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走进东莞
虎门炮台遗址公园。
“广东四小虎”,1988年升格为地级市,全国少有的不设市辖区的地级市……珠江口东西两侧的东莞与中山,乘改革开放之东风,社会经济全方位发展,既有相似度与关联度颇高的“身份”标签,又在粤港澳大湾区的新时代迸发着砥砺前行的魄力与动能。近日,“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采访组深入莞邑大地,寻访东莞弘扬孙中山文化、共建人文湾区的经验做法。
虎门
铭记历史传承精神
江水悠悠,岁月峥嵘。
站在沙角炮台,可眺望南来北往的舟楫穿梭于烟波浩渺的珠江口,西北方向不远处便是东接南沙西连东莞的虎门大桥。林则徐纪念碑旁,竖着一副纪念虎门销烟180周年的幕板,意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1923年10月下旬,孙中山先后视察威远炮台及沙角炮台,部署海防要塞事宜。而此前4年,即1919年,孙中山曾在《建国方略》中提出了建设“南方大港”的构想,其选址便是虎门至黄埔深水湾一带。可以说,从百年前到百年后,从旧格局走向新格局,在擂鼓声声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孙中山的构想正成为现实。
虎门镇,还诞生了一位追随孙中山多年、屡打胜仗的重量级人物——蒋光鼐。在南栅村三蒋自然村,蒋光鼐故居内的荔枝树芒果树依然枝繁叶茂,西洋别墅式园林建筑在蓝天碧日下透着典雅的气质。故居大门横匾上刻有“荔荫园”三字,一左一右是“造庐谁道龙犹卧,题户应嗤鸟是凡”的对联。
“蒋光鼐是我国著名爱国抗日将领,参加过辛亥革命,曾任国民革命军师长,第十一军副军长,参加中原大战,后任十九路军总指挥,淞沪警备司令。1949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后又历任中国纺织工业部部长、全国政协常委等职。”虎门镇广电服务中心文物工作室负责人黄雪颖告诉记者,蒋光鼐多年追随孙中山,1917年9月任大元帅府警卫营第一连少校连长,孙中山组建援闽粤军时调任少校参谋,后在广东军政府发动第一次东征时屡获战功。
另据东莞市政协教科文卫体和文史委员会负责人介绍,出生于石龙镇的林直勉与出生于塘厦镇的陈逸川陈秋霖兄弟,同样为孙中山的得力助手。其中,林直勉20岁出头时得知孙中山助手胡汉民在香港从事革命活动后前去投奔,加入中国革命同盟会,后来成为孙中山的秘书。
上沙
孙氏族人情牵翠亨
从虎门镇来到长安镇上沙社区,入口处高耸的牌坊引人注目,横额为“孙中山先生先代故乡”,一左一右是“中所景仰外所景从革命首倡共和肇建,山无不容河无不润故乡追念浩气长存”的对联。该社区党工委书记孙志东透露:“依据族谱可以查证,翠亨村的孙氏一族是第九世祖从上沙村分支出去的,孙中山则是第十七世孙。1912年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后曾在广州召开恳亲会,上沙当时有数十名孙氏族人应邀参加,会后留有集体留念的照片。”
穿过牌坊径直往南走,转几个路口,一栋镬耳封火山墙的明式建筑映入眼帘,这便是始建于明万历五年(1577年)的孙氏宗祠。记者现场看到,宗祠内的侧殿辟为“孙中山历史陈列展”,展示与孙中山相关的相片、报纸、票据、信件、函件等。“由于上沙孙氏与翠亨孙氏有宗支源流关系,两地族人历来交往频繁,特别是清明祭祖的时候。”当地57岁老伯孙卓辉说。在他看来,这座宗祠不仅是一座纪念建筑,而且是团结东莞中山乃至港澳孙氏族人的人文纽带。
上沙社区中山公园的斜对面,是一个名为沙溪新苑的现代化小区,其内立着一座孙中山铜像,铜像下镌刻“三民主义”等内容。据悉,这座铜像是由孙中山和平教育基金会主席、孙中山孙女孙穗芳于2014年出资捐赠的。孙志东回忆道:“5年前在出席铜像揭幕仪式时,孙穗芳希望该社区弘扬孙中山的天下为公精神,并勉励乡亲们讲忠孝、尚仁爱、重信义、爱和平。”
5.83平方公里的上沙社区,现有3100多户籍人口,90%以上为孙姓。如今,当地聚集了逾300家外资及民营企业,2018年社区经营总收入达1.5亿元,民生福祉的底子得以进一步夯实。孙志东对此谈及:“在传承孙中山文化方面,我们有责任也有能力走在各地前列,特别是弘扬一代伟人坚韧不拔、敢为天下先的奋斗精神,践行其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
格局
兼容并蓄创新驱动
今年,是孙中山发表关于振兴中国实业、发展国民经济的专著《实业计划》一百周年。孙中山在专著中阐述了学习先进科学技术、建立各种重工业和轻工业等兴国之道,并提出了“眼光往外看”的设想:“我无资本,可利用外资,我无人才,可利用外国人才,我无良好办法,可利用外国人办法。”“现在各国通商,吾人正宜顺此潮流,行开放门户政策,以振兴工商。”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这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自勉名言,亦是一代伟人孙中山的精神写照。
然而,孙中山的实业设想一度被视为理想空谈,时至今日却在全国各地变成生动的现实。东莞同样如此,改革开放后借助政策及地缘优势,通过“三来一补”模式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设备、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加工、造纸及纸制品等五大制造业,推动民营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并与中山、顺德、南海一道被誉为“广东四小虎”,辉映了广东兼容并蓄的风气,成就了“先富起来”的佳话。
进入21世纪后,意在推动经济模式转变、缔造新增长引擎,实现从制造业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转变的东莞,逐渐把眼光瞄向大岭山、寮步、大朗三镇交会处的松山湖。采访当天,据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负责人介绍,此处于2001年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0年升格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5年纳入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一步步实现蝶变。
科技共山水一色,新城与产业齐飞。记者现场看到,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各类智能制造企业、新型研发机构林立,郁郁葱葱充满勃勃生机。统计数据显示,截至去年底开发区拥有253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29家新型研发机构及40家孵化器,2018年实现生产总值630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