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政协动态 > 正文

推动核酸检测能力建设,中山将在年内完成全市发热门诊升级改造

发布时间: 2020年07月04日   来源: 南方都市报   

6月28日,政协中山市第十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召开,会议其中一项议程是:围绕《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课题协商议政。市政协课题组指出,中山疫情防控过程中仍然暴露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的短板和不足,现就完善中山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加强中山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出相关建议。

问题

传染病防控专业队伍力量严重不足

市政协课题组指出,中山公共卫生应急能力上存在多方面不足,如:应急指挥体系不完善;预防控制体系不健全;医疗救治准备不充分;应急物资保障不充足;公民公共卫生素养不够等。

据介绍,虽然国家和广东省均已制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总体预案,中山市各联防联控单位也已根据分管业务范畴制订专项预案,但由于平时各部门缺乏联合演练,致使战时成立指挥中心后,仍需耗费时间磨合各部门各预案的联合执行。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早期应对中更加凸显出准备不充分、部门协调不顺畅、信息沟通不及时不对称等问题,影响应急处置效率。

同时,中山市、镇两级疾控系统公卫医师配比均达不到国家和省级建设规范要求,传染病防控专业队伍力量严重不足;基层卫生机构人力资源过度透支,为完成防疫工作不得不将预防接种等公共卫生服务全部暂停。传染病监测预警和检测能力不足,难以通过疾病监测系统及时发现重点传染病疫情并早期预警。受实验室规模的限制,市疾控中心无法满足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三个当天”要求。

据悉,中山市仅有一家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原有固定床位414张,其中负压病床24张,负压手术室1间,负压救护车3辆、负压担架3个。在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初期,全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作为疫情早发现的重要防线,均出现医疗救治资源和防护物资严重不足的窘境。

此外,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过程中,尤其在抗疫早期,中山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暴露出短板和不足,储备种类、数量及保障的时效性都难以满足突发事件需求;在紧急采购征用时出现资源找不准、稀缺资源找不到等情况。

建议遴选1

增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科

市政协课题组建议:改革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根据中山实际常住人口数量确定疾控系统建设规模;进一步优化完善符合中山特点的市镇两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职能设置,建立上下联动的分工协作机制;各级政府全额保障疾控专业人员经费,对疾控机构实行参公管理或按公益一类事业编制管理。

同时,建议增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科等核心业务部门,增加机构编制;建议提升市疾控中心病原学检验检测能力,尽快建成公共卫生实验大楼;建议设立“公共卫生国际人才培育项目”,提升市级疾控队伍的专业水平。

此外,建议实现镇区疾控中心实体化建设,或者分片区建立市疾控中心的区域分中心;启动“中山市基层疾控人员规范化培训”人才培养计划,各镇区分批选派技术骨干到市疾控中心进行脱产培训。

建议遴选2

建设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网络

市政协课题组提出,实施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提升工程。构建多层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体系,完善传染病监测哨点布局和信息直报系统,在口岸、车站、学校等场所建设完善监测哨点,构建以哨点医院为单位的多病种综合监测网络和症状监测网络。

同时,完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机制,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机制,形成“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哨点预警-区级定点医院初步筛查-市级定点医院集中救治”的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根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等级以及不同疾病类型,配置模块化医疗专家队伍,实现灵活精准快速施治。

此外,建议建设传染病实验室检测网络。各镇区二级以上医院要建设生物安全二级(BSL-2)+PCR实验室,各镇区政府以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开展检测;市疾控中心建设高等级生物安全防护三级实验室(P3实验室),开展传染病病原学检测、溯源和变异监测等实验活动,加强新发突发传染病病原检测技术方法储备,提升传染病病原综合检测能力;配置移动生物安全二级(BSL-2)实验室,统筹中山快速检测需要。

建议遴选3

优化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配置

市政协课题组还提出,要优化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市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救治能力建设,构建平战结合的传染病救治网络;加强各镇区传染病救治资源和能力配置。制定大型公共设施如体育场馆、会展中心转换为应急医疗救治设施的预案,合理布局若干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中心,与公立综合性医院形成联动机制;以镇区为单位,储备临时可征用的设施。

