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新咸水歌”首演,中西合璧拓展传承视野
12月16日晚,中山首部咸水歌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首演。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交响清唱剧《咸水歌》全剧由序曲以及“珠江春”“山海恋”“旱天雷”“芭蕉雨”“月团圆”五个乐章和尾声组成。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交响清唱剧《咸水歌》除部分乐曲采用粤语及客家话演唱外,大多数歌曲采用“新咸水歌”方式演出,并用普通话演唱,以便于咸水歌的推广和传播。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交响清唱剧《咸水歌》既坚持咸水歌的优秀传统,又大胆探索,由独唱、混声合唱等多种演唱形式组成,配器采用交响乐队和部分民族乐器。南方日报记者叶志文摄
“你是钓鱼仔定是钓鱼郎,我问你手执鱼丝有几多十壬长?几多十壬在海底,几多十壬在手上,还重有几多十壬在船旁……”12月16日晚20时,一阵阵欢快的童声合唱歌声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里响起,悠扬的交响乐曲伴随着歌声。从中山各镇区赶来的逾千名观众齐聚大剧场,见证着中山咸水歌新表演方式的诞生。当晚,中山首部咸水歌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以下简称《咸水歌》)在这里首演。
与传统的咸水歌演出和表现方式不同,《咸水歌》融合了民族音乐和西方交响乐元素,在演唱部分既保留了原生态民间唱法,也加入了美声唱法,并交替使用粤语、客家话和普通话,被主创者称为“新咸水歌”。有中山本土咸水歌传承人认为,中西音乐元素交融为传承发展咸水歌提供了新视野,也注入了新活力。随着咸水歌演出文本的丰富,受众面扩大,中山咸水歌传承发展或迎来新拐点。咸水歌首次与交响乐同台合演
16日晚7时35分,离《咸水歌》正式演出还有15分钟,年过七旬的中山咸水歌传承人陈治球从民众镇驾车1个多小时后到达大剧场。“前几天就收到邀请,很期待。”身穿西装的陈治球走进剧场,对着入场券上的号码找到座位坐下,静待演出。而10分钟前,来自坦洲镇的20多位咸水歌传承骨干早已入座,他们正一边翻看着座位上的演出简介,一边讨论着节目单上熟悉的咸水歌曲目。
演出当晚,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大剧场座无虚席,不少来自中山各地的咸水歌爱好者和文化工作者到场观看演出,观众中不乏陈治球等一众白发老者。
“‘交响+清唱剧+咸水歌’这样的组合还是第一次听。”中山艺术家、中山市音乐家协会原主席郑胜当晚也到场观演。他曾创作中山慈善万人行主题歌《颗颗慈善的心》,对咸水歌也有多年研究,“对于中山咸水歌界来说,这是一次创新的试验。”
晚上8时,旋律响起,演出正式开始。《咸水歌》主旋律是中山咸水歌传统的大缯歌,这让在场的老歌迷们感到亲切。作品由广州交响乐团会同中山本土歌唱演员、中山合唱团以及东升胜龙童声合唱团共同演出。舞台上,中央是交响乐团队伍,中央后方是成人合唱团,两旁是童声合唱团。交响乐贯穿演出,而采用咸水歌原生态唱法的独唱和重唱以及采用美声唱法的合唱随着演出章节变化交替上演,让演出变得立体起来。“既有传统的‘咸水味’,又有现代音乐的感觉,原来咸水歌还能这样表演,很震撼。”随着演出的推进,郑胜对作品的印象愈发加深。
在创新中留住“咸水味”
《咸水歌》引人注目之处在于其演出形式的创新,该剧融合了清唱与合唱、交响乐团和LED背景等元素。除用到粤语和少量客家话外,大多数歌曲采用“新咸水歌”方式演出,即用普通话演唱,演出中的朗诵、画外音和念白环节等也基本采用了普通话。
《咸水歌》的文学台本由中山市政协主席丘树宏创作,于去年成稿。丘树宏表示,近年来中山积极推进咸水歌传承与发展,但咸水歌新作品少,缺乏创新文本问题始终制约着咸水歌发展。今年,中山市政协联合完美(中国)有限公司、火炬开发区、五桂山办事处、小榄镇、东升镇、民众镇、南朗镇、坦洲镇和中山市音乐家协会等单位,最终推出《咸水歌》。“咸水歌不能原地踏步,这就是我们让咸水歌与交响乐结合的目的所在。”
