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口民间艺术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崖口,古称崖溪,距石岐18.6公里,常住人口约4800人,耕地面积约5142亩,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甘蔗和水果为副,近海捕捞鱼业及海水养殖为次。是以谭、杨、陆姓氏为主的汉族集居地。从近年的考古发掘佐证,崖口早在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类在此劳作生息。从出土的大量的磨制石器、彩陶器、夹砂陶器及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鱼镖、铜斧等器物的文物属性来看,属渔猎文化。在中山悠久历史长河中,崖口是中山历史上较早有中原人口徒迁定居的村落之一,因此,其民间艺术也源远流长。在中山有“崖溪飘色、布绣、麒麟舞”三绝的民间艺术之称,尤其是民国期间,崖口民间艺术队伍赴澳门,为孙中山先生元配夫人贺寿时的精彩表演深得各界赞誉,在东南亚一带,崖口民间艺术均享有一定的声誉,其民间艺术也世代沿袭流传至今。
一、崖口飘色源远流长
崖口飘色相传源于唐贞观年间的“耍菩萨”民间祭祀巡游活动,而“耍菩萨”的祭祀巡游,则出自当地的一个民间故事传说,时间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六。“耍菩萨”这种民间艺术发展到宋代,村中长者认为每年端午用竹纸扎好“菩萨”巡游太呆板,于是,村中习武之人从舞狮“骑驳马”的启示中,用拟人法的表演形式演变为在木箱中用铁枝支撑,让人穿上戏服作“菩萨”装扮装载巡游。发展至明代,崖口的人口增多,自然村落也发展了多个,每年的“耍菩萨”活动,变成为以小孩装扮成各种民间故事、历史典故的人物巡游。由于小孩被固定在木箱的幼细铁枝上,随着巡游队伍被人抬着行进,一步一颠,远看似“飘”行,而铁枝上的人物,装扮色彩鲜艳,村中人起名为“飘色”而沿袭至今。
崖口飘色从历史上“耍菩萨”的民间祭祀巡游发展而成,到明初改变为小童扮演人物以后,成为用小木箱作舞台的表现形式,集冶炼、力学、雕塑艺术、表演艺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从表现主题上,摒弃了封建迷信祭祀的糟粕,以民间故事、传说为主,如以《三国演义》、《水浒传》、《说岳全传》等历史典故为主题,并且在传统固定“色芯”的工艺上,改变为活动“色芯”,从一层“飘”发展为二层“飘”,更似腾云驾雾在乡间旷野上。到明代晚期,中堡的民间艺人创作了“活动色芯”的形式,称为“千秋色”,“色芯”可在木箱上自由翻腾。解放后,甚至在文革期间,崖口飘色这一民间艺术也没有停止活动,同样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六“出色”。在中山的历史上,崖口飘色可以称为历史悠久的优秀民间艺术,也因此而带动了中山民间艺术的复兴。
二、崖口布绣花蓝艺术
随着崖口飘色民间艺术的兴起和发展,在宋代,崖口的民间艺人虽然名不见经传,但他们从民间刺绣的技艺中得到启发,运用其灵巧的双手和别具慧眼的思维,从历史上皇帝出巡的仪仗队先行,鸣锣开道的启示中,结合各种“板色”的内容而绣出各中民间故事的刺绣织锦,运用在“飘色”巡游的活动中,发展成为崖口独有的“布绣”艺术。崖口布绣包括:罗帐、披肩、缓带、旗帜、巾、头牌、帷、幌、帘、幡等织锦物。由于崖口与孙中山故乡翠亨村邻近,辛亥革命以来,崖口的布绣多有孙中山先生的头像及与辛亥革命有关的内容,这是较有特色的。
一般来讲,中山民间艺术活动中,多有前导队。前导队多以花篮或灯彩为主,而崖口的前导队,则以布绣队为次,在布绣队前以木雕花篮为主。崖口的花篮制作于清代用紫檀木雕成,这是其它地方绝无仅有的。担花篮的人员多装扮成古代仕女模样,浓妆艳抹,穿着古代服饰织锦作前导,由此可见崖口民间灯彩艺术之悠久和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三、崖口的麒麟舞
麒麟是古代相传的一种象鹿和有角的吉祥物,素有“麒麟送子”的吉祥象征,亦借喻为杰出的人。历史上麒麟舞与龙凤鹤狮等民间舞一样,均为动物舞蹈。崖口麒麟舞出现在明代晚期,与“飘色”、“布绣”的巡游同时出巡和其它民间艺术活动并存。崖口的麒麟舞有别于狮子舞,其制作上,崖口的麒麟头用木、竹、藤材料扎制,有角,身躯用竹藤制成,用彩布缝制,舞动时需六人举起而随八音乐队奏乐而舞,主要以锁呐为主乐器,乐曲多为古曲。
四、崖口板龙独树一帜
舞龙艺术在中山有多种多样,如金龙、银龙、纱龙、木龙、醉龙等,而崖口却素有舞板龙之俗,且年代较久远。据史料记载,崖口板龙舞源于唐贞观年间,与“耍菩萨”并存。“板龙板龙用板做成的龙”。一般舞动的龙,多以竹、藤、木条等材料扎制成龙头、龙骨、再用布制成龙袍,而崖口所扎成的龙,历史上都是用竹、木、藤扎制龙头、龙骨,但龙身和龙袍则用木板一块一块拼凑而成,再彩绘上龙鳞。因此,崖口板龙在重量上比其他的龙要重,体积要大,从而导致了舞动的动作不大,多以巡游方式进行,难以作团龙、转龙、翻腾等大的动作。
崖口板龙舞比较讲究祭龙、出龙的仪式,在巡游时,多以花篮队、布绣队、纹锣队作向导,以“三星鼓”作鼓乐陪衬,由于板龙重、大的缘故,多在巡游队伍后面,作压轴表演。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崖口板龙在扎制上,作了一些技术的革新,在扎龙身时,改用纸板而弃用木板,在龙身的下半截改用布料作龙袍,但脊梁上的纸板则用铜片作龙鳞,舞龙时动作较过去稍大,舞步则沿袭传统的舞步动作,崖口的板龙舞在其当地称为金龙舞。
崖口的民间艺术,从古到今最大的特色是源自民间,发展于民间,是民间艺人自我创作的一种精神寄托而成的民风民俗活动,虽然,其源出于封建社会的祭祀活动。但,其寓意五谷丰登,欢乐祥和和爱国爱乡之情。因此,解放以后,崖口的民间艺术在剔除封建迷信糟粕的同时,以古为今用的方式,在主题上溶进了时代的精神而一直沿袭下来,从未间断,在出游的时间上,保留了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六日巡游的习俗。尤其是1988年中山市创办了慈善万人行公益活动后,崖口飘色从乡间飘进城来,其民间艺术焕发了生气,也带动了中山市民间艺术的复苏,而在各区镇的庆典活动中,崖口的民间艺术队伍均被邀请作表演。相信在新的世纪中,崖口的民间艺术将会发出更绚丽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