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孙中山先祖在迳仔蓢、翠亨地区的繁衍及其分支关系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14日 作者:邹佩丛
翠亨孙氏是指十一世孙瑞英由涌口迁居迳仔蓢居住、繁衍而形成的涌口孙氏的一个支脉。
十二世在《翠亨孙氏家谱》正文中记载有八人,即孙连富、孙连德、孙连昌、孙表腾、孙廷尊、孙□□、孙表国和孙表生,根据这八人的谱名和《翠亨敦业堂茂成孙公家谱》记载,可知孙连富、孙连德、孙连昌为同胞兄弟,其余五人或为三个父亲所生,或为两个父亲所生。其中,孙连昌为孙瑞英与妻梁氏所生第三子 ,是孙中山的十二世直系祖 ,其余七人包括孙连昌的胞兄孙连富、孙连德在内,均为孙中山的十二世旁系祖 。
十三世在《翠亨孙氏家谱》正文中记载有五人,即孙云辉、孙逈千、孙云宵、孙全光和孙集旺,根据这五人的谱名,大体可以看出孙云辉、孙云宵为同胞兄弟,其余三人估计为单传。其中,孙逈千为十二世孙连昌与妻陈氏所传,系孙中山的十三世直系祖 ,至于孙云辉等四人,则为孙中山的十三世旁系祖。
十四世在《翠亨孙氏家谱》正文中仅记载有一人即“孙植尚”,便停止收录;而《翠亨孙氏先祖牌位纸》 也至多记载有孙殿侯夫妇,亦停止收录。因此,我们无法了解翠亨孙氏十四世族人的各个分支与繁衍情况。况且,上述家谱和牌位纸所记载的“孙植尚”,如果确为十四世,则其名字显然有误;如果其名字无误,则此“孙植尚”应为十世,绝非十四世,因为从《翠亨孙氏家谱》来看,孙中山的五、六、七、八、九、十一、十二、十三世直系祖在正文中都有记载,惟有其第十世直系祖名讳无记载,很显然,该谱在编修时,编修者误将十世孙植尚写成十四世(误写原因可能与当地“白话”中的“十世”和“十四世”发音接近有关),结果造成十世有缺漏,此其一。其二,此“孙植尚”若为十四世,就与孙眉所记《翠亨孙家家谱略记》和孙妙茜对人所言其“十世祖植尚公”显然有矛盾,那么,何者准确呢?笔者认为,应以孙眉的记载和孙妙茜的记忆为准确,因为他们兄妹从小就将家族中口耳相传的自其十世至十七世直系祖先名讳写在纸上(孙眉)、记在心中(孙妙茜),以至于出口成诵,特别是虽不识字但记忆力特别好的孙妙茜在给邓慕韩、王斧展示记载孙植尚为“十四世”的《翠亨孙氏家谱》时,仍说“十世植尚公,分房”,这显然是依靠她的良好记忆。由此可以看出,孙眉、孙妙茜对十世孙植尚以下各代直系先祖的深刻记忆,形成于《翠亨孙氏家谱》编修之前,而这种先后关系,为我们判定孙植尚应为十世而非十四世,提供了可靠依据。至于《翠亨敦业堂茂成孙公家谱》,则为我们了解孙植尚应写为孙直尚,系十世孙直吾之弟,与孙直吾为分房关系,提供了更为丰富的佐证材料。当然,《翠亨孙氏家谱》除记载此十四世族人为“孙植尚”外,还记载此人生于康熙壬寅、卒于乾隆任内,以此人的生卒时间来看,此人确属十四世,但此人是谁,与孙中山的亲属关系如何,今已难考。
尽管《翠亨孙氏家谱》因故停修,我们无法全面了解孙中山家族在十四世以后的繁衍与分支情况,但从十四世起翠亨孙氏统一使用“殿、恒、贤、成、德、建、名、立八字为字派” 的情况,和《翠亨孙家家谱略记》关于“十三世祖考逈千公,妣谭氏安人,生殿朝公、殿侯公。〈殿侯公〉生恒发公,〈恒发公〉生尊贤公,由殿侯公分枝[支]。十四世祖考殿朝公,妣林氏安人,生恒辉公”的记载,以及《翠亨孙氏先祖牌位纸》、《总理故乡调查纪要》、《翠亨孙家列祖生殁纪念簿》的记载,我们仍能知道孙殿朝、孙恒辉、孙敬贤分别是孙中山的十四世、十五世、十六世直系祖,而孙殿侯、孙恒发、孙尊贤祖孙三代 则为孙中山的旁系祖。
