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亟待破解“星星满天不见月”
小榄从事五金行业的企业有5000多家,其中仅有100多家具备一定规模。图为小榄一锁具企业车间。南方日报记 叶志文 摄
中山市LED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中山的新兴产业,图为中山企业生产的LED产品。南方日报记者王云摄
中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全市实有市场主体约38.27万户。另一方面,中山市统计局最新数据,截至6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3434家。
大企业缺乏,一直是中山面临的一个现实情况。统计数据显示,中山市中小微企业占比达到95%以上,产值超百亿元的企业仅有8家;而这8家中,规上工业企业只有2家。全市尚无一家超千亿级企业。
对比隔壁珠海,2018年,格力电器实现营业总收入突破2000亿元,纳税超过160亿元。东莞、佛山也有步步高、美的等千亿级龙头企业。
上世纪90年代,中山曾经拥有小霸王、乐百氏、威力等全国知名的“十大舰队”企业,20余年过去,“星星满天不见月”的困境横亘眼前。
差距即空间,挑战即潜力。如何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做大做优中小微企业,是中山提升经济发展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命题。
现状
从专业镇起步,小微企业占绝大多数
小榄五金、古镇灯饰、大涌红木、黄圃腊味、沙溪服装……以“一镇一品”起家,中山曾打造出闻名全国的专业镇经济。这些拥有特色烙印的专业镇,在中山发展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镇区内聚集的众多企业,为中山经济社会带来充分活力。
不过经过30多年的快速发展,这些从“一镇一品”发展起来的产业,不少面临着企业规模不大、产品档次不高、经营以“低质跑量”为主、行业内缺乏龙头企业的局面。
“中山从专业镇发展起来的模式,必然带来小微企业占绝对多数的结果。因为这种模式下,以镇为主导,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吸引力有限;另外,‘一镇一品’模式,使大量规模不大的相近企业集聚在一起,做着相似的产品、面对同样的市场,不利于发展壮大。”中山市经济研究院院长梁士伦表示。
作为小榄五金塑电行业分会会长的李有枝,对此也深有感受。“以五金闻名的小榄,目前镇区内有华帝、力王、长青和木林森4家大型上市企业,他们都不属于五金行业,这说明小榄五金企业的确都没有做大。”他说。
李有枝介绍,在小榄从事五金行业的企业有5000多家,其中有100多家具备一定规模外,绝大多数都处于小微企业或是家庭作坊式的零散初级阶段。企业发展也较为粗犷,产业发展缺少精准定位。
而在8月22日上午,在中山市政协会议室召开的一场调研课题座谈会上,《从税收角度看中山民营经济发展》(以下简称“中山民营经济课题组”)和《大湾区背景下中山传统专业镇产业集群提质发展研究》(以下简称“中山产业集群课题组”)两个课题组也提到上述问题。
中山民营经济课题组提出,在广东省工商联发布的“2018年广东省百强民营企业”榜单中,从地区分布情况来看,广深佛三市依然是入围“大户”,其中深圳40家、广州23家、佛山14家,而中山仅有木林森和大洋电机两家企业上榜。两家2018年营收分别为179.5亿元、86.4亿元,与深圳华为、佛山美的和惠州TCL等年营收入超千亿元、纳税过百亿元的企业相比,中山民营企业在规模、创税能力等方面仍然差距巨大。
中山产业集群课题组则指出,中山传统专业镇产业集群内的多数企业通过贴牌、多层代理、跨境电商等形式零散出口,缺少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拥有国际销售渠道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实力不强、行业内部集聚度低。
中山许多中小微企业仍处在价值链的低端环节,不仅导致企业的利润水平较低,也使当地产业集群发展动力不足。
问题
形成同质化竞争,创新能力不足
“就像是在大家庭里有很多年龄不大的小孩,他们聚在一起容易打架。”李有枝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产业群中小微企业同质化竞争的问题。
由于企业技术壁垒偏低,中山不少集群企业之间存在的联系多是竞争关系,难以在技术创新中建立密切的交流与合作。许多企业从生产到销售服务都基本是企业自己包干,既没有充分利用社会分工,又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品牌资源等优势。为争夺市场,企业未能与他人联手出击,孤军奋战、没有形成统一的“产业军团”在市场上与对手竞争。
广东樱花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位于小榄的智能锁具企业,公司总经理朱海涛也认可这一观点。“中小微企业一般品牌建设和研发费用及实力不足,同质化较为严重,很容易陷入价格战泥潭。”
