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概述
发布时间:
2009年04月03日 来源:
中山政协
在中国,基督教是指16世纪由路德马丁(MARTIN LUTHER)发起的宗教改革运动所组成的基督新教,又名耶稣教。
基督教是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由英国伦敦会(MISSIONARY SOCIETY)传教士马礼逊(ROBERT MORRISON)到澳门传到中国。马礼逊在澳门、广州以印发小册子单张向中国士大夫传教,并将圣经翻译为中文,经过7年时间才得到刻制字版的工人蔡高信教。蔡高信教后协助马礼逊传道。1819年,蔡高奉派到香山县传教,被满清香山县府发现,以妖言惑众、蛊惑人心罪名逮捕,死于狱中,是到香山县传教的第一位基督传教士。到1874年,英国圣公会(又名安立甘教会ANGLICAN CHURCH)香港第二任主教柯尔福(R C ALFORD)派华人传道莫寿增到石岐花王巷(今太平路)租屋设教堂,当年就有商店学徒郑添信教,是香山县最早的基督教教堂和第一位信教的香山人。事后,香港、广州的基督教各教会也派人来设教堂办教会,办医院,开学校。中山解放前夕,全县有教堂19座,医院、中小学校各1间,幼儿园2间,信徒接近1000人。
(一)历史概况:在中山传教的基督教宗派共有9个。有中国信徒组织的,也有外国差会的。
1、圣公会
圣公会是英国国教,以英王为教会在世间最高领导人,有大主教在英国,是圣公会最高圣品人。在香港英籍主教是英国上议院议员,港督当然顾问。主教又称为会督,是香港港督、海军提督、会督三督之一。中山只有石岐悦来路31号的基督堂。1999年,政府规划市区交通修路时征用。
圣公会初在花王巷,后迁下基,附设平民学校,1903年迁悦来路,1949年建教堂,即现在中山市基督教会世光托儿所校址。
抗日战争期间,圣公会曾由香港第七任主教何明华(R.O.HALL)接受时任国民政府行政院长孙科的委托,得行政院及中央赈济会拨款,并得英美援华会国际红十字会支持,分别在翠亨中山纪念中学及珠海银坑开办妇孺救济院(简称难民营),此外,又得檀香山中山同乡会捐献,与石岐基督教联会合作,在石岐照璧街、悦来上街开办妇孺收容所,收容中山及附近地区逃避日伪军杀害的群众短期入住,又曾接受石岐侨立医院香港董事会委托代管侨立医院。抗战胜利后,因何明华曾在中国抗战时做难民救济工作,国民政府给他颁发了勋章、奖状,并聘他为行政院顾问。解放后,他退休返英国,已逝世。
解放前,广东、广西的圣公会教堂均属港粤教区英籍主教管理。解放后,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兴起,脱离英国,成立华南教区,由华人主教慕容贤负责。慕容贤曾在石岐圣公会工作,文革时去世。曾在石岐圣公会工作的还有莫寿增(后升为华南地区首任华人主教)、吴锦堂、黎其壮、陈乃文、梁浴凡、潘兼三、李求恩、曾纪岳(李、曾二人后被派立为会吏长)。解放前后,由黄福平任牧师,陈松生协助。黄、陈二人于文革期间病逝。
2、中华基督教会
中华基督教会是中国基督徒受“五四运动”革命思想影响,认为中国基督教会应由中国信徒自办,于1920年发起,由多个宗派教会加入组成的联合教会。因处于当时的政治环境,教会虽组成,但仍不是中国基督徒真正独立自主自办,实权在外国传教士手中。在中华基督教会广东协会成立后,中山教会归属中华基督教会的宗派有5个,教堂10座。
(1)香山长老自理会(长老宗教会)
香山长老自理会是澳洲华侨马应彪、马永灿、郭乐、郭泉、欧亮、欧昭等于清末在香港先施、永安两公司组织董事会,由郭泉、马永灿二人代表到石岐花王巷购旧大屋改建开办的,初聘香港道济会堂(今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合一堂)执事孙智兴为传道(孙智兴后辞职返香港,任先施公司经理。当孙中山先生夫妇被军阀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出走,衣物尽失时,孙智兴在公司中无条件赠送衣物给孙中山先生夫妇)。教堂附设广智国民学校、培根幼稚园,1915年,在高家基开办“世光女子高等学校”,1928年建新堂,将旧堂改建为铺位三间(其中一间在抗战后曾用作布道所),又将广智国民学校迁至高家基与世光合并,教会改称为中华基督教会石岐太平路礼拜堂(简称石岐太平堂)。
香山长老自理会初办时,由香港创办人与石岐信徒代表合组董事会管理,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后,因组织体制问题,香港董事另组驻港董事会,在石岐由阮胜康、欧镜波、容子荣(均是归侨)等为执事管理。抗日战争胜利后,驻港董事会因人事变动而撤销,由郭泉、欧炳光、马坤酉、郭锐、欧昭、郭琳褒等组成驻港董事小组,协助筹募经费,代管以石岐太平堂名义购置的先施各公司股票。曾任石岐太平堂驻港董事的还有杜泽文、欧彬等。因驻港董事多是香港合一堂执事,故石岐太平堂与合一堂关系较为密切。高家基礼拜堂的奠基石是合一堂老牧师张祝龄手书。太平堂信徒李贞明曾是合一堂主任牧师(现是美国中华基督教会美加团契负责人)。目前,合一堂及其北角、九龙分堂的信徒很多是中山人。
