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民居演绎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世界上有了人类,就有了文化的出现,从而体现了人类的文明进步。从我国考古的历史遗迹和历史遗物中可以看到,远在旧石器时期,人类就有了打制石器,发明了用火和产生了早期的语言,这些现象表明,原始人类经过长期的劳动创造活动,猿人已进化到新人(又称真人或晚期智人)阶段。在这段漫长的年代中,从发掘的人类化石可以得到证明,原始人从原始的劳动创造活动期间,在活动范围和居住环境等都有了进一步的拓展,改变了猿人的栖息习惯,具有更大的适应和改变自然的能力。人类的不断进化,带来了文化上的不断进步。旧石器到了中晚期,人类的居住和生活方式大大超出了原始穴居的局限,同时出现如雕刻器、小石钻、石镞、石刀、石斧、石磨盘、石磨棒、石锤、石锄等细石器工具,表明了原始的渔猎经济的出现和发展。与此同时,原始人开始用骨针缝制兽皮、树皮等衣服,也开始制作经磨制穿孔的贝壳、兽骨、鱼骨、兽牙等装饰品,表明了原始人类已产生了爱美的观念。这些原始文化的前进,体现了人类进入血缘群婚、群居的阶段,母系血缘纽带亦大大加强。由此,人类开始进入新石器时期。 新石器时期到了晚期,原始农业的产生,对原始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意义。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生活确立之后,大大改变了旧石器时代以采集、狩猎为主的经济生活不稳定性,也改变了居住方式,出现了相对稳定的村落和民居,从母氏社会发展到父氏社会,尤其是村落和民居的出现,带来了人口的较集中和稳定,人口的生育和繁衍也相对的较母氏社会时发展了。因为较为固定的村落和民居的出现,也导致了古代氏族和部落的出现,以及相对的文明兴盛。从新石器晚期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人从地穴或半地穴式、树栖等村居生活方式,逐渐向地面建筑的房居过渡,习惯上称这些村居为窝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人类的思想、文化、生活习俗等等亦不断向前发展。中山古代称为香山,属于古代的南越国,其民居等古建筑同属于岭南古建筑的型制,同时由于中山的特殊地理环境与古代人类发展史等历史背景有所区别,因此中山的古代民居有其自己的地方特色。 一、古代中山的文化属性及村居演变。 中山,古称香山。北宋乐史《太平环宇记》载:“香山在县南,隔海三百里,地多神仙花卉,故曰香山。”据《汉书·地理志》载:春秋战国时期为百粤地。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统一岭南,设置桂林、象、南海三郡,当时香山属南海郡。汉初,“秦南海尉赵佗亦自王”,“秦已破灭,佗即出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王”。香山属南越国。西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复置南海郡,属番禺县地。晋以后为东官郡地。唐为东莞县地。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邑人陈天觉奏呈朝廷得复确立为香山县,属广州。元代属广州路。明、清两代属广州府。民国14年(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先生逝世,同年4月15日为纪念这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州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府决定,将香山县易名为中山县。198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将中山县改为中山市(县级市)。1988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为地级市。 中山市山川秀美,物产丰富。位于广东省中南部,地处北纬22°11'∽22°46';东经113°9'∽113°46'。北邻广州番禺;东与深圳、香港隔海相望;东南与珠海、澳门接壤;西邻江门市;西北与顺德相接。地貌上大致可分为低山、丘陵、台地、平原等区域。虽然中山在南宋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才设县治于石岐,但从近年考古新发现表明,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山就已有古代人类在此生息、繁衍。 从野外考古发掘所知,中国在原始社会未期,木结构房屋已开始出现。而在原始人时代,古人类是在洞穴居住的,如云南元谋人、广东马坝人、陕西蓝田人、北京山顶洞人等原始人的居所,均为洞穴。到了新石器时期,随着原始农业的出现,古人的居所亦有所改变,除了洞穴居住外,发展为窝棚、草棚的居所。如《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由此可见原始社会的古代人其居住环境多是洞穴和窝棚,而衣服多为兽皮或树皮等以遮体。在中山来讲,由于受大西洋期的世界性气候影响,遭受三次海侵海蚀而首当其冲,虽是大陆架隆起而形成的冲积平原,也有诸如五桂山、凤凰山(今属珠海)等山岭,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发现原始人类居住的洞穴,因而目前尚不能确定中山本土人,或者讲原始人所居住的是洞穴。