一系列的连锁效应,又持续深化了企业散、小、弱的局面。
另一方面,各镇区的大部分企业自主开发和自有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比较少,技术含量较低,产品开发、设计能力有待加强。
以古镇LED照明行业为例,虽然中山LED专利申请和授权数量均在全省前列,但从细分专利类型来看,中山LED专利主要集中在外观设计专利上,占中山LED专利总数84%,外观设计专利授权数量是深圳的3倍多,而在LED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方面却远低于深圳、广州和东莞。其中今年第二季度,获授权发明专利仅为51件,仅占授权专利总数的2.7%。另外,中山LED产品90%以上集中在下游照明应用领域,下游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低,高端产品少。
企业缺乏规模、创新能力不足、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也使人才施展才华的平台较小,难以为高层次人才提供创业和发展平台。即便高层次人才来了之后,因为找不到用武之地,最后仍然会流失。
朱海涛表示,虽然目前公司年产值5亿元、出货数量100万把左右,在行业中具备一定规模,但是由于小榄区域内大型锁业企业数量有限、镇区本身又不在市区,要招聘到合适的技术工程师、新媒体营销人才等,的确压力不小。
从近年来中山引进的人才情况来看,对比周边一些重点城市,中山对高端人才的吸引力依然偏低。据中山人社部门统计,中山现有高层次人才2265人,从总量上看,与周边市有一定差距。从人才结构来看,到目前为止,中山市第一层次人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等)依然空缺,第二层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选等)9人,第三层次(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等)3人,第四层次(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人员等)17人,而深圳仅引进的院士(含全职和兼职)就已超过40人。
探因
镇区行政限制及土地紧缺,企业发展壮大难
中山企业“星星满天不见月”的背后,有着不少深层次原因。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港澳珠三角研究中心副主任林江表示,中山市的产业集群是以“专业镇”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企业主要依托于镇区,而这一层级对于高端、专业人才的吸引能力也比较弱,相关的市场主体也较少有机会参与高水平的行业和产业的研讨协商,因而限制了其做大做强的能力以及可能性。另外,以镇为企业依托的市场主体,可能比较满足现状,愿意做大做强的积极性也较为有限,这些都影响中山企业发展做大做优。
梁士伦也指出,专业镇行政规划和考核机制,在某些层面上,限制了企业的发展。“比如,一个企业发展壮大要进行扩张,由于行政体制和镇级考核要求,在另一个镇区往往需要新注册一个企业。这无形之中把大的企业拆散拆碎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规模越来越大,企业扩张可能突破了专业镇的发展,往往会出现跨行政边界的生产环节配置。如在古镇周围,出现了许多的零配件供应商进行加工生产。基于行政边界对企业的治理与扶持则变得非常有限。各个专业镇发展的协同性不强,还未能打破行政区划的界限,存在镇与镇之间各自为政、相互竞争的现象,使产业发展空间受到限制。各个镇区功能协调互补,以及资源、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共享的协同能力也还不足。
而相较于其他城市,中山土地问题更为突出。
中山市国土面积居珠三角地市中倒数第二。一方面,“三规”不合一致使镇区收储的土地无法投向市场;另一方面,由于经济波动、企业自然生命周期等原因,仍有一些土地甚至厂房处于闲置状态。这进一步造成了各镇区土地紧缺。
“西北组团土地资源匮乏,整个组团难以找到连片上规模的建设用地。部分镇区的土地开发强度已经达到了极限。”西北组团某镇区基层工作人员坦言。产业集群做大做优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要有足够的土地,在一些镇区,企业的增长扩大面临着空间不足的实际困难。
另外,很多小企业不愿意升为规上企业,因为会导致赋税增加。小企业增值税交纳3%,一升为规上企业,需要交纳13%。很多小企业一旦满足可以升为规上企业的要求时,就拆分成两三家。但这对地方经济发展是一个大的障碍,GDP也统计不进来。
路径
强化支持引导,解决共性问题
无论过去还是将来,专业镇发展都是中山经济的基本支撑。中小微企业仍然是推动中山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如何推动中山产业集群内的中小微企业做优做强?
