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日万人行新民俗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农历正月初七,民间称之曰“人日”,喻众人生日之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的今天,中山人对于“人日”这一传统民间节日的观念已经更新,一个以“救死扶伤,扶危济困,关心社会,乐于助人”为宗旨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慈善万人行,取代了当年“人日”的占卜与祭祀。在1990年6月召开的广东省民俗文化研讨会上,国际著名民俗学家乌丙安教授对中山的这一创举给予高度评价,誉之为“新民俗文化活动”,并建议把慈善万人行逐步发展为一项国际性的民俗文化活动。中国红十字总会第一副会长孙柏秋在(1991)慈善万人行起步仪式上的讲话中指出:“慈善万人行活动将象春风,也象燃烧亚运火炬一样,从这里开始,吹遍、点燃全国各省、市红会和人们的奉献之火。”
从“人日”说起
作为一项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慈善万人行的起步仪式,在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当中,选在大年初七的“人日”举行,本文就先从“人日”的典故谈起吧。
人日,夏历的正月初七,为我国传统民间节日。据《北齐书魏传》记载:魏帝宴百僚,问何故名人日,皆莫能知,(魏)收对曰:“晋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每逢人日,古人多剪彩成人形,男女戴于头上,称之“人胜”(又名“春胜”)。古代人胜的剪贴制作精良工巧,往往饰以珠翠金银,彼此互赠,朝廷亦有用金银人胜颁赐大臣之俗。古人信奉天人感应,正月第一日始,观看天气阴晴以卜一年之凶吉,测定一年人际、家畜、谷物之兴衰。至汉代,人日从单一的占卜发展为包括祭祀、庆贺五谷丰登、百业兴旺的群体性社火活动。
中山的人日风尚习俗始于何时,已难稽考。史载:唐代中原人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中原汉人文化和传统节日民俗,这种说法有其一定依据,故中山先民在人日当天,早晨以鱼肉、鸡鸭等煮粥,俗称吃生日粥;亦有以莲子、百合、花生、芝蔋、榄仁、粉丝、元肉等,加蛋作羹,并炒粉面,俗称吃生日菜,聊作酬神祀祖。百姓在庙宇祠堂进香参拜之后,醒狮、醉龙、鹤舞、麒麟纷纷起舞,穿街过巷,大型的群体性游艺民俗由此形成,世代相传沿袭至十年浩劫期间,“人日”活动便告销声匿迹。
万人行活动的兴起
随着改革开放春风吹拂,中山在这十年间,经济建设不断腾飞,提前十三年实现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名列广东经济发展“四小虎”(中山、顺德、东莞、南海),城乡人民的物质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造就了一个安定繁荣、娱乐升平的社会环境,也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向高层次发展的契机。富裕起来的中山人,并没有在鞭炮声中忘乎所以,也没有在庆功宴上自我陶醉,更没有为“饱暖思淫欲”所迷惑,而是清醒地认识到,物质生活的丰富,尚有赖于对高尚精神生活情操的进一步追求。
1987年底,市委、市政府发出了“娱乐升平迎新岁,太平盛世敬老人”的号召,中山的文化人率先响应。1988年新年伊始,携起乐器礼品,冒着寒风冷雨前往社会福利院、光荣院和颐老院,向那里的孤寡老人、残疾人和烈军属作慰问演出,送去党和人民政府的关怀和温暖,老人、残疾人、烈军属感动不已,热泪盈眶。文化人深深地感受到,当人们安享太平、踏上富裕道路之时,要想到在社会的另一角落,还有一些鳏寡孤独的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残疾人需要全社会的关心与帮助,需要人们奉献爱心。文化人从文化事业的社会职能作用出发,以党的喉舌先行官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为己任,萌发了把民间艺术发掘出来,以传统的节日巡游民俗活动与以敬老助残为内容的社会公益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意念,决心要在倡导“博爱”、“天下为公”精神的孙中山先生的故乡珠江三角洲的土地上,让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放射出新的光彩,让中华民族敬老助残、扶贫济困的传统美德,在“娱乐升平,太平盛世,欢天喜地,鼓劲再腾飞”中发扬光大。经过周密的策划,一项以步行敬老、义卖筹款的(1988)敬老万人行活动鸣金开锣。
