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朗乡土史话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一、南朗史前文化综述
五桂山下,有处小村庄,在这个小村子里出了一位近代史上被受世人赞誉的伟人孙中山。这个小村子就是南朗镇的翠亨村……。于是乎,南朗这个镇子被世人广泛关注。而从近十几年的文物考古中发现,南朗早在史前就有人类在此劳作、生活、繁衍,是现今中山最早有人类聚居的地方。
北宋地理学家乐史编撰的《太平环宇记》记载:“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清代的史学者认为,香山县因五桂山上有许多神仙花卉,香飘四溢而得名。这与古代民间的传说与古籍所述是吻合的。198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山在现行政区域内进行了全面的文物普查工作,尤其是1985年成立了市博物馆后,年青的中山考古工作者在省考古研究所具体业务指导下,对中山各大镇区进行了古代史的调查发掘研究等工作。令人吃惊的是,中山境内史前和先秦、春秋战国、两汉等时期的古遗址较集中的在南朗镇一带。如龙穴村、泮沙村、崖口村、下沙、平顶等多个地方。从这些古遗址所处的地理位置分析,都是分布在五桂山周围。据广州地理所《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一书称:“珠江三角洲是在三次海侵和三次海退的过程中发育起来的,这是珠江三角洲形成、发育、演变的基本过程;而海侵、海退的交替,是全球气候变迁和海平面升降变化的结果”。在这演变过程中,中山全境处于首当其中的位置,受过三次全面的海侵和海退的冲击。这个时期是距今7500~5000年的著名的大西洋期海侵期。由此可见,当时的五桂山是位于南海珠江出海口海域上的一座孤岛,上有海拔530米的最高峰,其山麓有山体形成的多曲折海岸和大海湾。海湾岸边是河流冲积和海浪沉积形成的沙丘、沙堤。南朗多处古遗址和历史遗物就是在这些地点发现的。这就向人们证明了早在距今5000年前,古代的南朗居民已知舟楫之利,从居住的海滨渡海到附近海岛上居住(如现在的珠海琪澳岛等),进行打渔捕捞生产劳动和生活。以南朗龙穴遗址为例:遗址原是伶仃洋西海边一片大沙丘,位于南朗镇东边龙穴头村北面,东面离海边2?5公里。在1990年12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山市博物馆、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共同科学发掘了龙穴遗址。遗址堆积的第三层是距今五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前段的文化层,并有着惊人的重要发现。从该遗址的文化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磨制石器,如石锛、石斧、石锤、石饼、砺石等器物;还有完整的彩陶圈足盘和彩陶碗、夹砂陶釜、陶器座、陶拍、陶支脚等器物。从出土的彩陶器物来分析,是古代南朗居民用来盛放食物和煮食的器皿。
从出土的器物来分析,陶盘、陶碗、陶支脚等均为当地的泥质陶土,用手工制成形。彩陶盘形制多为歛口、缽形圜底,下加矮圈足,器表面用赭红彩绘上彩带、点彩、鱼纹彩、水波彩纹饰;并在器物的腹部、圈足等部位刻划有水波纹、曲折纹和在圈足部位作镂孔装饰。除上述彩绘化纹之外,还有圈点纹、锯齿纹、“S”纹等彩绘纹饰。这些彩陶器皿上的花纹是当时制陶者绘画的原始作品,同时也是很有研究价值的出土文物。众所周知,距今六千多年至四千多年前的黄河流域仰韶文化时期,彩陶器是最常见的古代人生活器皿。凡是该地区这个时期的古遗址中,彩陶器或彩陶器残片俯首可拾。但地处岭南的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迄今为止,仅在粤东海滨和珠江三角洲南端海滨及岛屿,还有珠江三角洲顶端的高要广利蚬壳洲遗址中有少量彩陶残片出土。象南朗龙穴古遗址考古发掘所得的完整彩陶器及较完整的彩陶器竟达五六件之多,实属难得。与彩陶共存的陶器,有炊煮食物用的绳纹夹砂陶釜、支撑陶釜用的陶支脚、用以在陶器上拍打纹饰的陶拍等日用器皿。与这些陶器同一文化层一起出土的还有当时古人使用过的生产工具,如石锛、石斧、石锤、石圆饼和加工石器用的砺石等;还有用于敲开贝壳、海螺类外壳打制砾石的石器。考古学者们常常用分析出土的生产工具种类、形制特点和遗址周围环境来判断当时古代人群的经济生活方式与生产方式。龙穴遗址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其器物的器体较小,石器种类不多,不宜用于原始农业的开垦种植。从遗址的周围环境来分析,当时的遗址是海边一段沙堤和沙丘,面临海湾,背后是低山岗,西部是五桂山,为此,我们推测距今五千多年前,居住在龙穴一带的南朗古代居民,其生产活动主要是以捕捞海上的鱼虾贝类和在森林中狩猎为生,其古代文化为渔猎文化属性。
在南朗区域内的考古工作中,考古学者还惊喜地发现在翠亨下沙附近的海边沙丘中,採集到一件黄釉面陶圈足壶,该陶器的器表拍印有条纹,器腹部刻有“ㄇ”符号,这是一件粤东浮滨类型文化遗存的典型器。该文化遗存主要分布区在粤东和闵西南,年代约相当于商代中晚期。这么完整的拍印条纹釉陶壶,尚未在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域发现过。正是这些看来不起眼的文物,证明了早在三千多年前,粤东地区的古代居民就已懂得乘木舟沿着浅海区向西到达南朗一带珠江口附近的海岛和陆地活动。在南朗一带的考古发现,距今约3500年前夏商之际,也有人类在其周围居住和进行生产活动。从南朗出土这时期的陶器可以表明,如龙穴附近沙丘採集的夹砂红陶带流罐,其形制为侈口、高领、用手捏口沿的一端制成流口、斜削肩、下腹内折、圜底、素面。夹砂黑陶釜其形制特点是侈口或宽沿外卷、削肩、腹部最大径靠近器底。这些陶器的器表多拍印有规整的曲折纹和云雷纹。同时还採集到一件石戚,该器物援部斜长,锋已残,有上下阑,内有穿后端斜,是件早期石戚,但又区别于粤东浮滨墓葬出土的宽援短内似圭形的石戈。据考古学者称,很可能这类石戈(石戚)是珠江三角洲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器物。
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发展,古代人群之间的相互交往与活动比前期频繁,反映在南朗考古中发现的古代文物,从其出土的器物形制到几何印纹的纹样、陶器制作技术,逐步接近,趋向统一。从南朗一带出土的器物表明,其纹饰的种类有十几种之多:有夔纹、云雷纹、凸方块纹、凸菱纹、方格纹、圈点纹、刺点纹、弦纹、曲折纹、圆圈纹、刻划纹、旋纹、重圈纹等等。另外,其陶罐肩部多附有两耳或四耳,用以穿绳,便于携带;其器耳形状多流行兽形耳、拱桥形耳、覆斗形耳,均为横穿孔,既实用又美观,还常见器肩贴塑铆钉,这类陶器常称谓“几何印纹硬陶”,也就是说,这些“硬陶”的烧造火候比较高,烧造后不吸水,叩之有金属声。在翠亨沙丘遗址出土的云雷纹陶焙,小口、广肩、扁圆鼓腹、圜底、拱桥形双耳,器表拍印云雷、方格纹。同时出土的器物还有陶 ,折腹矮圈足豆和一件口沿内颈部附对称环耳的方格纹陶釜(器内附两耳的陶罐比较罕见),这些“耳”可用于系绳后携带方便,显示了南朗古代先民们智慧的火花。
