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古迹有觅处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中山,在珠江三角洲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最近市文化局文物科继1984年全市文物普查后,对我市名人故居、古旧建筑较为集中的十五个区镇,进行了一次为期一个多月的文物复查。从中发现了中山还是有古迹可寻和可开发利用的文化旅游资源,也许会成为今后双休日的好去处。 在悠悠历史中,中山早在新石器中晚期就有人类在此繁衍生息,这不单在市博物馆内可觅史前的彩陶、磨制石器等历史遗物,而在我市的黄圃、沙溪均可见早在白垩时代的,足可反映珠江三角洲在大西洋期海侵海蚀,大陆架隆起的地质地貌,而在这些自然景观中,还可听见当地的民间传说,诸如传说中八仙之一的吕洞宾曾蹈海而至,居于玉泉洞等地的洞穴。至今这里的自然景观,虽然不是大山大川,但却有因地壳变动而形成的形态各异之海蚀洞穴、石臼,怪石叠屹,古树苍郁的景致。也许这些自然景观在珠江三角洲也难觅踪迹了。 位于三乡桥头金峰山的“小琅环”洞,那是宋代的香山景点了。循着一条山路拾级而上,会看到一片怪石叠屹的山涧,一块数十吨重的天然花岗石,远看象一只大海龟仰头望天,近看为一天然石洞,洞门上刻有“小琅环”三字。那是清代嘉庆乙亥(1815年)三乡乡绅、书法家郑荫堂所书之真迹。而洞内一股清澈的泉水长流不息,饮之极为清爽甘甜。洞壁上有“琴音”、“松风”、“石仙洞”、“透心凉”等石刻,洞上岩山上有一清晰的“仙人脚印”,相传是神仙踩上的。难怪历代《香山县志》也将这一自然景观写入志中。 在近现代史上,人们可能只知道中山出了个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但中山历史上尚有洋务运动先驱、民族工业革命思想家郑观应先生,也就是《盛世危言》的作者,他的思想、著作,应该讲影响了中国的几位伟人,如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等,他们都曾学习和研究过郑观应的思想和著作,而他的故居除了在澳门的居所受到重视之外,在家乡三乡雍陌的居所“秀峰家塾”,却不是那么多人知晓了。这座清代的建筑,以四合院形式和中山古建筑特色溶为一体,至今尚保存完好。再者,坐落于南朗新填地街的一座清代民居,门楼上悬挂一块木匾,蓝底金字,上书“帅傅遗居”,落款为“邹鲁”(国民党元老,中国著名书法家),此故居原为孙中山少年时的老师程君海先生的祖居。该故居至今尚保存有木雕镂空吊屏、神龛及精工细刻的砖雕和灰雕等清代遗物,充分体现了中山古代的建筑艺术和雕刻艺术。除此以外,南朗茶东村的陈氏大宗祠群落,以及三乡古鹤的清代石板路、日东祠等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充分体现了中山历史的留痕,在今天来看不失为难得的乡土教材和开拓中山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