据近年来的中山境内考古发掘所得,在八十年代中期于板芙白溪野外考古发掘时,发掘出一处用木桩建造的窝棚遗迹;另从五桂山的鲤鱼岗、张家边小隐、宫花村、大涌全禄、安堂等镇区的古遗址发掘中都出土了古代窝棚的木料及灰坑,从出土的木桩炭化情况经炭十四测定,为五千年前的人类居住窝棚用料。这与《南越志》中:“南越栅居”的记载是吻合的,也就是说中山古代的建筑法式主要是岭南古建筑的巢居和栅居,或者说是杆栏式建筑为主的建筑模式.由此,我们可以认定,在新石器晚期到商周时期,中山的古人类居住的房屋建筑为窝棚结构。这与古代岭南建筑是同一建筑属性.另从中山境内从出土的遗物中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皿,如石斧、石锛、彩陶、夹砂陶等器物推断,中山古代属渔猎文化属性。 由于中山属珠江三角洲地区,处于南方沿海潮湿多雨、海潮、台风较多的地域。因此,古人经过长期的实践,为适应各种不同的地理和气候条件,逐渐在居屋的形式上不断完善和形成其特有的建筑体系。中山受亚热带气候影响,潮湿多雨,夏季炎热,在房屋建筑选址上,除了按照中国传统阳宅的靠玄武,向朱雀,左青龙,右白虎模式外(这是取自地理中的山水四灵之说:“前后左右之理不可不察也,前以朱雀,后以玄武为主,左右龙虎为卫,龙虎者即元〈玄〉武之手足也……玄武心欲垂兴,朱雀必欲翔舞,青龙必欲蜿蜒,白虎必欲驯俯。”),多采用坐北向南,或坐西北向东南的坐向,以接纳夏季凉爽的东南风或海风。在建筑材料上除采用竹木作杆栏式建筑外,还采用石块、杉木、竹、禾杆、茅草等作墙。到了汉代逐渐采用板瓦和瓦当作屋顶.因而,中山古代的房屋,多为砖屋和杉竹禾杆结构的茅寮或杉皮屋。从目前已发掘的板芙白溪窝棚遗址、翠亨下沙出土的唐代莲花纹饰瓦当和素面板瓦、板芙白溪出土的宋代莲花纹饰瓦当、五桂山鲤鱼岗出土的紫荆花纹饰的瓦当等历史遗物及沙溪元坑里后山明代砖瓦窑址、板芙白溪瓦窑头山瓦窑址等民用砖瓦生产工场的遗物判断,在唐代开始中山就普遍使用砖瓦作屋顶的建筑,发展到明代,中山已形成自己地方特色的砖瓦、窑址及烧制技术,所出土的历史遗物就是中山建筑史上很好的实物佐证。 众所周知,砖木结构的建筑,一般是不容易保存的。这里有战争和其他人为的因素,也有自然灾害的损坏,比如台风、地震、暴雨等。因此,在中山来讲,现存的古旧的建筑绝大多数是明清时期的遗物,而大多数是清未民初的古旧建筑,这与中山历史上是滨海之地,立县时间不久远,也不是朝廷命官常驻之京城重镇不无关系。所以,在中山的古旧建筑史上,我们只能从清未民初的民居、祠堂等古建筑风格来谈。 中山古代始建并完整的房屋原状因历史上种种原因已荡然无存,我们只能从出土的房屋遗物及多次重建的现状和历史资料中去佐证。但从出土的文物中,我们在多个镇区都发掘出唐代的瓦当、板瓦,宋代的砖和瓦当等历史遗物。由此可见,中山起码在唐代就已有砖瓦的房屋。宋代时,由于香山初设县治,开始在县衙中心规划建城,用红砂岩、油页岩、大块陶砖等构筑城池,在此基础上相继出现了砖石木结构的房屋。房屋是沿袭古代岭南建筑的宫和室、居、所等模式建造。据《尔雅·释宫》载:“宫谓之室,室谓之宫。”据古代史料称:宫是指整所房子,外面有围墙包围;室则是指宫的一个居住单位,在宫内。在古代,宫指一般的住宅,没有贵贱之分,通指人类的住宅。到了秦汉,宫泛指帝王的居所,称为宫殿,而室则称一般的住房。由汉代开始,尤其是岭南地域,以砖木结构为主的建筑结构体系已初步形成,其房屋基本结构方式是以立柱和穿斗横梁组成主构架,屋顶与房檐的重量通过立柱及斗拱梁架传递到立柱上,墙壁只起隔断作用(有一些建筑也用墙壁作承重作用),门窗可以自由开设,没有统一的规律,室内空间的分隔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在北方秦代的“阿房宫”、汉代的“未央宫”等建筑结构,是极具代表性的宫室。宋代开始,是中国古建筑技术和建筑艺术的成熟时期,而中山是在南宋时立县的,大多数的氏族和居民是由中原迁徙而至的,初期的民居建筑多是仿照其原居地的建筑模式来建造,其建筑艺术与岭南古建筑艺术一样,由接近于北方的“四合院”模式发展到以“竹筒屋”为主的模式。中山立县后,随着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不断磨合,其民居及古建筑也有了很大的变革。从这些年来的文物普查和旧城区的改造中发现,中山的古建筑的建筑风格与其他岭南地区的建筑风格相比之下,其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从宋代开始就也打破了完全对称的单调格局,趋向于秀丽和多样的平面、立面模式,但其主要的建筑风格还是以木构架为主。在中山以宋代始建的学宫为姣姣者(1959年开始市人民医院搬进学宫后,学宫就逐渐被拆毁,至今仅存泮月池和泮月桥古建遗迹了)。从明代开始,中山的建筑风格出现了新的变化,由于处在珠江出海口的位置,台风和雨季较频密。因而,县衙、大户人家、商贾等宫室房屋,大多改变了过去只是挖沟夯土作屋基,用夹板夯三合土作墙的模式,而采用梅花桩作屋基,用花岗石、油页岩、红砂岩等材料作墙基,多用花岗岩石或坤甸等硬杂木作柱梁,就地取材用蚝(牡蛎)壳砌墙或用灰砂、粘土、石仔(传说还加进糯米粉等作粘合剂)等三合土夯成墙体,其梁架结构趋于简化,斜梁得到应用,斗拱多采用瓜形的台梁,比例显著缩小,基本是简单架设,极少有出跳的叠架;在外墙的装饰上,原经济作物区的集镇,如:小榄、古镇、黄圃、三乡、南朗、沙溪、大涌等镇区,多采用锅耳风火墙、龙船脊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而其他的镇区或山区的一些镇区多采用硬山式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在城区及其他镇区的重要建筑,如石岐的学宫大成殿等多采用歇山顶的建筑结构。