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五、孙中山研究界对翠亨孙姓规模形态的认识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12日    作者:邹佩丛  
  在已出版的孙中山传记中,对翠亨孙姓规模形态有所记述的,首推1925年4月美国人林百克所著《孙逸仙传记》。该书是作者在1918至1924年追随孙中山期间,多次访问孙中山,并得到宋庆龄帮助,于1925年初完成的一本孙中山传记。该传记对孙中山幼年事迹和家庭情况记述颇详,其中许多内容来源于孙中山本人之口述。现以1926年5月上海三民公司再版的徐植仁译本为例,将其中涉及孙家及其规模形态的内容摘录于下:   1、“中山家族的姓是‘孙’”。   2、“孙氏家族原来的村庄并不是翠亨;因为那里人数太多了所以搬到翠亨来的。在中国迁徙是常有的。外国人家族的团结力和持续力远不如中国人。外国人的迁徙是家族的分散。中国的家族结合好象一个协力的小团体,常常团结在一起的,家庭的爱并不限于父母、祖父母,和旁支的亲族也是同样的。饥荒、盗贼、战乱和疾疫,都是迁徙的重要原因。他们迁居的时候,像一营印度人迁居一样成群结队搬到新居去,没有一个落后的。在一个家族团结的时候,家中每一个人不过像一条链子上的一节,没有一节能脱离全体的。”   3、“翠亨并不是孙氏一姓的村,村民也并不都姓孙。”“孙氏在翠亨虽不是原有的居民,但是却也站在重要的地位。” “孙家在翠亨村里,也可以算是一个望族。”   4、“孙家的白契是在从前迁到翠亨的时候就得到的。他们从前得了数千亩的田地,后来因为急需,卖掉了一部分。这几次所卖的,都是照中国习惯,用白契转让的。” (按:数千亩田地的说法不确,合族有数十亩倒很正常。)“因为地产已经换了好几个受主,所以实在很难维持原有的区域。但是无论怎么样困难,孙家的族长必须付这个税的。那时孙家族长死了,中山的父亲要担负这种烦恼。”   5、“他(指孙中山)想起他家庭中拜祖先的详细事情。但是他告诉著者(指林百克)他在孩童的时候早已发见崇拜祖先有很对的理由,是很可嘉尚的举动。服从父母是很对的,因为他们是教养孩子的,敬礼他们,同时也要敬礼近代的父母。” (按:中国人不但要崇拜直系祖先,对旁系祖先也很礼敬。如1912年5月孙中山、孙眉衣锦还乡时,即偕眷到左埗头孙氏宗祠礼敬伯祖,拜会宗亲,且由他们此举来看,他们早年乡居时,与其他族亲必多有往来。)   6、“从前中山家族中的一个死在加利佛尼,另外一个溺死在很大的海中。”   7、“他(指孙中山)的大哥和家族中别人造成在本乡的荣誉,决不愿违反古训做政治上的叛徒(指反清运动)。”   8、孙眉对孙中山说:“我们要用我们的产业以增加家族荣誉。” “我给你财产的时候,我相信你能效法祖宗的正确法则的。” “倘使我们失去了中国遗传的宝贝,倘使我们不随着祖宗的遗训,在外国所得的产业有什么乐趣呢?”   9、“中山有一个同族的叔父,和中山的家庭是很亲密的。他得他家庭帮助替他找一个政界上的事情,过了许多时候才得到一个位置,委充了宁波地方衙门的一个小官。孙氏的家族中是怎么样的荣耀呢?族里的宴会很快乐。后来孙氏族中的一个人就踏进了天子地方不可思议的职务里面去了。孙氏族中的一个人踏到了荣声和显要的大道上去了。他就在孙氏家族中许多人的祝贺和欢笑声中乘船到宁波去。他们都希望他飞扬腾达,为孙家光〈宗耀祖〉,他自己也是这样想的。是的,孙氏是到了官的世界里了。可惜他做到了官之后,觉得滋味远不如他所梦想的好。