香山长老自理会在孙智兴辞职后缺传道,香港董事会与加拿大长老会洽商,由其负责派传道人任职,由加拿大长老会外国牧师主持圣礼,成为该差会所属教会。加拿大长老会也在下基安栏路建西教士楼两幢,派西教士驻守。曾在石岐的加拿大传教士有波多马、李当谨。
香山长老自理会于1918年在第一区沙涌(今属南区)开设良都第一支会(今中山基督教会良都堂),附设欧亮学校(抗战期间停办);1920年在第二区沙溪圩(今属沙溪镇)开设隆都第二支会,附设平民学校。教堂在建造时因被承建商偷工减料,当年遭台风吹袭,二楼倒塌,又因维修费用大,便转让给金巴仑长老会,到今大涌镇设教堂。当德国喜迪堪会在今石岐区办衷光瞽目院时,香山长老自理会全力支持,将蒌园大街三号宿舍及花王巷旧堂给与该院使用,直到1939年加拿大长老会将石岐镇下基安栏路(今属石岐区)的西教士宿舍交给该院使用时止。此外,香山长老自理会又在石岐镇下基安栏路开办“岐光医院”。抗日战争石岐沦陷时,医院被日伪军破坏,战后因修建费用庞大而不再恢复。
石岐太平堂副堂于1987年由旅港信徒欧炳光(香港合一堂执事会主席、先施公司副监督)捐献建造,以纪念香山长老自理会创办人之一——欧炳光父亲欧亮执事,命名“欧亮楼”。
曾在石岐太平堂当传道或牧师的有方奕德(后往印尼)、施雪坡、周润森、刘德洋、吴日如、刘尚志、谢恩赐、石汉章(后任岭南大学教授)、李耀宸(现在加拿大)、王世民、蔡健行、周博文(三人均已逝世)、吴鸿新(后往美国,已逝世)和李卓存(现在江门教会),女传道有苏文基、李健磐和蔡健华等。自1954年起,由李护法担任牧师,陈惠英为女传道(文革时受冲击)。1980年,石岐教会恢复使用太平堂,为中山市基督教会总堂,称为中山市基督教会石岐太平堂,由李护法为主任牧师,麦敏英为女传道。陈惠英在教会恢复时曾复职,后返广州。
曾在良都、隆都两支会任传道或牧师的有杨伯恩、陈道生、陈学金、蔡绍熙、刘竹林、龚永豪、曹恩保、李卓存、孔庆琳、陈坚强(后二人现在加拿大)、李约翰、林秀芳等。改革开放后,良都堂于1983年恢复,称为中山市基督教会良都堂,由卢竹荣为主任,现是林翠玲负责。
(2)同寅会(长老宗教会)
同寅会(NITED BRETHREN IN CHRIST MISSON)于1896年由该差会在广州的医生女传教士碧基能通过在榄都小榄(今小榄镇)开医务所的教徒赵玉田(陈坚强外祖父)接纳华人传道黄信神(黄应恩老师的父亲)在沙口(今属小榄镇)租屋开办“灵化书室”开始。“灵化书室”后迁蓝田坊水流夫人街(今属小榄镇),改名“福音堂”。1900年,得岭南大学校长钟荣光的父亲钟莲舫信教,后又得小榄著名绅士刘荣阶(刘斌光祖父)信教。同寅会见黄信神已在小榄立足,遂派美国传教士汪怡备夫妇到小榄办医院,开学校,并派人到顺德大良、容奇、黄连、勒流、龙山,南海九江,高要广利、金利设教堂。从此,小榄成为美国同寅会差会基地。曾在小榄工作的美国传教士除汪怡备夫妇外,还有关宝华、殷思道、苏维新、汪长仁(汪怡备之女)、李芙芬和肖士达等。文革后,教会恢复,殷思道和汪长仁曾到小榄参观访问。在中山,同寅会还有九洲基教堂和古镇堂(后者抗战后停办)。当同寅会加入中华基督教会后,其所属教堂被划为广东协会第二教区。
在小榄,同寅会有同寅医院和美理女子中学。解放前,由汪长仁、李芙芬和肖士达及三位美国女传教士分别掌握教会、学校和医院的实权,曾在这里工作的有黄信神、谭俊云、江守三、胡敬之、张惺德、刘德和、黄勤基、罗文杰、刘汝光(现在东莞教会)、李护法和谭顺夫(现在美国)等。抗战期间,同寅会在这里曾办难童所和难民救济院。小榄堂于1984年恢复,称为中山市基督教会小榄堂,由谭顺天为主任,后由李惠修医生义务传道,现是吴国林负责。九洲基堂未恢复聚会,暂出租。
(3)公理会(公理宗教会)
公理会又名纲纪慎会(CONGREGATIONAL CHURCH),在中山有石岐区民生北路公理堂和南朗镇榄边堂。
石岐公理会于1905年由美国人伍赖信开办,1920年归香港公理堂,称为第四支堂,由翁挺生牧师(现任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总干事翁珏光的父亲)领导。
榄边公理堂于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由归侨陈旺带瑞士喜嘉理牧师(C.K.HAGER 曾为孙中山及其亲密战友陆皓东施水礼)到榄边开办,附设赖光学校,1930年移交加拿大长老会。加拿大长老会即在第四区南朗圩(今属南朗镇)设分堂。抗战后中山沦陷时,南朗堂被毁。1958年,榄边堂因女传道郑阃端辞职,无人主持而结束,堂址在文革时被毁。