一个倡议引来二百多个单位、过十万人的热烈响应,一个多月来,共筹得善款72,000多元。有“旧金山大桥”之称的中山岐江桥畔聚集着12,000人的敬老大军,在静静的岐江河长堤边,古老的孙文路焕发了青春,刹那间,仙鹤遨游,彩凤飞舞,群狮欢跃,金龙银龙腾越翻滚,富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沉睡多年的“崖口飘色”,从孙中山先生诞生地翠亨,飘进了城区,象一首敬老助残的爱歌飘进人们的心间,多姿多彩的民间艺术在敬老万人行活动中展现了文明的风采。以敬老万人行为中心的《娱乐升平贺龙年》大型群众文化系列活动,前后持续了一个多月,全市城乡人民沉浸在一片欢乐之中,为以后几年的慈善万人行活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实践证明,'88敬老万人行作为一项大型的社会公益事业,她继承了中山人的敬老美德和博爱精神,她凝聚了人们的一片爱心,她发扬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代新风。正如吕伟雄副市长在起步仪式上讲话中指出的:“这次活动的目的,不仅仅在于募捐多少善款,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敬老爱幼的精神,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从文化人的角度看来,她还是社会文化社会办的一次社会大文化活动,也是增强爱国爱乡凝聚力和颂扬民族之魂的活动。回朔几年前,当中山举办首届艺术节的时候,文化人为发掘、整理本土民间艺术而苦于经费短缺,一筹莫展、裹足不前,敬老万人行活动却为民间艺术的复苏提供了良好的土壤,给文化人开辟了用武之地,也给各行各业在文明友爱的气氛中参与群体性文化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万人行活动的纵横
幸福与人际间的友爱,不是一句空话,它有着深刻的内涵,而以敬老助残的宗旨的万人行活动,却深深地打开了那刚刚尝到富裕滋味的中山人的心扉。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博爱仁慈之心是中山人也是每一个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有人说:“中山人搞万人行,主要是他们富了,腰包里有钱,别的地方难以展开。”这是一种偏见。其实,他们只看到万人行捐款活动的表象,却未能理解那仁爱、博爱精神之内涵。任何一个社会的发展史都有其发展的规律和必然的趋势,在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商品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总是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和人们对高尚文化的需求相互促进的。中山人是富了,但富起来的中山人心里想些什么呢?则不能从表象上去猜测,应该透过表象看到本质。在万人行活动中,只要你留心观察乃至直接参与这一行列,就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山人是如此由衷地满盛着,热烈地追求着对生活在另一角落的人们的关注,这种饱含父母、兄弟亲情之爱,如果不是发自内心,出于自觉,由下而上、由里及外地在社会中辐射出去的话,万人行这样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则不能牵动数以万计的海内外乡亲的心而得到支持,持之以恒,成为创举的新民俗文化活动。
一位旅港同胞在一首粤曲小调中写到:“个个发善心,不分富与贫,一心为社会,乐于助人,我们携手相牵,解困扶危,捐出善款做善人……”。他用最朴素的语言,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概括了万人行活动的真切含义。在红十字会的刻意导向下,万人行活动从单一的敬老助残发展而为“救死扶伤,扶危济困,敬老助残,乐于助人”的全方位转化,使红会宗旨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文明时代的金钱价值观念在全社会发生的辐射力,对“有钱能使鬼推磨”的金钱观和“人情薄过纸”的价值观进行了巨大的冲击,从而促进了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向更深层次的发展。
就慈善筹款而论,并不是中山人的创举。据了解,古往今来皆已有之,世界各地过去和今天都有各种形式的筹款募捐活动,联合国社科文组织每年都要在各国搞募捐,但,这些募捐活动,一般是大财团或大公司、团体的个别参与,所筹善款也不一定能在需要援助的人们中发生效应,更不可能是群体性的社会公益活动。而中山万人行活动,则是通过广泛发动,使人们在自觉自愿的基础上,从各个方面和多种形式向孤寡老人、残疾人和一切需要关心的人伸出援助之手,所筹善款代表了全社会的一片爱心,或建设老人院,或创办弱智儿童学校,或开设红十字会诊所和中心血站,或解救突发事件中的困难户。在万人行活动的全过程中,筹集善款只是当中的一种形式,更多的是各行各业各阶层人士为此而开展的义卖、义演、义诊、义修、义载和为所有需要帮助的人做好事办实事,在全社会蔚然成风而产生着无穷的生命力。
每个国家和地区,都有各自不同的风尚习俗。在中山,逢年过节也有进寺院庵堂烧香拜神、捐香油钱的,曰“做善事,积阴德,求善果”。这是宗教传统观念在人们思想上所产生的效应。香油钱的捐输,主要用于为亡人超度打醮,或修复寺庙,或购买元宝蜡烛做佛事。中山人的慈善捐款,是为社会公益事业而集民众之力,献仁爱之心,与做佛事的意义迥然有别。
