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民间红木雕刻艺术之乡大涌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序言   江泽民主席亲手在新世纪坛采集了火种,点燃了第九届全国运动会传送火炬,由此,那根精雕细刻象征中华民族团结奋进精神的红木龙头棒,经各地的体育精英之手传遍了祖国大地,而那根用于接力的,刻有盘龙的红木接力火炬棒就出自于中山市的大涌镇。从而这个有着悠久民间红木雕刻艺术之乡大涌,被世人所认识。   大涌史话 大涌与整个中山市一样,在香山立县前,属东莞县地。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香山立县后,与沙溪等区域属龙眼都;清道光初年始属隆都;光绪初年属隆镇;宣统二年(1910年)属二区(1930年曾属西乡区,1931年又属二区);1952年属十二区;1957年称为大涌乡;1958年并入沙溪公社;1966年分出沙溪,称大涌公社;1983年称大涌区;1986年12月改称为大涌镇沿袭至今。 大涌镇历史悠久,据近二十年来考古发掘出土的历史文化遗物佐证,尤其是在大涌的岚田、全禄等地考古发掘出土的磨制石器,如无段石锛、夹砂陶器残片等遗物表明,在新石器晚期(4千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古代人类就在大涌这块土地上劳作、生息、繁衍。从《汉书·地理志》中发现,此时的大涌属于南越国。在秦代到西汉时期,大量的中原氏族分三批南迁到南越国,与越人和睦相处,中原南迁的氏族带来了铁制生产工具、生产方式和技术,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化科学知识等等。从历代的《香山县志》及现存的一些族谱中记载:大涌的氏族多是从中原黄河流域一带,经陇西南、山西、河南、江西、福建和南雄珠玑等地迁徙而至聚居的。尤其是宋元期间,青岗(古称青薑)、叠石、起凤环等地,由于滨临西江,背靠山岗,可耕作、可捕捞、可狩猎,于是多个中原的氏族到此聚居。据历代的《香山县志》记载:“青薑山在县西南二十四里,高潔雄伟,土人名曰卓旗山,在叠石村东、青薑村南,高卓为群山之冠,上有石室十八,阴寒森窈,虽盛暑書晴不可久坐。”中山的古人非常迷信风水之说,而卓旗山如此好的风水宝地,就被古人看重,并在此地一带聚居。难怪小榄邑人,明代的三部尚书何吾驺死后也葬在此山(衣冠塚)。从古代卓旗山林森叶茂的自然景况来看,也许卓旗山上的古木繁茂,为以后大涌民间红木雕刻工艺的发展埋下了伏笔……。 大涌木雕沿革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就有了木匠这种行业,在木匠业中,分出了木雕业这一行,而木雕业又分为两大类:一是建筑物或日用木器上的装饰性雕刻;另一类是木雕像。据一些地方上的史料记载:大涌的红木雕刻工艺是从石雕工艺演变过来的。由于在宋元之间,大量的房屋改用木结构的大梁等构筑,因此,大涌一带多从卓旗山采伐木材,用于建房,而用剩的边角料就用于家具和木像的制作。大涌早在明清时期就大兴土木建造各乡各村、各氏族的庙宇、宗祠:如现存安堂村的北极殿·武帝殿(建于清代)、大觉古寺(又称独觉庵,始建于明代,清同治重修)、处善公祠(又称麦公祠)、林氏宗祠(始建于明代,清代重修)等等,这些庙宇宗祠内的斗拱台梁、飞檐雀梯、翔龙彩凤、菩提花卉等等的雕梁画栋工艺,已不是一般的简单卷云图案的刻划线条,或是简单的线条动物刻划,而是运用木雕工匠各自的艺术风格及技术水平去精雕细刻,为后人留下了无数艺术瑰宝,也为家具木雕工艺的发展留下了丰富的资料。