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龙瑞五祠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虽说中山立县的历史不是很长,但是在珠江三角洲这方土地上,也算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一个城市。龙瑞村,原属谿角乡;约于南宋末年建村;后因建有起龙、芳瑞两堡,故1952年析出时称龙瑞。《隆都沙溪侨刊》2002年第2期中刊登了陈绍锦的一篇文章“龙瑞村的乾隆圣旨匾”,为此,市文化局的领导和有关科室的同志于近日专程到龙瑞村进行详细的调查考证。 在2001年8月份,原占地10亩的中山县看守所搬迁后,把原借用的,由五座均为三进六间连成一片的刘氏宗祠建筑群,归还给龙瑞村。龙瑞村委会在统一规划修复期间,发现了在现存的三间宗祠的头进和二进天花板上留存着五块清代的牌匾。其中有一块是乾隆十九年(1754年)的木雕圣旨,是目前我市发现的三块木雕圣旨中,年代最早的一块,该木雕圣旨牌匾长320公分、宽92公分(其具体内容已登在沙溪侨刊上了,这里不去细说)。这五块牌匾保存较为完整,对我市的人文史有着很高的研究价值。有关人员对其他四块褒奖匾进行了认真的查核,从中查到一些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历史。   该四块木雕匾额分别是: 其一: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由钦差提督广东通省学政于觉世题写的“五忠名裔”,匾用红木雕成,匾长330公分,宽90公分。学政:为学官名,源于《周礼·春官》:“大司乐掌成均之法,以治建国之学政。”清代时设“提督学政”,是朝廷派往各省,按期至所属府、厅主持考试童生或生员的朝廷官员;学政由侍郎、京堂、翰林、科道以及部属等官中的进士出身者选充,三年一任,不问本人官阶大小,任期内与督抚并行。何为“五忠”?据《词渊》的解释为:忠孝(忠于国家,孝于父母)、忠烈(不顾身家以死报国的人)、忠义(对人忠实而有义气)、忠勇(忠心的人,勇猛向前,毫无畏缩)、忠荩(尽心国事)等。 其二:清同治元年(1862年)壬戌科“钦点刑部即用主政”,该牌匾是朝廷赐给刘承辇的。刑部是隋唐以来朝廷的尚书省六部之一,主管法律、刑罚的政令。匾通高110公分;通宽61公分。 其三:清同治六年(1867年)五月初四日奉“旨赏换花翎”,该牌匾是朝廷赐给江西侭先补用游击刘笋的。“游击”是明清两代的军官,在参将之下,相当于现在的中校。“花翎”清朝时插在礼冠上的孔雀翎,分为普通、双眼、三眼。双眼翎为大臣所戴;三眼翎为亲王贝勒所戴;普通翎为五品以上的职官所戴。该匾通高130公分;通宽60公分。匾上的“翎”字缺损。 其四:清同治六年(1867年)十一月初一日奉“旨赏换花翎”,特授浙江瑞按协副将世袭云骑尉刘定璈的。“云骑尉”是明清两代朝廷颁授的文、武官职,“云骑尉”大多为武职,正六品。据《香山县志》(清同治版)记载:“刘定璈北门人字六瑚浙江瑞安协副将”又载:“刘定璈以父炳南阵亡,恩给云骑世袭”。另载:“刘炳南北门人字亮勤监生署湖南长沙县县丞阵亡,子世袭祀昭忠祠有传。”(转载:“刘炳南,字亮勤;北门人,事亲孝少有奇气,喜吟咏遇忠孝节烈事则慷慨发为诗歌。年十五从仲兄奋南赴山海关通判任与北土畸人侠士游论兵事,闻者骇服。阅四载归,应童子试,不售纳监捐未入流职。道光二十一年英夷犯省,督抚征兵,炳南募拖船二十民勇五百赴援,距省城十里有东滘为入省咽喉地,军府檄炳南御之时,夷兵悍甚,炳南帅死士冲战,夷多死退走狮子洋。