除此以外,在明代开始,中山的民居普遍采用石雕、石刻、砖雕、灰雕、灰塑、壁画等装饰艺术,这些建筑风格的改变,促进了中山的砖瓦房屋的改善和进步,其建筑手法一直沿袭至清末民初。 从现存的古建筑和民居中反映出,清代时中山的建筑风格和建筑艺术是非常丰富的,这个时期的古建,除了沿袭明代的建筑风格之外,大多数的民居,还是采用古人的“版筑”建房技术。何谓“版筑”?“版筑”就是在筑墙时用两块木板相夹,两板之间的宽度等于墙的厚度,板外用木柱支撑住,然后在两板之间填满坭土,用杵捣紧,夯牢筑成后,拆去两边的木板和木柱,风干后即成一堵墙,材料多为砂、石仔、坭、蚬灰等物,相传为加强墙的粘性,在“和坭浆”时加进糯米粉等材料。这种“版筑”建房技术至今仍有采用。除了夯墙版筑的建筑艺术外,中山在清代的砖木结构房屋,多采用水磨青砖砌墙壁,穿斗抬梁木构架混合结构的方式建房屋,风火墙多采用硬山式装饰,在屋脊上多装饰坭塑、陶瓷人物或动物、砖雕、石雕、灰雕等装饰,在窗门上多有“口彩”装饰。古建筑中的“口彩”,实质上是借用图形原有的意义,表达房屋主人的理想图象。比如在庭院中的圆门左右或窗口的上方,用灰堆塑花瓶图案,则代表平安;在屋檐下、窗边等饰上书卷图案的灰塑或绘图,则代表书香文人气息;在漏窗中绘上或用灰塑上蝙蝠、蝴蝶代表“福到”;塑上双钱图案代表钱财;塑上海棠代表宝贵;塑上葫芦代表吉祥;塑上麒麟代表多子等等。由此可见,古建筑的“口彩”,实际上是人们的感情寄托,也是古代人们的道德界限象征。除此以外,大多数的民居在屋内的内墙上都绘上水墨或水彩壁画、古诗、家训等装饰,在大堂或大厅中,建有镂雕木神楼或神龛,大部分的木雕神楼都以金箔作装饰,用以摆设和拜祭历代祖先的灵牌等物;有钱的商贾人家或是书香世家还在大厅的天井、厢房中,装修上镂雕的吊屏(花罩)以及镶嵌木雕或玻璃窗花的屏封等。 中山的古代人家,家族观念较强,形成大多是四五代同堂居住的习惯,在住宅建筑方面,多采用以大家庭为单位的封闭式单间住房的布局,俗称为三间堂、五间堂、九间堂等。这种房屋结构,在清代较为普遍,是较传统的住宅之一。五间堂的中间堂屋无板壁,多以花窗、吊壁为间,俗称“正间”,作为公用厅堂,在堂的正间多建有神楼或神龛,以供奉历代祖先的灵位,也称香火堂。堂的两边为两大房,神龛下有正间房,多为长者居住,两侧称为厢房,左右对称,各房均有门窗以利空气流通。堂与大房之间多采用木雕屏风作墙。大堂与大门中间多建有天井,俗称“明堂”。此种设计,源出于古代的风水学和五行阴阳八卦的象征意念,古人认为五行有相生相克之原理,在古代的建筑中多以木架构为主,常常发生火灾,而五行中“水克火”。因此在房屋建筑上,建有“天井”表示以水克火的意念象征物,同时起到观察天气、采光、空气流通等作用。也有一些老人称:在房屋中建一个天井,寓意“肥水不流外人,是聚宝盆”。除此之外,中山过去的传统房屋,在主屋两边还另建侧屋,称为“庇”,这种结构,除了保护主屋的作用,还利用其作厨房、厕所、堆放柴火、碓米等杂物间。 在清代末期,中山的大集镇及沙田区,相继出现了碉楼式的建筑和骑楼式的建筑。这与中山出国的人多和出国早有关。中山一直以来都是著名的侨乡之一,据不完全统计,从明清至今的出国华侨近八十万人,分布在八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从史料记载,中山在宋代就有邑民出洋侨居了。但是中国人从古到今都有“落叶落归根”、“寻根问祖”之俗。因而,不管去到那里,对家乡还是眷恋的。据中山的史料及一些家谱、族谱记载,中山早期邑民大量出国的时期多在鸦片战争前后(即在1840年前后),到清未民初,侨民多有返乡祭祖和带亲朋好友出国“掏金”。与此同时,抵抗外侮和国内的战乱也频繁,这就形成了家家防盗、村村建有民团等状况。在此期间,溶汇华侨居住国建筑特色的建筑风格开始在中山出现,较有特色的碉楼、欧陆风格的骑楼等建筑风格比比皆是。 从近年来文物普查和调查中发现,中山的民田区和沙田区早期建成的碉楼,主要是用以“抢明火”和“护沙”防盗,一般由“更夫”或民团把守。而一些华侨捐款建成的碉楼多作民居,其家人多用以屯粮或收藏金银细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山大量出现建碉楼的风气,主要是响应孙中山先生建立民团,推翻清皇朝的号召后才大行其道的。不管怎么样,中山现存的碉楼建筑,据不完全统计有404间之多,最早是建于清代光绪年间的遗存,而大多数的碉楼是建于民国时期的。中山的碉楼与台(山)开(平)恩(平)等地的碉楼有所不同。从现村的中山碉楼建筑来看,其建筑规模较小,建筑的风格也较台、开、恩等地的碉楼建筑风格要简单。一般来说,中山的碉楼多是与其祖居平房(竹筒屋)连成一体,多为三层高的三合土或砖石、混凝土结构;每层约二十到三十平方米左右的面积;其三楼顶多建有半层的内阳台,习惯上称为“假四层”,外阳台用作晾晒谷物及衣物;从碉楼的二层开始,在每层的四面墙壁上置有多个内宽外窄梯形的枪眼;碉楼的顶层四边漂出约六十公分作檐口,在檐口的四周置有十公分左右直径的掷物口(也作枪眼用)。中山碉楼的建筑多为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还有一些是圆形的;大多数的碉楼的顶部多建有其主人在海外居住国代表性建筑风格的装饰,在碉楼的门窗檐口上,多采用中国古建筑的“口彩”装饰,大部分的碉楼建筑都与祖屋连在一起,用围墙围绕,在其前后建有小花园。一般的碉楼建筑多是一间祖屋建一间碉楼。但有一些大户人家却是在其祖屋的四周建有碉楼,如原中山县县长张惠长(曾在北伐时任国民党航空局副局长)的故居,就是在其祖居的四角各建有碉楼建筑,成为庄园式的建筑布局。 二、近现代中山的民居变迁,溶汇了中西方文化特色,形成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由于中山的特殊地理位置,古时的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渐形成,中山得以航运业通畅,过埠到南洋、东南亚等地侨居的邑民有较便利的条件,而香山的先民更有由朝廷派驻外国的使臣。