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海绵型城市理念 中山是最早实践者之一

“大湾区时代:城市人居与人文发展论坛”今天举行
发布时间: 2017年11月08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作者:吴进 刘贤沛  

dkqa030804_b.jpg

声音

    “1999年在中山开展整个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时,就提出城市水系、城市绿网、绿色廊道、城市山体、湖泊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生态网络,让整个城市生态具备自我调节的功能。”

    ———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

    今年是中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20周年,昨日下午,中国城市规划建设的重量级专家学者俞孔坚、刘士林等一起走访了岐江公园、一河两岸、兴中广场、孙文西路文化步行街等中山地标建筑,探讨中山近年来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经验与成果,并于今天出席由中山市政协主办、中山城市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承办的“大湾区时代:城市人居与人文发展论坛”,为中山人居建设建言献策、开方支招。

    孙中山城市经济

    文化思考值得研究

    今年是中山荣获联合国人居奖20周年,20年来中山在人居建设上持续向前,并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单位”、“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大陆最具幸福感城市”、“公众心目中的中国和谐之城”、“人民满意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十佳生态文明城市”等荣誉。

    昨天下午,著名城市人文学者、上海交通大学城市科学研究院院长刘士林表示,中山在20年前就获得了联合国人居奖,当时全国的经济发展是一个粗放发展的阶段,有钱有项目什么都可以干,环保理念淡薄,很多城市走了很多弯路,原来投了很多钱、建了很多厂,环境污染之后,却要把挣回来的钱拿去修复环境,中山市却很有特点,20年前就已经关注城市发展要与环境、生态联系起来,不自觉地迎合了后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这个新的方向,“近年来不少城市淘汰落后产业、‘三高产业’,很多城市为此付出很大代价,当时的支柱产业污染比较重,关停之后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民生都受到影响,中山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城市,20年前开始走人文和经济和谐包容发展道路,非常值得肯定”。

    在谈及中山未来在人居和环境方面建设的思考,刘士林认为中山应结合当下新形势、新要求总结经验,探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在人居和环境方面可以做得更好。“中山市有一个最大的精神财富———孙中山先生,他很重视城市环境、城市地标,100多年前就在城市建设方面提出很多好的想法,现在城市发展都在做文化,但做到特色发展不容易,中山刚好有孙中山独特的文化资源和理论资源,应该好好研究一下,特别是孙中山先生关于城市经济、城市文化的思考,还没有好好研究过,研究以后与城市建设结合起来,使中山新型化城市建设、人文城市建设更有特色,更容易和其他城市区别开”。

    20年前就开始

    着手“城市双修”

    船坞、骨骼水塔、铁轨、机器、龙门吊……这些标志性的物体将广东中山市粤中造船厂曾经的辉煌凝聚在岐江公园里。昨天下午,岐江公园设计者俞孔坚在公园内向记者讲述他眼中20年来中山的变化,“20年前中山跟现在比大不一样,完全是两个中山的概念,就拿岐江公园周边这一片区而言,20年前全是破烂厂房,20年之后变成中山品质最高的地段之一,包括星级酒店、高端公寓、市民最受欢迎的整体环境、契合岐江河两岸整体风貌改变,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作为著名城市规划专家、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院长,俞孔坚提出中山应该珍惜“珠三角保留农业传统最丰富的地方”这一优势,保护疍家民俗、沿海水系、水乡等特色,“1999年在中山开展整个城市生态基础设施研究时,就提出城市水系、城市绿网、绿色廊道、城市山体、湖泊连成一体,形成一个生态网络,让整个城市生态具备自我调节的功能”。在谈及中山城市发展最大的特征,俞孔坚表示中山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特点,有各自的产业、文化、历史,中山跟别的城市最大的区别在于,300多万人口不是集中在一个市区,而是分散在各个镇区,使得每个镇区得以均衡发展。

    俞孔坚告诉记者,前两年全国才开展的城市双修———城市修补、生态修复,中山早在20年前就开始着手了,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岐江公园,当时在准备拆掉旧厂房时,城市决策者就意识到,这个地方建设应融合生态文明和城市修补,并不是全部拆掉,修补成宜人、能满足现代人生活需要的公园。“当年全国上下像园子一样围起来造公园,并且绝大部分公园都是收门票,岐江公园设计时就考虑到不收门票这一因素,园内路网全部连接街道,做成一个开放式公园,并且在全国率先将野芦苇、野茅草等野草引入到城市中来,并将硬河岸去掉以梯田取而代之,因此岐江公园的内湖是看不到排水管网的,雨水都是自然渗透到河中,这也让中山成为全国最早实践海绵型城市理念的城市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