靖逆将军奕山深器之奏加六品衔,赏戴蓝翎,旋议和罢兵。炳南蒿目时艰,益奋励凡,出奇设险,悉规画而识之。见香山城恶曰城濒海,一杭可薄,倘宵小猝至,何以守,遂倡议修治之,躬自巡功,旋加捐府,经历分发湖南甫抵楚大饥,上官议赈,知其才,檄署长沙县丞司赈务,炳南设赈所四,兼施药饵存活甚伙。贼首李沅发、寇宝庆,据新宁县城,巡抚冯德馨檄督粮道杨炳堃、盐法道、雷成朴剿办,以炳南有胆略特命与守备熊钊领兵四百驻新宁之崀山,甫立营,谍报贼由大绢峒之左八角亭逾岭,炳南与熊钊及都司张心铭,守备周万远帅兵追之至半山,贼冒险冲突,炳南奋臂大呼士皆争先,贼受戈矛流矢堕溪谷,死者无数,生擒其头目李承莫等十一人,贼大奔,穷追至罗远峒地险巇,贼伏起夹击,杨雷拥重兵相距甚近而不救援,士卒死伤如积,炳南犹裹创血战所杀过,当贼奋击断其脰,熊钊亦死之,时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五日也。年三十六炳南既死,贼见其尸戴蓝翎,大恚恨,复断其头,剸刃其腹,冯闻之反怒其轻进,不为请恤。后湖南军事日壤为言官所,劾冯落职,杨雷皆遣戍。咸丰二年巡抚骆秉章莅事其家人赴楚陈状,骆奏闻,赐恤荫子定璈袭云骑尉,并祀楚粤昭忠祠。”)可见,此牌匾是朝廷表彰刘炳南而赐给刘定璈的。该木雕牌匾,通高115公分;通宽60公分。 近年来,我市在古建筑物的调查中发现,明末清初的古建筑还是不少的,但是象龙瑞村五座同一氏族又连成一片的古建筑群却是很少的。据当地的史料称,这五座刘氏宗祠分别为:秉繁、子忠、潜庵、静庵、慎庵。从现存的五块木雕牌匾及五座祠宇的建筑结构、建筑风格来看,都证明了这组建筑群是一个大家族的产业,从这古建筑群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山古代建筑史;也表明了中山古代留存下来的所谓“五宗”和“打死不离亲兄弟”的民间习俗。 据实地考察,这五座古建筑的左、右、后墙均采用蚝壳(学名:牡蛎)来砌成墙体,祠前门面以花岗石、水磨青砖砌成;各祠的祠面均采用三间两柱朝天式、单檐斗拱台基式的古代传统建筑风格而建成;在祠内均采用三进六间和辟有雨廊、偏厢的建筑布局;祠内多采用木雕人物、花卉的坤甸木构建,采用层层叠叠的斗拱出一跳为主的木架构作台梁和梁柱;各祠均建有天井用作采光和防火,古代也称为“聚宝盆”;在祠宇的前座外墙上,均保留了建祠时的人物、山水、花卉和诗词歌赋的壁画;在建筑上,采用花岗石雕的柱梁、石雕的斗拱、雀替及石雕、砖雕祠面装饰;各祠均采用蓝色釉面花卉图案的瓷瓦当作檐口……。从这五座建筑结构、建筑艺术、建筑材料等方面来分析,该片建筑群是明末清初的建筑物。由此可见,这五座刘氏宗祠的建筑艺术是很有研究价值的,也反映了明末清初中山的古建筑风格。 另外我们在实地考察时发现,在这五座宗祠的旁边还连着另外三间祠堂、一间清末民初的碉楼,可惜是紧贴着最大那间刘氏宗祠的那间祠堂已改建,但尚保存着三块碑刻,这对研究这片古建筑群是有很大参考价值的。目前,龙瑞村委会和沙溪镇政府正研究如何开发利用这片建筑群,如果按照国务院“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有效保护、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和原则,以及“修旧如旧,不改变原状”的文物维修原则来进行开发利用,这片古建筑群将是沙溪镇和我市的又一人文景观,也将是研究我市古代建筑史和人类文化史的重要佐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