同时,增强综合医院防护能力。修订完善医疗机构建设标准,在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配置可用于应急收治传染病患者的病房楼或独立病区;改造提升发热门诊,配备符合规范标准的检验、影像、急救、核酸检测设备;完善医院流程,优化医患动线,严防院内交叉感染;在提升重症危重症救治能力方面,建议建立全市医疗资源统筹协调机制,实行分级分类救治。

建议遴选4

建立或储备必要的物资生产线

市政协课题组建议,建立平战结合、采储结合的应急物资储备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物资保障工作机制,建设公共卫生安全应急保障基地;建立应急物资目录并动态调整,合理确定本市产能和储备规模。

在建立应急物资储备制度方面,建议建设“市-镇区-机构”三级储备体系;建立全市统筹高效的应急物资采购供应体系;建立物资储备信息共享机制,统筹各级各部门物资保障资源;建立有序高效的应急物流体系,确保物资合理调度、快速配送。

市政协课题组还提出,建立或储备必要的物资生产线,并动态优化调整;建立与公共卫生监测预警体系相对接的物资生产保障监控体系;完善应急征用体系和即时响应机制。

6月28日,对于市政协课题组提出的《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 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课题建议,中山市卫健局方面回应表示,已经开展研究论证并启动实施,部分工作已取得阶段性进展。市卫健局局长梁卫华表示:争取投入6253.14万元,建设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检测实验大楼;争取投入6500万元启动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住院楼改造工程;年内将完成全市发热门诊升级改造;争取投入1.4亿元启动博爱医院妇幼感染综合楼建设。

农工党中山市委会副主委、市政协常委黄仲斌:

建议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的立项审批

市疾控中心是中山应对重大突发卫生事件的核心部门,承担着各项卫生监控的技术,在这次疫情期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现有的实验室是按多年前的标准建设,在场所、设备、设施等方面已不适合现在的要求,建议加快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大楼的立项审批过程,积极推进建设,完善检测设备、设施、还有相应专业人员的配置。

建立应对重大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物资的储存、生产、整合能力体系。在应急物资的储备、生产方面,可以采用政府立项、企业建设的方式。要求企业建设足够的保障设备、设施、人员,政府对定点企业给予财政补贴,保障系统长期处于备战状态,具有战时随时启用的能力。

应对重大的公共卫生突发事件,也要有一套确保民生、经济能持续运转的方案体系。在疫情得到控制情况下,如何能让企业快速地复工、复产、达产?有必要制定相关的应对策略,让就业和经济得到平稳持续发展。并且,这些措施需要灵活和积极,应根据不同类型企业的特殊情况,制定一企一策措施,做到防疫、经济两不误。

市政协常委、市中医院副院长李乐愚:

必须要在三级医院建设独立的感染综合楼

第二人民医院作为中山市传染病定点收治医院,在配置传染病救治医疗资源时,被列为重点。但受各种因素影响,市二院日常接触的病人往往过于专科化,导致其多学科协同的综合救治能力明显不足。这个问题在平时医院之间的会诊与转诊中就已明显暴露。

事实上,在确诊前或被诊断为疑似病例转院前,绝大多数患者都会选择综合性医院首诊。导致这些医院住院病人多,人流量大,在确诊和疑似患者被转走前,感控风险极大。而另一方面,在这次疫情中,市二院虽然临时建设了可容纳500张床位的防疫病区,但是这一防疫病区却没有被启用。

中山长期以来实行传染病患者由市二院集中收治的制度,导致各大医院均缺乏独栋、规范、具有充足隔离床位的感染性疾病科。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必须要在三级医院建设独立的感染综合楼。

发热门诊建设、院感防控是国家公卫应急管理体系完善的需要,也是医院自身感控的需要,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到三级医院都有这个需要。无论医院还是发热门诊的院感防控,都需要不少人力成本,而传染病防控不能产生效益,属于医院的成本部门。因此非定点救治医院需要政府实质性的支持与投入,对所涉及的编制、人员经费、硬件设备、扩建、改建、新建基础设施等提供支持,同时要统筹好各级医疗机构在突发传染病救治中的角色和作用。

