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民歌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竹树开根根连根,葵花结籽籽成群;万众一心跟党走,人民爱党党爱民。”这首中山民歌,曾在六、七十年代风行一时,就是在八个样板戏占领文艺舞台的文革时期,电台也多次播放。可想中山民歌的魅力之大。
中山,古称香山。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地方区域,其先民的文化知识,多以使用自己的地方方言、音韵而表达出来。因此,中山的先民酷爱那种原始的歌声,衍生出了各种载体的民歌,也因其民风纯朴,在历史的长河中,孕育出绚丽多彩的、极富浓郁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这些优秀的民间艺术亘古绵延,随着时代的变迁,产生了真、善、美的连锁反应:这就是有历史价值的为真;有艺术价值的为美;有教育文化价值的为善。
中山民歌源于何时,难以考证。有人说:“有沙田区就有咸水歌。”“有客家人就有客家山歌。”北宋乐史著的《太平环宇记》中称:香山之民在婚丧嫁娶、庆典祀神时,均歌唱以导其情,曰歌堂……。而明嘉靖丁未年(1547年)《香山县志》载:“邑民上禀风气,下钟水土,故其气轻;其质柔;其音唇舌;其声羽;其调十里而殊……”由此可见,中山自古以来,邑民便有唱歌之俗,尤其是夏收夏种、秋收等农忙时节及冬闲之际,喜庆婚嫁、庙会之期,三五成群、敲锣打鼓唱本乡民歌,这些原始的歌声,使他(她)们感到生命的宁静。按过去中山的传统和地方区域形成的习惯,流行的民歌大致有:长句咸水歌、短句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采茶歌、白口莲、莲花落、鹤歌、龙舟、白榄、东乡调、儿歌、道情,以及一些小调民谣等。中山古代的先民,尤其是民间的艺人,名不见经传,更谈不上有充分的创作条件,他们只是靠各自的慧眼在众多常见的繁杂物品中,去寻觅和识别可以创作的题材,以自己的方言去演绎歌唱,表达自己的心声,也就有了多种民歌的出现。
1952年底,当时的省文化厅将中山县文化馆作为重点文化馆,从省内派出业务干部到中山工作,县文化馆的干部长期下乡蹲点,培养业余作者,发掘、整理和改革民歌,由此时起,中山的民歌从珠江三角洲直唱进北京城。在五十年代末,中山的民歌手何福友、梁容胜等先后赴京参加劳模会,并在中南海为中央领导人周恩来总理及代表们演唱了高堂歌、咸水歌等民歌。后来,华南文工团、星海音乐学院等团体,亦邀请梁容胜当演员和教师,演唱和教唱中山的民歌,电台也陆续播放咸水歌、高堂歌,使中山民歌登上了高雅的音乐殿堂。由此,咸水歌、高堂歌等民歌,在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统称为中山民歌。但当时的中山民歌,只包括了咸水歌、高堂歌、大罾歌、姑妹歌等沙田区的民歌,而客家山歌、鹤歌等并不在中山民歌之列。到七十年代初,中山的民歌改革在特殊的年代,在热心民间艺术的文艺工作者带领下,克服重重干扰,大胆地进行了改革,创作出一批高质量的作品,如《千船万艇争上游》、《万众一心跟党走》、《月下轻舟泛渔歌》、《姐妹巡逻》、《金斗湾》等等。这些改革后的民歌,以崭新的面貌在珠江电台、中央电台等单位播放,使中山民歌注入了新血液。由于种种关系,在一段时间内,中山民歌似乎沉寂下来,但这种沉寂并没有扼杀其生命力,在短短的沉寂岁月里,中山民歌的发源地,却孕育着勃勃生机。还是那些热心民歌的艺术家,那些土生土长的民歌手,他们顶着种种阻力,以热爱本土文化的炽热情怀,更深层次地发掘整理、创作出更佳的作品来。到了九十年代初,在市委、市政府的关怀支持下,又是热心执着的艺术家,在短短的时间内,与太平洋唱片公司和广州新时代影视中心联合制作了《中山民歌》白金CD片,由当年赴京演唱的歌手和省内国内获奖的民歌手演唱中山各种民歌,作为市政府的珍贵礼物发行于海内外,起到了极大的辐射作用。这张CD的出版,已经属于抢救性的民歌精品了,也是有幸于及时,灌录完CD不长的时间内,几位著名的民歌手均相继辞世,他们的悠扬民歌音韵成了绝唱。在此,此文也算是对他们的悼念吧。
中山民歌,其旋律音韵不受乡规戒律所束缚,其民俗文化的生命力、凝聚力极强,从古到今都体现了中山本土浓郁乡情乡音的民间艺术气息。就中山民歌而言,给予后人的最大贡献是优秀的民族文化和民间艺术精髓,这些民间艺术的瑰宝表明了中山人民自强不息的精神,表明了中山先民的聪明智慧和文化积淀,体现了民族精神与本土文化的特质,也显示了中山人民传统文化的智能与中山民间艺术的真善美特性,由此表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决非任何鲁莽愚昧行径所能摧毁的。相信,中山民歌将会辐射出更璀灿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