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在市委、市政府的直接领导下,中山人立足于珠江三角洲这块土地上,在艰苦创业,逐步向小康生活迈进的同时,对金钱价值有着一个认识层次高低深浅和正确与谬误的问题,也存在一个传统观念与孙中山先生倡导的“博爱”精神相统一的问题。有人说:“中山地处珠江三角洲,得天独厚,加上华侨和港澳同胞热心投资,肯定是发展快的。”殊不知,就发展公益事业而论,中山市民也作出了巨大贡献,诸如创办启智学校、红十字会门诊所、兴建颐老院、颐乐楼和中心血站,还有修桥筑路,资助医院、学校、幼儿园,解决住房困难户问题等等,多是中山人筹款集资兴办的。试想,如果没有对高尚的精神生活的追求,没有纯洁的善心爱心,没有严肃的社会主义责任感,没有弘扬“博爱”精神和乐于助人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即使有再多的华侨投资,再多的政府拨款,也是难以实现的。况且,就其意义来说,两者也不能划上等号。它充分反映了中山人对文明、对金钱、对商品经济,对传统文化等思维层次正在全方位地升华,也从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中,撷取了乐于助人、扶贫济困等美德,全方位地放射出灿烂光芒。
中山的慈善万人行,开初只着重于某一种形式上的追求,如敬老助残带来的只是少数单位和个人的参与,尚未能在全社会产生无穷的向心力、凝聚力和辐射力。几年的实践证明,万人行活动的内涵已经远远不止是一种沟通人际关系的表现形式而已,在全社会,由此而形成的“助人为乐、为善最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社会风气已经蔚然成风,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万人行活动已经是我市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雷锋精神象流星朗月,在中山大地上闪闪发光。
万人行与民间艺术
中山的文化工作者,以其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一开始就意识到,要通过万人行善举,推动对中山优秀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工作,让古老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主义时代展示出新的精神与艺术风貌;把社会公益事业与文化艺术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
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给人们带来形形式式的文化娱乐新需求,伴随着彩电、录像、音响、卡拉OK等新科技、新文化在家庭普及,各种歌舞厅、音乐茶座、画廊等文化娱乐场所的应运而生,群众文化生活逐步走向社会分散化、家庭化、部门化,而对传统的民间文化艺术的发掘以及组织群体性的文化活动则愈感困难,给文化工作者提出了新课题和新的思考。
五千年的中国文明史,民间艺术是一大组成部分,而世代相传沿袭的民间艺术,毕竟还存在着封建迷信的糟粕;随着民间艺术家的更新换代,还存在着濒于失传的危机。在中山,过去的地色、秋色、水色、高跷、火龙舞、醉龙舞、麒麟舞、耍狮场、扭秧歌、甲鱼舞……等等,已临承传无人。诚然,任何一种民间艺术都有其兴衰的过程,而时代的变迁、人口流动、周边文化的影响,以及经济基础、人们需求、人为因素等,对民间艺术的发掘、整理所造成的主客观困难,也是不容忽视的,要对民间艺术进行发掘整理,除了上述因素外,还得要有机遇。几年来的实践证明,慈善万人行活动的开展,给民间艺术的复苏和发展以契机。在博爱精神的感召下,沉睡多年的民间艺术队伍从梦中猛醒,自动请缨、争先恐后地从乡间涌进城区,涌进万人行的行列,以崭新的内容和精湛的艺术手段,让古老的民间艺术重展风姿。在几年来的万人行活动中,除了群狮起舞之外,崖口的飘色、麒麟、布绣、秋千、古镇六坊的云龙、东区牛起湾和郊区张溪的金龙、沙溪象角的沙龙、冲头的银龙、申明亭的鹤舞、凤舞,都已经让市民大饱眼福。去年,市文化局又从湛江请来了麻章村八音锣鼓班;今年,陕西省延安地区的鼓舞、吴川县的舞豒貅叠罗汉、飘色、湛江市郊东山的“人龙舞”也应邀进入中山,与本地土生土长的民间艺术队伍一起沉浸在欢乐的人流中,乍看,岂不是一次南北民间艺术的大交流、大会演?为了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民族文化,中山文化人可谓费煞苦心矣!
综上所述,中山的慈善万人行活动何只仅为人们所知的义捐、义卖、义演、义修、义诊、义载?又何仅是数以万计的市民游行和民间艺术大巡礼。她已经成为全体市民奉献爱心的契机,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新民俗文化活动,更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化和升华。但愿中山慈善万人行这首充满仁爱的交响乐,能在祖国大地上越奏越激昂,越奏越响,越奏越完美动听,世世代代传扬下去,让中山先生倡导之博爱精神,辐射得更远更远!
注:该文与原文化局群文科何桂涵合写,并于1996年获得广东省首届民俗文化论文评选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