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专家聚首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研讨会

探讨新时代民歌发展之路

发布时间: 2018年12月22日   来源: 中山日报   作者:见习生 王欣琳   本报记者 黄廉捷  

微信图片_20181222120316.jpg

大型交响乐《咸水歌》表演现场。记者 余兆宇 摄

  12月16日, 融传统与现代、民族与西洋的“新咸水歌”——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在中山市文化艺术中心上演。演出翌日,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中山,与《咸水歌》的主创人员就演出效果和民歌传承展开研讨。

  研讨会上,《咸水歌》总编导和总撰稿、市政协主席、广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丘树宏说,咸水歌文化是在中山特有的人文环境中孕育而生,它的调式旋律浸透着疍家人的生活与情感,中山作为广东省咸水歌文化的中心地区,必须肩负着传承咸水歌的责任,由中山人演绎出自己的文化风韵,这种指导思想一直贯穿在《咸水歌》的创作和表演中,“《咸水歌》是一部难得的本土原创舞台作品,从文本创作、乐曲编排、主创团队到表演风格、舞台呈现都紧扣着‘中山元素’,以中山人的视角和情感唱出中山故事,这对我们大家而言都是一种提升和洗礼。”

  《咸水歌》扎根民歌传统又具时代新意

  ◎于庆新(《人民音乐》杂志原副总编、编审)

  于庆新分析,《咸水歌》通过爱情故事诉说咸水歌的历史,歌颂新时代的进步。在音乐创作方面,《咸水歌》不仅抓住了民歌的传统和精华,保留了咸水歌本有的韵律,同时运用创新手法与现代舞美展现,富有新意。 若能加强剧情因素、矛盾冲突、故事描述与音乐融合,《咸水歌》将更具感染力。

  清唱剧、交响乐与咸水歌相得益彰

  ◎朱明(《岭南音乐》杂志主编)

  朱明认为,要将清唱剧、交响乐与咸水歌等三种不同性质的音乐元素在同一部作品里和谐展现本就颇有难度,但《咸水歌》让三者相得益彰,有利于咸水歌的艺术提升和广泛推广。广东音乐要想推陈出新,可在表演技术上向国际化、现代化靠拢,但在文化内涵上必须以岭南音乐的风韵为根基。朱明提出,相较歌剧而言,清唱剧的研究实践相对较少,建议丰富《咸水歌》歌词内容,以此推进剧情发展。

  弦乐与和声富有岭南风味

  ◎何平(吉林大学珠海学院音乐舞蹈学院院长)

  在乐曲编排方面,何平给予充分肯定,他认为,用原生态的当地调式写交响乐及和声的曲谱极具挑战性,整部作品的十几首曲子各具特色,别有一番风味。尤其是第五乐章第一首女声合唱高堂歌《打扮细姑作新娘》,弦乐美妙,女声甜美,曲调改编等独具岭南风情。他建议完善音响设备收音质量,让交响乐与和声更清晰且具有层次感,其次是加强灯光与舞台表演的默契配合,更好地渲染气氛。

  旋律优美“接地气”

  ◎陈擎(广州交响乐团团长)

  陈擎认为,《咸水歌》旋律优美且“接地气”,歌词朴实富有生活气息,主创团队具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为中山、为岭南地区创作出凝练当地文化特色的作品。 中山人杰地灵,犹如巨大的五线谱,谱出众多文化大家。 他提议推出《咸水歌》的录音伴奏版本,将其推广至全国各地表演。

  让传统民歌与现代审美接轨

  ◎夏小汤(中国爱乐乐团指挥)

  夏小汤在《咸水歌》表演中担当指挥。他认为,本土特色与交响乐结合是《咸水歌》表演形式上的最大亮点,交响乐音响丰富,声音层次鲜明,咸水歌与交响乐的融合和创新,让传统民歌与现代审美接轨。他希望咸水歌作为中山文化名片,流传更广,也期待此次演出能出版纪念光盘等,以便永久保留。”

  创新编排又不失原味

  ◎蓝程宝(广州交响乐团一级驻团作曲家)

  蓝程宝是《咸水歌》的艺术总监,负责作曲、编曲。 他感慨道,此次谱曲耗时三个月,根据前期采风,他选取了有贯穿性、代表性、与《咸水歌》文本相匹配的音乐素材。编曲创作中的最大难题是如何将咸水歌与交响乐结合。原生态的咸水歌给予他创作的灵感,他最大限度保留了咸水歌原有的调式和旋律,同时把握好它与西方交响乐的平衡和融合,让民族音乐与西洋风格 “不失原味”地巧妙结合。

  蓝程宝还提出,创新原生态音乐的编排、表演,不单有利于传统音乐的与时俱进,还能扩大传统音乐的传播范围,推动新形式的传统音乐走出国门。

  磨练唱功是清唱剧的关键

  ◎乔建军(广东省音协副秘书长、广东声乐协会副主席)

  乔建军是大型交响清唱剧《咸水歌》的声乐指导。他坦言,身为北方人,他过去很少接触咸水歌,这次与歌唱演员的交流促进了他对作品的理解。 乔建军指出,清唱剧与平时的唱歌不同,前者在演唱时要根据角色特点,使用相应的声音、感情和语气,清唱剧中最关键的环节还是演唱,他建议主创方在本次演出的基础上精心打磨剧本,完善表演。

  民歌创新需有“度”

  ◎郑胜(中山艺术家、中山市音乐家协会原主席)

  郑胜从上世纪80年代便开始研究中山咸水歌。他说,当清唱剧旋律响起,熟悉的咸水歌韵律回荡在舞台,与交响乐交相呼应时,让人耳目一新。它保留了本土音乐的原有风韵,但表演和词曲更为丰富新鲜,演唱水平也更上层楼。郑胜提到,任何音乐都有提升发展的过程,民歌创新要为大众所接受、为大众所喜爱,发展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创新的度”,不能过新而失其本真。此外,他希望有关方面能编出适合日常学习和教学的咸水歌教材,加强新一代对咸水歌的认知,推进咸水歌的普及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