中山市另一批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代表性文物,大多数也比较丰富多彩的,是在南朗翠亨下沙一带沙丘遗址中出土的。有原始的瓷豆、青铜鱼镖、青铜斧、青铜环、泥质陶瓮和夔纹陶罐残片等历史遗物。原始瓷豆的形制为敞口、折腹、矮喇叭足;豆盘内外均刻划弦纹和刺点纹;器表施一层酱黄色透明釉。泥质陶瓮的胎质硬;均为侈口、卷沿、沿面外翻、束领、广肩、深腹斜收、平底;最大径在上腹;器表均拍印饰以“米”字纹;有一些还在肩部附有对称的四个桥形耳,用以穿绳抬动。这种完整的“米”字陶瓮是罕见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也曾要求上调到北京,可见这种泥质陶罐的文物价值是极高的。其数量及完整性和陶瓮的胎质等也佐证了这时期的原始瓷器、陶器是本地产品,非外地输入或沉船遗物。除此外,南朗一带考古发现的重要性,还在于同时在这些文物出土的文化层中,出土了青铜鱼镖、青铜斧、青铜环等青铜器物。青铜鱼镖长8.3厘米;圆形 口,内有残屑;前出棱脊,缓收锐锋,一侧有长翼;后锋长出 口; 部与翼有短柱相连;另有一侧有短翼呈倒刺状。青铜斧长8.5厘米;刃宽4.7厘米;长方形 口, 部一周宽带;弧刃、正锋;器体呈扇形。青铜环与夔纹陶罐、原始瓷豆一起发现,使我们对青铜环的断代有了科学的依据;另一方面这种青铜环环形、肉薄、内缘凸出直截面呈“T”形的形制特点,同前期即相当于夏商时期的遗址中出土的内缘凸出的石环形状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由此证明了中山在西周至春秋时期,已进入青铜时代后期,但中山出土的青铜器并不多。令人费解的是铸造青铜器的石范目前只在南朗龙穴及琪澳岛(原属中山管辖)等沙丘遗址出土。而在龙穴出土的两件铸造青铜器用的石铜范,是又一重要发现,这对研究中山乃至广东先秦时期的铸铜冶炼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十分难得。
战国时期居住在南朗附近海湾的居民,由于周围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人类赖以生存的食物来源的关系,他们的经济生活方式同几千年前的祖先一样,仍然从事渔业捕捞和森林狩猎等生产活动。这从以上所提及的出土文物可以表明。如青铜鱼镖,是一种打鱼的鱼具;砺石用以磨利青铜鱼具等物;“米”字纹大陶瓮,肩附四耳利于系绳,应是当时的日常实用陶器,可以盛淡水,或是贮酒等。先秦时期繁衍、生息在南朗这片土地上的人群,应是《史记?南越列传》记载的“扬越”、“越”、“南越”、“百越”。“百越”是中国南方古老民族之一,分布范围以《汉书?地理志》引臣瓒的说法:“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粤杂处,各有种姓,不尽少康之后也”。粤与越通,指同一族体或族群早在西周之前形成。南朗龙穴等遗址出土的彩陶盘、彩陶碗、豆、夹砂细绳纹陶釜、陶器座和有肩或梯形石锛、石斧、石锤、石饼等生产工具,其特征区别于中原地区同期的考古学文化,自成体系,也就是说,南朗古代的人类文化学体系属于远古人类文化。可以说拥有上述考古学文化特征的人类群体,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南越人的祖先,同样也是中山古代人类的祖先。
西汉初年的广东属南越王赵佗所立的南越国统治势力范围。汉代以前由民间商人开通的南海“丝绸之路”,到了汉代有了新的发展。此时的南朗,因其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也领了“风气之先”,也就是因处在五桂山大海湾之利,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将浅海或者说近海的航海捕捞业逐步发展成为向远洋发展的时代。据《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番禺亦其一都会也,珠玑、犀、玳瑁、果布之凑”。在近十余年的考古新发现证明,早在西汉时(公元前206年~公元24年),广州已有西方罗马帝国和西亚的舶来品。无疑的,运送舶来品的海船,曾来往于西南大海和珠江口,中山古代东部的南朗,正处于伶仃洋海域,因此也曾是中外海船出入南太平洋必经之路,虽然现尚未在南朗一带发现古代的沉船,但不排除以后会在南朗一带的海岸边、浅海区和伶仃洋海底发现古代沉船的可能性。传说在黎村附近曾发现过古代沉船的船板遗迹,而古代黎村属于南朗管辖的海湾渔村。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考古工作者曾在崖口、翠亨、下沙、长沙埔、平顶等地发现了东汉时期的文物。如三足陶鼎、双耳陶罐(小隐出土,古代属南朗管辖)、橙黄陶罐、陶提筩(筒)、陶纺轮、陶网坠、铁斧、铁臿等汉代遗物。由此可以断定,东汉时期中山的沙溪以东和张家边以东,南朗一带的三角洲平原堆积已经形成。平顶、翠亨一带出土汉代陶提筩、陶纺轮、陶网坠以外,还发现和出土了铁斧、铁臿等铁器,是很重要的发现。从出土铁器的地域表明,铁斧是用于砍伐树木,铁臿用于翻土等,由此推测,早在汉代,南朗一带的古代居民就有可能进行小面积的种植农作物,但区别于珠江三角洲中心地区的广州、南海、佛山等地从事种植水稻为主的农事活动。当时居住在南朗地域的人,除原先生活在这一地域的南越人外,另外有部分是秦代和汉初南迁的三批中原氏族。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称:第一批,建郡的同年,“发诸赏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以适遣戍”。历史上说,这批人有五十万,其中最多的是贾人(古代指经商之人),秦皇朝从商者均属于犯法,因此当时的商人多被放逐到边陲戍垦。第二批是“适治狱吏不直者,筑长城及南越地”。秦皇朝政府对不称职的狱吏谪去修长城或遣送到岭南去的处罚条件相仿。由此可见当时岭南是比较荒无人烟和边陲之地域,从当时的地图中及出土文物的地域中,我们可以看到,除江边、河边山岗、山间盆地和海边、岛屿等居住着越人外,很多的地区都是原始森林密布,野兽出没其中的地域,在秦皇朝政府眼里,这些地方都是流放罪犯的地方,所以就有了中原人第一和第二批的强制性南迁。现在我们在南朗一带的氏族族谱中都可以找到有关的记载。第三批南迁的中原人,据《简明广东史》称:是赵佗作为秦皇朝政府派遣到岭南来的随行人员,当时赵佗被派往岭南时,提出“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帝可其万五千人”。这就是历史上常说的中原人南迁之三批氏族源流考。
