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二、就社会主义等问题 陈友仁代表孙中山回答香港记者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07日    作者:葛培林  
  1924年1月20日至3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出席会议的代表有165人,中国共产党员约占12%。孙中山以总理身份担任大会主席,李大钊为大会主席团成员。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议案,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以革命的精神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通过了接受中国共产党员和社会主义青年团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的决定。大会选举了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24人,候补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17人,其中中国共产党员约占25%。这次大会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形成的标志。进一步说明了孙中山的思想是“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孙中山要团结朝气蓬勃的中国共产党人一道,废除不平等条约,驱除帝国主义列强出中国,争取中华民族的完全独立,打倒军阀,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制度,使中国彻底摆脱殖民主义者和封建军阀的统治。   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有关人士对孙中山实行的路线、方针、政策不理解或产生了某种疑惑。就此问题,香港《士蔑西报》记者于1924年3月20日访问孙中山,当时陈友仁代表孙中山回答了记者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中苏关系和军官学校等问题。陈友仁对记者说:   以历史上的原因,中俄两国不得不互相往来,看其或为友邦抑为敌国耳。俄皇时代是为敌国,今苏俄时代则可以为友。孙逸仙博士对苏俄政策,大概基此理由;苏俄有代表驻广州。孙博士现设立陆军学校一所,其用意系使陆军官佐得受正当的新式训练。倘孙博士对于兵额贵精不贵多的政策为是,此种训练系属必要之事。至孙博士对于公用事业国有的主张,已详见所著《建国方略》一书(该书文本在英美两国刊行)。孙逸仙博士对于社会问题,从人类福祉上着想,以为依据社会主义组织之政府,可减轻人生的穷苦与罪恶,而且令人的生活合于人道,日趋于上。然此亦只以社会服务者的资格立言;若以政府领袖的资格立言,彼则未尝拟于广州省内之任何区域,以实施社会主义为其政策上之最急目的也。(7)   陈友仁的答记者问,起到了释疑解惑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