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闽语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每个地方、每个民族、每个村落都有其地方的风俗习惯及地方方言的沿袭。中山古称香山,历史上多为黄河流域的中原汉族氏族因避战乱,或是经商、被贬垦戍边疆等而迁徙至香山聚居。据调查所得,中山目前原有的地方语言较为复杂,现行政区域的二十四个镇区,都有其地方方言,真可谓“各处乡村各自语”,按语系来划分,基本上是三大语系,即粤语、闽语和客家。除粤语外,在古代的中山闽语是分布最广和最多人讲的语系,习惯上,闽语被中山人称之为“村话”。最近笔者随中山大学的语言学专家,专门前往流行闽语的镇区沙溪调研,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个人的见解。 一、中山古代方言的划分 据历代《香山县志》记载:“邑民禀山海之气,土薄水驶,其气清;其质柔;其音唇;其声羽;其调十里而殊。”根据我市现代汉语方语区的划分,大致上分为: 1、粤方言:从历史上来说,是我市汉民族的共同基础方言。但是,对于中山古代而言,粤方言只不过是一个语言学上的专用名称,就中山的地域来讲,包括了石岐话、疍家话、东乡话等方言,其分布也较广,使用范围占了全市约85%左右。 2、客家方言:中山“客家人”的祖先是远古中原黄河流域一带的汉民族居民,由于种种原因迁徙而聚居在中山的。其分布的镇区较小,使用范围约占全市的3%左右。 3、闽方言:《香山县志》称:良字之半及龙得四大都为一外有谷字近于潮闽。由此可见,中山讲闽语的地域大致上分为四个不相连的聚居地,主要分布在沙溪(包括大涌)、三乡、南朗、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镇区。习惯上,这几个镇区所说的闽方言,当地人称之为“村话”。过去称这些地区讲“闽南话”是不确切的,因闽方言可分为闽东、闽南、闽北三个次方言,所以,应称为闽方言。其分布较讲客家话的为多,约占全市人口的12%左右。由于中山讲闽方言的几个不相连的镇区,都是集中在市内沿海平原地区,其四周的镇区主要讲的是粤方言或客家方言(旧志也将闽方言称为客话),因此,这几个讲闽方言的镇区,应称为“闽方言岛”。 二、中山古代闽语镇区的氏族迁徙史话 语言学家袁家骅的《汉语方言概要》中称:“从历史发展上看,方言这个术语只是对共同语抽象的原始语或民族共同的标准语说的,几个方言是一个共同语的继承,或不同的方言从属于民族共同的标准语,是包括在民族语里面的地方形式。”由此可见,方言实际上是一种语言的地域性变体,也就是说,是一种语言在不同地区发展成为有别于其他亲属方言的地方话。比如沙溪话与三乡话,同属于闽方言,但有所区别,又如中山的闽语又与福建或潮汕的方言虽是亲属方言,但又有所变异。也就是说,中山的闽方言具备了四个条件:一是分布在不同的地域,如沙溪、南朗、三乡、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等镇区;二是属于同一古老语言发展的结果,如同属于潮汕或福建等古老语言,而变异;三是与其家族互相依存而不是互相排斥;四是按照氏族来源而说。 从中山现行政区域来看,讲闽方言的镇区几乎是“乙”字形的排列分布,而从其“古老语言”的“母语”地,也是不同的。据调查,中山讲闽方言的镇区,其开村始祖分别从福建的泉州、漳州、平和、兴化、曲江、福州、福清、长乐、莆田;或是闽南、闽东、莆仙等地,以及从潮汕地区辗转迁徙而至聚居。这些讲闽语的移民到中山大量聚居在几个沿海平原地区后,其使用的“母语”还是沿袭使用的,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与粤方言人群交流等原因,闽语音调有所改变外,其闽方言的基本风貌则千百年沿袭,而形成中山现存的闽方言岛现象。 据历代《香山县志》及现存的一些氏族族谱记载:古代香山早期的大批移民多是“闽籍人”。《香山县乡土志》称:“畲蛮,本闽潮人之逃叛流亡者,就地垦荒,以刀耕火种为名,随处有之”。另据《香山县志》记载:“良都长洲黄族,始迁祖献,字文宪。先世闽之福州人,避乱徙新宁潮境乡,凡八传至献。宋理宗朝宝礦乙卯科进士,景定三年,官行人,册封安南国王陈日煊,归舟遭飓漂泊至香山,复命后遂卜居长洲”。“谷都南湖郑族,谷都始迁祖菊叟,于宋仁宗朝自福建兴化府浔阳县入粤,任惠州路判,家于都之榕树埔,徙桥头。子姓分支乌石、平岚、南屏、雍陌……”。“仁良都南湖郑族,莲塘始迁祖芑,宋以状元官广州郡;乾道壬辰年七月由福建莆田县徙香山,卜居莲塘”。“四都林屋边林族,始迁祖孟七,明初由福建至榄边”。“仁都邑城高族,原籍闽之莆田”等等。虽然,历代的地方史料对讲闽方言的氏族从闽语地区迁徙至中山的原因,只是简单扼要的记述,但毕竟是符合历史事实和族谱记载的。由此也印证了中山闽方言岛所处的地理位置,反映了中山古代氏族的迁徙史。 三、中山闽方言的特点 中山闽方言岛虽然分布在几个镇区,但这几个闽方言流行的镇区所讲的闽语内容比较复杂,故而,在中山又分为三乡话、南朗话、沙边话、张家边话、沙溪话、大涌话等等,中山古代当地人称之为“村话”。从讲闽方言的镇区和氏族的迁徙史上,中山古代讲闽方言的镇区和氏族大致上可分为三个次方言代表:一是三乡镇区以闽北方言为代表;二是南朗、张家边、沙边等镇区以闽东方言为代表;三是隆都话(包括沙溪、大涌及南区部分地区,如寮后、沙田、龙眼树涌等)以闽南和潮汕方言为代表。因此,过去说中山人讲“村话”,是讲“闽南话”,这是不确切的。 不管怎么说,我认为中山闽方言与中山其他方言比较,其主要的特点是: 1、没有唇齿清擦音f ,如分、夫,北方及粤语的声母都读f,而中山的闽语均读作p; 2、中山闽方言的d、t与北方和粤语的zh、ch有别,如“朱”、“冲”,中山闽方言的声母读作d和t; 3、中山的闽方言声母没有zh、ch、sh和z、c、s之分,只有z组声母,没有zh组声母; 4、中山闽方言的古浊塞音、浊塞擦音多数变为不送气的相应的清音; 5、中山闽方言的辅音韵尾变化复杂。但各闽语镇区都比较完整地保留了m、n、nɡ和b、d、ɡ、〔﹖〕等韵尾; 6、中山闽语的声调一般有八个,如平、去、入各分阴阳,上声不分阴阳,但有些镇区的闽语上声是分阴阳的,如沙溪、三乡的闽方言。 总的来说,中山闽方言岛的发展趋势,随着岁月的流逝,外来语的冲击,以及民族共同语言(即普通话)的普及等等原因,现代年青人的闽方言正逐渐溶合于粤语和普通话之中,而到海外谋生的中山闽语侨胞其方言也将融合到居住地的方言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