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木龙与醉龙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都说中国人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在中国数千年的文明史上,龙一直以来都是神圣和权威的象征。中山(古称香山)是珠江三角洲腹地的南方小城,历史上对“龙”这一吉祥物,和中原的汉族一样,也是作为图腾崇拜的“圣物”,民间历来有舞木龙的习俗并沿袭至今。
中山舞木龙的历史
关于中山舞木龙的历史源于何时,至今未有确切的说法。据可查的史料文字记载,是明代黄佐(香山籍人)所著的《广东通志》和《香山县志》均称:“唐贞观年间,南粤香山人兴舞龙首龙尾,先游市,再入寺,洒净水于佛。”“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由此可见,中山舞龙之习俗由来已久。木龙舞其实质属于民俗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而民俗文化产生的基础是远古先民的人生和社会生活的智慧结晶,并随着年代的变迁而不断的传承、同化,衍生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来。据历史文献资料和老一代的民间艺人的口碑材料佐证,中山的木龙舞源出于两种民俗渊源。
一、四月八浮屠浴佛舞木龙
四月八日浮屠浴佛是中国传统的佛教节日,历史上有多种的称谓,如:佛诞节、涅槃节、成道节、盂兰盘会、浴佛节等等。中山是以汉族人集居的地方,道教与佛教混合的宗教信仰为主,其浴佛节传统上定在农历的四月八日。据《香山县志》记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首插金花操木龙而舞,舁(yu)酒随之,有醉至死者。”据调查和地方史料的记载,在解放初期,中山的郊区张溪(现石岐区)、西区的长洲、沙溪、濠头、石岐的南下等镇区及一些村落都有舞木龙的习俗。俗称这种木龙舞为:“转龙头”、“舞柴龙”、“舞龙船头”等。
历史上在佛教中流传这样一种传说:农历四月八日是佛祖释加牟尼诞生之日。而在佛祖出生时,龙王派了九个太子在天上腾云作雨,用“龙涎”喷洒于佛祖身上,为其洗去身上的污秽而得净身。不管传说如何,在历史上,中山由于是道佛混合的宗教信仰为主,又是水网交错的地域,对“龙”的崇拜是很重视的。因此,每到四月八佛祖诞之日,中山的各大小寺庙均有高僧在庙宇中诵经,并用五香汤水洗佛像之俗(即用茴香、花椒、大料、桂皮、丁香等五种香料,或是用木香,煮成的水)。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载:“四月八日香汤浴佛,共作龙华会。”而佛道信徒和平民百姓,则在各寺庙的天井庭院等地方听诵佛经。传统上,是日各大寺庙的僧人诵经浴佛至黄昏,而各宗祠多有在祠堂内或祠外的空地上设有丰盛的酒肴,让民众席地欢宴。席间,多有习武之人乘着酒意或不胜酒力而大舞木龙,其他民众见状则喝彩,此时更有数名壮汉抬着或挟着一罈水酒随之,步随舞木龙者,边走边喝。虽是“喝醉”了,但“形醉而意不醉,步醉而心不醉”,形状甚殊。发展至明代,长洲、张溪等村落的村民称这种醉步舞龙的习惯易名为:四月八舞醉龙。而随着这两个村落的村民在澳门等地开设渔栏,这一习俗也带到了澳门等地,沿袭至今。在沙溪、濠头等一些村落称之为“四月八舞柴龙”。
二、五月端午舞龙船头
中山古时除了“四月八舞木龙”的习俗外,还有俗称舞“龙船头”、“舞鸡公龙”等习俗。同样是舞木龙,但与一般的“四月八舞木龙”或舞醉龙对比,舞龙船头在时间上和舞步上都不一样,也有民间的传说。据笔者所了解得知,舞龙船头的习俗流传在张溪、长洲一带,时间多在农历的五月端午前后。
长洲,历史上称为烟洲,明代《香山八景》中,称为“长洲烟雨”。明代香山诗人伍瑞隆《长洲烟雨》一词:“烟雨濛濛溪水头,长洲莫即是瀛洲;凭君为拨群峰看,似有玲珑十二楼。”古代长洲位于石岐海的西,四周被海水环抱。据历法的文献记载:在宋代末年,福建福州人黄敬斋,在宋景定三年(1262年)奉使授一品往封安南王陈日昞。返回时,所乘的船遇飓风,飘至远国,在海上遇香山平岚(三乡)籍林姓乡亲,与其一同返国。随风浪飘到香山石岐海的一小屿上而定居。这岛屿就是现今的长洲,也因此被誉为长洲黄姓始祖。由此可见,长洲当时的地理环境尚处于石岐海之中。随着历史的进展和泥土的淤积,长洲处于岐江河的西面,是岐江河出珠江口的隘口位置。在中山的民俗活动中,历来有五月端午扒龙舟的习俗。相传在明代的中期,大约在万历年间(15731620年),有一年香山县举行大型的龙舟比赛,各乡村都派出龙舟对参加。在比赛期间,忽然狂风夹着大浪,刹那间,石岐海波涛汹涌,瞬间有数艘龙舟被海浪翻沉,舟中健儿纷纷落入石岐海中。由于龙舟赛事激烈,而过去的人民多营养不良,因而很多健儿体力不支而被溺。赛后,长洲、张溪、老安山、南下等地的村民在村子的侯王庙及宗祠前吃“龙舟饭”时,想起被溺的龙舟手,不禁悲从酒来,喝得酩酊大醉,有人乘着酒意,从庙里扛出龙舟的龙船头来,在席间和空地上狂舞起来,以此来悼念死去的同胞和发泄自己的情怀。由此而来,这些村落在五月端午节前后均有舞龙船头的习俗。而长洲乡因这次意外,则不参加龙舟比赛,只保留了舞龙船头的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