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路——“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文萃》出版
编者按
5月16日,“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大型人文采访队伍从翠亨村走出,他们在香港、澳门和珠三角九市深入挖掘一位伟人的历史足迹与时代发展的意义。此次活动由中山市政协牵头,以香港《大公报》为主体,联合中山媒体单位组成采访团,以翠亨村孙中山故居为原点,循着粤港澳孙中山史迹径,展现孙中山百年前的足迹和新时代中国的发展脉搏,以此增进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认同、情感认同,进而形成人文价值链,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的经济、社会、文化等等多方面合作,助推人文湾区建设。为展现采访报道成果,《中山路——“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文萃》出版,以下是本书的两篇序言。
沿着孙中山的足迹探寻粤港澳城市渊源
《中山路——“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文萃》是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之后,第一部沿着11个地区、城市走一圈写成的著作。
这是自2007年中山市提出“孙中山文化”概念之后,描述孙中山与粤港澳11个地区、城市渊源关系的第一部著作。
这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香港和珠三角地区机构以大湾区为主题合作出版的第一部著作。
全世界最多的路是“中山路”。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叫中山路,或者与孙中山有关的路多达360多条,每一条路,都有着丰富而生动的人文历史底蕴。书名定为《中山路——“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文萃》(以下简称《中山路》),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含义,第一是孙中山先生走过的路或者与他有关的史径,这是“形”;第二是通过“形”的描述,表现孙中山先生的思想、理论、革命之路,进而描写各个城市的发展之路,这是“魂”。这也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化建设之路。十年前,本人曾经策划撰写一部大型报告文学《中山路——追寻近代中国的现代化脚印》、拍摄大型电视专题片《中山路纪实》,也是本着这个思路来做的,因此可以说,今天的这部书应该是“中山路”主题的第三个作品了。
《中山路》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现场”,是此次粤港澳行的报道文章;第二部分“探索”,是孙中山文化概念提出之后,有关孙中山文化的活动、报道、研究等有关资料;第三部分“渊源”,是孙中山与《大公报》的关系。
在第一部分,除了采访粤港澳大湾区11个地区、城市中孙中山以及与他有关的史迹外,重点了解和表现孙中山文化与这些城市的关系和历史影响与现实影响,以及在粤港澳大湾区背景下,这些城市如何进一步发掘和利用孙中山文化,开展更多更丰富有效的交流合作,为共建人文湾区、建设大湾区文化圈,形成人文价值链,增强文化认同、情感认同、国家认同等等,进行深入的探寻和报道。
中山市2007年首倡孙中山文化概念,2008年成为中山第一城市品牌,2011年上升为广东省命题,今年写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则正式成为国家命题、国家战略。十年来,尤其是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和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纪念活动中,中山市以及各有关方面,对孙中山文化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范围涉及政治纪念、学术研究、文化活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以及民生实事等方面,影响广泛,成果丰硕。
《大公报》与孙中山先生渊源非常深厚。《大公报》从1905年开始报道孙中山,直到1925年孙中山去世,他的形象也经历了从辛亥革命前的“革命党孙文”到辛亥革命时期的“民国之首功者”的变化。辛亥革命爆发后,《大公报》对孙中山的报道着力更多,与孙中山有关的每一个重要历史阶段和重要事件,都有大量的报道。孙中山先生逝世后,《大公报》辟专版刊登《孙中山先生逝世》长文、发表评论《哀孙中山先生》,充分肯定孙中山一生的奋斗。
《中山路》无疑是此次大型人文采访报道活动的重要成果。近年来,广东省正在建设南粤古驿道这一重要工程,而粤港澳大湾区孙中山文化游径则是其中排在首位的工程,并且需要今年内建设完成。我们的成果恰好可以提供一个重要的线路和内容设计的蓝本,因此自然也成为南粤古驿道建设的一个重要成果了。
2019年度的香港书展将于7月22日盛大开幕,《中山路》正好赶上作为一份很有意义的献礼。
借此机会,对有关机构和人士表达深深的谢意——衷心感谢广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许瑞生先生,他在百忙中率省有关部门莅临出席5月16日在孙中山先生家乡翠亨村的“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启动仪式,并为采访团授旗。
衷心感谢香港《大公报》,以及大公文汇传媒集团董事长兼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社长姜在忠先生,总编辑李大宏先生和他的采访、编辑与出版团队,只有这样优秀的团队才有这样优秀的成果。
衷心感谢珠江三角洲九个城市的市政协,他们为我们的采访和报道提供了周到而良好的服务和安排。
衷心感谢《南方日报》、广东广播电视台、《中山日报》、中山广播电视台等各有关媒体,他们的配合和支持,使得这次活动风生水起、一纸风行、影响空前。
衷心感谢参与采访报道的所有专家、学者以及所有采访单位,他们为活动提供了大量翔实、真切而生动感人的史实和资料。衷心感谢香港乡贤、香港中山社团总会主席杨凯山先生,以及香港雅士维传媒集团、中山市嘉华实业有限公司对著作出版的大力支持。