由秦至西汉初,南迁来的中原氏族与原居住的越人和睦相处,同时,中原氏族也带来了中原的铁制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及多方面的科学知识,还有中原氏族的民间艺术、岁时生活习惯等民俗文化等等,这对于南海诸郡的开发,对封建经济文化的扩展起了关键性的作用。南朗也不例外,从该地区出土的陶纺轮、陶网坠、铁斧、铁臿等历史遗物就是很好的佐证。
到了公元四世纪初,大约在西晋末年的中原地区,战乱不止,经济凋敞,据《晋书?食货志》记载:当时中原“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惟有当时的岭南地区时局稳定,从广州和韶关出土的晋代墓砖铭文记载:“永嘉世,九洲荒,如广州,平且康”。为此,中原的氏族为逃避战乱,又出现了中原人口大规模的南迁。据《简明广东史》记载:西晋末年时,中原的氏族“流人经洞庭湖沿湘漓进入粤西,经鄱阳湖沿赣水进入粤北,经闽浙沿海进入粤东、粤中”。在南朗常听当地的老人们说,他们的先祖来自韶关的南雄珠玑巷,又或是来自福建的莆田,实际上,韶关南雄珠玑巷是一条贯通五岭南北通道之一的南坡必经之路,中原氏族流人经珠玑巷南下散到广东各地,南朗相当一部分氏族也正是由此来定居的。但还有一部分氏族,尤其是讲客家话的中原氏族,多从福建莆田经梅县五华、兴宁等地渡海而至,散落在五桂山山区一带聚居。
在南朗翠亨平顶村一带曾出土了隋代时的青釉高足盘和青釉碗等器物,这些是南北朝及隋代瓷窑大量烧制的典型器物,其瓷器盘心中多用模压印出朶花纹、柏树叶纹、几何纹,颇具地方特色。另外在下沙等地还发现古建筑遗留下来的构件,如布纹瓦、莲花瓣纹瓦当和日用器皿青釉四耳罐、青釉碗等。由此可见,隋唐时期(581~907年),南朗一带的居民大多传承了古越人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内涵而磨合为自己的民俗文化。
南宋初建立香山县后,县治设在石岐,南朗只不过是离县治二十公里左右,而按当时的行政区域来看,是紧靠石岐的,此后的七八百年间,南朗的人口也逐渐增多,其历史遗物与名人的出现也越来越多,这就是南朗史前文化令人瞩目之所在。南朗的历史文物和中山的历史文物一样,都是古代先民所创造的,是先民们智慧和劳动的结晶,是南朗与中山市源远流长历史的有力见证。
二、南朗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
据清同治版〈香山县志〉记载:“震竹山,在县东南四十五里,为五桂东南诸山最杰出者;积石峨峨甚为崇峻,遥望如金仙耸立于云霄,翘观东海,拱揖朝曦。北为鹧鸪山,山峡处为较翦门。碓坑,在县东三十五里,有石砻、石碓,是有碓坑之目。东南坡有土神,名:石仔庙;左有深坑,名:卖鱼林,丛树幽寂,山水之趣,尤深人情。烟筒(又作峒)山,一名烟绾(又作管)山,上有烟墩旧址故名,在县东三十五里。西为白石马峡;东为马蹄石,泉水出焉。东南一小峰,俗呼为冲天凤,有石泉,俗呼为卢亭井山(广东图说作卢循井)。北临海,巅平坦,屋址数间,犹存耆旧云。国初时(指清代初年)设以守望者。四岩山,本名赐岩山(林谦云以陈赐隐此故名。见明邑教谕严以成诗),今俗呼为白米山(占岁者云:野火燎山顶,主旱)。西为石船山。东曰:日角山,即大冈山,尖峰矗立,奔赴而东,如欲逾海而渡然。东洲山,亦曰东洲门,南距麻子村五里,其山突入海中,东西数里中划然而开上,引江流之黄淤下,汇沧海之咸潮,湍激涡漩,凹者如壅,凸者如螺,其势紧迅;门东名纱帽山,亦称直帽山,其东北名迥头雁山,亦名飞鹅山,与东莞接界;其外名横洲山,与东洲山夹出而东是为横门,较东洲门差小,而湾曲如环水,略平缓,可以泊舟矣。迥头雁山之麓,水甚浅,渡辄胶舟。东北为蚁洲山,虽小而皆石,又北为马鞍洲;西北十里为三洲、二洲,旧皆在海中,今潬田相接,二洲之中隔一小港耳。又上为大洲,俗名大王头山,东北八十里为虎头门,东南一百里为南头寨,东四十里为龙穴洲,而浮虚东濠则在东洲之上流也。国朝(指清代)邓壳诗:‘两崖山势断,一竅海门开;上下潮咸淡,东西路往来。涡漩凹似壅,湍急响如雷;寄语操舟者,波平候汐回’。天梯山,在县东三十里(案广东图说作二十五里误),小隐村南,高逾众山,其下峰恋層折,岩壑迥环,中通一径,内有田数亩;涧上县(应作:山)泉飞瀑,漭涌决咽,缘涧侧上,其势高峭,名曰:天梯。巅则平坦,可以游观。小隐山,在城东三十里,原滨大海,有小隐汛,后因沙淤成小隐村(广东图说)。大环山(大清一统志作大园山),在县东二十八里,神涌之东,三峰并峙海上,亦名三洲山。宫花水从神涌来绕出其后入二洲(现该几处山川为火炬高科技开发区管辖)。案以上四字都山。
黄道山,俗名石狗山,在县东四十里(申志作东二十里误),距云衢书院西南一里;南有石室,可容十余人。室内石大小不一,击之作金鼓声,俗呼:石锣、石鼓;亦名石锣门(采访册:山巅多巨石,荫以乔松。祝志:奇秀高洁,宋黄道人修道故址也。申志:同治癸酉<1873年>亨美乡人,于石岩筑室,祀道人像)。下有新美斋乡人王、蒋、陈、梁义塾(今废)。山之左为西村。云梯山,昔有张、许二道人结庵绝顶;今石扁犹存。高百余丈,广六里。极峻之处,有石状如鹰;其凹处豁然成湖,广数亩,名宝鸭池。池上为庵场旧址,半岭有泉庄二字石刻;下十余丈有云梯二字石刻。山半有许道人墓,同治癸酉泮沙乡人传,道人显应香火殷盛,后乡人建庙墓侧岁时祀焉。塔山,在县东五十里,当涌口门中东,尽沧溟烟云杳霭天晴,则东莞新安诸山,遥在依微隐见间。山形如珠,上建塔高七级,又详古迹鱼梁横亘一里许。其中堰水为关,空承之,以罟以捕鱼,凡九处潮汐出入,浪花滚雪势甚漂疾,梁以内则山水萦环;梁以外则波涛(汹涌);东北为岐头山;东南为大流角山,有炮台,皆当涌口门;两岸尽处东临大海,海中诸山:近麻子外沙者,为竹洲,一名竹屿;其下为马尾洲,一名牛尾屿;为灯笼洲在涌口门东二十里,最远为梳妆排,为外黄茅内;黄茅为罗矹洲;为丫洲;为泗东山;泗东山最傍岸与崖口泗门冈对,潮退可涉;为燕石(案海中诸山,竹洲、马尾洲、灯笼洲在四字都)。国朝(指清朝)邑令鲁遐龄涌门口诗:‘涌口天然景,肩舆非漫游;浮图出海面,飞瀑下山头。鸠唤千村雨,农歌四野秋;桥南拥白叟,引领望中牟。’崖门山,在县东五十二里,距崖口村东二里,旧产金竹甲他处;五桂山东支之水,由此出海,南隔一涌为下田林。红旗洞,在县南五十里,中有石船,有穴;名:狂鱼出水形居;洞侧,昔人葬此,其后家生一子,骁勇能以席,为船入城市;又以石化为船,可渡海。后母发冢子死。石船犹存(祝志云:申志列胜迹考,大字都有红旗岭,疑即此。今案大字都之红旗岭在县东南六十里,并无石船古迹。故老亦不偶及此轶事疑。申志别有所指)。案以上大字都山。
涌口门海所届漍远,在县东七十五里,以水道言,上有驳台,北十里为东洲门;南三十里为金星门(属恭常都),其外,山痕如螺黛染,点于烟浪中者,为淇澳山。距涌口门东南二十五里,又东皆大海与东莞新安相接约七十余里。东洲、金星皆西近岸,故泛海者率由两门上下沿岸而行,其往来寄碇停泊之处若鸡头角、泮沙环、后沙环、过流环,并有市肆。濒海诸村有海埠。康熙时,巡抚法海为海壖少田给与附近居民,任其采捕,以资生计。潮自东南来。故涌口门,潮汐较县治常早五六刻。涌口门裹之海,旧名丰阜湖。见水利四大两都环聚而居。北四字都;南大字都。中径八里田畛相望,海潮灌潴,上接众溪之流委输出。涌口门实四大两都水道咽喉也。
