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濠头舞木龙之传说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唐懿宗甲午年间(874年),中国历史上出现了一次影响巨大的农民起义,即黄巢起义。刹那间,中原人士多有往南方逃避战乱。也许那时的香山虽是水泽之国,但也有大陆架隆起之山丘,五桂山脉怪石叠屹,也因河涌交错,虾蟹鱼获尚丰,正所谓“山高皇帝远”,邑民虽处战乱之际,却也安居乐业,男耕女织,如世外桃源。尤以与八簾嶂山相接的,遥看似烈马嘶风逐日状的五马峰,下临一天然港湾,土地肥沃,鱼获甚丰,早已有人类在此垦植捕捞而居,也就有了疍家井和赤坭企两村族人的村落。历史沿袭至南宋绍定年间(1228-1233年),浙江籍郑谷彝、郑谷纯兄弟从长洲乡沿石岐海至东濠沙入濠头涌,随着一阵海风,波涛汹涌,将船推向五马峰下之港湾,兄弟忙抛锚下舟避风浪,却只见五马峰下一溪流,溪中盛产蚝,问及当地一长者:“此为何处溪涧?”长者答道:“此为蚝溪。”兄弟俩沿溪而上,行至一山腰,此处地势蔚为壮观,只见两人所站立处,为五马峰之山腰,正所谓“左青龙,右白虎”,眼前一马平川,海风习习,山上竹木沙沙作响,树上雀鸟鸣唱不停。兄弟俩从此定居于五马峰下,成为蚝溪村郑氏开村始祖。后将疍家井、赤坭企两村合并易名为濠头涌,今为濠头村,这是后话。 郑氏兄弟到濠头村定居这后,兄弟俩春耕夏种,农闲时节便出海打鱼,而那避风港湾因潮汐之故,逐渐成为海滩,出村的小路也逐渐成为往返县城的栈道。在这栈道的中段,也就是当年兄弟俩避风浪上山的山腰处,有一间始建于南宋乾道五年(1169年),淳佑癸卯(1243年)重修的北极废观。兄弟俩每逢出海打渔,都要去烧香拜神,祈求风调雨顺,满载而归。这一习俗一直传给后代。有一年,郑氏后人农闲时节又出海打渔,那天风和日丽,后生哥从早晨便下海随潮汐水流撒网,不曾想,从早到午均是网网落空,此时已是日上中天,海水泛着强烈的日光,后生哥早已是肌肠辘辘,口干舌燥,正想这如何是好,打不着鱼获何以换米度日呢?正在一筹莫展之际,忽然感到手中鱼网上的纲绳似有蛟龙拖住,几乎连人带舟翻下海里,情急之中,他拼尽力气将鱼网拉上船舱,只见网中并无虾蟹鱼获,却只有一截三、四尺长,样似蛟龙状的树头缠绕网中。后生哥不禁大怒,猛喝一声:“滞运(广东方言,倒霉的意思),打鱼打出一树头。”旋即,将网中树头远远扔回海中,只见那树头像蛟龙般猛然翻腾几圈,哗的一声扎入海里。渔夫一连数次都是打上那根树头,好象那树头与他有缘一样。后生哥开始甚觉无奈,只好一次又一次重新抛网入海,盼望能打多些鱼获。忽然间,天上一片乌云蔽日,海中涌起白头浪,后生哥见之,不觉心惊胆寒,猛然想起,早上出海路经北极废观,未曾装香禀神,难怪网网空也。情急之际,他跪在船头,口中念念有词,祈求苍天有眼,龙王爷施舍,让他能满载而归。说完一通话后,他顶着白头浪尖猛然撒出手中鱼网,然后筋疲力尽坐在船首。也许象俗语所云:“拜得神多神庇佑”。手中的纲绳抖动,渔夫尽力拉上鱼网,但见网中除了那根树头外,还有几尾海鲈。渔夫当时眼中泣泪,朦胧中只觉那根树头就象是一截龙头,瞬间,渔夫立即跪下向着树头叩拜:“有怪莫怪,龙王爷,如能保佑我天天打鱼满载而归,我发誓将那树头刻成龙头供奉在北极殿上,日后塑渡金身,教世世代代香烛供奉。”讲完之后,渔夫将那树头留在船首,重新将渔网抛入海中……。说也奇怪,那渔网落海之际,天空放晴,风平浪静,只见阳光下鳞光闪烁,似有无数鱼群游近船旁,渔夫由惊转喜,忙拉上鱼网,但见满网之鱼虾纷纷跃入船舱,渔夫终于达成心愿,高高兴兴满载而归。 至此以后,渔夫天天鱼获丰盛,还取妻生子,生活好转。于是他履行诺言,请县城工匠将那从海中捞起之树头雕成龙头状,渡上金漆,供奉在村中祠庙神檀之上,日夜烧香点灯,奉之为“柴龙”。此俗沿袭至明末,渔夫的后人崇尚义学,考取了功名,做了大官,在明崇祯九年(1636年)于村中建起四柱三间通天式石牌坊,正面横匾上刻有“浦江世泽”,背面横匾为“昭世褒崇”。而后,郑氏后人也许是取“独占鳌头”之意,在北极殿侧建有书房一间,凡郑氏读书人去考乡试功名前,均在此书房闭门苦读才出门赴考,此俗直至宣统废除科举制度后才结束。 言归正传,供奉“柴龙”之俗在明末清初更是兴盛,发展为将“柴龙”雕成三截,即分为龙头、龙身、龙尾,除了在平时供奉于庙宇中外,每年的四月八浴佛节,族人从庙中取出“柴龙”,以五香汤净浴龙体,由族中长者带领举起木龙在庙前祭龙后,绕村巡游舞动,发展为“舞木龙”这一民间艺术习俗。由于当年渔夫捞起的树头是楠木树头,因此,濠头村的木龙多用楠木制作,也有用樟木制作的。据现存濠头北极殿中的清代同治戊辰年(1868年)所制的木龙考证及村民所述。濠头村的木龙分为雌雄两种。此说源出于清代陈元龙《格致镜原》一文中引用的《乘异记》神话:“刘洞微善画龙。一日有夫妇选门鱼,因谓曰:‘龙有雌雄,其状不同。雄者角浪凹峭,目深鼻豁,鬣尖鳞密,上状下杀,朱火烧 。雌者角靡浪平,目肆鼻直,鬣圆鳞薄,尾状于腹。’刘不能平,问之,其人曰:‘身乃龙也,请公观之。’遂化双龙而去。”而据笔者所见,中山有木龙之区镇,均有雄雌两种,同时供奉于庙中。 濠头的舞木龙,主要以捋龙须,抛龙头,摆龙尾,踢腿,沉马,前后跨步等动作为主,多以并排游动而行,没有音乐伴奏,多随金龙、醒狮一起舞动,随锣鼓声而行。目前,濠头舞木龙这一习俗和龙、狮、鹤、飘色等民间艺术一样,成为当地的民间艺术活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