除此之外,这些木雕工匠还从事日用木器上的装饰雕刻以及木雕像的雕刻。 据传,大涌历史上经常耳闻目睹一些肩挑斧子、锯子、木钻、墨斗、刨子等工具的木匠,行走在大街小巷、乡间村落,大声的吆喝:“扼桶补锅盖”、“修补酸枝杂木椅”、“斗门窗安大床”……。在古代,这些民间的木匠与其他的民间艺人一样,名不见经传,也不可能具备很充分的创作条件,更没有图典资料可仿制,只能承袭先贤的智慧、人生的经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在繁多的事物中去创作出那些极富生命力和艺术品来。 据调查,在大涌,从清代中期开始,民间工艺的工匠由分散的穿街过巷模式,发展成较集中、家族式、群体性、专业化等模式。清末民初时,大涌有一家“财记”雕刻社是很出名的,虽然,“财记”的老板不是本地人,但按惯例,此人出生于大涌,也可说是大涌人了。清代安堂所建的北极殿中的盘龙木雕、菩提吊屏;明代始建,清代改建的林氏宗祠中的人物故事浮雕台梁等雕刻艺术,足以代表了大涌清代以来的木雕艺术之光彩。在清末,广东有两套雕刻精美的“十八罗汉”木雕,其中一套就摆设在“大觉古寺”的大殿内。可惜在“文革动乱”时代散失,虽然1994年由潮汕的工匠重雕了一套摆设在原处,但与原来的那套相差悬殊,不可比照,成为憾事。 文化承袭 任何地方的艺术品与其他民俗文化一样,都有其历史文化的渊源和积淀,大涌也不例外。虽然我们至今还没能确定大涌雕刻艺术的始源和年代,但是,从现有的实物和史料的记载,起码在明代,大涌的日用品雕刻工艺,已经显出端倪,从中也看出大涌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大涌古代先贤崇尚义学,在明清时中山先后建有九大书院,其中较大规模的卓山书院就座落在大涌镇,由此可见大涌历史文化之底蕴。在近现代,大涌也曾出现有影响的文化人,如:清代诗书画篆刻家方天根(字复生);清末民初岭南画派的明画家林介如;现任美国夏威夷中华文艺协会副主席的画家林霭……。作为雕刻艺术来说,它是多学科的艺术,包括了绘画、篆刻、构图等等。从大涌的较早期的家具来看,与其他的木雕工艺接近,如明代的方形、圆形台梁斗拱和几何线条的吊屏等,与明代的方方正正的台椅相比是非常接近的。到了清代,大涌的庙宇宗祠中那些台梁斗拱,多雕刻成各式各样的花卉雀鸟、人物故事、盘龙飞凤等等,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木雕工艺,而是精雕细刻的艺术品了。同样,这时期的日用品,包括百姓家的大床、门窗、台椅、神龛、祭台,甚至于文房四宝中的笔架、墨盒、镇子;屏封或小摆设等等的木像制品,亦从雕梁画栋的雕刻工艺启发感染下,工匠们大量引用其中,如:木雕的大床挂屏、历代祖先的神主牌、各种台椅的扶手、靠背等等。 从历代遗传下来的民间艺术中,有许多方面的道具是与木雕工艺美术品连系起来的,也因此促进了民间雕刻艺术的发展。在大涌,大凡农历的四月八、五月端午、八月十五等传统的民间节日,当地的群众都有舞龙舞狮的习俗。在这些活动中,最引人注目和最令人们欢欣鼓舞的,就是青岗等村的“舞柴龙”(又称柴龙舞、舞龙船头、舞醉龙等)。据现存在大涌民俗展览馆和青岗村的清代木龙来看,从其选材、雕工、造型、彩绘等方方面面,都保留了大涌古代红木雕刻艺术的传统和技艺。难怪九运会传递的,雕有象征中华民族团结互助,奋发图强的盘龙火炬棒,要选用大涌制作的。由此可见,大涌民间红木雕刻工艺是那么的历史悠久,又那么的精湛,其雕工是那么的匠心独具。 除了本土文化的承袭外,西方文化和中原文化、闽南文化等中外文化的融合,对大涌红木雕刻艺术形成特色,是有一定影响的。追溯到宋代,中山就已有邑民千辛万苦跑到海外谋生,而一直沿袭至今。