石岐公理堂得港商信徒郑干生、马永灿和王广昌等捐助,于1933年建新堂。因郑干生资助费最多,故将公理堂前左侧两层建筑命名为干生书楼以纪念之。公理堂楼下两边墙有勒石“永灿室”、“广昌室”以纪念马永灿、王广昌二人。石岐郊区有“凤珍山庄”坟场,是以郑干生儿媳欧凤珍的名字命名的。欧凤珍是欧炳光之妹、香港永安公司监督郑昭斌元配。公理堂于1952年与石岐太平堂合并,组成中华基督教会石岐堂会,由周博文为主任,1958年为石岐联合堂使用,文革时期停止宗教活动,教堂被安排给其他单位使用,工商联用作办公地址,文革后未恢复。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府落实宗教政策,教堂归还教会使用,曾用作“世光托儿所第二分所”。曾在公理堂工作的有张志道(后往香港)、蓝体恩、梁文寿、黎汝豪、郭恩恺、黄藻庭和周博文(周于1954年调职广州,已逝世)。
(4)美以美自理会
美以美(METHODIST FRISCOPAL CHURCH)原属监理宗教会。
广州锡安堂由旅美华侨组董事会开办,故加上“自理”二字,表示不属于西差会的机构。此教派在中山只有鳌溪礼拜堂。1890年,归侨林敏良初在得能都鳌街蓢(今东区大鳌溪村)与英国循道会合办一教堂,附设益智小学。循道会于1914年按立林敏良为牧师。后因林敏良认为中国教会应由中国信徒自办,要求教区将教堂契据交还保管,西教士不同意,林敏良即脱离循道会。1920年,得广州美以美自理会支持,由林敏良负责大部分建筑费在第四区鳌溪(今东区大鳌溪村)村口另建新堂(即今迦南园),称为香山东镇美以美自理会。林敏良亲自主持会务(礼拜堂楼下有勒石命名“敏良堂”以纪念之),后因治安不宁,林敏良被儿子劝服往香港居住,将教会交与泰国归侨黄植生料理。中山解放后,黄植生曾当选为多届中山县人民代表(文革后,黄植生在广州逝世。其妻蔡翊明在张惠长任中山县长时开办的中山小学任教务主任)。在公社化运动时,教堂被多个单位使用,但没有维修,1980年已成废墟。因该堂占地两华亩,又有园林果树,以荔枝为主,环境幽雅清静,1982年,教会得旅港信徒郑振雄、余瑞馨、曾昭文和张玉泉等支持修建,改名“迦南园”,成为中山教会举行会议、开办培训班和接待各地教会人士之场所。
(5)加拿大长老会(BOARD OF FOREIGN MISSION OF THE PRESBYTERIAN CHURCH IN CANADA)
长老宗教会是外国差会,于1902年派传教士到江门北街开办仁济医院、启德女校和启智男校,并在新会、鹤山等地设教堂。在中山,只有谷都三乡堂(今位于三乡镇)是由其直接设立的。同年由加拿大长老会派祁威林传教士来华,在谷都平岚村(今属三乡镇)租民房作为福音堂,当时教务发展不理想。1909年,郑关祥、郑衍平和郑六等几位归侨捐资在平岚村合办小学并设教堂,在信主人数逐渐增加后,迁往今三乡镇圩仔租一间铺位设福音堂,后演变成三乡教会。后因香山长老自理会将施圣餐、水礼及派遣传道人交与他们,差会在石岐下基安栏路尾建洋房两座,派西教士驻守并协助岐光医院的医务工作,于是,中山的中华基督教会各教堂除同寅会之外,其余教堂与江门、新会和鹤山的中华基督教会组成广东协会第十区会。抗战期间,在澳门开办宣道堂的三乡堂执事陆镜辉医生曾是第十区会执委会主席。曾在三乡堂任传道的有郑梦初、林汉英、谭敬一、区世民、曹振南、冯永农和李超然(后往香港)等。刘汝坚牧师在三乡工作时间最长,也得到社会人士尊重,曾任三乡侨联副主席。三乡堂于1981年恢复,由刘汝坚为主任牧师,现有刘日明协助工作。
3、五旬节会(PENTECOST MISSION)
英国五旬节派教会,相信使徒时代五旬节圣灵降临,使徒讲方言的能力仍存在于今天,着重讲方言,祈祷医病。
在中山,有石岐郊区员峰及三乡平岚堂,均由香港五旬节教会的中山信徒回乡开办。解放前,三乡五旬节会由郑大恩主持,郭爱华为女传道,土改时三乡堂已停。员峰五旬节会由胡慈颢和温仲平(均在文革时逝世)主持,圣徒多是农民,在西桠曾有聚会点,1958年教会大联合时结束,教徒到联合的教堂过宗教生活。该会在员峰和莲塘街曾办有圣道小学,抗战后因经费不足而停办。
4、金巴仑长老会(COMBERIAN PRESBYTERIAN MISSION)
金巴仑是美国地方名。在中山,长老宗教会有沙溪、石岐和大环三间堂,均由美国归侨甘成国创办(甘逝世后由其子甘耀敬、甘耀道主持,解放后二人均去了美国)。大环堂于1914年得在美国金巴仑当牧师的大环人黄贵荣经济支持开办,附设环光小学。抗战时,礼拜堂失火被毁,重建时学校停办。解放前后,由黄汉仪(1988年逝世)为女传道,办有幼儿园。幼儿园在公社化时纳入公社接管,教会联合后停办。曾在大环金巴仑工作的有关进生和梁为兴等。
