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元宵闹花灯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中国词典雏形的《尔雅》云:“春为青阳,谓万物生也”。在中国古代的习俗中认为:在一年之中,春天是阳气上升的季节,大自然和人类都是在春天繁殖生育的。因此,在原始社会的社会生产力发展到采集和渔猎阶段时,原始人的思维能力有所提高,逐渐出现了原始宗教的产生。在原始宗教中,大自然崇拜是很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所以在古代,从帝王到人民群众,对春天的来临十分重视,据史料查证,从商周开始历代帝王都在正月(农历)举行迎春祭典,主要为了在新的一年中可以国泰民安、农业丰收、人畜兴旺。此习俗沿袭到唐代,被元宵节所代替,元宵灯会的活动,也由此逐步形成。 相传花灯始见于秦汉,称为彩灯,又称为灯彩,是我国古老的工艺美术品之一,古代的彩灯采用竹、木、藤、麦秸、兽角、金属等原料制成,再加以彩绘等艺术。从灯彩中,可以表现不同的地方特色。在汉到唐代灯彩多涂上道教和佛教的色彩。在古代的道佛教中,正月十五的灯节时,悬挂以纸或其它材料做成的灯挂在各处,可以为回到人间欢度春节的祖先之魂照明,使他们能平安地返回冥界中去。而在平民百姓中却把灯彩看作是迎春祈福的象征。唐代发展起来的元宵节灯会后,灯彩的品种极其丰富,民间的花灯多不胜举,如无骨灯、鱼形灯、珠子灯、羊皮灯、纸灯、绢灯、竹丝灯等等不下百种,这些灯彩多以彩帛装饰。发展至宋代,灯彩的品种比起唐代有很大的发展,如走马灯、鲤鱼灯、龙船灯、兔子灯、各种瓜果蔬菜形的灯、各种动物灯、以及绘有历史、小说、戏剧故事的人物和各种立体几何图形的灯,其规模和花灯形式都胜于唐代。在南北朝时就已有走马灯的文字记载,可见灯彩的历史久远。元宵灯节发展到明代,盛况更为壮观,除了传统的挂灯闹元宵外,还增加了花炮焰火项目,使灯节更热闹。到了清代,宫廷虽不再办灯会,但民间的灯市还是很壮观的。虽然清代宫廷不搞灯会,但清代的灯彩活动逐渐演变为民间舞蹈和社火活动,统称为舞灯。舞灯活动的舞者多为十二人组成,各持两盏花灯、盘旋而舞,按古典节奏翻成“三十六变”,名曰“双龙交会”、“人到连环”“孔雀东南飞”、“方胜”、“火龙戏海”等。 《香山县志》记载:“元宵节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唱曰唱灯歌,又曰唱鹤歌。”由此可见中山在历史上,还是比较重视元宵灯节的。但中山由于是大量中原氏族徒迁而居之地,其习俗也多有中原习俗的承传性,据有关史料称:中山的元宵灯节,主要是以射虎(猜灯谜)活动、生仔人家开灯(挂灯)、舞龙灯、跳鹤舞、凤舞及踩高跷等地色活动为主,在舞龙灯的同时,举行鲤鱼灯、燕子灯、荷花灯等民间舞蹈活动。虽然中山现有区域不广,也是各处乡村各自例,但主要的活动还是以上所述的形式较多,相对来讲,正月十五闹元宵的热闹景况较中原地区的要淡薄,且多集中在一些大的集镇中。扎制花灯较好,舞花灯较多的是东区的牛起湾村及沙溪一带的镇区,这一习俗尚流传。 总的来讲,元宵节在传统上又称:上元节、灯节、灯会等,由于在元宵节的灯会中,多有红男绿女相约观灯、谈情说爱,因此又有人称元宵节为中国情人节。不竞流传至今的元宵灯节活动,从古至今都深刻地含着人民群众千百年来对幸福的热切渴望。在饮食上,元宵节多有吃汤圆的习俗,这一习俗相传始于春秋末期,在唐代、五代十国等时代,称为面茧、圆不落角、圆子、团子等。由于中国自古有图像意念的象征文化,因此,元宵节吃汤圆是取其外形团团圆圆,寓意家人团聚喜庆之意。所以中山过去流传一句谚语曰:“元宵佳节闹花灯,吃了汤圆好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