大涌也不例外,可以说大涌的海外华侨众多,但分布的国家和地区,多在中美洲和东南亚,也算是一个著名的侨乡吧。在大涌镇青岗村的后山,古称为青葁山,当地人俗称为“麻鹰石山”(实为卓旗山)的山上,有那么一块极像“船”的花岗岩石的石头,足足高出地面有数米之高,占地也许有十几二十平方米,不管是近看或远看,就好像一艘船航行在天际之间。相传,大涌一带的邑民,凡是出洋者必定要去拜祀石船,以求顺风顺水早登大洋彼岸。这些侨民大多数都秉承了中国人“落叶归根”、“寻乡问祖”的习俗,在回乡“祭祖”,或是“喜结良缘”又或是“建房立业”的同时,将其居住国或居住地的建筑材料、建筑艺术、日用品、艺术品等等也带回故乡来,这就把西方文化和本土文化有机的结合起来。从现存的历史遗物中,可以发现,在那些古建筑中,大量采用“坤甸”、“酸枝”、“东京楠”、“红木”等木料,这些木材多是进口来的。而从雕刻艺术上来看,除了保留传统的线条刻划、镶嵌云石板等平面工艺外,还将一些西方的浮雕、彩色玻璃、镂雕等立体的艺术风格,融会于日用品和古建筑等工艺之中。逐渐形成大涌当地独特的红木雕刻艺术。 雕刻艺术的发展 如果说,大涌的红木雕刻工艺在清末民初已经盛行,那么其发展是从五十年代开始。众所周知,在全国解放初期,我国开展了“抗美援朝”、“三反五反”、“农村合作社”等运动,大涌也和全国各地一样,开展“破除迷信”、“大炼钢铁”、“拆毁庙宇祠堂”等运动,由此,大量的旧木料被拆卸。在此期间,大涌人,尤其是那些木匠们纷纷组织起个体或是公私合营的家私店,充分利用那些拆卸下来的旧木料,做起红木家具来而一发不可停息。当然,这些家具店并不只是做家具,还用这些木料制做生产工具,如:水车、打禾桶、秧桶、水闸逗板、风车叶片等等。虽然这一时期大涌家具的雕刻工艺,不可能再雕上那些“才子佳人”、“翔龙彩凤”等等,只能是做那些“方方正正”、“几何圆形”等简单化的家具而已。随着“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等运动的开展,大涌的红木雕刻工艺水平,虽然没有停顿,但发展缓慢。 任何民间工艺都与其他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一样,具有极强承袭力、极富生命力和极富凝聚力的。从文革后期的七十年代开始,大涌的红木家具行业开始复苏,国营的、集体的、个体的各种家具店又开展红木家具经销。尤其是从八十年代初,大涌镇相继办起了私人红木家厂,这些家私厂率先将村民们家中的旧家具收购,然后修复翻新出口到外地。这些红木家私厂的老板们从旧家具出口赚了钱后,感到了红木家具的发展前景,于是,他们从收购旧家具到仿制旧家具,又恢复了在红木雕刻家具的生产。在此基础上,他们在保留传统红木雕刻工艺的前提下,对红木雕刻工艺进行大的改造。而较多的是在红木家具的制作上,使大涌的红木家具雕刻艺术有了很大的改进,他们着重在传统浮雕雕刻和镂空雕刻的工艺上进行改革,主要是把过去红木家具上镶嵌云石板或刻划图案的工艺,改变为贝雕镶嵌等工艺,从而使大涌的红木雕刻艺术饮誉中外。目前,大涌的红木家具厂也从改革开放初的十家八家发展成为上百家的红木家具厂,而成为中山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基地。“买红木家私到大涌”已成为一句口头禅了。同时,大涌的红木雕刻家具和各式各样的红木雕刻品已大多销往国内外的多个城市,大涌已逐步发展成为红木雕刻艺术之乡了,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大涌红木雕刻艺术将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