为避免出现非战时状态的闲置浪费,医院在建设发热门诊及感染楼时需以“平战结合”为原则,政府对全市各片区的感染楼、隔离病房、负压病房数量进行统筹规划,充分考虑正负压病房的调整、床位的设置、常见传染病专科的设置等。

市卫健局局长梁卫华:

争取投入1.4亿元,启动博爱医院妇幼感染综合楼建设

关于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方面,今年3月初,按照疫情防控常态化和应急处置相结合的安排,中山成立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小组,由市卫健局牵头,市公安、住建、应急等部门参与,各镇区负责属地管理责任,建立“一个号码(12345)、一支队伍、一套流程、一套机制”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同时,争取到市委编办的支持,在疾控中心设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部”,接下来将推进卫健局独立设置“应急科”,结合120指挥调度和应急医疗救援中心的改革,进一步增强中山应急体系建设。

关于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方面。将为市级疾控中心增加30个人员编制,使现有编制达到209个,增配流行病学调查、病原微生物检验专业人员,增设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部、免疫规划所、消毒与病媒生物预防控制所等关键业务科室,内设科室设置数量由11个调整为15个,今后逐步将编制增加到338人。同时,争取投入6253.14万元,建设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检测实验大楼,进一步完善微生物实验室、病毒实验室、呼吸道病毒实验室等功能性实验室配置;利用孙中山基金会捐赠资金300万元,启动市第二人民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改扩建项目,按传染病专科医院医学检验中心标准进行建设。在目前以市疾控中心和其他8家医疗单位构成的新冠核酸检测网络基础上,全面推动镇区二级医院核酸检测能力建设,由市财政为14个镇区二级医院提供共333.2万元(每家医院23.8万元)支持,撬动镇区配套投入资金,建设生物安全二级(BSL-2)+PCR实验室,承担基本传染病检测、PCR检测、细菌分离培养等检测。

关于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方面。争取投入6500万元启动第二人民医院传染病住院楼改造工程,提升医院负压隔离病房、重症监护室、纤支镜中心软硬件设施,完善发热门诊、医疗垃圾房和医用液氧站配备。年内将完成全市发热门诊升级改造,确保独立设区、通道专用,特殊诊区和普通诊区分设,并配备相对独立的候诊区和隔离留观病区,增强发热门诊“哨点”灵敏性,做到“早发现、早报告”。争取投入1.4亿元启动博爱医院妇幼感染综合楼建设,集中设立发热门诊、急诊、负压隔离病区、负压手术室、消毒供应室、检验科、CT室和妇幼感染病房等设施。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龚政辉:

建议建立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制度

目前,中山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的应对,还是由市卫健局和市委政法委主要负责。应急管理部门如何在后两类事件应对中发挥作用,目前也尚无清楚的职责划分,整个应急体系还处于体系转换中。因此,专职的应急管理机构未能在本次疫情应对中发挥更大作用。

市应急管理局现掌握的应急保障物质主要有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1处,各镇区救灾物资储备仓库24处。其中,市级救灾物资储备仓库面积约1000㎡,库存被服类(雨衣、水鞋、棉被、成人棉衣、儿童棉衣等)、安置类(帐篷、折叠床、草席、枕头等)、装具类(发电机、应急灯、手电筒等)和装备类(救援类物资)救灾物资共计28528件,物资采购总价值500万元。

建议建立公共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定期在中山不同层级、不同领域开展风险评估工作,将评估结果向社会发布,以增强全民风险防范意识。同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制定降低和防范风险的规划,合理配置公共资源,逐步降低各类风险。建立层级高于各部门的应急处置行政机构,解决部门之间平级协调困难的问题,同时发挥相关部门管理相关行业的优势,分块、分类进行联防联控。如市应急管理局负责全市工矿商贸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在安全检查时可将疫情防控工作检查一并纳入,有情况及时报告,再由专业部门介入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