小隐港在三洲口,海潮自东过小隐村,北通大环;过渡处有天后龙王庙。江尾头、西丫、东丫、神涌诸村之水;又宫花水,从五桂北出,合诸山之水成大溪,经神涌前与港属井头山左峡之水,过东丫、过大环、白石马;左涧之水,过小隐俱注于港;近港口立水栅三,上筑炮台,旁有天后庙,距水栅三十余丈;出港而东有下茄涌。四岩山后涧水西出黎村,注之漭角涌,山下有山州坑,庙小土屏山涧水,过山州坑注之平蓢涌;四岩山前涧水从象地左迤东过,仰天螺山注之榕树涌(即榕树环),有平浪庙土屏山涧水,自东至龙舟坑注之笔架环;大尖峰涧水自东过金钟山,注之其水俱北入海,又东为东洲门。石盆溪,从四岩山下东出南过棋盆石,西过濠涌村;烟筒山涧水自西来经南边塘之北,右绕南塘左与溪合入涌口门。三度溪,从八簾嶂东,出北流而西过营地埔、双石桥稍北,八簾嶂北,一为马踢水;一为白石坑;水俱自南来注为三度溪,北至神涌前,会宫花水出小隐港。土屏山右涧水东北出麻子村、长沙环入海。出水象山涧水东,经麻子村左入竹洲。四岩山前涧水,东过麻子村下湾山入李屋边、岐头海。案以上四字都水。
合水口溪,从较翦门东至田螺坑、剑门坑水,自东北来与之合,又东过溪底;震竹山涧水、烂泥迳涧水,西南流与横迳左涧水合,而北与之会为三合水,东出过筲箕环至合水口村前;云梯山宝鸭池水,自南来注折而北过黄道山前,至沙冈嘴东,至九渡桥、五渡桥东出涌口门入海。白企溪,从破镬迳东注过白企,至下湾石板桥过大 头东行,折北会合水口溪。龙头墟溪,从分流水东注过贝头里、三山虎东,过龙头墟;碓坑山涧水,自北来过大车村;右井头山涧水,自西来过湖头山,至大车村前合流出;贝利港南注溪,东至沙冈场;白石马山涧水,自西北来,过赤坎环出;后蓢坑西过大车,注于溪其东过西江美者,注沙冈嘴,又东至沙冈嘴与合水口溪会汇。以上三条源出大字都流四字都。石门溪,从五桂山东南而出,东过龙舟地、西簾迳;右涧水自北来注;又东过员冈前;红旗岭左涧水,为獐鹿坑,自南来注,又东过石门村;震竹山涧水为牛路坑,自北来注,又东折而北;烂泥迳水,自西北来,过福镬山后,至新住山左,与之合,又东南至山门。竹头园,东过下山,亦名下山溪,东至崖门山入海。红旗岭右涧水,为水精坑,东南过平顶前入海。云头溪,从横迳东出垅坑陂;小云梯右涧水,自北注之,又东过平山、崖口,南过隔田,左出崖门山与石门溪合;大望山南涧水,过平山汛至溪尾合流出崖门中多渗漉雨则溢,否则涸入海。水柏树溪,从黎坑右出;小云梯山左涧之水,注之东注企沟,折南;西坑之水,南出泮沙与之合,过水柏树桥又过隔田村南,会汇云头溪。南蓢墟水,从黎坑左出,至亨美村;西坑水西出沁头下湾,与之合,北折而西过墟头桥、安定、茶桥东北至大壆头入涌口门。龙穴头水,从大望山北出折东至龙穴头;王家车水,自西来注过左步头,北出石桥至白鹤墩入涌口门。案以上大字都水”。
由此可见,南朗这块疆土在清代以前,还是有一些自然景观的。当然这与我国其他地方的大山名川的自然景观是无可比拟的,但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老一辈革命家康克清同志曾这样赞誉中山市:“青山绿水,南方小城;名人胜地,人杰地灵”。如果说这是对中山的赞颂,还不如说是对南朗的具体描述。这正是南朗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充分反映。
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从古至今,不管哪里的自然风光只要有人类聚居,就带有各式各样的民间传说,也与人文景观联系在一起,这就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的无形文化遗产,其健康的内容同样传递着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历史文化的信息,同样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从南朗历史上的胜迹中,我们同样可以发现其古代先民还创作了许许多多的民俗文化,至今听来,还是令人深思和津津乐道的。
1、南朗古文化遗址
龙穴遗址
龙穴遗址位于南朗镇龙穴村东南的沙丘上。东南面对大海,离海边约二公里,与珠海市琪澳岛隔海相望。龙穴遗址包括有偏北的新石器中期彩陶遗址(第二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偏南的新石器晚期至春秋战国时期的生活遗址。
1986年5月,中山市博物馆在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遗址偏南处有夹砂陶片裸露,其散布范围约三万平方米。所採集的文化遗物非常丰富,有陶器、石器和青铜器。陶器的陶质为夹砂陶,陶色有灰褐色、灰黑色及橙黄色。纹饰以绳纹为主,曲尺纹为次,印纹清晰,烧制火候不高,质地疏松。以轮制制作并辅以手制。陶器器形多样,有敞口、侈口圜底罐,带流圜底壶,口沿卷边器座等,出土遗物较为完整。此外还发现有单面铸铜器陶范。石器类用细砂岩石和卵石制成。有砺石、石锛、有段石锛、网坠、穿孔砑璋和铸铜石范。石范出土时仅剩单面,为铜斧状,范长12.7厘米,宽8厘米。青铜器类有残铜剑一件,长10.6厘米。
根据出土文化遗物分析,该处属于新石器晚期至相当于商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沙丘遗址。
1988年8月,中山市博物馆与广东省博物馆进行考古时发现遗址偏北处有彩陶片,并试掘了两个探沟。1990年12月至1991年1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山市文管办、市博物馆组成考古队对该处进行正式发掘,已掘面积约310平方米。堆积层分三层:第一层为表土层;第二层为扰土层,出土有明清时期的布纹瓦、青花瓷片及一枚北宋“景祐元宝”铜钱;第三层为文化层,灰褐色沙土,距地表深65-130厘米。上部深65-86厘米,含有彩陶、夹砂陶,但遗物较少,间有红烧土碎块和炭屑;下部深90-130厘米,细沙颜色较灰白,尤以深100-110厘米中含遗物较多。出土遗物陶器类有夹砂陶釜、陶器座、陶支脚和白陶片;彩陶有镂孔圈足盘、碗,为手制轮修,陶色砖红,彩纹为卷状水波纹、圆点、条带纹,圈足刻划水波纹、折线纹和弦纹。石器类有敲砸器、石锛、石锤、石球、砺石、石饼、石拍等。所出土的彩陶片及夹砂陶片等历史遗物,经炭14测定,该处属于新石器中期沙丘遗址,距今约5500-5000年。1990年3月,龙穴彩陶遗址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下沙遗址
下沙遗址位于南朗镇翠亨下沙村。该遗址背靠山丘,东联海湾,属沙丘遗址。其遗物散布范围约80平方米。
