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好魅力空间 让本地人自豪让外地人认同
"大湾区时代:城市人居与人文"发展论坛上,马向明在会上作专题讲座。
记者 余兆宇 摄
昨日“大湾区时代:城市人居与人文”发展论坛上,城市规划专家、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总工程师马向明从粤港澳大湾区的层面上,详细分析了珠三角城市群的现状特征以及三个正在重塑城市群格局因素所带来的重要影响,建设性地为中山发展把脉提出:中山应乘借大湾区发展机遇,运用好孙中山品牌号召力,抢先营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元中央活力区。
粤港澳步入合作新阶段
珠三角城市群的现状特征,早在农耕时期甚至更早就已形成。马向明说,在农耕时期,珠三角强调的经济纵深是广州、佛山加澳门,贸易主要是在珠三角的西岸进行。鸦片战争以后,广州工商业、金融及交通功能提升,与香港共同形成新的 “双中心”,纵深转换到了东岸。改革开放后,东岸得到了继续发展,并延续至今。
马向明说到了改革开放30年,城市群由国家政策主导的园区、新城开发力量以及市场主导的村镇工业化力量推动发展。在这个过程之中,珠三角城市群出现明显“多中心”特征。其中广州更倾向于门户城市,深圳则是经济的中心。然而广深的全球企业联系程度远不及香港,在珠三角对外联系网络中,香港将扮演重要角色。这意味着粤港澳大湾区层面上,粤港澳将步入合作新阶段,并由此合作共建出世界第四大湾区,进而成为“一带一路”的门户枢纽,成为国家迈向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典型代表。
海岸线对接的不再是货物而是人才
“知识经济时期,产业跟着人才走”。马向明认为,知识经济时期,领先城市的优势是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知识分子精英阶层的集聚,互相学习促进信息交换和知识外溢,海岸线对接的不再是货物,而是人才。
马向明说,曾经的珠三角属于“躯干型”经济,基于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发展模式,珠三角一度崛起为全球低成本制成品的 “世界工厂”,但这个“躯干”只能依附于西方发达国家的 “大脑”。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近年来的珠三角已开始从 “外销驱动”转变为“内外一体”,国内市场日益变得重要。在这个变化过程中,珠三角范围内的广州、深圳的国际影响力近年来显著提升,环珠江口湾区城市的对外影响力也在逐步增强,海上新丝路与跨国公司随着中国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向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扩散,中国企业也逐渐走向跨国化。同时,珠三角发达的制造业,也奠定了珠三角未来在世界的定位。
马向明认为,这种门户重构和城市影响力的提升,带来了区域定位的变化。
中山“小而精”城市道路是超前
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广州、深圳在推进各自“大客厅”建设的同时,中山应如何打造自己的城市舞台?马向明认为,中山一直以来走的多元化 “小而精”道路反而是一种超前,在珠三角从后工业时期向知识经济时代过度的节点上,抢得了先机。
马向明表示,在大湾区发展中,交通一定是以轨道网为骨架的,目前各市在构建湾区板块与主城的快捷联系和区域性的枢纽,将来会出现环湾轨道网。这样的交通网络将带来城市交流的新变化,各城市节点将可以越过原有层级上,直接链接到整体功能网络上,避免过去资源中心化的问题,都可以获得高效便捷的服务。
在这个过程之中,中山尤其应重视公共空间与知识经济发展的关系。把城市中让本地人自豪,外地人认同的魅力公共空间建设起来,能有效可以将不同的人群带到一起,增进信息交流。马向明认为,中山处于广深之外,环境优良,借助孙中山的号召力,具备了营造进行国际交往的中央活力区(CAZ)的条件。中山只要在传统公共中心金融、商贸服务的基础上,增加文化、休闲、会议会展等功能,就能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多元中央活力区。这方面以新加坡空间聚合的邻里中心为最成功的例子。
马向明表示,大湾区时代将推动城市群进入共享时代,中山将迎来大的发展机遇。大湾区时代为制度的构建创造了条件粤港澳大湾区概念的建立,将使得整个大湾区呈现出一种扁平化的共享城市集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