沙溪堂于1920年向香山长老自理会购买隆都第二支会礼拜堂修建开办,接近解放时,因无传道人,由长老缪添益义务支持,1956年才由女执事李洁惠(现在澳门)为传道。该堂信徒比大环、石岐金巴仑多,曾长期资助石岐、大环传道人生活费。文革时教堂改建为工厂,1983年教会恢复,用教会原来出租的小铺修改为中山市基督教会隆都堂堂址,由肖慕禧(1991年逝世)为主任,现是樊宏恩负责。1987年得当地政府帮助,拨地在申明亭村长江亭侧建新堂。曾在沙溪金巴仑工作的有曹恩保夫妇、黄信一、黄逸民、余少庄、钟俊生、刘竹林、范守信和宋爱伦等。
石岐金巴仑会于1928年购买德国礼贤会在石岐牛角巷(今兴宁里)教堂开办,1930年迁民生中路。因教堂曾在美国驻广州领事馆登记为美国侨民产业,抗战石岐沦陷时,曾被日伪军以敌产接收,后得石岐衷光瞽目院德国女教士教冼爱华和符烈节与日军交涉发还。曾在石岐金巴仑工作的有黄信一、张维翰、黄露民、梁伟生、梁英杰、朱恩良、黎明恕(黎现在顺德教会)和麦敏英等。1957年,麦敏英因随夫往广州,陈汉昌以执事身份为堂主任。1958年,石岐教会联合,陈汉昌为中山基督教三自会秘书长兼石岐联合堂主任。陈汉昌在文革时逝世。堂址现租给石岐中区幼稚园为校舍。
5、浸信会(BAPTIST CONVENTION MISSION)
浸信会是美国南部浸信礼会的简称,属浸礼宗教会,着重浸礼。
浸信会于抗日战争前在今珠海、中山有前山、唐家、南屏、湾仔、下栅、斗门、乾雾、荔山、南水、小榄、古镇和石岐等12间教堂,大部分是由美国浸信会在澳门的传教士嘉理慰开办的。古镇堂由在江门的美国女传教士苏慕华开办,石岐浸信会是香港坚道浸信会支堂,堂址在石岐拱辰路91号。解放初,只存斗门、乾雾、下栅、石岐和古镇5间堂。文革后,下栅堂无人主持,未恢复。石岐、古镇两间堂于文革时停止宗教活动,被单位占用改建。政府落实宗教政策后,单位作了经济补偿。小榄堂因人少地方小,早已放弃。
曾在石岐浸信会工作的有黄渭川、陈道生、林祝培、梁文田、冯骥、钟培德和刘德基等。刘德基在教会恢复时,曾当选为中山市基督教三自会主席,并被邀请任佛山市、中山市政协委员,1989年移民到美国定居。曾在古镇浸信会工作的有蔡景春和朱甘仆(文革时逝世)。抗日后,美国浸信会女传教苏慕华曾驻在古镇浸信会。解放初,下栅堂由关绍基(文革时逝世)为主任。
6、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 MISSION)
安息日会是基督复临派,以星期六为安息日,注重宣传世界末日,基督复临。全名为基督复临安息日会。
在中山,安息日会只有民族路114号堂址,抗日战争后,由华侨黄群英将产业借与广州安息日会派来石岐传道的李世光开设为教堂。1958年,信徒也只得六七人。教会联合后,李世光全家迁到广州,堂址为石岐教会教牧人员宿舍,1985年,按国家侨房政策交还业主。
7、循道会(WESLEYAN METHODIST MISSION)
循道会属监理宗教会,在中山原有鳌溪、白庙、员峰和濠头4间堂,解放初只存濠头和员峰两堂,由梁灵活(文革时逝世)主持。文革时,员峰堂已被工厂改建占用,濠头堂年久失修,极为破烂,为照顾梁灵活儿子梁绍基,转让给他居住。
8、圣洁会(HOLINESS MOVEMENT MISSION)
圣洁会属虔诚圣洁教派,信仰接近五旬节。
圣洁会在中山只有三乡雍陌堂,于1936年由香港圣洁会吴仲连牧师派人来开办,信徒较少,堂址狭窄,解放后由信徒张洁英为看堂,文革时张洁英逝世,堂址曾被当地村办米机使用,现已收回,由老教徒居住。
9、真耶稣教会
真耶稣教会是抗日战争前山东个别教徒脱离安息日会搞的,认为他们才是真正信耶稣的,排斥其他教派,故名真耶稣会。仪式制度接近安息日会,以星期六为安息日。
中山的真耶稣教会是由广州的信徒来开办的,初在石岐拱辰路欧汉琛医生的父亲(生华佗)开的生草药店聚会,后到沙溪信徒家聚会,由梁耀基主持。西桠也曾有聚会点。中山解放时,只存沙溪聚会点,由李杏佳主持。李杏佳于1960年左右逝世,聚会停止。信徒参加沙溪金巴仑长老会聚会。
中山因接近港澳,又是侨乡,各教会旅外信徒不少,据初步了解,除港澳外,居住在美国檀香山、三藩市和澳洲悉尼较多,教会已进行调查联系,现在中山市内信徒约有1500人。
(二)组织
解放前,中山各基督教会虽然大多数在名称上也有“中华”两字,但实际受外国差会支配,教会与教会之间常有矛盾,虽然在石岐曾有基督教联会,但限于教牧人员的普通联谊性质,除在抗战时曾开办妇孺收容所和抗美援朝时办过义卖会外,无其他工作。中华基督教会在中山各堂分别受美国同寅会及加拿大长老会支配。圣公会在人事、经济方面由英国香港圣公会主教安排,其他的宗教会也都受广州或香港的外国差会管理。各教会经费,石岐太平堂因信徒人数较多,又有驻港董事支持,不需差会津贴,称为自养堂;其他称为半自养堂,由当地信徒捐献解决部分,其余由差会补贴。教徒捐款少的,传道牧师工资全由差会支付。传道牧师是由差会或省级教会调派。
安息日会及真耶稣教会因都以星期六为安息日,信仰仪式与其他宗派不同,故解放前与其他宗派教会不往来,只有在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运动兴起,经过爱国主义的教育,思想觉悟提高,才有改变。抗美援朝期间,石岐基督教联会发起全县教会的捐献飞机大炮义卖会,他们参加了。事后,他们的教牧人员也参加全县教牧人员的学习,教派的矛盾逐步削弱。文革后,1980年教会恢复,中山教会已无宗派存在。
