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罗锅欲返乡祭祖逸事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前人常说:“康乾盛世”。而在许多史料中,都在乾隆皇主政时代提到宰相刘墉,也就是俗称“刘罗锅”的那一位重臣。从历史资料中介绍,称刘墉是山东人,可是早在多年前,又听说刘墉祖籍是中山溪角人,并有其曾祖的宗祠、祖墓等“物证”遗留在中山。而在溪角龙瑞村一带,尚流传着“刘罗锅返乡寻根”之逸事……。
偶尔,在一次下乡调查期间,听到了那么一个民间的传说:清代乾隆年间,当朝权倾一时的宰相刘墉欲回中山寻根祭祖……。于是乎,回到家里翻阅了有关的史料未有答案,也许这只不过是民间的传说吧。早些年上演的电视剧《刘罗锅》说他是山东人,怎么一下子又成了广东中山人呢?原来这里面还有着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中国古代有那么些俗话:“儿行千里母牵挂”;“落叶归根”,又有说“老马思家乡……”。因此,从古到今,中国人,尤其是海外侨胞大多都有“寻根祭祖”和寻访故乡之习俗。在沙溪镇溪角村有这么样的民间传说:在清代的乾隆年间,宰相刘墉听说京城侍卫的一位姓刘的统管要回家省亲祭祖。言谈中无意听见那位刘姓侍卫说:“当今宰相也姓刘,也许是我刘姓宗亲呢。”刘墉不听则罢,乍一听,心中不觉惊愕起来,细心一想,这位都统有“攀亲之嫌”,但又不好发作。于是乎,刘墉退朝后回到家中,翻阅家中之族谱,想从中找寻有关的叙述。俗话说:“族谱族谱,一族之谱”,在族谱中写到“四十五世汝贤公(少雄),宋宣和进士,官至中议大夫,建炎庚戌年官拜南雄州刺史。绍兴辛巳年卜居香山县得能都土瓜岭……。禘祐公,承父荫,为太仓宰,以贤能称,与父迁居于山溪角乡。生三子:子芳、子忠、子平……。子平公,字玄贽,生五子……。子平公为收集职目事,于明洪武十六年携三子愈用(妣赵氏出)、五子愈昌(庶妣方氏出),赴江宁府任南京镇南卫前所百户,后升授护国校尉,卒于官。葬于镇南卫所。其三子愈用后到浙江任官职,其五子愈昌后赴山东诸城任官职……”。刘墉不看也罢,看后不禁自语道“这岂不是说,我是广东人氏?”刘墉百思不得其解,但又想那个京城兵统虽说不是大官,也是紫禁城侍卫的兵统,还是有一定官职的人,俗话说“同姓三分亲”,他能说出此话,必有一定原因。于是,刘墉次日去找到那位刘姓侍卫,拉到一旁问:“你是那里人氏?”刘╳╳即答:“本人是广东香山人氏。”刘墉又问:“你家乡是否有一间子平刘公祠?”刘侍卫答到“家乡溪角村确有多间祠堂,但不知是否有子平刘公祠,待我去信家乡问问。”刘墉问完后,便上朝去了。那刘姓统领急忙找人写下家书,信中提及当朝宰相刘墉询问有关子平公祠堂一事。之后他令人快马送回乡间。
辗转月余,家乡父老复信给京城的刘统领,信中说溪角乡中确有子忠、子平等多间刘公祠。刘统领急忙将家信交与刘墉。刘墉看信后,下朝回到家中,将家人张禄叫进书房,对张禄说:“你带上一位随从,速往广东香山县,一路不要惊动州府,到了香山县找县衙知府调查刘氏族谱……”,说完后,又对张禄耳边密语一番,张禄边听边点头,随后取了路费便与随从择日赶路去广东秘密查核。
话说香山溪角乡刘姓族人从来信中获悉当朝宰相刘墉问及子平刘公祠之事,并有意到香山县来寻根祭祖。一时间,族中长老们是又惊又喜,这如何是好?因子平公生于元至元丙子年(1336年),卒于明洪武辛未年(1391年),至今已300多年,虽说老前辈们都曾说过子平公带了第三、第五两个儿子到南京做官,但从未有回来省亲,也不知他们的子孙后代有多少,分支到那里。于是乎族中长老们舆论纷纷,有的讲:“好呀,当朝宰相要回来揭祖,是一件好事,我们刘氏真是光宗耀祖了”。而一位族中乡绅却说:“各位长老,刘墉虽是当朝宰相,但是,俗话说:‘官封三代’,封不到我们,正所谓伴君如伴虎,弄不好是要株连九族,连累我们的,这如何是好?但他真要回来祭祖,你也不能拒绝他呀,这又怎么办呢……”。这时一位较年长的乡绅说:“这样吧,将‘子平刘公祠’的牌匾改了它,如何改呢,就是将原来‘子平刘公祠’阳刻之字,用凿铲平,然后将子平公第二子观得刘公祠堂的牌匾覆盖上去,这不就解决问题了吗。”族中长老们一致同意这个做法,于是,连夜找来木匠,将“子平刘公祠”的阳刻字样铲平,然后将同样大小的“观得刘公祠”牌匾夹上去覆盖……。也许是改匾时间太仓促,又闻说京城已派人到了香山县城,正往山溪角赶路,于是乎,工匠们竟然将牌匾油漆成黑底黄字,也没有饰以金箔,乍一看很是刺眼。
不觉月余,刘墉的家人张禄一行,千里迢迢来到香山,从石岐渡海到了山溪角村,只见这个小村落虽不是很大,但小而得体,青砖屋规整有序,张禄一行不露声息,逐间查看祠堂和牌匾。但是,从早到晚,反复查找只见有“子忠刘公祠”、“观得刘公祠”等等,就是没看到有“子平刘公祠”。而观得公的祠堂牌匾是特别的,因其他的牌匾多是红底金字,而只有观得公祠的牌匾是黑底黄字,张禄一行看上看落,也看不出所以然,又不好去问乡民,因为,溪角村是讲闽语的,而张禄讲北方话,正所谓鸡同鸭讲,问不出个结果,但总觉得这个祠堂有古怪。百般无奈只好返京城复命。回到京城后,张禄马上向刘墉禀报,说:“我到了广东香山县山溪角乡,反复查看了所有有牌匾的祠堂,未有发现‘子平刘公祠’,但有一间‘观得刘公祠’很怪,房屋是旧的,牌匾是新的,且牌匾特别厚,象是两块合成一块般。另外,当地的祠堂牌匾都是红底金字,只有那间观得刘公祠的牌匾是黑底黄字,不知是何原因?”这刘墉是何等聪明之人,他听张禄这么一说,马上明白了,自言自语道:“这观得刘公祠就是子平刘公祠,他们是不想我回去了,而且朝中那么多事情要办,那我就不回去了”。
传说毕竟是传说,到底是不是有这么一回事,历代的志书和刘氏族谱都没有记载,但在溪角村一带一直是有这个传说。在五十年代拆“观得刘公祠”等祠堂时,村民们发现该祠堂的牌匾确实是由两块牌匾合成的,上面一块是“观得刘公祠”,阳刻;底下一块“子平刘公祠”是阴刻。恐怕这可以佐证该历史传说了。只可惜,这两块牌匾连同祠内的柱子、梁角等木构件全部卖给了粤中船厂作木料。而从古墓调查中发现,葬于南区寮后罗伞地的子平公墓,只是其衣冠塚,原墓葬在南京。这就是“刘罗锅欲返乡祭祖”之逸事,也许这只不过是当地的民间传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