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木龙舞的艺术特色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木龙,顾名思义是用木制成的龙,与一般的“龙灯”舞,如:金龙、银龙、火龙、沙龙、板龙、游龙等龙舞不一样,有其自己的特色。由于受历史上龙有五色:青、赤、白、黑、黄的传说影响(这与中国历史上的“五行学说”有关)。中山传统的木龙制作,多用樟木、檀香木、金丝楠木、坤甸木、红木等坚硬的杂木为材料,以各个年代的绘画特色为蓝本,如:明代的“猪嘴龙”、清代的“鹿角龙”等时代特色来雕刻制作。初期的“龙角”,只是用开叉的木料制作,到清代,一些富有的家族则采用真的鹿角作龙角(现澳门的渔行木龙还是用真鹿角作龙角)。据史料记载和老一辈的口碑材料称:初初兴起舞木龙的时候,木龙是分为龙头、龙身、龙尾三节的。从现存长洲西村侯王庙、南下武侯庙、濠头的北极殿等供奉着的明代、清代木龙遗物来看,明代的木龙造型是猪嘴龙特色;清代的木龙是鹿角龙的特色。从残留的木龙遗物来看,多用香樟木制作,分为三节。到清代末年,木龙的制作因舞龙者的革新,由三节改为二节,甚至于出现了首尾合一的木龙,也许是为方便舞动而设计吧。民国后,中山的木龙制作已不拘一格,三节、二节、首尾合一皆有之。 《广东通志》和《香山县志》均称:南粤香山人兴舞龙首龙尾……。从古到今,中山木龙在装饰上,除雕刻精美外,在庙宇供奉时和舞动时,多在龙角上插上金箔或用金纸刻成花叶状的装饰物,以示舞龙者的“神心”。龙角的制作上,除开叉角、鹿角外,还有与龙头连在一起镂空制作的(这种制作,更方便舞动)。在彩绘上,主要以朱赤为重彩,多以青、赤、黄、白为主调,黑色作点睛。另外,过去的木龙,龙嘴上是没有龙须的(但张溪的醉龙舞中,有“龙王”之说:“龙王”以有白须为记,一般来说,只有高深武功的长者才能舞,以显“王者之风范”),到了清末民初,凡是舞醉龙所用的木龙,都有白色的龙须作装饰。 在木龙舞的表演艺术上,舞龙船头和舞醉龙是有区别的。一般舞木龙,在出龙时,都要在供奉木龙头的庙宇里举行撒拜九叩的仪式,按一般的仪式,主要有祭龙、请龙、起龙、舞龙等。同时,舞木龙和历史上其他民间艺术不一样,是没有固定的音乐和锣鼓伴奏的。传统上,中山的舞龙、舞狮、舞鹤等民间艺术均与武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中山的木龙舞的舞龙艺术,也由原始的“即兴”舞动,溶合了武术技巧来表演。虽然,舞龙的鼓点,一般是以“五星鼓”和“七星鼓”,或者是“叮笃叮”的“舞龙灯”鼓点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