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规划打造美丽乡村 亮特色培育民宿产业
2月20日,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开幕,多名政协委员提交了有关乡村振兴的建议,认为我市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方面,不断完善机制、提升标准、强化措施,全面提升全市美丽乡村建设档次和水平,真正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取得了积极成果,但也存在规划滞后、用地指标紧缺、建设进度缓慢等问题,委员们据此,提出今后乡村振兴发展的系列建议。
现状:整体水平不高 产业空间偏小
政协委员陈云华认为,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要求,全市美丽乡村建设仍存在整体水平不高、思想重视不够、用地指标紧缺、规划滞后、建设进度缓慢、脏乱差现象突出和产业发展缺位等共性问题,严重制约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她表示2018年跟随市政协到山东省调研美丽乡村的课题,包括淄博等城市,感触很深,发现当地的资金投入大、规划科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很有特色,相比之下,南朗左步村、南区曹边村的特色也十分明显,但仍有很大提升空间。
政协委员周礼坤在提交的《关于以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切入点,推进我市乡村振兴工作的建议》中指出,我市乡村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环境三个方面存在很大短板。首先,产业空间,“小、散、乱”不利于发展。乡村“自下而上”形成的村级工业区,表现出以空间无序扩张为主,空间碎片化,造成生活区、生产区功能混杂。乡村工业区的发展主要依靠低价土地吸引企业入驻,缺乏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和关注,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不利于整体竞争力的提升。第二,生活环境不佳,外来务工者和村民混合居住,乡村特色风貌不凸显。在我市乡村地区中原有“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发展模式下,产生了依托村居形成外来务工者出租房与原村居混杂布局的特点。部分乡村生活环境无序,乡村原有的文化特色不显著,风貌不凸显。第三,生态环境承受生产与生活环境的压力加大。传统乡村的发展路径以空间无序控张为主,造成生活区、生产区功能混杂,乡村内的工业区承载了大量低端的产业生产、加工职能。生活环境和生产环境造成部分乡村的生态环境压力增大,雾霾、水质恶化、土壤污染等现象显著。
建议:以科学规划作指导 以产业发展促增收
陈云华指出,2月19日,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做好“三农”工作的若干意见》发布,包括扎实推进乡村建设、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短板,发展壮大乡村产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等内容,与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是一致的。我市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补齐短板。
首先,注重规划,按规执行。创建美丽乡村需要有科学规划作指导,统筹精品点、精品线和精品区布局,着眼长远,以人为本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把合理布局、环境秀美、百姓宜居、生活富裕作为解决美丽乡村建设长远发展的根本,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操作性和可持续性。二是注重全域规划理念,把农业产业发展、村庄管理实施体系纳入规划的核心内容,多征求本地专家、镇区干部和村民的意见,不搞一刀切、模式化,同时避免无序化发展,力求做到一村一方案,突出地方特色。三是相关职能部门要进行村庄规划布局研究,确立需要重点建设的中心村、示范村,科学保护自然历史文化价值的特色村。
其次,发展产业,促进增收。建设美丽乡村,产业是根基,富民是核心。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只有与产业发展统筹规划,同步实施,才能提供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动力。一是培育精品农业,围绕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引导农民采用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生产方式,扩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二是推进土地流转,突破用地瓶颈,发展规模经营。加快优势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生态养殖建设,推进专业化生产、品牌化建设,扶持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兴起美丽产业。三是培育经营主体,拓展农民创业就业空间。
再次,健全机制,提升水平。美丽乡村建设是一场涉及农村整体环境与农民生产、生活方式综合性改革的革命,需要建立一系列巩固和提升环境质量的长效管理机制,让乡村之美“永不凋谢”。一是坚持持续投入,在全市范围内确定一批自然生态条件好,创建主体积极性高的典型示范村,按照集中资源、集中力量的原则,资金分配、项目安排、扶持政策都切实向典型示范村倾斜,并探索加大信贷、社会资金等各类有效资金向示范村倾斜。二是坚持市场导向,建立多方筹资,共建共享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能人大户、企业、外资等社会资金参与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三是强化督促考核,提高管理水平。将美丽乡村建设列入市委、市政府对镇区的年度综合考核,建立“一月一上报、一季一交流、半年一推进、一年一考评”的工作落实机制。
声音:结合乡村振兴战略 培育民宿新兴业态
政协委员吴永光提出要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培育民宿这个新兴业态,同时也为更多的本土青年提供了返乡创业的机会。
吴永光表示,近年来,民宿这一新业态已在我市兴起。2018年广东省旅游局举办了广东首批十大最美民宿评比活动,南朗镇的“禾田乡野民宿”成功入选,民宿促进了旅游业的繁荣,且市场潜力巨大。据他所了解,有不少社会资本正不断涌入中山民宿行业。
不过,他也指出我市发展民宿遇到的问题,比如国家和省已经出台民宿发展的相关规定,但我市还未形成对接的规定,民宿行业处于自我探索的状态。同时,各方合力不够,“民宿到底是按旅业管理还是一种新业态?谁来监管?门槛怎么定?”吴永光认为,民宿经济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旅游、消防、公安、环保、市场监督、卫生等多个部门,仍需明确各方权责,协调发展。同时,中山目前已有的民宿特色还不够突出,发展还很初级,同质化严重,文化特色不明显,还存在消防、治安等隐患。
吴永光认为,民宿经济是促进我市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的重要抓手,要抓住机遇,更加注重规划引领。他建议,优先在一些基础资源好的村落试点发展,比如南朗崖口村、南区曹边村等,制定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经营资格、开业条件、管理机构、服务内容等,同时要注重民宿配套建设,包括文化、生态环境、公共设施的挖掘打造。吴永光还建议,我市可以制定专门促进民宿经济发展指导意见和行动计划,结合乡村振兴的发展加大资金投入,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同时加大对民宿村生活污水处理、道路设施建设、村容村貌的整治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