辰150周年,《孙中山》又开始忙乎起来。7月底,在珠海市演出之后,开启了巡演之旅。9月中旬,作为香港纪念孙中山和庆祝国庆晚会重要节目,由香港管弦乐团演出两场;11月份,《孙中山》将第二次走进吉隆坡;12月中旬,作为国务院台办的重点项目,《孙中山》还将在台北交流演出。
《孙中山》的成功让我欣慰,而更让我更振奋的是,它还引发了孙中山文化热,今年,仅仅是表现孙中山主题的交响音乐和舞台作品,国内外就创作了4部之多。
“高铁行”印证伟人中国梦
2015年11月18日,全国政协发布了2016年隆重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的决定,作为孙中山的家乡中山市,除了隆重纪念,还必须抓住这一个重要的历史机遇,将伟人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并借此契机提升中山市的软实力和知名度。这是义务、责任,更是使命所在。
作为市政协主席,我被市委指定负责前期创意和策划工作。近两年来,我高密度来往于北京、广州等地,还去了日本、夏威夷,十易其稿,反复推敲,终于在9月份正式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向全社会发布了方案,方案确定了“缅怀孙中山,共筑中国梦”“发展是最好的纪念,创新是最好的继承”的指导思想和原则,以及“六、十、六、十”活动安排方案,即:组织六大纪念活动、十大文化活动、六大建设项目、十大民生实事。目前,各项活动的筹备工作正有条不紊地逐次展开。
与辛亥百年时候的想法一样,我觉得在这么一样重要的历史节点,作为与孙中山缘分如此深厚的自己,仅仅以“政协主席”这个社会人的角色做工作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以“丘树宏”这个自然人的身份,做一些“走心”的事情。
早在三年前,受人民文学杂志和武汉市武江区政协邀请,我第一次乘坐高铁前往武汉参加采风活动,那时候就萌生了搞一次以高铁为媒介介绍孙中山与中国铁路的关系的文化活动的想法。今年初,我再次学习孙中山的建国方略,研究他对中国铁路和港口建设的历史过程,不禁感慨万千,于是,“铁路梦·中国梦——孙中山文化高铁行”的创意也破壳而出。
孙中山先生有着伟大的建国方略,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先驱。他也是中国铁路发展的伟大的战略家和创导者。孙中山关于铁路的精辟论述、主持编制的铁路发展宏图、倡导的开放筑路方针,对中国铁路事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1912年2月,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全心致力于发展中国铁路事业。在上海“中华民国铁道协会”举办的欢迎会上,孙中山强调“今日之世界,非铁道无以立国”。他宣布“现拟专办铁路事业,欲以十年期其大成”。后来,他又受临时政府委托担任全国铁路督办,组建中国铁路总公司,全权筹办全国铁路。
孙中山先生不辞辛劳,四处奔波,发表演讲宣传铁路,启发人民,唤醒社会。他经过广泛的调查研究和深入思考,谋划铁路发展大计,作出了“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的科学论断。孙中山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18年后制定的铁路发展蓝图谋划了111条线路,由六大铁路系统组成的全国铁路发展规划,构成一个完整、发达的铁路网络,是他《实业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铁路发展规划反映了孙中山先生“铁道立国”的坚定信念和理想,是他振兴中华理想的具体体现。由于历史原因,孙中山在他有生之年未能实现这一伟大理想,新中国的建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近年来中国铁路事业得到了翻天覆地的发展,并迅速走向世界最先进之列,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最佳蓝本。因此,举办“高铁行”确实是缅怀、纪念、弘扬孙中山精神和文化的最佳形式,既可以走进孙中山的精神世界,又可以走进孙中山的生命,寻找和见证从“振兴中华”到“中国梦”的苦难与辉煌。
经过近半年的策划和筹备,9月26日,“铁路梦·中国梦——孙中山文化高铁行”大型人文活动终于在孙中山故居翠亨村正式启动,从孙中山家乡城轨南朗站开始10天之旅。活动得到各方面的高度关注和支持,孙中山曾侄孙孙必胜夫妇、中国社科院荣誉学部委员杨天石受邀全程参加,众多媒体全程参加并报道。
活动分两条线路沿途走进广州、长沙、武汉、南京、上海等城市,最后在北京的中国铁路博物馆圆满收官。从高铁车厢,到各城市政协,活动纷繁多样,精彩不断。十日高铁之行,到访七座城市,交流团追溯孙中山先生开展民主革命的历史足迹,探寻他振兴实业的“铁路梦”,体验中国铁路发展至今的“中国速度”,以表现和诠释孙中山“振兴中华”的理想。
孙中山先生伟大崇高,孙中山文化博大精深,孙中山精神光芒永恒,能够工作和生活在他的家乡,是一种缘分,是一种福分。学习、推介和弘扬孙中山文化,是我一生的义务、责任和使命,我愿意一生献给这项意义非凡的事业,永远做这样一个崇拜者、追随者、宣传者。
本文刊登于《中国政协》2016年第2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