如:濠头的郑藻如,在清光绪七年(1881年)被清政府派往美国、西班牙、秘鲁等三国当大使;三乡雍陌的郑观应出使暹罗(泰国的旧称)等等。从现存的清末民初建成的民居来看,过去较多邑民出洋谋生的镇区或乡村,其民居建筑多带有西方国家的建筑风格。如果说古代的香山邑民出洋是逃避战乱,或是越洋谋生的话,那未,到了鸦片战争时期,香山邑民出洋就是契约受雇,乡亲援引和被贩卖当猪仔。到了晚清和民国时期,作为香山邑民出洋,便是成立会馆,互相提携,开创华侨实业对祖国和家乡作出了许多贡献。与此同时,中山的民居建筑风格也产生了新的变迁,逐步形成浓郁地方特色的建筑风格。 从明代发展起来的砖木结构五间堂式的传统民居,到了清代,尤其是民田地区的乡镇,邑民多有出国谋生,且海盗、山贼匪夷肆意滋扰,入屋抢掠、绑架勒索等案件不断发生,这对于侨属的邑民家庭来讲,所受的危害更大。这时候的十八世纪未和十九世纪初,西方国家的文艺复兴的建筑已盛行,一些有钱又有文化的侨胞,将西方的建筑文化带回了中山。当侨属去信在海外的亲人,告知家乡被贼人入屋打劫(中山人过去俗称“打明火”),海外的亲人则在居住国借钱寄返乡间,或带钱返乡,在祖屋旁建起仿西方国家城堡型的碉楼,用以防盗、打明火,也因碉楼一般高三、四层,可贮存粮食,贵重物品等,亦可防火、防水,所以当这些碉楼式的房屋在中山一些镇区出现后,邑民较喜欢,亦多有仿效,导致了中山民居建筑风格的变迁加快。1887年至1892年期间,孙中山先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香港西医书院学医,在学期间对欧美等西方国家的政治、经济、农业等知识均涉猎,从而使孙中山先生革命思想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作用。读书期间,孙中山先生经常利用假期回乡与同乡杨鹤龄及陈少白、尤列等人共议国事,抨击清廷朝政,还与濠头乡的退休官吏郑藻如(曾出使美国、西班牙、秘鲁三国,1886年因病辞官回国,返家乡濠头养病息影家园)商议,提出禁鸦片,种蚕桑、办教育,还与乡绅商议改革乡政,组织民团,制订预防盗贼等措施。由此,中山的碉楼式建筑如雨后春笋般的大量出现,据不完全统计,在清未到民国期间,中山的碉楼式民居多达三千余间,至今,这些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古旧碉楼,依然屹立在城乡各地,成为中山城乡新旧面貌对比的风景线,也是中山近现代建筑史和华侨辛酸血泪史的实物佐证。这些碉楼建筑如果能择优保存下来,将会起到促进我市旅游事业发展的作用。 除了碉楼式的民居,中山尚有骑楼式欧陆风格建筑特色的民居。如先施公司创始人马应彪的故居“马公纪念堂”;永安公司创始人郭乐、郭泉兄弟为其父建成的“沛勋堂”等等,都是仿西方国家骑楼式的建筑。从现存的骑楼式旧建筑实物和地方史料的记载,这种建筑风格与中山早期洋务买办商业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从明代未年,西方的传教士来到中山,带来了某些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将西方国家的建筑艺术和建筑风格引进了中山。尤其是鸦片战争后,中山的进步知识分子和爱国志士从列强侵略,国弱民穷的教训中,提出了变法自强,发展新形工商业,并承认“资本主义社会文化比封建社会文化要进步的多”等思想。如清代的中山人郑观应于1858年到上海学习经商,受雇于英商宝顺洋行任买办,后与英商经营公正轮船公司任董事。郑观应在与英商经商过程中,关心时政,热心西学,积极参与洋务运动,曾撰写《盛世危言》等著作,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实业家和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提出利用西方进步思想,以西方工业先进技术改进民族工业,主张“商战”发展中国资本主义工商业等思想,对当时的朝政和“戊戌变法”、“维新主义”等都起到积极的作用。另外中山濠头乡的郑藻如于1886年因病辞职归故里期间,提倡改良农业、禁鸦片等主张,也对中山的洋务商业买办事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这些思想对于中山的城镇商贸活动和建筑等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商业买办、洋务运动的兴起,促使了华侨在海外艰辛劳动,稍有积蓄就汇款回乡办实业和置物业。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尤为世人所瞩目的是旧上海滩上的四大百货公司,无独有偶,这四大百货公司的创办人都是中山人(大新公司创办人蔡昌的家乡现划归珠海)。由此可见,作为中国的商业在民国初年被世人所瞩目,除了其经商的思想活跃外,也将西方国家的建筑艺术引进了中国,诸如扶手电梯、地下商场、骑楼式的商铺、楼顶花园、罗马柱、巴洛克式等建筑结构与中国传统建筑结构的融合等,都使西方国家的建筑艺术与建筑风格恰到好处的融为一体,这些西方国家的建筑模式对中山的传统建筑文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从而使到中山的商业和建筑业得以发展,也促进了中山建筑行业的进步。大约在清代晚期,中山的城区石岐一带,已形成十八间为主的繁荣商业街区,到清代未期光绪年间到民国初期,在现在的孙文西路先后建起了汇丰百货、先施公司石岐分公司、永安公司、思濠酒店等多层的建筑物,这些建筑物多采用西方的建筑结构方式,以内外阳台的框架结构模式兴建,形成了有雨蓬遮盖的过道,据一些老中山和老石岐的前辈称,原石岐孙文西路的步行街两边的商铺民居旧楼,其二楼均为内阳台的建筑结构,是可以走通的,主要用以商铺和民居的联防及防火、防盗,本地人俗称为骑楼。