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联外拓加大研发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火炬区将把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资料图片)记者付希华摄
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发展高端、高质、高新制造业,打造“智”造强市。促进各方面资源要素加快向实体经济集聚,发挥产业扶持资金杠杆效应,引导社会资本重点投向先进装备、电子信息、 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家用电器、五金制品、智能家居等产业。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振兴实体经济。坚持制造业立市不动摇,发展高端、高质、高新制造业,打造“智”造强市。促进各方面资源要素加快向实体经济集聚。中山如何振兴经济、如何集聚更多高端创新资源、如何培育壮大龙头骨干企业,增强发展后劲?市“两会”中,侯奕斌、招鸿、贺晖、张启应等市人大代表以及黄启均、石棣兴等市政协委员围绕上述话题建言献策。
■振兴实体经济要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市人大代表、市委常委、火炬区党工委书记、翠亨新区党工委书记侯奕斌认为,实体经济包括先进制造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火炬开发区和翠亨新区在振兴实体经济工作方面,要进一步打造现代产业体系。
侯奕斌说,在先进制造业方面,火炬区将在现有的先进装备制造、健康科技、新能源、新型电子信息等四大支柱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做强包装印刷和汽车配件两大传统优势产业,同时瞄准培育光电产业、新材料和节能环保产业。在高端现代服务业方面,火炬区将着力打造金融产业、文化旅游产业、现代物流产业,通过先进制造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的结合,来振兴实体经济。
市人大代表、火炬区管委会主任招鸿说,发展实体经济,火炬区要以装备制造业理念为核心,着重培育引进高技术企业。同时,把生物医药产业打造成千亿产业集群,使之成为“十三五”三大支柱产业之一。市人大代表、翠亨新区管委会主任贺晖说,深中通道动工建设彻底改变中山的价值,交通便利,深中两市同城,对产业和城市发展带来诸多利好。
■发展大产业需一流企业一流大学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建立大型骨干企业培育库,做强做优龙头骨干企业。中山没有大港口、机场等大交通,如何在吸引大企业方面寻找突破?
市人大代表、广东德风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启应说,自中山迈入“高铁时代”以来,他明显感到中山这座城市的框架一下子拉大了。以前从中山去上海,坐飞机、高铁都要到广州去转乘,很麻烦,将来可以直接从中山站坐高铁到上海就方便多了。
省委、省政府赋予中山“四个定位”,其中一个就是世界级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张启应说,他在德国发现,一个地方要发展大产业,少不了两个条件:一是有好的企业在这里,二是有好的大学作支撑。中山要发展高端制造业,首先要有世界一流的企业,同时还要有一流的研究机构或大学。相信随着高铁、高速等大交通完善,中山可以更好地利用好周边大城市的资源,促进大产业所需的资源集聚。
市人大代表、广东通宇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中林认为,大企业、大产业是经济发展的桥头堡,而培育大企业、大产业,政府各项政策支持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企业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大创新研发投入。华为2016年产值5000多亿元,研发投入占了600多亿元,占比10%以上。对照中山,企业创新研发投入差很远,通宇通讯2016年的创新研发投入占总产值百分之五六,在中山企业中属于中等偏上。中山企业创新研发投入低,或者说企业对创新重视不够,很大程度取决于项目本身,项目档次不够,研发投入肯定少,中山企业在今年五年以及更长发展时期,充分抓住交通发展尤其是高铁、深中通道的便利,从深圳引进更多具有核心技术的企业、项目;同时,也应鼓励中山企业走出去并购优质企业和项目。
■经济新常态下创新要有全局观
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把科技创新作为推动转型升级的最有力抓手,以产业发展牵引科技创新,以科技创新支撑产业发展,营造创新和人才优势,打造区域科技创新研发中心。
市政协委员、中山市东方晨星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启均说,过去我们的创新模式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企业自发的创新,二是政府主导的创新。企业自发式创新,很容易变成为创新而创新,没有全局性。在经济新常态下,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一方面要用各种方式驱动企业创新,另一方面要转变思路,面向全球主动出击、精准对接,提高技术、项目引进的效率。黄启均建议,全市可组建一个协同创新的公共平台,统筹创新资源,也可以考虑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设立 “科技前哨站”,瞄准大项目、高端技术,主动对接。
市政协委员、广东振鸿生物塑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石棣兴提出了 《关于创建中山市生物基新材料科技产业园推动塑料制品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石棣兴说,当前,全球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化石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严重两个突出问题。针对这一现状,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用生物可再生资源替代化石资源的大变革,生物产业是这场变革的重要引领者。生物基塑料也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领域之一。他建议在我市筹建成立国家级生物基新材料科技产业园、国家级生物基新材料研发中心等大平台。把生物基塑料产业打造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