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五)关于翠亨孙氏在广东境内的迁徙经历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14日    作者:邹佩丛  
  关于翠亨孙氏在广东境内的迁徙情况,除《翠亨孙氏家谱》记载其来粤始祖居上沙、五世祖孙礼赞由上沙迁居香山县涌口村,十一世祖孙瑞英由涌口村迁居迳仔蓢村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孙中山及其亲人的口述、国民党党史会人员调查所得以及孙家保存的清代地契获得进一步的认识。   早在1919年夏,当美国人林百克在上海用英语问询孙中山是否出生于火奴鲁鲁时,孙中山用英语回答说:“Choy Hung…Choy Hung…that is the hamlet of my birth, and the birthplace of my immediate forebears. I say immediate forebears, for we have lived only a few generations in Choy Hung. The village of our ancestral temples is at Kung Kun, on the East River.” 1926年徐植仁将这段答问译成中文为:“其实我和我的几代近祖,的确是生在翠亨村里的。不过我家住在那里只有数代。我们的家庙,却在东江上的一个龚公村(译音)里。” 应该说,就这段英文答问而言,关于孙中山的家世,我们可以确定的只有两点:一是孙家在翠亨村只生活了数代,二是孙家祖祠所在的村庄,在Kung Kun(地区),属东江流域。由于这段答问中有一个尚需研究的地名——Kung Kun,且徐植仁又将“村庄在Kung Kun(地区)”译成“Kung Kun村”,翻译不正确,故需先看其它资料,然后再予以解释。   有资料显示,1930年10月,在孙中山侄孙孙满陪同下,国民党党史会成员邓慕韩、王斧首次到翠亨村调查了解孙中山家世,他们访问了孙中山的胞姐孙妙茜,翻阅了《翠亨孙氏家谱》,不久,邓慕韩发表《总理故乡调查纪要》一文,首次向社会公开披露:“孙氏之先,居粤东莞县属长沙乡。至明代,其五世祖礼赞公与妣莫氏迁于香山现改中山县东镇涌村[口]口[村];生二子,长乐千,次乐南。(乐千分居左埗头)。……爰及十一世祖瑞英公,于清代乾隆时,再迁镇内翠亨村边之迳仔蓢。” 毫无疑问,这些内容是调查者在对孙妙茜进行访问并结合《翠亨孙氏家谱》记载而形成的,它忠实地反映了孙妙茜及《翠亨孙氏家谱》关于翠亨孙氏在广东境内的迁徙经历。与邓慕韩一同访问孙妙茜的王斧,稍后又两次到翠亨村访问,他在孙妙茜处也获知“总理远祖乃由粤之东莞县迁往香山县” 。1931年4月26日,国民党党史会成员钟公任又前往翠亨村调查孙中山的早年轶事,他也访问了孙妙茜。就钟公任关于翠亨“孙氏始祖自何处迁来中山县”的问题,孙妙茜是这样回答的:“孙氏始祖在东莞县。至五世始迁中山县。其后于此县中曾迁徙过一二处。至十四世始住翠亨村。” 这里,孙妙茜仍说她的祖籍在东莞县,与《翠亨孙氏家谱》记载和邓慕韩、王斧调查所得完全相同,她还明确指出始居翠亨村的是其十四世祖,即孙殿朝 。1965年10月10日,翠亨孙氏族人孙锦言(谱名孙锦源,孙中山房亲)在接受采访者访问时转述说:“妙茜姑太口述过,从前孙家是居住于迳仔朗[蓢]的,到翠亨建屋也极艰难。” 