这种建筑结构改变了过去“开门见天”的商铺风格,也由此形成了城乡集镇商业街区的“欧陆式”建筑风格。这种骑楼式的建筑,行人走在路上,晴天可遮阳,雨天可避雨,至今在中山各镇区还多采用,这也可以说是中西文化合壁的产物。   除了上述碉楼和骑楼式的建筑风格外,在近现代的中山,由于归侨回家乡定居较多,也就将他们居住国的建筑风格带回家乡,结合传统的建筑,溶合为仿哥特式、仿西班牙式、仿美、仿英钟楼式、仿日式等等中西合璧式的住宅,这些房屋特色,过去多有称为“鬼屋”、“别墅”、“洋楼”等等。当然在今天新时代来讲,这些房屋都不是那么新颖了,但是在一个世纪前,这些房屋,不管是建筑的模式、结构和建筑艺术,都是起着领先地位的,在今天看来,亦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实用价值,也见证了中山近百年来的沧桑史。 作为中山民居的代表作,不得不提的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的故居。这座中西结合的民居,有着广东砖瓦房的建筑风格,又融合了西方民居的建筑风格。传统上的中山古民居,一般是15坑、17坑或21坑的平房,其大厅是不开窗的,而孙中山自己设计建成的那间房子,不单是二层的徊形建筑,还在大厅中开设了四个窗口,用以采光和使室内空气流通,尤其是中山古代的民居,大厅中都设有神楼,初一、十五及春节等传统节日、亲人的生、死、寿辰都要点燃香火,从而导致了室内严重的污染。但孙中山亲手设计建成的故居,这种空气和环境的污染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中山的古民居还是有其特色的。 除此以外,中山的中西结合民居和古建筑物,在其建筑艺术上,也有着创新的意念。从清末民初开始,中山的民居除了以传统工艺为主外,如大量的水磨青砖平房的建筑、宗祠庙宇等建筑艺术,受华侨居住国建筑艺术影响,中山的建筑艺术也起了变革。从现存的古民居和一些较大镇区的商铺来看,中山很多的民居采用了古罗马式、仿哥特式、假钟楼式、巴洛克式、内阳台廻廊式等等的建筑艺术,使中山的建筑艺术多姿多彩,这对于发展中山的建筑艺术起到了促进作用。在多样化的建筑艺术中,中山古代的建筑工匠,除了吸收西方的建筑艺术外,还融合了中国古建筑艺术,如窗户、大门的“口彩”、“趟笼门”等,而大多数的民居都很注意绿化和环境保护的结合,尤其是那些富裕的人家,在其屋宅前后都建有花园,有一些还建有凉亭、养鱼池、假山、喷水池等建筑物。而在城区或大的集镇,大多的商铺,多采用楼下作铺面,楼上作住宅的模式,其大门多采用“榄形铁闸”(中山人称为“榄核闸”),这种门方便顾客进出。 由此可见,中山虽然是一个小城市,但中山的古建筑艺术和古建筑结构,还是可以反映了各个时期的社会技术发展和提高的标志。在今天信息化时代,这些古建筑艺术同样荷载着中山历史、科学、艺术和文化的信息,也应该是无形的文化遗产,按国际通常的文物涵义:具有历史价值、科学价值、艺术价值的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和代表性建筑等,都属于不可移动文物。因此,对于中山的古民居建筑,是非常值得我们去保护和研究的。 三、中山古建筑的类型及古建筑的特色 中山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是指采用古代传统建筑手法建成的建筑物,有一些是延续到民国时期的。从八十年代开始的大规模科学性全市文物普查中发现,中山现存的古建筑主要有几种类型: 1、书院 中山古代的书院建筑始建于宋代,据历代《香山县志》记载:“学宫在县治东一里莲峰之阳,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建。淳祐四年(1244年)主簿宋之望徙建于城内。元泰定三年(1326年)知县左祥徙复莲峰旧址,元末毁于兵燹。明洪武三年(1370年)县丞冲敬修复。明正德五年(1510年)知县梁荣易灵星门柱以石,创泮亭修殿庑堂斋。”经明清两朝不断扩建、重修,到光绪年间发展成“大成殿居中七间,前为露台,翼以两庑庑上下各建乐器祭器库,戟门五间。门外左名宦祠,右乡贤祠,前为泮池,池旁东西厅,前为灵星门三间。殿后崇圣祠五间,前为露台,东博文斋三间,西约礼斋三间,东斋左明伦堂三间,东西有廊,前为大门;西斋右燕居亭三间,又西为尊经阁。由东出为礼门,土地祠在门内东;由西出为义路门,忠义孝弟祠、节孝祠在门内西。灵星门外左三元启运坊,右五星聚奎坊,前为暴书台,台有门曰文明。通计自明伦堂后壁至礼门门帘前,长三十八丈二尺三寸,东西同尊经阁后空地自外后墙至阁后檐,长六丈一尺,横四丈七尺八寸,尊经阁前空地自西侧民居后墙至正殿内墙,横八丈六尺九寸,又稍下自民居后屋角至正殿内墙,横七丈五尺六寸,自灵星门至塘边十一丈三尺。”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间,逐步将学宫拆去,改建为中山市人民医院。 据原学宫平面图记载所得:原学宫总建筑面积共200.72平方丈。为五开间七进三路建筑布局。其中大成殿23.23平方丈,重檐庑殿顶;其他各单体建筑均为硬山式砖木结构建筑。东西两庑、祭乐器库共30.28平方丈,戟门16.07平方丈,名宦祠8.18平方丈,乡贤祠8.18平方丈,东西厅15.07平方丈,棂星门为四柱三间重檐歇山顶花岗岩石构造建筑,面积9.20平方丈,崇圣祠23.98平方丈,博文斋7.54平方丈,约礼斋7.54平方丈,明伦堂10.44平方丈,燕居亭10.18平方丈,尊经阁10.19平方丈,土地祠3.81平方丈,忠义祠5.61平方丈,孝弟祠5.61平方丈,节孝祠5.61平方丈。在棂星门外还置有曝书台10平方丈。 