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中山香港携手唱好“六首歌”

●“香港与香山”系列人文活动及“香港香山籍文化名人座谈会”启幕●近百位代表香港文化文艺的名人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贡献真知灼见
发布时间: 2017年07月12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文/图本报记者黄廉捷  

核心提示

  这不是一次普通意义的文化交流活动。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用文化交流带动文化认同,用文化认同撬动融合发展,无疑是一种创新模式的探索。就此而言,这场文化交流活动,势必将香港与中山及大湾区各城市间的交流,从传统的乡情交流、经贸合作走向更高层次文化融合,进而催生一种全新的合作与共赢模式——人文渊源发掘与交流和文化引领与合作。

  7月10日,狮子山下、维港岸边,“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行”暨“香港与香山”系列人文活动及“香港香山籍文化名人座谈会”启幕。这场被香港著名社会活动家、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主席施子清誉为“群贤毕至、前所未有”的文化盛宴,激发了近百位代表香港文化、教育、出版、演艺界名人的思想碰撞。这些香港的有识之士、饱学之士,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尤其是香港与中山两地文化的推进,岭南文化的传承,培养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等畅抒卓见,为助力“一带一路”、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为香港与中山融合交流,乃至中山的文化建设,贡献了真知灼见,现特采摘其精粹,以飨读者。

■缘起 一个标志性事件的产生

当初选题时,我们发现香港与香山都是因沉香而得名,就决定以"香"为媒,以"文化"为载体,寻找两地的文化认同。

  --丘树宏

  今年6月,市政协主席丘树宏赴香港拜会香港中联办副主任杨健、香港大公文汇报传媒集团有关领导和香港中山社团总会乡亲代表时表示,中山与香港一衣带水、同文同脉,香港还是孙中山赴夏威夷、早年求学和革命的重要地方。因此,在两地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必然很有意义,影响深远,借助文化的认同在中山和香港的交流中搭起一座桥梁,共同推动中山与香港两地经贸和人文发展。

  市政协筹划推动“香港文化人香山行”活动,时值香港回归祖国 20 周年前夕,正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出台之时,文化成香港中联办与中山市政协携手的催化剂,双方一拍即合:立足文化交流合作,放眼粤港澳大湾区,香港中联办宣文部、中山市政协、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香港中华总商会、香港新华集团、香港中山社团总会携手合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行”暨“香港与香山”系列人文活动应时而生、应势而动。

  据丘树宏介绍,以前中山与香港的关系是“讲乡情、经贸合作”,从乡情到经贸合作,拉近了香港与中山亲情与合作,为中山今天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社会经济基础,但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横空出世,两地进入更高层次的合作与分工,不论是香港、澳门还是珠三角9市都需借助文化亲和力,凝聚在“一带一路”和“粤港澳大湾区”旗帜下共同发展实现中国梦。

  丘树宏说:“从中山和香港的交往来说,这次文化交流既是两座城市交流与合作创新性的标志,也是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交流与合作的一个突破性事件。”

  丘树宏表示,中山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区位重要、作用重要,应有一份文化担当。在继续打好“经济牌”“乡情牌”的同时,还有创造性打好“文化牌”。用形象的话语来概况,就是唱好“六首歌”:一是唱好香港的《万水千山总是情》和中山的《弯弯的月亮》两首乡情歌,乡音不改、乡情不变走下去;二是唱好香港的《狮子山下》和中山的《步步高》两首创业歌,携手共建大湾区;三是唱好香港的《东方之珠》和中山为香港创作的《香港中山是我家》两首创新歌,共建好家园,共筑中国梦。

畅言篇

■香港与中山携手前景辉煌

◆蔡冠深(全国政协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副主任、香港中华总商会会长、香港新华集团董事会主席)

48_s.jpg

  香港与古称香山的中山市,一衣带水,同文同源。这一对南海之畔的双子星,对近代中国有着巨大的影响。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就孕育于香港;而他推翻清廷的伟业,亦与香港密切相关。可以预期,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大湾区建设的宏图指引下,中山先生“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思想,一定会成为我们构建民心相通工程的精神源泉,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的推动力量。而香港与中山的携手发展,必然是前景辉煌,无可限量。

