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久别乍逢的剃头铺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近日,笔者下乡采风,走过青岗村仁和街,无意间听到一阵爽朗的谈话声从一旧屋传出来。从窄小门口往里瞧,是一坐一立两个老人家,一把旧式的剃头刀,一张旧理发椅,唷,原来是一间久违了的剃头铺。……忽而话声停止了,只有刮胡子的剃刀生生作响,那六十开外的剃头师傅,眼力并不佳,左手摸索着那人面上被剃的胡子,带着剃刀往前刮,剃得果然干净利落。地方虽然狭窄,那种清静、悠闲和自在的环境,使我想起了很多很多。也许在现代社会里,特别是现代化的繁华闹市,这行业确难得一见。取而代之,是五光十色的发廊发店。 古代中国男子汉因遵循“身体发肤,受诸父母”之训,把束发一事看得很认真,固无剪发之俗,更无需什么“剃头铺”。到清代顺治二年(1645年),顺治皇帝强迫汉人依照满族剃发,由朝廷颁发“剃头令”,规定男子要剃去脑袋上前半部的头发,后半部扎长辫,从京城到县衙闹市,派出“剃头兵”强迫汉人剃头,有不从者,当场斩首,是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有因拒绝剃头而头颅被斩下悬于旗杆顶端示众者。从此,南北各地遂兴起剃头的行业。这种剃头梳辫的发式,一直延至清末。直到孙中山先生倡导“剪辫子运动”之时,孙中山先生号召人们“断发改装”,一则向世人表明推翻清皇朝之意,二则表明其革命之志向。清政府倒台后,汉人剪辫留短发,或剃光头,这时“剃头挑子”(流动剃头担)和剃头铺继续生意兴隆,只是发式已截然不同了。以洋发式为手艺的“理发店”出现在租界地方,西方美容美发之风盛行,什么男界“花旗妆”、“奶油飞机头”和男女界电发盛行一时,传统的剃头铺亦只得向“时髦”的理发店退让。 本邑的理发铺与各地一样,历史上曾出现文武两派,文派以剪剃头发、修面、掏耳、洗发、挽髻为主要工序;武派则吸收了中医理疗的业务,以推拿、按摩、捶打、揉捏、治疗脱臼、落枕、葳脚等工序为主。文派挂名剃头铺,武派挂名理发美容。时至今天,世人对这些行业的分门别类已不甚了了,所见的青岗剃头铺或那些剃头挑子恐怕只有在乡间才能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