虽然《咸水歌》强调在演出形式上进行创新,但也尽量保持了中山咸水歌的传统“咸水味”。《咸水歌》由序曲以及“珠江春”“山海恋”“旱天雷”“芭蕉雨”“月团圆”五个乐章和尾声组成,一共17首曲目。该剧演绎了在中山地区流传的五桂山青年阿桂与疍家姑娘水妹的爱情故事,融入了多种咸水歌的调式和唱法,咸水歌历史和独特风韵在其中得到凸显。
《咸水歌》由广州交响乐团驻团作曲家蓝程宝作曲。对于蓝程宝来说,在创新中留住中山咸水歌的“咸水味”是他创作的最大挑战。“我是北方人,语言问题是遇到的第一个难关。此外,咸水歌是很有地域特性的艺术,既要保留咸水歌的味道,也要发挥交响乐的特色,使中西音乐文化结合,难度较大。”
作曲工作持续了3个月,为让作品更接地气,蓝程宝专门用了1个月时间走访中山各地,收集咸水歌的原生态材料,感受咸水歌的基层风貌。而后两个月,他一鼓作气完成了总谱、分谱和钢琴伴奏谱的创作。创新和传统的关系依然是其创作过程中的主要关注点。为让作品尽可能呈现咸水歌的原生态特点,全剧17首曲目中有6首是原生态曲目,集合了中山咸水歌高堂歌、对花、大缯歌、姑妹歌等多种传统中山咸水歌类别。
但《咸水歌》上演后,一些咸水歌老艺人也有不同意见,认为过多的新元素可能会让传统咸水歌失去原有的味道。一些咸水歌老艺人则呼吁加大对原生态咸水歌素材和资料的收集力度,留住咸水歌的“魂”,并在此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生活改变了,艺术也要随之改变。”中山市政协主席、《咸水歌》总编导、总撰稿丘树宏表示,传统性和创新性是《咸水歌》最突出的特点,作品在守正中传承、在创新中发展。所有探索都是为了让咸水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有更多受众,传送得更远、更广。但探索是否成功,还需要用实践和时间来验证。
“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咸水歌”
16日晚9时30分,历时近1个半小时,《咸水歌》在观众的掌声中落下帷幕。女主角水妹饰演者周炎敏完成了她首次和交响乐团的合作演出。当晚,她回家后回放观看演出录像至凌晨3时,回味着这次演出经历,也寻找着演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演到剧中高潮,与男主角阿桂结婚时,我的情绪就上来了,眼泪都在眼眶里打转。”
周炎敏是中山咸水歌的新生代传承人,2010年以来,她先后获得广东省渔歌精英赛暨全国渔歌邀请赛金奖、珠三角咸水歌会新歌王奖,还连续3年获得珠中江民歌大赛一等奖。2016年,她曾与东升镇胜龙小学的学生前往北京参加央视节目《中国民歌大会》录制。来自东升镇胜龙小学的67名参演学生也是首次与交响乐团合作演出,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仅有7岁。
“在演出中看到很多年轻的面孔,这是最值得欣慰的地方。”咸水歌传承人陈治球全程观看了演出,其间不时拿出手机拍照录像。陈治球是民众镇的咸水歌传承带头人之一,在他的带动下,一帮咸水歌爱好者活跃在全镇各处,演出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已成常态。推动咸水歌群体年轻化也是他近年来思考的问题,经过多年努力,在他的演出团体中,过半团员年龄在40岁以下,年龄最小的为11岁。
在市级层面,中山也积极推动中山咸水歌变革创新,培养更多年轻受众。2006年,中山咸水歌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进一步传承和发扬咸水歌文化,中山市近年来在市内成立了多个咸水歌传承基地,并积极推动咸水歌进入校园课程。
而在中山咸水歌的发祥地坦洲镇,咸水歌的传承发展工作更加热闹。坦洲镇宣传文体服务中心主任陈小英表示,坦洲镇每年举办咸水歌大赛,全镇中小学生都可参与其中。学校鼓励学生创作作品参赛,一些学生将嘻哈等现代流行元素与传统咸水歌进行结合,其创意和最终呈现的作品令人眼前一亮。“我们正通过各种形式,改变大家对咸水歌的传统看法,让更多年轻人爱上咸水歌,咸水歌也可以很‘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