梁士伦认为,东莞、珠海、顺德等地有龙头企业的带动,使产业链上配套的中小微企业获得稳定的发展环境。有大企业的带动,中小微企业也可以更好解决资金、人才的问题。对于中山而言,也应该注意培育这种能在生产技术、信息传播、经营理念、管理方式等方面起带动示范作用的龙头企业。
不过他坦言,这样的“月亮型”龙头企业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长起来,现阶段,考虑中山市场主体的构成情况,政府可拿出一定资源,支持培育中小企业健康发展。
“要多一点思考、多一点实实在在的行动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梁士伦说,要尤其注意解决企业没有能力处理的共性问题,比如,优化营商环境,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人才吸引政策出台等方面加大力度,因为这些可以让所有的中小微企业都受益。
另外,他建议一些优势传统产业要破除行政藩篱和区划限制,从镇一级主导变为市一级主导。比如灯饰产业,在小榄、东升等镇区都有,可以提升到市一级层面加强产业集群的统筹,从而促进企业的发展。
作为常年处于一线的企业主和行业协会负责人,李有枝也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首先企业以及行业对自身有清楚的战略规划,精准发力。同时,政府和协会应进行适当引导和分类。比如五金产业,不必样样俱到,可以选取五至六类在中山具有一定优势和基础的产品类别,着重进行培育和扶持。
“行业协会可以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牵头制定一些行业标准和产品标准,主动规划好产业的发展战略。”李有枝举例说,比如五金产业上的一些环节在周边城市已经形成产业链条,这些小榄可以主动舍弃;而一些合适小榄做的环节,可以主动争取过来,并发力做大做强。
另外,对于政府推动企业支持上规上限的政策,他认为可以做得更加细化。要像企业家卖出产品,让客户心甘情愿接受一样,政府出台的政策,也要让企业心甘情愿地去参与和执行。这其中主动和被动的效果区别就很大。
林江表示,推动小微企业上规上限,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有所为的,是地方政府要贴近市场的需要,了解企业所需所想,得悉企业目前的生产经营状况,企业缺什么,政府和行业协会可以如何为他们提供服务,从财税激励、共享机制、融资支持以及中介服务机构等途径中,对中小微企业进行有效支持。
而有所不为,就是注意不要对企业正常的商业行为、创新行为做不必要的干预,不要随意对企业讲这个不能做、那个要少做。要最大限度发挥中小微企业的创新积极性,才能够推动企业上规上限。
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中山各镇区聚集的众多中小微企业。几千家企业走在一起,能生存下来,这从一个侧面能体现出中山丰沃的市场土壤和活力。这些顽强生长的中小微企业,是中山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机遇。而在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的今天,曾经书写下辉煌故事的中小微企业,如何转型做大做强,期待各方努力下,时间给出的答案。
■案例
千亿产业集群大而不强,品牌生态如何重构
中山灯饰照明产业的升级探索
“每5个古镇人中,就有1个人从事灯饰业。”这曾是坊间对古镇乃至中山灯饰照明产业繁荣发展的生动描述。古镇灯饰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发展至今,传统灯饰产业结构逐步往“传统灯饰+LED照明”方向转型,并形成以古镇镇为中心,覆盖周边3市11镇年产值超千亿元的灯饰照明产业集群。
然而,发展至今,这个千亿产业集群面临着龙头企业不多、“红海”激烈、产业创新氛围不浓等瓶颈,产业大而不强问题凸显。近年来,围绕智能家居等行业发展趋势,中山灯饰照明产业正加快探索升级发展之路,产业发展呈现出新动向。
700亿LED产业百亿级企业仅一家
2000年后,LED行业在国内兴起,拥有传统灯饰产业集群优势的中山也逐步转入LED行业发展轨道。据中山市半导体照明行业协会统计,2018年,中山市LED产业规模约703亿元,产业规模持续扩大,成为中山的新兴产业。随着LED产业的兴起,中山境内形成了“传统灯饰+LED照明”的灯饰照明产业集群,两者产值破千亿。