翠亨的一个质朴的热心人不能抵抗宁波衙门里的阴谋鬼[诡]计,于是经过一番折磨,受了一番痛苦之后,他竟被摈逐出来了:他经历惊涛骇浪,受尽万苦千辛,才垂头丧气地回到翠亨。” “叔父的失败在革命家的母亲脑筋里印了一个印象,所以她的爱子谈起革命的时候,她总要说:‘文,孙氏族里有人进政界是不幸的。牢记你的叔父在宁波所遭的不幸。政治都是空的。政治就是失败。’” (按:此“同族的叔父”应指人们所说在宁波经商、娶宁波妻子的孙尊贤,系孙中山的堂伯祖父,非指其叔父孙学成和孙观成。)   从上述摘录可以看出,在孙中山的记忆和林百克的感觉中,翠亨“孙家”不是单门独户的一个家庭,而是来自外地、聚族而居、曾有很多田地、在村中占有重要地位、设有族长、很敬重直系和旁系祖先、非常注重家庭和家族荣誉的一个“望族”。在书中,林百克还用一整章的篇幅,记述了孙中山的母亲杨氏特别告诫儿子的话:“牢记你的到宁波去的叔〈祖〉父”,这章文字一方面反映孙中山的堂伯祖父孙尊贤所经历过的一次重要人生经历,另一方面也揭示出孙敬贤和孙尊贤两家人所拥有的房亲关系。   除《孙逸仙传记》对孙姓规模形态有所记述外,其他一些孙中山研究者在调查访问中也收集到类似的资料。如1930~1931年间,为编辑《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国民党党史会成员邓慕韩、王斧、钟公任等相继到翠亨村调查了解孙中山家世和早年事迹。在翠亨,邓慕韩从村民口中及《香山县志》获知翠亨乡(主要指翠亨、迳仔蓢和山门3个村落)“乡内一百四十七户;(民国初年所查)杨、陆、孙、何、冯诸姓聚族而居,杨姓最巨。” 王斧和梁宿明二人从杨鹤龄之弟杨子刚口中获知“村内户口不过百余,以杨、孙、冯、陆四姓人丁较多。” 钟公任则从陆皓东之侄陆华禧口中获知“翠亨现有住户七十余家,为杨、陆、孙、冯各姓,杨姓户口较多,孙姓现仅二三家。”   此后,有关孙中山的权威著述大都称翠亨孙姓为家族,但在表述这个家族的具体情况时,各著述之间却有很大的差别。如1932年9月,国民党党史会编印的《总理年谱长编初稿》印行,该《初稿》以邓慕韩、王斧、钟公任等人的调查为据,称“孙姓偕杨、陆、何、冯,称最巨族。”对于此种记述,邓慕韩曾提出修正意见,他说:“按民国初年,香山县志所载,翠亨全乡一百四十七户,故各姓不能称最巨族,况孙姓仅二十余人耳。” 党史会另一成员陈紫枫也认为“称最巨族”中的“‘最’字可删”,并认为“孙姓偕杨、陆、何、冯”中的“‘偕’字改为‘与’字较妥”。1935年11月国民党党史会编印的《总理年谱长编稿》,即吸收邓、陈的部分意见,将该处内容修改为“孙姓偕杨陆何冯,人数较众。”1944年1月国民党党史会编印的《总理年谱长编稿抄本》亦称“孙姓偕杨、陆、何、冯,人数较众”。而1958年11月,国民党党史会在台北编辑出版的《国父年谱》,则称“孙、杨、陆、何、冯诸姓,最称望族。”此“望族说”显然是《长编初稿》“巨族说”的翻版。该《年谱》还先后于1965、1969、1985和1994年4次增订,均重复“望族说”。而对《年谱长编》“巨族说”和《国父年谱》“望族说”予以修正的,则以陈锡祺主编、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8月出版的《孙中山年谱长编》为代表,该《长编》称:“1866年前后,翠亨全村居民共约六七十户,人数较多者为杨、陆、冯、孙等姓。”此“人数较多说”虽与《总理年谱长编稿》的“人数较众说”相同,但却将孙姓限定在翠亨村内,并对各姓排序作了较大的调整。   从上述各种调查、著述以及笔者前面的考析来看:包括翠亨村孙姓和迳仔蓢村孙姓在内的翠亨孙姓即翠亨孙氏是一个聚族而居的家族体系,这是毫无疑问的。