当前,中山基督教有全市性的三自爱国会及教务委员会,两个组织分工合作,领导各堂以三自爱国方针办教会。各堂有信徒代表与教牧人员组织堂务委员会进行堂会的管理。
(三)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山基督教会
1940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前,部分教堂因与西差会有关系,在屋顶绘有英国或美国国旗,亦有英国或美国领事馆布告张贴在门外,附近群众为逃避日机轰炸到教堂暂避。特别是日伪军侵占中山时,群众到教堂避难的更多。石岐太平堂、公理堂、金巴仑长老会、鳌溪堂和小榄堂一度成为临时难民营。1938年,香港圣公会牧师黄福平、传道潘兼三、女传道郑泳恩均抽调到营内工作,并由香港圣公会派澳洲人屈定伯为营主任,德籍犹太人温德生为医院院长。难民营名为中华圣公会港粤教区翠亨妇孺救济院。此营初时颇具规模,有宿舍、饭堂、医院、小学和幼儿园,在附近开荒种菜。中山沦陷时,英日未宣战,此营得国际红十字会承认为难民营,日伪军不收壮丁也不接管。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美对日宣战,屈、温二人被日军关进集中营,此营结束。此营开办三年多,入营者有六七百人,并得孙科在行政院及中央赈济会拨款,加上国际红十字会支持粮食、医药,本应办好的,但因营主任与其秘书、医院的负责人勾结,舞弊营私,贪污,难民得不到实惠,特别是因营养不良,因患恶性虐疾,死亡者不少。
银坑营由国际红十字会、英美援华会拨款开办,规模比翠亨营小,也收容妇孺400多人,初由翠亨营负责人兼管,因有难民向香港圣公会主教何明华投诉,后改由华人牧师麦彼得为主任。麦彼得往新西兰工作后,由华人女传道李添嫒(现在美国)接任。1941年6月,日军封锁澳门,银坑营结束。
石岐妇孺收容所是由美国檀香山中山同乡会捐助港币1万元开办的。由圣公会黄福平交与石岐基督教联会,在石岐照壁街和悦来上街租屋开办,粮食得国际红十字会支持。收容所先由宋爱伦负责,宋爱伦往澳门后,由黄汉仪主持照壁街所,罗海筹负责悦来上街所。两所前后收容100多人,1940年6月开办,1941年8月受日军干涉结束。
石岐侨立医院(原址是现在孙文中路中山市博物馆)是香港中山同乡会及香港先施、永安等公司热爱家乡人士在香港集资及组织董事会开办的医院。1938年底,医院董事会为防日伪政府接收,交香港圣公会主教何明华代管,成为英国圣公会附属医院。何明华派德籍犹太人温德生来任医生,后由包爱公为院长,并由澳门圣公会抽调麦彼得牧师来协助院务,经费及药物由国际红十字会拨来。后温德生调翠亨难民营,麦彼得到银坑工作,由黄福平接任。1941年,日军接管,改名博爱医院。黄福平返石岐圣公会工作。
石岐岐光医院由中华基督教会石岐太平堂得旅港董事会和香港中山乡亲捐款,于抗日战争前在石岐下基安栏路兴建一幢三层水泥钢筋院舍开办,并得加拿大长老会在江门开办的仁济医院派医生、护士长驻院工作,为中华基督教会石岐太平堂属下机构。战后在石岐开业的黄汉新和罗国深(均已逝世)曾是该院医生。医院设有门诊及留医部。抗日战争石岐沦陷时,下基一带极为偏僻。医生、护士辞职,加拿大医生回国,该院无人主持,加上香港沦陷,董事会解散而停办。院舍被日伪军破坏,战后只有空壳,因修理费用庞大,教会放弃。解放后,由海关修理使用。曾在该院当院长的加拿大医生有高斐露、练约翰和吕怀德等。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同寅会曾一度拨款给小榄商会,在同寅医院隔邻祠堂(即现在中山市蚕种场)开办难民营收容所,医院负责医药救济,先后收容有100多无家可归者。英美对日宣战,同寅会西教士转往连县、罗定,该所无经济支持而结束。
此外,在中山沦陷时和抗日战争后,中山基督教部分教堂得国际红十字会、英美援华会及善后救济总署拨粮食衣物,设施粥站,分派救济品。但衣物多是由外国居民或军队收集来的旧衣物,群众得不到实际益处。
(四)设教堂、办医院、开学校是外国基督教会传教的手段,也是教徒本着“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精神开办的,故各堂多办有医院和学校。中山解放时,基督教的附设机构仍有小榄同寅医院、美理中学、石岐衷光瞽目院、世光小学和康乐幼儿园及大环幼儿园。
1、小榄同寅医院 1901年由美国同寅会老恩赐医生开办(老恩赐后到广州博济医院任主任医师),1919年在小榄诗社坊建院舍,有门诊部与留医部。曾在医院工作的医生有周惠泉、朱润森、邓善霖和彭瑞平等。解放后,该院与小榄医院合并为小榄人民医院。