孙锦言的转述虽与《翠亨孙氏家谱》关于孙氏迁居迳仔蓢的记载相合,但却给人一种感觉:十四世孙殿朝是由迳仔蓢直接迁入翠亨村的。那么,是否是这样呢?从乾隆八年(1744年)订立的《孙梅景等人卖田契》 可以看出,与堂叔孙廷尊合买其七世叔祖在涌口村遗田的孙逈千(孙瑞英之孙,孙殿朝之父),于乾隆八年前后,由迳仔蓢搬回祖居地——涌口村生活。孙妙茜之孙杨连合在1962年和1965年两次接受调查者访问时,也明确指出孙中山十四世祖孙殿朝是由涌口村迁入翠亨村的,他说:“常听祖母说:高祖殿朝公,最初由涌口村搬到翠亨村居住。” 杨连合之弟杨连逢也向笔者证实,其祖母生前曾提到孙家来自涌口。很明显,孙中山家庭不是由迳仔蓢直接迁入邻近的翠亨村,而是由迳仔蓢搬回涌口,再由涌口迁入翠亨村的。   综观上述各种考证,可以看出:孙中山先祖在广东境内先后经历过四次搬迁活动,第一次是在明朝成化(1465~1487年)前后 ,五世孙礼赞(字玄 )由东莞上沙乡迁居香山县涌口村;第二次是在清朝顺(治)、康(熙)年间 ,十一世孙瑞英由涌口村迁居迳仔蓢村;第三次是乾隆八年(1743)左右,十三世孙逈千搬回涌口村生活;第四次是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四世孙殿朝由涌口村迁居翠亨村。   弄清孙中山家族在广东境内的迁徙经历后,我们就可以回过头来解释孙中山答林百克问的内容了。   由上述考证可以看出,孙中山答问中的Kung Kun应系Tung Kun之误 ,而地名Tung Kun即指东莞(县)而言 。如此,则孙中山答问中的“村庄在Kung Kun(地区)”,应译为“村庄在东莞(县)”。如将孙中山的答问重新翻译,其内容应为:“翠亨——,翠亨——,那才是我出生之小村庄,也是我近祖之诞生地。我说近祖,是因为我们在翠亨只生活了数代。我们宗祠所在之村庄,乃在东莞(县),属东江(流域)。”这里,孙中山说他和他的几代近祖生活于翠亨村,是指自十四世孙殿朝迁入翠亨村,到十八世孙中山出生,前后共有5代。再查看东莞上沙乡旧建筑,知上沙既有供奉来粤始祖孙常德牌位的大宗祠,也有供奉孙常德子孙牌位的小宗祠若干座,其中包括供奉分支香山的“礼禋孙公祠”,而孙中山答问中的“宗祠”,其英文采用复数形式(即ancestral temples),表示有宗祠若干座,这与上沙乡的孙氏宗祠情况完全相合。还有,光绪年间左埗头孙氏敬送上沙孙氏大宗祠的另1副木联,也涉及其祖籍和祖先,该木联联文为:“萃子姓于家乡,木有本,水有源,五世箕裘开莞岭;妥先灵于寝庙,功念宗,德念祖,三房俎豆贡香山。” 这里,“五世箕裘开莞岭”是说孙氏一至五世在东莞上沙开基立业,艰苦创业;“三房俎豆贡香山”是说上沙五世第三房孙玄(号礼赞,系四世孙受第三子,由上沙迁居香山)之祖灵由香山孙氏所供奉。另外,就孙中山答问内容而言,在将Kung Kun校正为Tung Kun之后,就可以明显看出,孙中山本人也对人说过其家庭来自东莞。   现仍健在的孙中山长孙孙治平及孙中山长兄孙眉的众多后裔,也均承认其祖先系自东莞上沙乡经香山涌口、迳仔蓢移居翠亨村 。1998年孙眉之孙孙满主修之《翠亨孙氏达成祖家谱》虽未提及孙逈千搬回涌口一节,但这不算是什么差错,因为孙瑞英后裔在迳仔蓢一带已繁衍成迳仔蓢孙氏。自孙逈千由迳仔蓢搬回涌口,即其离开迳仔蓢孙氏家族生活起,到他的儿子孙殿朝由涌口迁入距其父、祖居住的迳仔蓢仅300米之遥的翠亨村,亦即回到迳仔蓢孙氏族群中生活为止,前后仅有30多年时间,直接讲孙中山先祖由迳仔蓢迁入翠亨村,并无不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