但由于邓慕韩访问的村民所说的“孙姓”,是指“翠亨乡孙姓”(含迳仔蓢孙姓);而杨子刚和陆华禧所说的“孙姓”,似乎是指“翠亨村孙姓”。且各种著述对孙姓的规模,既有“巨族说”,又有“望族说”,还有“人数较多(众)说”;对孙姓在各姓中的排序,也是诸说并存,意见不一,这就有必要对孙中山出生前后孙姓在村中和乡中的规模和各姓排序情况分别加以分析。   先看孙姓在村内的规模与排序情况。据翠亨孙中山故居纪念馆工作人员统计、3块“翠亨村祖庙碑记”记载和笔者推证来看,孙中山出生前后翠亨村共有杨、陆、冯、孙、麦、苏、陈、钱八姓 (梁姓是杨心如之父于清末从外地带回家中做“下人”的,谭姓约至孙中山青年时期始由崖口村迁入 ),其中杨、陆、冯为村中三大姓,经济实力较强,杨姓最多时超过30户,冯姓最少时也有10多户,陆姓户数介于杨姓、冯姓之间,孙姓约有6、7户,苏姓、陈姓 最多时各有4、5户,其他均为仅有1户或数户的小姓 。很显然,孙姓虽在村中位居第四(孙中山幼年好友陆天祥在接受调查者李伯新访问时也将孙姓列在“杨、冯、陆”三姓之后,即第四位 ),但却属于小姓之列。由此可见,就翠亨村而言,孙姓“人数较多(众)说”并非事实,而《孙中山年谱长编》将孙姓排在杨、陆、冯之后,则较为妥当。   再看孙姓在乡内的规模和排序情况。资料显示,孙中山出生前后,在翠亨乡所属的3个广府村落中,山门村均为陈姓,约有7、8户,系同一家族,多较贫困。迳仔蓢村则分为何、孙、麦三姓,村民最多时约30户,其中何姓约有20户,部分为地主,孙姓约有6、7户(与翠亨村孙姓大致相同,合共十二、三户),麦姓仅2、3户。很显然,孙姓不仅在翠亨村中属小姓,而且在迳仔蓢村中也属小姓。但由于两村相距仅300米左右,且两村孙姓系同一家族,来往频繁,故被乡民视为同一整体,且其总户数超过10户,人数较多,又在翠亨村中具有一定的家族地位,理所当然成为翠亨地区的显姓之一。   由上述分析来看,尽管杨子刚、陆华禧、陆天祥所说的“孙姓”从表面上看是指“翠亨村孙姓”,但实质上是指翠亨孙氏家族(即翠亨村孙姓和迳仔蓢村孙姓的联合体),其内涵与邓慕韩访问的村民所说的“孙姓”是一致的。而林百克或孙中山说“孙家在翠亨也可算是一个望族”中的“翠亨”,也显然是指翠亨地区或翠亨乡,非指翠亨村;其所说的“孙家”,也显然是指包括翠亨村孙姓和迳仔蓢村孙姓在内的翠亨孙氏家族,非指单一的孙达成一家(孙达成的两个弟弟在孙中山出生前后相继亡故)。   由此可见,无论是就翠亨乡还是就翠亨村而言,说孙姓及其他各姓“聚族而居”是没有任何问题的,但若说其为“最巨族”或“最称望族”,不要说仅有10余户的孙姓算不上,就是拥有30多户的杨姓也很勉强。至于孙姓“人数较多(众)说”以及孙姓在乡中和村中的排序,则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笔者认为:就翠亨乡而言,杨、陆、何、冯、孙诸姓聚族而居,杨姓户数最多,人数最众,孙姓(含翠亨村孙姓和迳仔蓢孙姓)在孙中山出生前后约有10余户,系中等家族,在乡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而就翠亨村而言,杨、陆、冯为村中三大姓,杨姓户数最多,人数最众,孙姓在孙中山出生前后约有6、7户,属小姓之列,因与邻村迳仔蓢孙姓系同一家族,且孙德、孙尊贤等人曾与杨、陆、冯三姓代表共同掌管村政事务,故孙姓在村中亦具有较高的社会威望和家族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