目前中山保留较完整的清代书院尚有两间,但其建筑风格各异: 烟洲书院:烟洲书院位于西区长洲村,始建于清代同治十二年(1873年),由乡绅黄虞臣等创建。该书院坐北向南,三进三间布局,面积540平方米。硬山式顶砖木构架建筑,传统的穿斗台梁木架构建筑风格。面开三间三路,前进二进间天井中间有廊,中座后座间天井两边有廊,均为卷棚顶。屋脊饰以博古纹灰塑;门楼两间台梁以花岗岩石镂空花卉如意作承托;雀替为花岗岩石人物石雕做工精细;殿堂内台梁为坤甸木牡丹、石榴、祥云纹饰图案木雕;隔檐板为木雕隐八仙图案,饰以金铂;前进屋面为双层瓦面,瓦当为方形寿字型制,瓦当与雨滴均为蓝铀琉璃瓦质地;门楼前置有花岗岩石圆形包鼓石。该书院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为“烟洲高、初两等小学堂”,现为长洲小学。2000年11月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崇文书院:崇文书院,位于小榄镇第十街九号,始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年),经乾隆十三年(1784年),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绪十五年(1889年)重修。二进四间建筑布局,约300平方米,硬山式龙船脊顶,砖木穿斗台梁式传统建筑构架结构,为中山传统书院建筑风格。书院现为小榄镇房管所安排居民作住宅用,院内尚存164×78厘米,用花岗岩雕花匾框,黑云石阴刻碑记八块,该书院对于研究小榄和中山市古代科举制度和教育史,均有极高价值。书院正门左右有僭建物两座。 2、庙宇、祠堂 中山的庙宇、祠堂与广东各地,尤其是珠江三角洲地区一样,其建筑型制接近。其建筑结构以木构架与石构件并存的模式为主;瓦顶形式多为硬山顶,也有一些是采用歇山顶形式的;大部分的庙宇、祠堂的台梁多采用精雕细刻的木雕艺术,屋脊多饰有灰雕、灰塑;飞檐及檐口处多置以砖雕、石雕;庙宇大多置以香亭(拜亭)等。 陈氏宗祠位于中山市南朗镇榄边茶东村。据当地的《陈氏族谱》(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手抄本)称:茶东陈氏始祖玄保,名尚志,号贞六里。元至治二年(1322年)出生,明洪武十年(1377年)卒。北宋从闽南迁徙至文顺乡香山(为时香山尚未开县,属东莞文顺乡)茶园之东定居。明初建有里“仁祖家庙”。在明中期始建陈氏大宗祠。于清顺治九年(1652年)海盗进村抢掠,烧毁大宗祠。至康熙七年(1668年)重建陈氏宗祠,之后陆续在其侧建有贡 三陈公祠、净溪陈公祠、筠溪陈公祠等宗祠。 据现存实物调查所得,该祠始建于明代中叶,在清初被海盗烧毁,于清代康熙年间重建;经雍正、乾隆、嘉庆年多次修建;现为道光年间修复后的祠院。保留着明末清初的建筑艺术。该宗祠与贡三陈公祠、净侯陈公祠等联成一片,连片三座,均为硬山式龙船脊砖木结构,成为一个陈氏宗祠群。目前陈氏宗祠占地面积约25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500平方米。陈氏宗祠为锅耳防风墙,三进三间布局,置有雨廊、偏厢、天井等构筑;门楼为四柱三间戏台式单檐建筑艺术。前座花岗岩石台基的护栏上,砌有博古纹阳刻花岗石雕栏板、隐八仙等石刻浮雕础板等构建,其做工精细;其门楼的花岗岩石镂雕台梁为狮子托花卉祥云;门楼台花岗岩石柱的柱础为海浪纹饰石雕。整座宗祠均为穿斗木雕叠涩式混合架构,穿斗抬梁木雕精妙绝伦,多为历史典故和龙头镂雕。二进的楼抬护栏有阳刻双龙戏珠花岗岩石石雕和花岗岩石狮子望柱。二进正梁上悬挂有星聚堂木匾一块。在该宗祠旁有两间分别为贡三陈公祠、净侯陈公祠的宗祠,均为二进二间,各为350平方米左右,与陈氏宗祠连成一片,该片祠堂群始建于明末清初,但建筑风格各异,对研究中山市的古建筑有着很大的意义。陈氏宗祠为我市目前保存较大、较好、建筑风格独特的明末清初建筑物,难怪香港电视台也到那里去作拍摄场所。陈氏宗祠于2000年11月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日东祠位于中山市三乡镇古鹤村,始建于清代光绪七年(1881年)。为清代古鹤旅日邑民郑氏为纪念其母而建。该祠坐东南向西北,凡三进三间和左右两边过道布局,整座古祠建筑面积约480平方米。原占地约600平方米。建筑为硬山式顶,穿斗与抬梁式构架,梁架上驼峰、瓜柱精雕细刻,斗拱和雕龙托脚等具有浓郁的地方风格。中座置有“叨鼠抓菩提”雕花木棚架,两边次间有“密斯葡萄”、“瓜瓞绵绵”雕花木棚架,下设石雕栏板。两边雨廊置有花岗岩石雕狮子望柱。后进为两层楼阁式建筑。前进的正梁上悬挂有木刻清代皇帝圣旨“乐善好施”牌匾(该匾是清光绪皇清德宗载湉下旨颁给郑氏母亲的)。该祠是中山现存形制结构、布局保存完整的祠堂类建筑之一。现作古鹤村仓库,前座门前盖有平房,租借给村内工厂作临时宿舍和饭堂。 在中山市城区的西林山下的南下村南阳里,座落了一间武侯庙,又称南阳庙。据《香山县志》记载:“南阳庙 在城南麻州街西祀诸葛武侯”。该庙始建于宋代,经清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年间重修。武侯庙坐东北向西南,为二进两间布局,硬山式顶,镶绿瓦挡。正间前门墙上有石雕,偏间正门墙上有灰雕,偏间前后檐装饰有木雕,门额及门联均镶石刻,正间天井建有重檐四角亭,亭额镶“德泽宏敷”雕花边木匾,偏间左右墙内镶有碑刻五块。分别为清嘉庆、道光、光绪三代的碑记。现保存良好。 在大涌镇的安堂村内,有两座并联一体的古庙宇北极殿、武帝庙。该座连体庙宇,建于清代道光庚子年(1840年),光绪乙亥(1875年)和1995年两次重修。建筑坐南向北,各深两进两间布局。建筑面积约215平方米。硬山式顶,穿斗抬梁式混合木架构建筑。均为铺面式单檐庙门。 武帝庙的门额为花岗岩石石匾,阳刻三字为:“武帝庙”,左右石联阴刻:“两间正气,万古精忠”。 