採集历史文化遗物有石锛、泥质黄陶圈足罐、带“ㄇ”字符号的陶壶及石戈(石戚)等器物。石戈(戚)的戈身磨光,有一穿孔,直援无胡。另有小口折肩方格纹泥质印纹陶罐、米字纹陶瓮,纹饰有夔纹、小方格纹米字纹。根据遗物反映,该遗址属相当于商周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
另在该遗址採集到西周~春秋战国时期的陶 、陶釜、黄绿釉陶豆、素面陶豆、陶 、陶罐、陶瓮、青铜斧、青铜环、青铜鱼镖等历史遗物。
泮沙遗址
泮沙遗址位于南朗镇泮沙村,属沙丘遗址。其遗物散布范围约300平方米,文化层已乱。
在该遗址所采集的文化遗物有:泥质“米”字大陶瓮、夹砂陶罐等。这些陶制品的陶色,多呈土黄色和褐黄色。纹饰有“米”字纹、菱形方格纹、曲折纹,拍印纹,纹饰清晰,比龙穴出土的器形大,是中山目前出土的陶制品中,体积最大、造形讲究、器壁较薄的历史遗物。根据出土遗物反映,属相当于商代晚期的文化遗址。
崖口遗址
崖口遗址位于南朗镇崖口村海边沙丘上,主要出土的历史遗物有泥质灰陶瓮。其形体较大,通高为59厘米,口径为35厘米;烧制火候较高,胎质较硬;器物多为侈口、卷沿外翻、广肩、深腹、下腹瘦长、斜收成小平底;器表多饰以“米”字纹。按出土的器物推断为战国时代的历史遗存,属战国时代的文化遗址。
另在崖口遗址中还出土了一些汉代的硬泥质陶罐、小口壶等历史遗物,均保存良好。
平顶山遗址
平顶山遗址在南朗镇翠亨平顶村平顶山的东南坡上,紧靠中珠公路。1986年7月,中山市博物馆在进行野外调查时,发现该处有遗物暴露,便进行了清理工作。
该遗址面积约150平方米,已清理约30平方米。分两个文化层,第一层出土隋代遗物;第二层出土汉代遗物。
出土汉代遗物有铁器、陶器两类。铁器有铁刀、铁斧、铁锸、铁釜。陶器有泥质橙黄陶,拍印、小方格纹、肩部饰弦纹陶罐,肩腹部饰刻划凹弦纹、三角纹和菱格纹、直腹平底陶提筒,陶盂等。还出土算珠形陶纺轮和椭圆形两面有十字凹槽陶网坠。出土隋代遗物有青釉高足盘,盘内底印柏树纹和团花纹;青釉碗,碗内底部刻划弦纹和朶花纹。
根据遗物判断,该遗址属汉代和隋代的山冈遗址。出土遗物反映了当时南朗先民以渔业、农业主体,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1、古代南朗胜迹
从历代的《香山县志》中,我们可以从当时的地图上看到,由于南朗镇处于五桂山大海湾之中,背靠茂密的森林,面对南中国海,是珠江的出海口,其地理环境非常美丽。另从南朗的镇名来分析,也是有许多古代胜迹的。据过去当地人及地方史料称:南蓢镇位于中山市境东部,东濒珠江口,面对金星门,环境优美。古代时未有南朗之名,到香山于南宋立县后,至元代时,大量的中原氏族来此聚居,首批氏族到此开村时,因村南靠蓢林而得名(蓢是芦竹的俗称)。相传,南朗一名是程氏先祖所起。据《南朗程氏族谱》(北宋熙宁撰谱;元至元二年重修;明嘉靖六年再修;清康熙三十三年二修,乾隆三十九年三修;道光年间四修;光绪二年五修;民国11年六修)记载:一世正谊公,苏州吴县人,居苏州府郭南园旁昼锦坊。宋景祐元年(1034年),举进交甲科江西转运。自福州移广州,封广平郡,四子相峰,南宋熙宁侍父宦粤,管香山寨盐场,子孙遂家居南朗,载至三十一世。相传,当时,村南仍是浅海滩,芦苇(俗称蓢草)丛生,故此程氏来南朗开村先祖起名为“南蓢”。九十年代规范地名时将“蓢”改为“朗”沿用至今。
从过去的史料记载,南朗最有名的胜迹有:双龙戏珠(又称金星门观日、二龙争珠)、云梯听涛、石狗望月(又称黄道山敲鼓)、东洲山观潮等等。
二龙争珠
在天晴日丽又或是秋高气爽之际,在南朗镇高处,面向东方,往往可以看到珠江出海口处,有一座圆山峰耸立于海中,左右两边有二座比它高大的岛屿,形似两条巨龙翘首相望,似在争哪圆山仔。从古到今,当地人称为“二龙争珠”。人们又称此景为“双龙戏珠”、“金星门观日”等。此景观当为7500~5000年前,大西洋海侵期大自然给我们留下的“天斧神工”之作。据历代《香山县志》称:“金星山,二峰相峙趋向如龙,中有小屿如珠”。又载:“金星山,在县南一百里(案:当作东南),二峰相峙,隐若双龙中有小屿如珠。亦曰:金星门,南汇大海涛,翻若山,黑黄苍赤,备具奇观”。清代道光年间,诗人邓壳有这么一首诗:“中流一柱重,断岸两龙奔;海自分中外,潮从此吐吞。时平倭寇息,名挂地图存;独有珠浮翠,斜阳蛋艇屯。”另,清代诗人陈斗文《金星门观海》诗:
“雨山突兀跨龙宫,今古茫茫浪柏空;岚影欲浮天上下,海门惟见日西东。风雷奋处归呼吸,潮汐行时识复通;目极波澜渺无际,不知砥柱可谁同。”
在历史上,金星门历来是珠江口航道中的隘口之水道。明代和清代朝廷海封(禁海)时,金星门就成为南中国海的海上通途,中外商船多从此处出远洋,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据《简明广东通志》称:鸦片战争以前,金星门一直是番人商船和战船进入广州府的要道,英夷商船均在此装卸鸦片与商品,用趸船转运到广东等地。由此可见,金星门是珠江出海口的一处重要咽喉之地。而从自然环境和自然风光来看,站在南朗高处或是海边,在风和日丽之时,可见冉冉红日从澔瀚的大海中慢慢的升起,红日把大海染成一片金黄的红霞;在雾天或是骄阳似火时,海水的水蒸气漫无边际的上升时,金星门又似海市蜃楼般的变幻莫测。也难怪古代南朗居民把金星门作为当地的一景。
说到此,不禁联想起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在途经金星门过伶仃洋时,写下的一首不朽的诗篇,那就是人们至今常引用的《过伶仃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边说惶恐,伶仃洋上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云梯听涛
据历代的《香山县志》记载:“云梯山,昔有张、许二道人结庵绝顶,今石扁犹存。高百余丈,广六里;在县东四十五里,极峻之处有石状如鹰,其凹处豁然成湖,广数亩,名:宝鸭池,池上为庵场旧址;半岭有'泉庄'二字;石刻下十余丈,有'云梯'二字。”古人如此称道:石刻见金石,岫壑冲深风,林清旷宜乎,云客宅心继响窟岩,往者忘归矣。可见当时的云梯山乱石叠跌,沟壑深邃,松林茂盛。其山间有一凹地,自成一湖,当地人称为宝鸭池。相传,在很久很久的时候,云梯山上,有一位姓张的和尚,在山顶上搭了间茅屋进行颂佛念经活动,并到南朗附近一带募缘。后来有一年,南朗泮沙村,有一位姓许的女子,由于从小信道,不顾家人的劝说,也上了云梯山去修道。由此,云梯山成为南朗一带的“道教名山”。据明代嘉靖版《香山县志》记载:“许道人者,泮沙许东斋女也,幼有超尘之志,父母禁之,不可遂清斋入道。先有磈石和尚创庵云梯山,号张道人庵。至是修而居之,经年独处,常有虎卫其庐,人谓其得道云”。至今,虽然云梯山上的道贯庵堂已毁,但尚存石刻“云梯”二字在山腰处。据近年考古得知: 云梯山,面积1.2平方公里,主峰海拔267.6米。为黑云母花岗岩实体,黄壤表土。山顶端为多层岩石,如步梯履云霄,故名。相传,明代曾有姓许道姑结庵于绝顶,殁后墓葬于山坡,后人为悼念她,遂又称许仙姑山。全山已绿化,主植松树。“云梯”摩崖石刻,位于南朗镇合水口里村云梯山西边山腰上,刻于明代。刻在宽3.5米、高3.1米的大石上,离地1.6米。“云梯”两字为行书字体,横书阴刻,每字长70厘米,宽65厘米。也许在今天,云梯山在环境保护的前提下,与其对面的石狗山一起连成一片,是可以开发成春秋两季郊游之所在,成为南朗一处自然保护区而辟为旅游之新景观吧。