2、美理中学 1917年得美国同寅会国外传道部的书记“美理”之妻捐款在小榄基尾坊建校舍开办,故名美理中学。学校只招初中女生,毕业生多往广州协和女子师范或真光女子中学升学,解放后改名为小榄镇一中。美国人曾当校长的有米嘉珍、白佩莲、汪长仁和李芙芬(汪、李是中山解放后才离开小榄的);中国人曾任校长的有陈芙韵、马仪英和罗和平(陈、马后往美国。马离开美理中学后,曾任广州真光中学校长)。
3、衷光瞽目院 第一次欧战时,香港英国政府以德国为交战国,将德国喜迪堪会(HILDESHEIMER VEREIN FUR DIE DEUTSCHE BLINDEN MISSION,是德国女传教士社会服务机构)在香港办的心光女书院(又名心光瞽目院)接管,除有技能的盲人外,其余遣散。该院德国人院长薛嘉德带部分被遣散的女生来石岐,初在牛角巷礼贤会开办衷光瞽目院。后因礼贤会无经费,将教堂转让给金巴仑长老会,香山长老自理会董事会便将花王巷旧堂和蒌园大街三号宿舍给他们为院址,并给予经济支援。1939年,加拿大长老会在石岐岐光医院和教会的西教士撤到江门北街,将下基的两幢西教士住宅给他们为院舍,并拨款购邻近禾田数亩为生产基地。中山解放后,该院德国女教士洗爱华、符烈节返德国,该院被人民政府接管,后迁石岐大墩村改名为社会福利院,扩大收容伤残人士、弃婴。
衷光瞽目院收容女盲人,教以盲人用的点字及毛线编织,部分盲人也学弹风琴。解放后政府接管,选拔学生往佛山、北京学习按摩技术,成为按摩医生,自食其力。
4、世光小学 是世光女子高等学校与广智国民学校合并而成的,因得香港先施公司、永安公司爱家乡信徒支持,学校在石岐较有名声。抗战石岐沦陷,日伪政权拟接管两校,曾将校长程佐朝(解放后逝世)逮捕毒打,后得衷光瞽目院德国女教士向日军交涉才释放,但不准用两校名,改为世光小学。解放后与明德、永安两校舍合并,再改名高家基小学,成为中山重点小学、少年乒乓球运动员训练基地,著名乒乓球运动员江嘉良就是由该校培育出来的。曾任世光小学校长的除程佐朝外,还有卢竹荣和容彼得(1956年至1959年,容彼得曾任政协石岐市第一届委员会委员,文革时逝世)等。
5、康乐幼儿园 是石岐浸信会在拱辰路教堂开办的,由李彩金为教师,1953年与培基幼儿园合并。
6、大环幼儿园 是金巴仑长老会开办的,由黄汉仪为教师,公社化时由公社接管。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中山基督教会
1950年,中山各宗派教会响应以吴耀宗先生为首发起的“三自爱国运动”,在爱国主义教育下纷纷与外国教会脱离关系,初步走上了独立自主自办教会的道路。信徒与教牧人员也开始关心国家大事。当石岐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设立协商委员时,中华基督教会石岐堂会主任周博文以宗教界代表身份当选委员。抗美援朝时,石岐基督教联会组织全市信徒举办了捐献飞机大炮义卖会。信徒积极响应,捐钱捐物,受到生动活泼的爱国主义教育,事后全市教牧人员也举办了定期的学习班。1958年底,为改变多宗派局面,石岐教会大联合,由石岐六个宗派七间教堂组成石岐联合堂,以民生北路公理堂为联合堂。
1959年1月9日,召开中山县基督教第一次代表会议,成立了中山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选举刘汝坚为主席,刘德基、朱甘仆为副主席,陈汉昌为秘书。
1962年1月20—25日,召开中山县基督教第二次代表会议,总结三自爱国会的工作,选举刘汝坚牧师为主席。但1966年9月受“文化大革命”冲击,宗教活动停顿,教堂改作他用,教牧人员全部下放参加工农业生产劳动。直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拨乱反正,重申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才于1980年10月恢复,同年12月恢复石岐太平堂,1981年恢复三乡堂,1983年恢复隆都、良都堂,小鳌溪堂经修建后称为迦南园,1984年恢复小榄堂。基督教会在三自爱国精神指引下,使信徒过好宗教生活,也为祖国作贡献。
中山基督教三自爱国会恢复时,首先是协助政府纠正教会内的冤假错案,稳定信教群众思想,落实教会产业,在教徒中加强爱国守法教育,并做好接待工作。
因中山接近港澳,石岐太平堂又是广东省内继广州东山堂、锡安堂后首先恢复的广东省第三座教堂,因此,教会恢复后接待海外华侨、港澳同胞以及各国教会人士的任务较重。在接待中,教会坚持热情接待,宣传自己,了解对方,反渗透,反插手,拒腐蚀。自1980年至今,已经接待来自世界3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传道人员和信徒近15000多人次,使他们加深了对中国和宗教政策的了解。海外部分信徒也将中山实际情况在海外宣传,例如1980年12月10日,石岐太平堂举行复堂感恩聚会,香港某机构将聚会过程拍摄制成幻灯片,次年在新加坡召开的世界华人福音会议上放映。由美国新泽西州来的老教徒郁为瑾和檀香山来的黄家麟牧师(曾在沙溪金巴仑长老会工作的黄逸民牧师儿孙),亦分别将中山新貌和教会的相片制成幻灯片在海外放映介绍。李护法牧师曾两次参加省基督教代表团到港澳教会访问,其他教牧人员亦曾以旅游方式到澳门访问。1991年,青年教牧人员樊宏恩参加省基督教代表团到香港访问,受到有关教会热情款待,建立良好友谊。