北极殿的门额为花岗岩石石匾,阳刻三字为:“北极殿”,左右石联阴刻:“星枢炳耀,水德汪洋”。 庙左边为青云巷,巷额石匾阴刻:“枢垣”,巷左为偏殿,曾作中药房用。现作庙宇库房。 殿、庙天井有门相通,各建有重檐四角亭(香亭),亭顶有木雕金龙,并置有花鸟松鹤木雕棚架吊屏,棚架上刻有:“大清光绪乙亥岁腊月吉旦铁城悦来街傅昌栈造”字样,两座天井两旁均有廊。 该建筑原有精致的灰雕、砖雕艺术及檐上的石湾陶塑,在“文革”期间均被破坏,只在屋脊檐口上留下“光绪乙亥、文如璧造”的字样(文如壁是重修广州陈家祠之工匠),今所见的是1995年重修时的石湾人物陶塑。 1990年12月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3、古塔 中山古建筑中的现存有数座塔阁,最早的楼阁式塔始建于明代。按现存的古塔构造材料、功能、造型等分类,中山的古塔主要是砖木结构的仿楼阁式风水塔。 在中山市城区石岐的烟墩山上,耸立着一座花塔,俗名称为“阜峰花塔”,又称“阜峰文笔”。据《香山县志》记载:“石岐山,亦名阜峰,俗称烟墩山,在县西半里,高十丈,广五十丈,四面环田烽堠在焉。明万历间建七层花塔于其上”据多次的文物普查所得,烟墩山花塔,始建于明代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九月,为知县蔡善继创建。该塔为七层八角形仿楼阁式砖结构风水塔,塔腔为穿壁绕平座结构各层用凌角牙砖与挑檐砖相间叠涩出腰檐平座,平座上置木构栏杆望柱。塔身各层每面均设有仿木构柱、额、枋等结构,各层塔门排列在上下同一直线上。塔顶置铁铸宝瓶状塔刹。塔各层身高与收分逐层递减,比例均匀。塔高24.5米,原为空心塔,1952年重修时,把上三层改为实心。宝瓶状刹为铁铸。现该塔一至三层向外开放,游人沿级而上,每登一层,便可顺门户步出塔廊,欣赏四周河山秀色,中山城区亦尽收眼帘,从外观来看烟墩山塔秀丽挺拔,是中山城区的标致性建筑。烟墩花塔为(1984年9月24日)佛山市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再次重修。1990年12月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天章阁位于中山市三乡镇圩仔管理区,与其他的塔一样为风水塔类。据《香山县志》(民国庚申年〈1920年〉版)记载:“章天阁在乌石墟仔,原有奎星阁,自乾隆四年(1739年)创建,光绪四年(1878年)重修,(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改为章天阁,高八丈余。”另据文物普查时所得,该塔又名奎星阁、文阁塔、文昌塔等。该塔为5层仿楼阁式砖室塔,通高约30米。塔平面六角形,塔基用花岗岩石砌筑,塔腔为壁内折上式结构,各层用挑檐砖叠涩出檐,檐面饰瓦和勾头滴水。第一层和第四层檐下设有精美的“七贤图”、“五子登科”、“麒麟送子”等浮雕灰塑。其余三层均为广东地方传统的黑底白色缠枝花纹灰塑。塔内为楼阁式砖结构,红方砖铺地。底层面积39平方米。塔的正面各层辟设门窗,首层大门用花岗岩石门框,门额石匾阳刻楷书:“云汉为章”,两旁花岗岩石板阴刻对联:“默宰灵枢宣雅化,宏开景运翼斯文”。第五层花岗岩石窗额上镶嵌有“天章”石匾。塔顶为六角攒尖顶,上置铜质宝珠状刹。1984年重修时,在塔前增建了一座平面六角重檐黄色琉璃瓦攒尖顶亭和添置石狮一对。1990年12月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4、桥梁 关于“桥”,最早见诸于文字的是《史记·秦本纪》“昭襄五十年,初作河桥”的记载。据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解释为:“梁,水桥也,从木水,刃声。”“桥,水梁也,从木,乔声。”由此,两字互通,后人通称为“桥梁”。按古人简单的解释,桥梁是架空的道路。中山古代成陆的时间较晚,在先秦时,还是属于多个海岛组成的一个地方,因此,历史上中山是珠江三角洲的一个水乡,河涌交错,其桥梁建筑相对来说时间较早。但随着时代的变迁,现存的古桥保存较少,从现存的古桥实物来看,中山古代的桥梁主要是石桥;按建筑造型来看,主要是拱桥和梁桥。 中山现存最早的桥梁是婆石桥。婆石桥又名杜婆桥,位于沙溪镇涌边村东面。北宋时,居于浦石渡口旁之寡妇杜氏媪倡议劝募集资创建。乡民为志杜氏媪之功,将原蒲石(地名)桥改称为杜婆桥。明代,乡人高光谟、刘巽乾、汤斯汉等人集资重修。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代理知县舒均主持再修。清同治五年(1866年),由涌边、涌头、岗背、水塘头、后山、婆石等6个村庄合资作较大规模加固整修后,易名六乡桥,桥长l6.6米,宽逾3.33米,高6.66米的3孔石拱桥。1986年,旅居海外华侨李炳垣、铨波昆仲等捐资,在该桥畔建成近10亩河畔公园,为杜氏媪树立碑记,复名杜婆桥。现桥的建筑结构为清代重修时的风格;现该桥为三孔石桥,长19.1米,宽2.5米,主桥用5条花岗石条铺成,花岗石桥礅。该桥西南、东北走向,各有7步级。 双美桥位于小榄镇蓝田大街,连接永宁北村。当地人俗称拱桥、石拱桥、单拱桥等。据《香山县志》记载:“双美桥在大榄村明洪武间巡检陈忠建”。据文物普查所得:该桥始建于明洪武元年(l368年),为首任巡检司陈忠倡建。现存桥上碑刻:东面下方石刻“双美桥”,上款:“嘉靖岁次辛酉”;其上方石刻为“康熙伍拾伍年丙申孟冬吉旦岁进士何圣强重修”,下款:“孟秋吉旦重修”。西面石刻为“道光贰拾年岁次庚子十月十一日阖乡重修”。从现存的实物考证:该桥在明嘉靖四十年(156l年)重修;清康熙五十五年丙申(1716年),何文作第二次重修。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年)第三次重修。