石狗望月
在南朗镇旁边,耸立着一座山峰,与云梯山隔着一条山涧,当然随着岁月的流逝,这条山涧已变成一条水泥大道了。这座山,当地人称之为石狗山,而古代则称为黄道山。同样这座小山峰,在古代也有着美好的传说。
据清代的《香山县志》载:“黄道山,俗名石狗山。在县东四十里,距云衢书院西南一里。南有石室,可容十余人;山巅多巨石,荫以乔松,奇秀高洁;宋,黄道人修道故址也。下有新美斋,为乡人王、蒋、陈、梁义塾(今废)。山之左为西村。”相传,古代西村乡人见附近后山的山顶上,几块巨石叠涩,形似天狗,便称其为石狗山。至宋代时,乡人见一位道人天天上山修道,慢慢走出了一条山路,后来才称此山为黄道山。据《香山县志》仙释一文载:“黄懒者宋人也,披剃为僧,有异行奇术,号黄道人,居西村,山因名。其山曰:黄道游龙归,岩跏趺而卒。弟子以为化塑像于岩,绍兴中,赐号慧慈普济禅师。邑人赵梅南于岩建庵以奉之。”
黄道山在古代出名,还因为宋代景定甲子年(1264年),山下的西村(西村,距南蓢镇政府西偏南0.6公里处。属南蓢村委会管辖。据称:元顺帝年间(1333~1367),程姓人从田边、安定、亨美等村分居于此。因村处南蓢西面,惯称西村)乡的王、蒋、梁、陈四姓氏的崇尚义学人家出资创建了一间书塾,以训导族人读书,因此而出名。
不管传说如何,就现在来看石狗山,也确实有点天作之景象。从原岐关东路,又或是从现在的京珠高速公路南朗路段经过,人们只要细心的观看,就会发现在该路段有一座山峰,在其接近山顶处,有几块大岩石,自然叠在一起,形态极象一只大狗跪在山上,狗头仰望西方的天际,当月圆时,天空被月光照成蓝色之际,就象那只天狗在望月一样,别有一番风味。据考古调查时,考古人员发现,远处所看见的石狗,走近细看,原来只是几块巨大的花岗岩石,自然叠在一起,中间是空的,形成一个天然的石洞,可钻进一个人,洞内有一尊石雕神像,给人供奉。由此可见,该石洞,历史上是有人类活动的,是否就是传说中的黄道人,修道上山进行修道之所呢,就不得而知了。而从石头及地层的考古中,这处山峰是大西洋海侵期因地层变动所造成的自然环境,也就是说,是大陆架隆起而留下的自然景观,实在难得。另外,石狗山的半山腰处尚有一处天然石室,室内花岗岩石大小不一,以市击击之,似闻金鼓声,俗呼石锣、石鼓,亦名石锣门。相传是宋代黄道人修道故址,清同治癸酉年(1873年)亨美乡村民于该石岩上,筑室祀道人像。因而,石狗山望月,又称黄道山敲鼓。
因原新美斋书塾已毁,现将宋代的新美斋记附录于后:
新美斋记
古之教者家有塾其来尚矣后世里社义斋之设则又推广其遗意也至元丙子秋予宰湟邑时清江罗君义叔领郡幕其友人王君斯美自香邑拿舟而来访之数日语予曰吾邑之西村有义斋扁曰新美盖里之贤士创始于宋景定甲子而邑令东岩洪公天骥名之也其地夹垲山川相摎扶舆清淑之气咸萃焉凡厥子若孙于是乎藏修游息择其经明行修者师之且捐金买田收其租入为束修饮膳教育之奉殆如邑校焉亦吾乡一盛事也乡士陈梁之裔寝微惟王蒋为有后弗弃基泰定戊辰斋舍损坏请于邑令左承直公祥公慨然移文修葺欲立石以记其事秩满且去顾未能有记之者窃愿一言著其美予惟天下郡邑之学国家敦劝屡形诏旨犹未免有鞠为园蔬之叹或违城无弦诵之声者有之矣今是斋也非有督劝而激励之者乃能世守勿坏非笃于义者其克尔耶是可嘉也抑予又有以为王蒋氏勉者夫斋以新美名盖自取也亦尝观诸易乎大畜之豕曰刚健笃实光辉日新其德坤之文言曰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凡学于是者能勉然日有孳孳体大畜之日新积而为坤之美畅则庶乎有以副当时洪侯名斋之美意而于继述之道亦可矜也君其以予言念诸王蒋之后尚勉旃哉至元丙子奉议大夫前连山县尹江西省誊录沈普孟渊撰
东洲山观潮
据历代的《香山县志》记载:“东洲山,亦曰东洲门。在县东五十五里(海道六十五里);南距麻子村五里,其山突入海中,东西数里,中划然而开;上引江流之黄淤,下汇沧海之咸潮,湍激涡漩;凹者如壅,凸者如螺;其势紧迅。门东名纱帽山(亦称直帽山);其东北名迥头雁山(亦名飞鹅山);其外名横洲山,与东洲山夹出;而东是为横门,较东洲门差,小而湾,曲如环,水略平缓,可以泊舟矣。迥头雁山之麓,水甚浅,渡辄胶舟;东北为蚁洲山,虽小而皆石;又北为马鞍洲;西北十里为三洲、二洲,旧皆在海中,今潬田相接,二洲之中隔一小港耳。又上为大洲(俗名大王头山);东北八十里为虎头门;东南一百里为南头寨;东四十里为龙穴洲;而浮虚、东濠则在东洲之上流也。”
清代诗人邓壳曾写有一诗描述:“两崖山势断,一竅海门开;上下潮咸淡,东西路往来。涡漩凹似壅,湍急响如雷;寄语操舟者,波平候汐回。”
由此可见,古代的东洲山是南朗的一处自然风光景象。但是,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社会的发展,东洲山一带多以被冲积和围垦,当年景象已改变为田园风光了,其原有的水道也已成进出珠江口的主要航道了。但不竟东洲山也曾经是南朗的古代自然景观之一。
塔山古塔遗迹
五、六十年代,在南朗涌口门的山上,曾有一座始建于明代永乐二年(1404年)的七层风水塔,据说塔顶是用铁铸成的。据历代的《香山县志》记载:“塔山,在县东五十里大字都当涌口门中,上建塔,鱼梁横亘一里许,其中堰水为闸,空承之以罟、以捕鱼。凡九处。潮汐出入势甚漂疾,梁以内则山水萦环,梁以外则波涛澎湃。东北为岐头山,东南为大流角山,皆当涌口门。两岸尽处,东临大海。海中诸山,近麻子外沙者为竹洲。其下有泗东山最傍岸,与崖口、泗门冈对,潮退可涉。”又称:“涌口门塔在县东五十里塔山上,高七层,塔顶有铁镌永乐二年建,多(应为由)贝头乡蔡姓人,或(应为偶)拾此铁,曾见其字。”又据《祝志》称:“塔山在县东五十里,当涌口门中,东尽沧溟烟云杳霭,天晴,则东莞新安诸山遥在依微隐见间,山形如珠,上建塔高七级。鱼梁横互一里许,其中堰水为关,空承之,以罟之捕鱼,凡九处潮汐出入,浪花滚雪,势甚漂疾。梁以内则山水萦环。梁以外则波涛汹涌澎湃。”另据说在清代时,涌口门曾设海防所,在其山上置有炮台,以作防卫。据文物普查得知,山上明代所建的风水塔和清代炮台早已毁坏,只存遗址,这里只作古迹叙旧。
云衢书院怀旧
中山古代对于义学是很重视的,据明代嘉靖《香山县志》称:教渝负责“总理学事,教训生徒,讲论经史,肄习课业,以备选举”。而训导则负责“分斋督导生徒,中试论功申录,教法亦如之”。众所周知,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特有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高于蒙学的教育机构。香山县书院始于明嘉靖时建立的仁山书院,盛于清乾隆时期以后,衰于清末废科举之际。据调查所得:中山最早的书院,是明嘉靖二十四年至二十六年(1545年1547年),在城内仁山建仁山书院,这是香山县最早建立的书院。而南朗最早的书院,是云衢书院,院址在南蓢墟西北。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由当时四字、大字两都乡人公建。而书院的建立,源于义学的崇尚。义学和私塾都是当时的启蒙学校。香山县建县之初,即有义学和私塾,明、清以后有所发展。清朝,香山县的启蒙学校大体有三类:一类称教馆或坐馆,为有钱人聘请教师在家教读子弟的蒙学;二称家塾或私塾,为教师私人在家教授生徒的蒙学;三称义学或义塾,为地方宗族设置的蒙学。古代香山县义学,始于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当时,在大字都(今南蓢镇属)西村黄道山下,由乡人王、梁、蒋、陈四姓创建新美斋义学,教育乡族子弟,以训乡族子弟。斋名由邑令洪天骥题。当时在斋内刻有铭记:
元沈普新美斋记:古之教者,家有塾。其来尚矣。后世里社义斋之设,则又推广其遗意也。至元丙子秋,予宰湟邑时,清江罗君义叔领郡幕,其友人王君,斯美自香邑登拿舟而来语,子曰:吾邑西村有义斋;扁曰:新美。盖邑之贤士,创于宋景定甲子;而邑令天岩洪公天骥名之也。其地爽垲,山川相缪,扶舆清淑之气咸萃焉。凡子厥孙于是乎藏修息游,择其经明行修者师之,且捐金买田,收其租,入为束修廪膳教育之奉殆,如邑校焉。亦吾乡之一盛事也。乡人陈梁之裔,浸微惟,王蒋为有后,弗弃基;泰定戊辰,斋舍损坏,请于邑令左承宣公祥公,慨然移文修葺,欲立石以记其事秩满,且去顾未有记之者。窃愿一言著其美予,惟天下郡邑之学,国家敦励屡形诏旨,犹未免有鞠为茂草之叹或连城无弦诵之声者有之矣。今是斋也,非有督劝而激励之者,乃能世守勿替非笃于义者,能如是耶,是可嘉也。抑予又有以为王、蒋氏勉者。夫斋以新美名,亦尝观诸易乎,大畜之彖曰:刚健笃实,光辉日新,其德坤之。文言曰:美在其中,畅于四支,发于事业,凡学于兹者,俯然日有孳孳积大,畜之日新发而为坤之,美畅则庶乎有以副当时。洪侯名斋之雅意而于继述之意,亦有光也。君其以予言,谂诸王、蒋之后,尚勉旃哉。国朝方天根铭:邑东鄙之西村旧有新美斋,盖其乡人读书之地,邑侯洪公颜之者也;自宋迄今未有铭之者,爰取新美之意而推广润色之;其辞曰:岿然高斋峙于东,鄙孰董其谋而克,虑始虑始伊何爰,命畚筑顾此平旷。是立家塾告其村人,而父而兄置之土田,以为代耕,丹隣既治。我侯乃来周视廊庑,则喜而怡,是锡嘉名厥为新美日新,又新充实可企侯告村人,新无取奇尼父绝韦,温故而知,侯告村人。无外美为美在其中,畅于四支,侯告村人尔果尔毅,匪新弗华,匪美弗贵,始焉。村人懵未知学,侯诲之书,渐以磨濯始焉。村人椎鲁相望,侯诲之行,出入礼让。今此村人欢跃舞蹈,匪斋奚居,匪侯奚教。斋之成矣,侯之名矣,世之相承,保后生矣。凡厥后生,尚守典型,敢或之惰,视此斋铭。
为此,至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原四字都、大字都的乡里集资,在南蓢墟西北原新美斋旧址兴建云衢书院。据《香山县志》记载:“云衢书院在南蓢墟西北,嘉庆十三年,四大两都人公建。嘉庆十四年知县彭昭麟将乾隆五十六年总督福康安拨归两都业户长丰围九窦鱼利为膏火”。而据调查所得,原新美斋义塾至明代已渐趋破落,到清代嘉庆十三年(1808年)原四字都、大字都的乡里集资,迁建为云衢书院至解放初期,也是中山清代沿袭到解放时较大的书院之一。由此,反映出南朗的乡亲,从古代起就十分重视读书学习和重视教育。也难怪南朗出了那么多文化名人。
廿四孝阮与子典故
中国古代社会有二十四孝之典故,而在中山这小小的边陲小城,从古到今,也有一个关于二十四孝的历史人物,他就是中山历代传诵的阮与子。据明嘉靖《香山县志》记载:“阮与子,赤坎人,天性纯笃,读书能通大义,早丧母,事父元辅尽孝,德祐丙子,父病剧,与子旦夕稽颡北辰请以身代,乃刲股肉和药以进父疗,乡里异之,以其事达于有司经略。使徐直谅赉赐以二帛号所居为孝行坊,将以上闻会师旅不果,居五年父没哀毁瑜礼,郡志云吁天恳祷开肋割肝以疗病与此微不同史,左曰,嗚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礼也。故剌股割肝,法制所禁。此韩愈氏所以有鄠人对与,虽然世降俗薄固有悖逆,其父母者矣,以与子之事观之,宁少知愧哉。故论者当原其□念爱亲之诚可也。”
在南朗镇榄边赤坎村口耸立着一座花岗岩石的牌坊。这座牌坊称之为“孝义坊”,也就是前面所说的与中山历史上二十四孝有关的一座历史遗迹。据《香山县志》记载:孝义坊在四字都赤坎村宋孝子阮与子宅前。”又载:“阮与子,赤坎人。天性纯笃,读书通大义。早丧母,事父元辅尽孝。德佑二年丙子五月,父病剧,旦夕稽颡北辰,请以身代,开胁割肝,取一脔以疗病,病为之瘥。乡里异之,以其事达于有司。经略使徐直谅,赉以二帛,号所居为孝行坊,祀乡贤。邑人黄佐曰:'呜呼,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礼也。故刺股割肝,法制所禁,此韩愈所以有鄠人对与?虽然,世降俗薄,固有悖逆其父母者矣,以与子之事亲观之,宁少知愧哉。’故论者原其一念爱亲之诚可也”。
据调查所得,该牌坊始建于宋代(黄通志称),相传为表彰赤坎村阮与子割肋救父事迹而受朝庭恩准建造。民国十三年(1924年)重建,牌坊正面为“孝义坊”,背面为“力孝遗芳”,均为阳刻;牌坊为四柱三间通天式牌楼建筑结构,通高约5 米、宽6米,花岗岩石砌成,正门顶额上置有宝刹及鳌鱼状石雕;占地约20平方米,正、背面门额有铭文,阴刻。牌坊左侧有清代建筑“北极殿”及后有三合土夯成的入村门楼、华光庙、民居等。整片占地约5000平方米。现该牌坊保存良好。
相传,在宋代时,香山四字都长乐乡的赤坎村有一阮氏人家,世代以耕种水稻为业,由于那个年代战乱繁多,时年不好,原始的耕作又苦又累,该阮氏人家年少时贫苦无钱娶妻,延至三十好几,好不容易娶回一位“老姑婆”,婚后数年虽曾生育,所生的子女因营养不良,辛苦劳作而先后夭折,夫妇终日愁眉苦脸,只盼能育子有后,侍奉终身。阮氏人家神心有报,中年得子,取名阮与子,夫妇俩此时精心呵护,视为至宝。眨眼之际,阮与子已在饥寒交加中长成少年,俗语讲,穷人的孩子早当家,阮与子从小就下田帮父亲劳作了,随着岁月的流逝,阮与子的父母因劳累过度,积劳成疾而双双病倒在床,平日的劳作,家计等重担全部压在阮与子肩上。
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中,孝顺父母是很讲究的,因此,阮与子在独撑家庭生计之际,并未忘却孝顺父母。可是在封建社会里,医学落后,巫医术士比比皆是,如《香山县志》所述:“轻医术而信巫”。阮氏父母虽有孝子遍寻郎中医治,但恶疾并未痊愈,母亲在饥寒、疾病中逝去,父亲的病也因得不到及时治疗,加上妻子过早地撒手人寰,疾病越发严重。阮与子无计可施,只好听信乡人和术士的谣传,日夜烧香拜神,祈求苍天保祐,神医显灵以解救父亲之厄运。有一天,阮与子到位于大车的石仔庙求签问卜,晚上忽作一梦,梦见一手执拂尘,鹤发童颜的长者,走到床前,对阮与子说:“你父亲体内疮毒滞于心血之内,你去采蟾蜍葛、香茅、半边莲、鸦胆子等草药,煎水给你父饮,但必须以鲜肉作药引才有效……。”说毕,长者乘鹤飞去。阮与子梦中惊醒。晨早即去上山采药。无奈,药采回来后,家中无钱买肉,想起梦中长者之言,不禁悲从中来。此时,床上的病父毒气攻心,忍不住发出阵阵呻吟之声。看着父亲那病入膏肓惨况,阮与子拍腿而起,走入厨房脱下裤子,狠了狠心,牙咬竹筷,手起刀落,切下一块股肉,放入药中煎熬。阮与子这一壮举,被其父看到,此亲情令他一下晕死过去,醒来之后,只见儿子脸色苍白,双手抖着捧药在床前,阮父悲喜交集难以咽下这“圣药” ……