1987年3月,香港先施有限公司副监督欧炳光先生夫妇与亲人,回乡参加了石岐太平堂欧亮楼的落成奉献礼,并分别到良都堂、沙涌先施学校、中山市华侨中学和石岐世光小学参观。他说:“百闻不如一见,回乡看看就知中国共产党认真贯彻政策,家乡建设得好。”当教会把国内出版的圣经送给他时,他十分高兴地说:“我可向海外教会证明国内教会是真正的教会。”
1989年北京“六四事件”后,海外掀起一股反华浪潮,7月在马尼拉召开的国际福音第二次洛桑会议,也掀起反华高潮,发表了支持所谓北京学生运动的宣言并说中国无宗教自由。出席会议的台湾台北灵粮堂牧师夏忠坚要求来访,中山教会通过澳门宣道堂蓝钦文牧师表示欢迎。8月初,夏忠坚牧师与妻子及灵粮堂工作人员一行8人到中山。教会安排他们与信徒接触并到农村访问。他们自由游览石岐市容,后到广州,不表露身份参观广州教会聚会。当他们经香港回到台湾时,夏忠坚牧师说:“我们实地看到,大陆是安定繁荣的,宗教是自由的。”并表示以后也将再来。因此,到了1990年,又有该堂潘定藩牧师带访问团和台湾温梅桂牧师率领的山地歌舞团到中山教会访问。曾到中山教会参观访问的还有香港基督教代表团、香港与澳门华人基督教联会访问团、亚洲福音联谊理事团(包括香港、日本、新加坡、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教会领袖共8人)、亚洲浸信会青年代表团250人、美国金巴仑长老会访问团、世界华人福音联络中心总干事王永信、香港突破辅导机构总干事蔡元云、福音证主协会总干事薛孔奇、香港圣公会主教邝广杰、中华基督教会香港区会总干事翁珏光、香港市政局议员蒲炳荣、马应彪先生公子马文辉,和香港、澳门以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各宗派教会的牧师、传道和信徒等。
在接待中,中山教会也做好防止插手渗透,并粉碎异端邪教的破坏活动工作。这工作是与政府配合,信徒行动起来做的,所以,常有海外教会人企图在信徒家中搞聚会、施水礼,遭信徒拒绝。1984年至1985年间,“天父的儿女”和所谓的“香港的教会”到中山秘密活动,勾引青少年入教,以散播色情或消极厌世思想进行毒害,中山教会即进行揭露和抵制。
1984年7月,召开中山市基督教第三次代表会议,组成中山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第三届委员会和第一届教务委员会,简称“市基督教两会”,选举产生了市三自爱国会主席刘汝坚、市教务委员会主任李护法牧师。1988年8月换届,原主席刘汝坚年老体弱,市三自爱国会主席为刘德基牧师;市教务委员会会长为李护法牧师。
教会加强了组织并培养了7位教牧接班人(其中1人往佛山教会),现仍有两位在神学院学习。自养方面,自1959年起,各堂达到基本自养,此外,曾先后发动信徒以教会名义捐出港币17.8万多元,人民币1万多元支持各项建设和慈善事业。1987年,在广东省宗教界人士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表彰大会中,中山基督教三自爱国会被评为先进集体,石岐太平堂堂务委员唐启恩被评为先进个人。1990年7月,华东、华中地区遭遇特大水灾,各堂支援灾区人民币4954元、港币1400元。在11月召开的广东省宗教界为两个文明建设服务经验会上,市基督教三自会和唐启恩再一次作为先进集体与个人发言介绍经验。
为总结历史经验,提高信徒爱国主义觉悟,1985年,中山基督教编印了一本3万多字的中山基督教会文史资料。1990年初,市政府落实政策,把石岐悦来路圣公会教堂发还,当时岐江小学维修课室,四个班没有地方上课,要求教会出租教堂。为支持教育事业,教会无条件将教堂借与该校使用一个学期。7月,学校交还教堂,曾有多个单位商店出高价租用,教会不出租,而是投资2.5万多元开办“世光托儿所”,并按规定不乱收费,设备较完善,得到群众好评,群众也从而认识到教会对社会的服务精神。托儿所由陈伟文主持,以后交由李间想负责。
中山基督教会做了一系列工作,信徒积极性不断提高,能爱国守法,并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教会恢复以来,信徒人人爱国守法,无出现违法乱纪事件。
