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特的小榄水色
唐贞观年间,香山重镇小榄一带流行一种佛教祭祀活动,即习惯上称为“水官解厄辰”的拜祭活动。按《中华风俗志》载:“十月望为下元节,俗传水宫解厄之辰,亦有持斋诵经者。”按中国民间节气,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古代称之为“水官诞”,在江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此日多有祭祀,与孟兰盆会一样,多有举办超度亡灵的持斋施食仪式。历史上小榄带,河涌交错,多以舢板、小艇舟楫为主要交通工具,因而,不管婚丧红白诸事均以小艇作迎送礼仪用具。中山人在古时深受佛、道、释等宗教思想影响,多有在四月八佛祖节、七月七乞巧节、七月十四孟兰节及下元节等传统宗教节日中,举行超度亡魂的祭祀活动,以表其后人之精神寄托。为此,小榄地区一带由于地理和生活习俗的关系,从唐代开始便流行“水宫解厄之辰”的民间宗教活动。在每年的下元节,小榄的各宗祠、社坊,尤其是大姓富贾之家,纷纷出资购艇,饰以蓝、白、黄色为主的布条,并在船两端挂上招魂幡,上写各姓氏的纸灯笼,摆上三牲祭品,船仓中坐立几位法师,边循水而游,边敲响木鱼诵诗,作超度亡魂之仪式。超度仪式完毕,族中长者及各房中长者,随后上艇,向两岸的族人或围观者分衣施食。再后是一些小舢板、农艇之艇头艇尾,竖满竹杆,上挂鞭炮烟花,一路燃放,刹那间,河涌、小桥、堤岸上锣鼓喧天,万人空巷,这一习俗沿袭久远。 明代初叶,榄溪一李姓族人中,有人出外地做官和习艺,遂将中原地区的跑旱船、飘色等民间艺术溶泄于一体,开始在小榄下基一带兴起水色民间艺术活动。初时的水色,只是在原来的“水宫解厄之辰”基础上进行改革,将原有的法师道人乘坐的小艇,用竹木扎成框架,以纸裱扎成金童玉女的纸人,并有布满招魂幡、纸灯笼等祭祀器物,这种小船称为“色船”,或称为“色排”,另外,传统中有法师道人做法事或族人用作法事或施舍衣物、食品的小艇则称之为施船或诵经船。作为“色船”的小艇,一般拖在施船之后。这种原始的“水色”活动发展至明末清初,逐渐取代了“水官解厄之辰”的宗教活动。原有的纸扎人物,为活人扮演的童男童女所替代,成为活生生的“色芯”,改为传统民间故事或典故的人物装扮,如“天仙配”、“西游记”、“梁祝”等。并不单是纸扎菩萨的单一题材。由于大大增加了观赏性,因而大受百姓的欢迎。由此,“水官解厄之辰”的称谓和内涵,随着漫长岁月的推移改变成为“水色”而沿袭发展,成为小榄一项独特的民间艺术,由于单纯的祭祀活动主题的改变,色艇的装扮也随即改变,摒弃了过去的招魂幡、祭祀用的白纸灯笼等封建迷信用品,取而代之的是五彩缤纷的彩旗织锦,与飘风的装扮接近,直至在清代中晚期时,色船改用竹排或木排作“色台”,用画舫彩艇牵拉,“色芯”在“色台”上表演,犹如水中舞台,甚至以群牛尾随色艇,别出心裁地在水牛背上设各种扮相之色芯,作五花八门的表演,称之为“水牛色”。见者无不啧啧称奇。因而就连原石岐城郊的张溪等地也曾聘请各款水色队伍到一些水网地区去表演。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3年),小榄举办大型的“菊花大会”,“水色”巡游的时间随之改变,而成为小榄菊花会的巡游活动,大约在每年的十一月至十二月期间,与菊花会活动一起举行,而且在菊花会期间几乎每天都有“水色”表演,成为一出重头戏。由于在菊花会期间出色,逐步改变为小榄各姓氏、各宗族、各村的民间艺术竞赛,与飘色艺术一样,均表现了小榄人的聪明智慧,成为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乃至国内都亨有美誉的当地独有民间艺术活动。可惜,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奇葩才脱离了宗教迷信的窠臼,发展未久,至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由于种种原因反被作封建迷信而被取缔。从民间艺术来讲,水色巡游,比起陆地上的飘色巡游或跑旱船等民间艺术更具艺术感染力,其民俗文化的属性更浓,更具研讨性。然而,我们今天只有在老一辈一鳞半爪的记忆中去寻找它的影踪。年青一代,实不知“水色”为何物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