一晃数月,阮与子刲股瘳父之事远近传播,但最终阮父还是死于疾病,阮与子也因刲肉和劳累,染下顽疾,不久也去世了。此事不知怎么传到朝庭之上,皇上恩准在四字都赤坎村前建起一座孝义坊,以表彰阮与子刲股瘳父之孝道。该牌坊建成后,因战乱和天灾而毁了多年,直到民国十三年(1924年),乡民为祀这位孝顺之子,自发集资重建。现存牌坊正面书:“孝义坊”,背面书“力孝遗芳”,正背面的门额刻有记载阮与子刲股瘳父之事。历代的《香山县志》对此事均有记载,由此可见,中山之民风纯朴,孝义之风范渊源久远,足以体现中华民族的美德之博大。明代中山诗人黄经有这么一首诗赞誉:“阮家门苍草青青,绰楔空传孝义名;刲胁救亲天感动,至今光彩照圆经。”
石门古迹碗窑迳
八十年代中山开始了全市范围内的文物普查工作,市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意外地在南朗镇翠亨石门村发现了一处明代遗留下来的古窑址,那就是碗窑迳窑址。
据传,明嘉靖元年(1522年)有人迁此建村。因村头有巨石,旁有大榕树,树的须根悬空下垂,状似门,故名石门。后建村人他迁。碗窑迳窑址位于该村西北的碗窑迳山的西坡脚下,从窑址中出土的器物判断,该窑址始建于明代。窑址成长条形,依山势修筑的馒头窑,窑壁原为红砖所砌,砖厚9厘米。烧制的器类有瓷碗、瓷杯两种,均为圈足。器物胎质白中带黄,其釉色也青中带黄。碗、杯之外,多饰以竹刀花纹,造形规距美观。由此,反映出南朗古代的先民很早就采用当地的高岭土来烧制瓷器,作生活用品。该窑址是目前中山唯一的生活用品窑址,非常难得。现在如果逸仙水库或山溪水大时,较难看到。
2、南朗的人文景观
南朗的自然景观虽说不多,但是,南朗的人文景观却是令人瞩目的。以下只是记述了部分现存的人文景观,而随着南朗民俗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人们对南朗的不断了解,将会还有更多更好的人文景观新发现。
蒂峰山石仔庙
相传,南朗大车村的村西北蒂峰山有清代古迹石仔庙,初一、十五及大凡岁时节日,多有南朗一带四乡信众到该庙烧香祈祷。尤其是重阳节时,附近村民多到此山登高游览。据清代的《香山县志》记载:“碓坑在县东三十五里有石砻石碓是有碓坑之目东南坡有土神名石仔庙左有深坑名卖鱼林丛树幽寂山水之趣尤深人情”。由此看来,蒂峰山原称碓坑山,后来易名为蒂峰山,对此,不去细说。据文物普查所得,石仔庙始建于何年代不祥,从现存的资料及实物所知,对石仔庙的描述,最早见于清道光七年(1827年)的《香山县志》,为此推断,石仔庙应是当地人建于清代嘉庆年末或道光初年。不管如何,石仔庙还是存在有一定年代了。
从现存遗物所得:石仔庙,又称匡庐古庙。位于南朗镇大车村蒂峰山腰上,依山建筑,建于清代。光绪己丑年(1889年)重修。该庙坐东北向西南,初建时用麻石构筑,后改为砖瓦结构。该庙并不大,深2.2米,宽0.9米。民国廿五年(1936年),在庙前加建平顶凉亭和护栏。
庙前第一对石联为:“神仙福地真人府,名士骚肠古佛心。”背面对联为:“洞卧云霞清意障,亭凝烟霭篆心香。”
第二对石联为:“山入画图天乍晓,境催诗句月三更。”庙额横匾隶书:“匡庐古庙”。庙门对联为:“米石倪山处,尧天舜日心。”
在石仔庙右边山腰处建有“林乡贤公家庙”。山下有卖鱼林自然风景景物,现作烧烤场旅游点。
九十年代时,旅港侨胞捐资将石仔庙扩建为三座仿古殿堂,辟作旅游景区。
林乡贤公家庙
在中山市南朗镇大车村的蒂峰山的山腰处,有一股山泉长年不息,形成一口“龙井”,在其旁边有一座很有特色的小庙,因其有着一段故事,人们把他与龙井一起供奉。
相传在南宋初,该村始祖林小三从南雄珠玑巷的大车村(已废)迁来此处定居,为缅怀南雄大车村故地,故取名为大车。在该村的西北,有一座山,当地人称为蒂峰山,因山上有龙井,村民多有上山取水之俗。俗话说:山不在高,有庙则灵。为此在清代村民在山腰龙井附近建有一座石头垒成的庙,俗称石仔庙,又称匡庐古庙。后来村民们每年的重阳节都有登高游览的习俗,匡庐古庙太小,村民们又建了一座庙宇,作村民上山挑水和重阳游山玩水之休憩之所。原石仔庙和新建的庙宇在民国时,进行了重修,石仔庙改为砖木结构,并建有平顶凉亭和护栏;新庙宇改为石柱硬山式砖石架构的房子。一直以来,该新庙宇都只称为大车公家庙,到了民国二十四年,因国民党元老邹鲁的亲笔提名改为“林乡贤公家庙”延袭至今。现存的林乡贤公家庙为三间布局,初建于晚清,民国24年(1935年)重修。该庙坐西北向东南,为三间一进布局,砖木构筑,硬山式顶,镶绿色琉璃瓦,屋脊有“二龙争珠”灰雕。面积约60平方米。庙门为单檐铺面式建筑艺术;庙内尚存民国重建时的汉白玉石香炉一个和铁铸“国泰民安”挂钟一口;庙前有一泉眼,长年流水不腐。其侧尚存数百年的桂花、木棉、假沙梨等树木等植物。单檐庙门的门额花岗岩石的石匾上,有阴刻楷书:“林乡贤公家庙”,上款:“民国二十四年春”,下款:“邹鲁书”。庙内石柱对联为:“洁清静穆之地,齐肃恪恭其容”,是于右任的手迹。现香港同胞捐资建成蒂峰公园,建有观音殿、大雄宝殿等仿古建筑物,占地面积约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
照说,蒂峰山这小小的山岗和小小的公家庙,保存有两位国民党元老的亲笔题词,也算是“奇闻”了。就因此“奇闻”笔者曾多此到南朗和大车当地调查,据当地老人们说:相传在蒂峰山上,自古以来长着许多奇花异草,能治百病,而山上的龙井水是“仙水”,喝了能“长命百岁”。据说在民国24年(1935年)春,中山县发生了闹饷事件,粤军总司令陈济棠密令其属下嫡系第一集团军教导团少将团长梁公福率一个步兵团驻防石岐,其“任务是维护社会治安”。并借口中山县县兵闹饷,而逼迫县长唐绍仪下野。其时,由广州调来的官兵与中山的国民党兵曾进行了混战。当时有一位国民党军官为保护县长唐绍仪而负了重伤,被送到澳门医治,但医了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见有大的好转,正在到处寻访名医时,听说中山南朗大车村有一乡村郎中,用山草药治伤有特长,他就到了大车村来求医。本来那位郎中是不与官兵来往的,但“救人一命胜似七级浮屠”的家训使他接手了这位国民党军官。但林姓郎中不敢将其安顿在村中家里为他治伤,只好将他安顿在蒂峰山上的公家庙里,每天林姓郎中都上山去采摘草药,用庙前龙井之水为其熬药内服和外敷。说起来也怪,不足二个月的时间,这位受重伤的军官竟然能好起来了。这位军官伤好后,回到了唐绍仪身边,还是做警卫官。据说后来在于佑任等大人物身边作警卫,后人在邹鲁等人面前说起过这大车林姓郎中的逸事,这就有了两位国民党元老题词之后文了。不管怎么样,这“林乡贤公家庙”和庙中的对联确实是邹鲁和于佑任亲笔题写的,而能保留到今天,也可说是万幸了。在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