中山基督教会的牧师、传道有多位被邀请或当选为省市政协委员、人大代表。周博文于中山解放初当选为石岐各界人民代表组成的协商委员。黄植生、卢竹荣为多届中山市人大代表。李护法为广东省第七届人大代表,是中山市政协第三、四、五、六届委员,四、五、六届常委,中山海外联谊会第一、二届理事。刘汝坚是佛山市第八届人大代表,中山县政协第一、二届委员。刘德基是佛山市政协委员,后转中山市政协第五届委员。樊宏恩是中山市政协第五、六届委员。
在全国基督教各级组织中,刘汝坚、刘德基和李护法曾当选为广东省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第三、四届委员,广东省基督教协会第一、二届委员。李护法和樊宏恩是广东省基督教三自会第五届、省基督教协会第三届委员。刘汝坚、刘德基、卢竹荣和李护法是佛山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基督教协会第一届委员。刘汝坚是佛山市第一届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副主席。李护法是佛山市基督教协会第一届会长。此外,李护法还是广东省基督教协会第二、三届副会长,中国基督教三自爱国会第四届、中国基督教协会第二届委员,广东省基督教协会和神学院校董会副主席。
1980年12月中山基督教会恢复以来,中共中山市(县)委统战部、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十分关心、支持其发展。中山市宗教事务科老科长杨雄光是50年代负责宗教事务的,文革后,对纠正教会内冤假错案、落实教会房产做了大量工作,在思想教育、教会培养接班人、坚持独立自主自办教会方针上,和做好三胞的接待工作方面,也给予了大力支持和指导。1990至1991年间,中共广东省委统战部谭炜副部长,广东省宗教局陈冬、刘卓善、刘文炎、何福灵、王世明等正副局长,陈亦基处长,佛山宗教局张耀中局长曾多次到中山基督教会指导。由中南五省宗教局、基督教领导和全国三自会沈德溶秘书长,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全国主要负责人及基督教全国三自会副主席罗冠宗组成的全国政协宗教工作委员会视察团,以及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任务之局长都曾到中山教会视察。中山市基督教传道人员和信徒深受鼓舞,有决心在爱国爱教的前提下,进一步团结合作,把教会办好。
1989年10月7日,市基督教三自爱国会主席刘德基牧师被批准到美国定居。经研究,初步确定李护法牧师代三自爱国会主席,樊宏恩传道提为副主席,其他部门的负责人也作了相应的调整。
1994年12月5日至7日,市基督教在迦南园召开三自爱国会第五届、教务委员会第三届代表大会。大会选举出李护法、卢竹荣牧师为新一届三自爱国会主席、教务委员会会长。
1998年2月23日至25日,中山市基督教两会在迦南园召开第六次代表会。会议选举产生新一届两会班子,卢竹荣牧师、樊宏恩牧师当选教务委员会会长、三自爱国会主席。
2002年3月5日,基督教三自爱国会和教务委员会在员峰堂召开换届选举会议,选举樊宏恩牧师为三自爱国会主席,吴国林牧师为教务委员会会长。2005年1月,樊宏恩牧师上调省任职,吴国林牧师负责两会全面工作。
2006年3月7日,市基督教两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吴国林牧师、黄枫宣教师分别当选为三自爱国会主席、教务委员会会长。现中山市基督教两会位于员峰堂旁边的附属综合楼四楼。
市基督教各堂兄弟姐妹积极回报社会,扶贫济困,奉献爱心。2008年“五一”期间,捐善款6万多元、衣服4000多件、棉被10多张和围巾100多条,送到乳源县必背镇20多户贫困瑶胞家中。
中山教会大胆尝试帮助吸毒者戒毒,近几年来,利用各种形式帮助吸毒者50多人。其中,周志贤等15人彻底脱离毒品,5人成立家庭,找到工作,服务社会。
5月12日,四川省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死亡6万多人,失踪1万多人,伤36万多人,几十万间房屋被夷为平地。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灾区,国外华侨、港澳台胞、国际机构和友好国家都伸出援手。中山基督教会不甘落后,进行义卖、义演,发动信徒群众捐钱捐物,至5月25日,共捐善款40多万元,援助灾区。
基督教的活动一般是星期日中午聚会,由牧师或宣教师讲道。每周二、三、四、六晚举行查经会、祈祷会或诗班唱诗,较大的节日是每年的圣诞节(12月25日)和复活节(春分月圆后的第一个星期日)。
中山市基督教现有7间开放的教堂和3处临时聚会点。教堂均购置了汽车,以方便开展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