而关于孙敬贤(十六世)以下的直系传代情况,不论是孙家还是学术界,都有比较完善的资料,如十六世孙敬贤生三子:长子孙达成,次子孙学成,三子孙观成。孙达成(十七世)娶妻杨氏,生三子三女,即长子孙眉(字德彰),次子孙典(追字德佑),三子孙文(字德明),长女金星,次女妙茜,三女秋绮。其中的三子孙文(十八世)即世人所知推翻封建帝制、创建中华民国并担任民国首任临时大总统职务的孙中山。十七世孙学成和孙观成均无子,但各生有一女。
由上述考证,我们大致可以看出迳仔蓢孙氏始祖孙瑞英生有孙连富、孙连德和孙连昌三个儿子,虽孙连富、孙连德的生子情况不详,但孙连昌至少生有一个儿子孙逈千,孙逈千至少生有两个儿子孙殿侯和孙殿朝,孙殿朝至少生有一个儿子孙恒辉,孙恒辉至少生有一个儿子孙敬贤,孙敬贤则生有三个儿子即孙达成、孙学成和孙观成,孙达成生有孙眉、孙中山等六子女,孙学成和孙观成有女无子。另据《翠亨敦业堂茂成孙公家谱》,又知孙连德至少生有一个儿子孙云灿,孙云灿至少生有一个儿子孙殿英,孙殿英至少生有一个儿子孙恒富,孙恒富生有两个儿子即孙广贤和孙旭贤,孙广贤无后人,孙旭贤则生有一个儿子孙茂成,孙茂成先后生有孙达光、孙耀光、孙德勤和孙德联四个儿子。至于孙殿朝的胞兄即孙殿侯后人,将在后面再作介绍。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笔者之所以将迳仔蓢孙氏又称为翠亨孙氏,是因为:一方面,迳仔蓢和翠亨相距仅有0.3公里,在地域上划分的意义不大。另一方面,翠亨孙氏是由迳仔蓢孙氏繁衍而成的,不单包括孙中山一家,还包括后来迁入翠亨村的迳仔蓢孙氏族人在内,且两地孙氏保持着家族往来,是一个家族整体。第三方面,两地孙氏有共同的祖祠和祖坟葬地。关于这一点,我们根据《翠亨孙氏家谱》和族人的一些传说,可知翠亨孙氏在迳仔蓢建有一间简陋的祖祠。且在清朝光绪六年七月(1880年8月),由孙达成主持,依靠旅居檀香山的两村“各叔侄贸易生意,捐签银两回来”,将“先祖在涌口村所葬之山〈坟〉”“一盖[概]……盘[搬]迁回来,在翠亨村黎[犁]头尖土名竹高龙真武殿安葬。”迁坟原因是到涌口“拜扫路途遥远,来往艰辛之故”,故迁到翠亨地区,“以得清明拜扫来往就近之便”。从竹高龙的坟墓来看,孙氏当时搬迁的主要是翠亨孙氏(包括迳仔蓢孙氏)的直系先祖坟墓,如五世孙礼赞 、六世孙乐南、七世孙耕隐、八世孙怀堂、九世孙派源等墓 ,由此可见翠亨孙氏与迳仔蓢孙氏有着密不可分的族亲关系。第四方面,翠亨孙氏族人一直都把迳仔蓢孙氏视为翠亨孙氏的组成部分。
数百年间,由于涌口孙氏大多外迁,其中迁到迳仔蓢村和翠亨村的孙乐南后裔,与相距10多公里的左埗头孙氏一直保持着往来关系,其中尤以1912年5月28日孙中山和孙眉一行、1992年6月孙眉之孙孙满和孙乾一行以及2001年11月25日孙中山长孙孙治平偕子孙国雄和孙眉后裔一行前往左埗头拜祭伯祖灵位和会见宗亲为最有代表性。
其实,《翠亨孙氏家谱》所记并不限于孙瑞英以下的翠亨孙氏,也包括部分涌口孙氏在内,如翠亨孙氏的七世、九世、十世、十一世旁系先祖,即属涌口孙氏。且涌口孙氏又有分支,如十世孙毓伦的后裔就尊称孙毓伦为始祖、孙毓伦之子孙梅候(十一世)为二世祖、孙毓伦之孙孙裔锦(十二世)为三世祖。 又如《翠亨孙氏家谱》最后两页,记载有未列世次的28位孙氏先祖及其配偶姓氏,他们大多属涌口孙氏范畴,兹将这些孙氏族人名号附录于下:
竹居 友生 梅景 梅占 裔千 裔伦 贤明
表理 源立 连维 连魁 连日 友发 连皋
友太 表廷 表奕 表亮 云后 云沛 表现
进友 云瑞 允俟 桥成 表兰 进雄 连胜
对于上述这些未列世次的孙氏族人,根据《翠亨孙氏家谱》正文和涌口孙毓(郁)伦等祖孙墓碑所用“郁(毓)”、“梅”、“裔”三代字辈名,我们可以推测其中多数人在孙氏家族中所处的世次。
如十一世为“友”字辈、“进”字辈和“梅”字辈,故孙友生、孙友发、孙友太、孙进友、孙进雄、孙梅景、孙梅占当为十一世。
如十二世为“连”字辈、“表”字辈和“裔”字辈,则孙连维、孙连魁、孙连日、孙连皋、孙连胜、孙表理、孙表廷、孙表奕、孙表亮、孙表现、孙表兰、孙裔千、孙裔伦应为十二世。
如十三世为“云”字辈,则孙云后、孙云沛、孙云瑞应为十三世。
其他尚有孙竹居、孙贤明、孙源立、孙允俟、孙桥成五人,虽据谱难知其世次,但通过其它材料也可了解个别人的世次。如孙竹居与妻刘氏在竹高龙孙族墓地中与八世孙怀堂同墓,墓碑上刻有“十二世祖考竹居孙公”字样,显然孙竹居为翠亨孙氏十二世的旁系先祖(属涌口孙氏)。
由上可以看出,尽管《翠亨孙氏家谱》附录的28位孙氏族人中,个别人的世次难以推断,但从总体上来看,他们大都属于涌口孙氏范畴,与孙中山直系先祖或为同房近亲,或为别房远亲。
当然,迳仔蓢孙氏族人也并非一直都在该村定居,其中一些家庭又先后迁往别处,这包括孙瑞英的长子孙连富、次子孙连德的后裔。就连孙连昌的儿子孙逈千也搬回涌口,至其孙子孙殿朝时始由涌口迁入距离迳仔蓢仅300米之遥的翠亨村居住。
至于《翠亨孙氏家谱》中所附的孙眉在檀香山的养子孙威(后过继给孙典)及其子孙的谱名与生辰内容,因系孙中山侄辈和侄孙辈,且其不在广东境内生活,故此不予介绍。
兹根据上述两部分之考证,笔者编制孙瑞英及其先祖世系表如下:
孙武(乐安孙姓始祖)……孙福(太原孙氏始祖)……孙固(远祖,世居郑州管城)……孙×(远祖,迁金陵)……
[align=center][URL=../photo/showcontent.asp?id=80181][IMG]../data/photo/Others/tn_200542616142913816.jpg[/IMG][/URL][/align]
注:孙武,春秋晚期齐国乐安(在今山东惠民县)人,原姓陈、田,自改姓孙,名为书、开、武,字为子占、子彊,尊称子,谥号武子,乃陈(田)桓子无宇次子,陈(田)敬仲(完)第6代孙,曾任吴国军师兼将领,系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著有兵法13篇和武经83篇。孙福,孙武裔孙,西汉末年任太原(今山西平遥)太守,因遇赤眉起义,遂落籍太原中都。孙固,字和父,河南郑州管城县人,北宋名臣,主要在宋都汴京(今开封)任职,历任审刑院、判少府监、枢密院副使、光禄大夫,卒谥温靖。孙常德,讳八郎,杭州人,元朝末年任杭州刺史(此官职系后人所记,有误),诰授奉议大夫,因遇刘福通、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起义,举家经江西避居广东南雄珠玑巷,明初徙居东莞县员头山和上沙乡,改号员沙。孙玄,号礼赞。孙禘儿,号乐千,又写作“乐川”。孙禘宗,号乐南。孙直尚又写作“孙植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