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视察调研 > 正文

港澳台外侨和民族宗教委赴梅州开展
“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调研

发布时间: 2014年12月18日    作者:市政协委员 梁红辉  
  12月2-4日,市政协港澳台外侨和民族宗教委第一组在专委会主任郑咏梅的带领下,一行10人前往梅州市开展“古村落的保护与开发”专题课题调研活动。 
  课题组先后到梅县雁洋镇叶剑英故居、桥溪村,梅县南口镇侨乡村,大埔县湖寮镇、三河坝镇、百侯镇等具有代表性的客家古村落进行了考察。 
  “世界客都”梅州,拥有丰富的客家古村落资源,这些古村落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建筑造型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而闻名,不仅承载着客家人历史记忆,更是客家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不少古村落还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放利用,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由于梅州是侨乡,不少民居是海外华侨回国后出资建造,所以,这些古村落不但保存着众多极具特色的百年客家围屋,还有不少融合着西洋特色的民居。比如,位于梅县区南口镇的侨乡村,是一个有500多年历史的古村落,是著名的华侨之乡。侨乡村生态风景秀丽,30多座建筑风格多样、各具特色的百年客家围屋点缀在田园间。2012年5月被命名为“中国古村落(传统客家民居)”,享有“中国最典型的客家围屋古村落”的美誉。桥溪村是梅州东北部雁洋镇的一个自然村落,藏身于阴那山里的一个山谷,聪明的山民们因势利导,顺着山势建造了不同形制的房子,几百年下来,形成了桥溪村富有特色的客家民居建筑群,或依山就势,或筑台傍水,错落有致,高高低低,各呈胜场。无论是侨乡村还是桥溪村,虽然都只是小村,但是,这里不但有许多建筑精美、雕梁画栋的典型客家围龙屋,也不乏清代建造的“中西合璧”的“洋楼”,从屋内哈哈镜,镂空的砖雕花窗等等细节上可以看到清末新兴的西洋风格。在保持中国传统文化特征和客家建筑艺术的同时又带有华侨侨居国的建筑元素,丰富了客家传统民居的建筑形式和装饰艺术。 
  百侯镇位于有着“客家世界的香格里拉”“中国最美小城”美誉的大埔县中东部。2010年被评定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是梅州市目前唯一的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明清时期,发达的商业为百侯留下了众多特色民居。据统计,百侯镇共有120多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建筑,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宫殿式古民居最多的地方。这些明清古民居建筑群中,既有众多官宦富商的深宅大院,也有星罗棋布的大小祠堂,既有传统的客家民居,也有富有特色的中西合璧建筑群落。这些民居历经数百年,仍完好居住。其中,由华侨杨潮南在马来西亚经商兼做“水客”赚来巨款所建的海源楼,外形欧式,内为中式,大门设计为欧洲教堂风格,屋顶继承了客家民居建筑特点,糅合了欧美建筑风格,同时对中国及客家地区传统建筑走马楼兼收并蓄。目前海源楼正在建设为客家侨批文化展馆,展示侨批生产的背景、运营模式、抢救保护、价值再现的图片。据了解,侨批,又称银信,是中国海外华人华侨寄给国内侨眷的书信与汇款的合称。民国至解放战争时期,百候有大量华侨在海外创业,他们在海外积攒的财富用于改善百候侨眷生活的同时踊跃捐资支援祖国和家乡的建设,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侨批文化。海源楼在当时就是侨批局的所在地。 
  这些古村落不但保存完好,也逐步在开发成旅游观光的景点。它们的开发模式虽然不尽相同,如,桥溪村由广东宝丽华集团投资开发成旅游景点,侨乡村由镇政府租用托管,百侯镇目前由镇政府统一规划、整体开发。但其中有个共同点就是政府主导、整体规划、适度开发。这些古村落依然保留着岁月的痕迹,村里基本没被用作餐馆旅社,民居还是民居,农家乐饭店都建在村口外面的国道沿线。调研组委员们认为,梅州古村落的这种保护开发的模式非常值得中山借鉴。 
  近年来,随着都市生活的节奏越来越来,生态环境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人们开始向往古村落式的田园生活,乡村生态游和文化游也随之成为都市人的新宠。中山也拥有不少各具特色的古村落、古民居,古村落古民居科学保护、从容开发正当其时,调研组将综合总结借鉴各地的经验,结合中山的实际,为我市古村落的保护和开发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