■中山与香港应该资源共享

◆简植航(香港中山社团总会主席)

37_s.jpg

  中山与香港在文化领域合作、文化遗产保护、文化产业合作等各方面应该实现优势互补和资源共享,深化人民思想层面的交流,促进内地与香港青少年的文化交流,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实现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复兴做出贡献。

  借助本次活动,在中山和香港的交流与合作中搭建了一座文化桥梁。今后,我们还可发挥两地优势,搭建更多交流的平台,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发展文化软实力,讲好“香港故事”,说出“中山声音”,宣传中山,让更多的人认识中山。

■促人才合作交流优势互补

◆谭锦球(全国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副主任、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会长)

40_s.jpg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不能忽视民心相通的重要性,并应该将之作为重点加以推进,才能更好地实现区域合作与融合。正所谓言语通则文化通,文化通则民心通。香港和香山有着深厚的渊源,文化交往十分的频繁。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之间都有着共同的文化艺术语言,传统文化与岭南书画艺术、粤剧、戏曲等同心同志,具有广阔的合作空间。香港作为区域内影视、音乐、流行文化的桥头堡,除了服务香港自身文化的发展,也要带动区域内的文化交流。

  文化产业在促进民心相通上也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前国家重视文化产业,而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有着自身的地缘特色和优势,区域各城市可以加强开发市场与投资,促进人才合作交流,优势互补、把握机遇。

火花篇

■打基础有重点地培养人才

◆郑耀宗 (中科院院士、香港大学原校长)

43_s.jpg

  我们的文化要不断发展下去,就要利用好自己的优势。科技天天在进步,特别到了互联网时代,在文化方面我们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的,要大力扶持岭南文化,在教育方面应该要配合好,配合中山长远的发展,有重点地培养人才,打下基础,立足长远。

■大家共同唱好文化这出戏

◆施子清(中国书协香港分会主席)

41_s.jpg

  无论是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还是香港与中山的发展,都需要一个文化的载体来实现。在粤港澳大湾区中,中山在地理上很有优势,中山的发展要抓好机会。中山市政协与香港中联办联合搞的这次活动就很有意义,希望文化界的朋友们都可以提供一些意见,唱好文化这出大戏,为香港、为中山,为大湾区建设、国家的发展出一份力。

■兴趣是文化传承最好方式

◆邝美云(香港理工大学中国文化系顾委会成员)

38_s.jpg

  两地的文化交流需要时间,需要用爱和传承去慢慢了解和参与,让大家听得懂彼此。同时我们也要发掘下一代年轻人的兴趣,兴趣是文化传承最好的方式,需要我们这一代人用一个爱的方式、用年轻一代更感兴趣的方式,传承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

■两地演艺影视进一步融合

◆孙华 (前香港长城公司导演)

35_s.jpg

  中山和香港人文同源、文化相通,中山一直比较开放,华侨很多,文化活动也很活跃,无论是香港和内地的文化演艺界,都有不少中山人的身影。随着交通的发展,两地的联系会更多。两地在文化艺术、演艺、音乐、影视文化、传统文化等方面也有很好的融合与发展。

激论篇

■把传统文化向年轻人传承

◆卢伟国 (香港工程界立法会议员)

39_s.jpg

  香港和中山在岭南文化的传承中有着很重要的任务,那就是延续人文。如何把岭南文化传向年轻人显得很关键,只有把文化传向给年轻的下一代,才是达到了传承的目标,希望两地的不同团体,以后都可以在文化上多举办一些面向年轻人的活动。

■请海外乡亲传播中华文化

◆李焯芬(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原副校长)


  李焯芬转达了国学大师饶宗颐对活动举行的一番寄语。

  饶宗颐表示,“一带一路”倡议、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高瞻远瞩的筹划,是一个跨世纪、深量广大,有全球视野、对世界有深远影响的建设。他认为,21世纪中国文化要有世界担当,而中山有百万海外乡亲,可以继续走在前面。作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有香山人文,还有深广的港澳台和侨胞网络,中山可以配合 “一带一路”与大湾区建设,借助侨胞网络把中华文化带出去,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世界。