最后,还要特别感谢这次活动的工作团队赵汝庆、仇婉萍、刘志巍、郭昉凌、刘建芳、黄健敏、林华煊、陈志坚、罗玉静、罗爱文、郑曼玲、邓泳秋、邢立群,只有这样优秀的团队才有这样优秀的成果。
创新“孙中山文化”内涵 共建粤港澳人文湾区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以此为目标一生孜孜以求的孙中山先生,是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伟大的爱国主义者,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驱。他以革命为己任,立志救国救民,为中华民族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他的一生,是为近代中国的民族独立、民权自由、民生幸福而无私奉献的一生,是为实现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而殚精竭虑的一生。孙中山先生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崇高风范,天下为公、心系民众的博大情怀,追求真理、与时俱进的优秀质量,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就是他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
2016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孙中山先生诞辰15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体中华儿女学习和继承孙中山先生的宝贵精神,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因素,为中山先生梦寐以求的振兴中华而继续奋斗。
值得告慰先生的是,当前,中国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战略,更为新时代推动形成中国全面开放新格局、建设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不断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也因此,当下正是传承和弘扬孙中山文化遗产,擦亮孙中山文化品牌的最佳时机。今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发布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中就特别提出,“要共建人文湾区”“支持中山深度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
事实上,粤港澳大湾区中的11个地区和城市,都与孙中山先生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些地方留下的丰富历史印迹,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和人文价值。在今天,挖掘和弘扬孙中山文化资源,创新和升华孙中山文化的崭新内容,对于共建人文湾区,促进粤港澳文化交流,增进港澳民众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归属感,推动大湾区的融合发展,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公报》于1902年创立,是迄今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报章。《大公报》与孙中山先生在历史上有着深厚的渊源。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先生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时,《大公报》就及时推出了多篇连续报道,就其高票当选、遭到行刺、外交团反应等情况进行如实追踪。1925年初,对因劳累过度而病倒在床的孙中山先生,《大公报》亦予以密切关注,就其病情、活动甚至生命后期每天的体温和脉搏,都加以详细报道。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溘然长逝,举国悲哀。《大公报》于3月13日辟出专版刊登《孙中山先生逝世》长文、发表评论《哀孙中山先生》,缅怀孙中山先生为中国人民鞠躬尽瘁的光辉一生。1929年,在为孙中山先生举行奉安大典前,大公报更不吝溢美之词,尊颂其为“一代伟人”。可以说,在此期间,大公报始终坚持客观公正的笔调,充分肯定了孙中山先生为中华民族的独立与复兴奋斗一生所取得的历史功勋,突出其“创立民国之首功”的形象。这些记录之翔实权威,对于后世研究和弘扬孙中山精神而言,弥足珍贵。
百余年风云激荡,大公报始终坚持文章报国的爱国传统,忠实记录时代变迁,积极推动历史进程,为祖国的发展建设和香港的繁荣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2016年,大公报与香港文汇报合并组成香港大公文汇传媒集团,旗下集大公报、文汇报等多份报章以及全媒体新闻中心传播平台,拥有强大的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传播力,以及覆盖香港和内地的广大传播网络,是沟通两地的“联络人”,更是连接海内外华人社会的重要桥梁。
此次与中山市政协联合筹办“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的活动,深感使命在肩,意义重大。我们作为爱国爱港全媒体旗舰所具有的传播优势,与中山市等大湾区城市群独特的孙中山文化资源相结合,为“孙中山文化粤港澳行”大型人文采访活动创造了独一无二的条件,也为本次活动取得圆满成功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个多月来,我们调动了采编队伍中的骨干力量,采取多种形式的传播手段,顺利完成了本次采访活动的报道任务。此番将报道文章和相关数据编辑成册,希望广大读者尤其是港澳青年,能从中学习和继承孙中山先生的爱国精神,积极投入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中去,以不畏艰险、攻坚克难的勇气,以昂扬向上、奋发有为的锐气,不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推向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