中山市半导体照明行业协会秘书长涂巧玲表示,虽然产业集群产值破千亿,但实际上,也折射出中山灯饰照明产业的发展困局——缺乏龙头企业,产业大而不强。
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山市内涉及LED照明成品的生产型企业共8160家,在省内仅次于深圳。但从企业注册规模来看,中山市注册资金100万元以下的LED生产型企业共5819家,占中山LED生产制造企业总数的71.31%,而注册资金500万元以上的LED企业仅776家,占比9.5%,远低于珠三角其他城市。截至2019年6月30日,中山市上市企业(包括新三板)数量为94家,其中LED上市公司仅7家,占上市企业总数的7.45%,仅为中山市LED企业总数的千分之一左右。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山市LED企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缺少相当规模和实力的龙头企业,现有大企业带动作用远远不够。
“中小型企业在创新领域既缺乏资金,也缺乏相应的技术和人才。”涂巧玲表示,中山市LED企业以代工、贴牌的中小企业为主,在生产、管理、工艺等方面转型升级较慢,对技术创新认识和投入不足,企业自身存在自主研发能力先天弱的瓶颈。缺乏创新和发展动力的灯饰照明企业在市场中缺乏核心竞争力,这也是导致中山灯饰照明企业规模始终处于中小规模的重要原因。
完善产业链打造创新生态
最近,涂巧玲在中山、广州、深圳多地奔波,寻找技术外援,为中山LED企业建立相对统一的智能家居行业标准和物联技术公共平台。
技术和人才是涂巧玲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她表示,目前中山市内严重缺乏智能家居领域的技术和人才资源,东莞、深圳和广州是该类资源集中的地区。转战智能家居领域,缺少技术和人才且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中山灯饰照明产业处于不利的竞争位置。
要实现突围,行业应进一步擦亮中山灯饰照明在制造生产环节的优势,善于借助和整合外界资源,不断完善补强智能家居领域产业链,提升自身竞争力。当下,灯饰照明行业对智能家居产业的争夺不断加剧。涂巧玲表示,在刚刚过去的半年里,国内外已有超过20家灯饰照明企业开展收购计划,其中不少涉及智能家居业务。行业间的整合将进一步加快行业洗牌,留给中山灯饰照明产业的时间和空间可能会进一步压缩,中山应加快整合资源、完善产业链。
中山华标灯具总经理彭照富对中山灯饰照明产业的产业链建设也有较深感受。华标灯具成立于2008年,是位于古镇的一家灯具检测机构。彭照富表示,近年来,随着国家质量管理法规不断完善、企业质量意识的提升以及海外市场准入标准不断严格,灯具检测服务日益受到行业重视,华标灯具的业务量也逐年提升。但对于千亿规模的中山灯饰照明产业而言,目前中山市内仍较缺乏专业高水平的检测机构,为了满足检测需求,有的企业甚至将产品送至市外机构检测。
涂巧玲认为,除了打造完整产业链,中山还应注重为灯饰照明产业营造创新生态,加快引入创新资源和公共技术平台。虽然中山灯饰照明产业以中小企业为主,但其中有不少是细分领域的“单项冠军”。通过扶持培育这些企业在细分领域深耕,鼓励引导企业抓好产品质量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本地产业有望在智能家居等产业风口下形成一批产业新龙头。
■链接
推动企业上规上限各地行动
东莞:2018年,东莞新增“小升规”工业企业2907家,连续2年位居全省第一,相当于全年日均8家企业“小升规”。截至今年5月,东莞规上工业企业累计10015家,总量全省第一。
佛山:佛山市级财政对新增规上入库工业企业每家补贴20万元,此后,各区将制定政策,对2019年达规模以上企业标准并进入统计联网直接报名录库的工业企业,分两年给予累计不少于30万元的奖励金。
中山:为加强对小微企业的扶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的信贷支持力度,中山设立小微企业上规上限融资扶持专项资金,包括两部分:一、安排2.5亿元作为助保贷业务担保金;二、2020—2023年每年由财政预算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对《中山市上规上限培育企业名录库》内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进行贴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