■提升振兴岭南文化做实事

◆吴思远 (香港著名电影出品人、制片人、导演)

44_s.jpg

  要避免文化空泛化,一定要多做实事,为文化注入内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提升、振兴我们的岭南文化,例如我们拍电影就要拍有南方特色的电影,就是实实在在的文化实事。

  如何利用好两地特别是香港在娱乐产业上的基础和影响力做好电影,香港与中山大有可为,大湾区可以配合得很好。譬如现在中山的技术条件已经很好了,如果我们可以在中山演艺文化方面筹划一些项目,投资的人肯定很多,比如演艺学校,内地的师资加上香港经验丰富的电影制作人、导演、编剧、摄影、美术等,强强联合,借着两地的优势互补,就会提升整个文化事业。

■深化文化交流增进认同感

◆周振基 (香港演艺学院校董会主席)

42_s.jpg

  香港被殖民统治超过150年,回归祖国只有仅仅的20年,因而有一些年轻人对于自己国家还不是很了解。所以我常常组织我们演艺学院的青年学生举办活动,带他们去北京的艺术学校做一些交流,最近还去了中山。通过交流去认识我们的国家,增进文化认同。我觉得这样的交流活动应该要多一点,而不仅仅只是一次两次的交流,要深化这种交流,成为制度化的安排。这次活动,就是一次很有意义的创新。

  同时,两地学校在教育中如果能够加入传统的文化课程就更好了,在教育工作上确实要做多点工作。也希望内地艺术界的朋友们可以多来香港交流,让香港的年轻一代见识一下祖国传统文化的艺术水平。

■文化认证或提升人才价值

◆马浩文 (香港各界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

46_s.jpg

  中国文化在往后的发展上,尤其是在基层、在香港教育各方面都可以有一些大胆的创新。中国文化在譬如舞蹈、音乐、武术、艺术等各方面都还没有比较齐全的标准认证,给相应的教育带来困难。如果我们从大湾区的角度去先行先试做一些标准和认证,就可以很快地推动到在学校层面形成一些课外活动的新知识和文化,学生在学校得到认同,把这些传统文化拿到就业市场上也会得到认可。如此,这些学生就会自觉成为传统文化的推动者、文化市场的消费者。我们在基层推动文化上,就可以聚沙成塔,逐渐往上推,再创新和发扬光大。

■培养年轻人成作品创造者

◆高志森(香港著名导演、编剧、监制)

45_s.jpg

  中山与香港两地的文化合作,因为有了年轻人而变得可持续性。针对年轻人,不只是要培养观众的层面,更是要培养他们成为作品的创造者。建议中山可以多发展一些表演艺术场地,使得在各种表演艺术形式下都可以引入一些驻场计划。香港在表演艺术方面就可以很容易地透过驻场计划组织不同的艺团,在这些场地中引入作品,让中山的观众可以观看到很有香港特色的作品。同时也还可以成为一个专业的培训基地,持续地透过一些驻场计划去发展一些专业和原创的培训。

■中山香港可深度联动合作

◆马逢国 (香港体演文出界立法会议员)

36_s.jpg

  自从粤港澳大湾区规划提出以后,很多人都在想,如何把握这个机遇尽快开展一些工作。中山市在这方面上走得特别快、特别早,这次活动就是一个标志。对香港来说,也是很有意义的,我们可以一起来推动大湾区城市群之间的合作交流,特别是在文化方面的发展。大湾区的城市各有优势,譬如中山有深厚的岭南文化、孙中山文化底蕴,而香港的文化产业较为发达,二者可以更好地联动合作,形成共识、凝聚合力,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来推动发展,效果会更好。

  自古以来,中山、珠海、香港都是海上丝绸之路其中的重要节点,我们可以发掘、利用历史遗存,服务今天“一带一路”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