该桥用红砂岩石砌成,全长18.5米,宽3.16米,高4.5米,南北向偏东30度,梯阶桥面北偏东8级,南偏西l0级。是小揽镇现存最古老桥梁。属“榄镇八景”之一,这对于研究我市古代单拱石桥建筑艺术是一处很宝贵的实物佐证。1990年12月被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5、民居 中山的民居按其地理位置来分,属于粤中民居的范畴。但是,古代的中山,处在珠江三角洲的腹地,较为偏远,其氏族来自多个地域,因此中山的传统民居用料较为简单,多是就地取材的木、石、砖结构的建筑,由于历代不断的战争和自然灾害及人为的破坏,中山古代的民居和古建筑很难长时间完好的保存下来。据文物普查及现存的历史遗存中发现,中山过去的民居,主要的是杆栏式茅寮建筑和石砌墙脚茅草、松、杉皮作顶的简易房屋。到了汉代,逐渐出现竹筒式的瓦顶房屋,至唐宋时代其建筑主要是竹筒屋、明字屋。到了明清时期,中山由于出国的侨民逐步增多,侨胞返乡置田建房,晚年落叶归根在家乡安度晚年,这就把西方国家的建筑形式或建筑艺术带回来中山,也因此,中山的古代民居与建筑很少受中国传统的建筑法式和则例限制,有人说中山的民居和古建筑是传统民居向现代化民居发展的“先驱者”。如现存始建于清代的楼房、碉楼、骑楼和组合类型等多种类型的民居与古建筑物。其型制多是穿斗台梁混合木构架及木石结构,但又有一些是水泥混凝土的建筑种类。这就形成了中山多种建筑法式和则例。 杨殷烈士故居位于中山市南朗镇翠亨村。是富有中山古建筑特式的房子。故居始建于清代咸丰年间,2001年重修。该民居占地面积1420平方米,建筑面积280平方米,是三开间砖木结构硬山式顶建筑风格;正间大厅置有木雕神楼,做工精细;两边厢房为两层建筑;右边连接次间作橱房;其窗户采用百页窗模式,窗檐上有灰雕装饰。从现存建筑风格来判断,该建筑为清代时中西结合的建筑类型。1990年12月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郑观应故居位于中山市三乡镇雍陌村,始建于清代。故居为两进四间硬山顶砖木穿斗木构架建筑结构,两进四间建筑布局;现中间天井加盖 改为住房。该故居坐北向南,面积约204.5平方米,门额镶嵌一块长2.35米、宽65厘米的石匾,楷书阴刻:“秀峰家塾”四字,落款:“光绪二十九年孟春立”。外墙檐口有灰雕;屋内保存有木雕神楼、神台,并置有人物、花鸟、狮子等木雕;内墙上保留了始建时的人物壁画;两边厢房用木雕屏封作墙分隔为住房;该民居是中山清代民居的代表,有很好的参考价值。屋内还存有:“奉旨出使暹罗查办事件”、“钦命广西分巡左江兵备道”两块木匾。2000年11月29日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孙中山故居位于中山山市南朗镇翠亨村,坐东北向西南,占地面积500平方米,建筑面积340平方米,该建筑始建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该民居为硬山顶砖木结构、中西结合的骑楼式庭院建筑布局。外表仿照西方建筑。楼房上层各有七个赭红色装饰性的拱门。屋檐正中饰有光环的灰雕,环下雕绘一只口衔钱环的飞鹰。楼房内部设计用中国传统的建筑形式,中间是正厅,左右分两个厢房,故居采用水磨青砖砌墙,大厅开有窗户。故居屋内前后左右均有门通向街外,左旋右转,均可回到原来的起步点。正门上挂一副对联,曰:“一掾得所,五桂安居。”据传是楼宇落成后孙中山亲笔撰写的。庭院右角置有一口水井,水井的周围(约32平方米)是孙中山诞生时的旧房所在地。 魏邦平故居位于中山市古镇镇海洲麒麟村中心大街,建于1933年,总面积约340平方米,包括有故居、祖屋、书馆、花园等建筑。故居坐西北向东南,为水泥、砖木两层筑构,歇山式顶,柚木楼板,楼顶置有9平方米的两层阁楼,为四角攒尖顶。屋内仿西方设置,建有壁炉。该故居与祖居和谐地结合为一体,是中山古建中较特别的建筑艺术之一。2000年11月29日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马公纪念堂位于中山市南区沙涌村,始建于1933年,是香港先施公司创办人马应彪为纪念先父马在明而建。纪念堂坐北向南,总占地面积约8100平方米。2000年11月29日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马公纪念堂规模颇大,正门为四柱三间三楼坊。进门中央置有一重檐八角攒尖顶的广东园林式建筑“在明亭”;其后置有三座不同国家风格,各具其本身特色的建筑。正中为仿意大利式的两层建筑“一元堂”;右边有仿英国式的三楼建筑“南源堂”;左边有仿西班牙式的三楼建筑“妇儿院”,现“妇儿院”改为“沙涌先施学校”。校内还置有娱乐设施供学生娱乐。 沛勋堂位于中山市南区竹秀园村,建于1932年,是香港永安公司创办人郭乐、郭泉、郭顺等兄弟为纪念先父郭沛勋而建。该堂坐北向南,为仿英式三楼建筑,置有钟楼,面积约510平方米。庭院正中有一直径3.5米的喷水池,圆形喷水花塔高2.3米,现保存完整。2000年11月29日被中山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中山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清末民初,中山出现了大量的碉楼式民居建筑,其型制多是三层方形、长方形、圆形、梯形等建筑模式。中山的碉楼建筑基本上是与原竹筒屋或明字屋等祖屋,并在一起建造,形成一组庭院,平常碉楼多作为储藏房屋来使用,人们住在祖屋,到了发生盗乱,才躲进碉楼居住。其门窗多为两重门,中间还置有粗大的铁枝,每层楼梯都置有趟铁板作门,防盗和防火;在楼顶和二楼的墙壁上,都设有枪眼。据近年来的调查所得,中山现存的碉楼古建筑,大多分布在出国华侨多的经济作物镇区,据不完全统计有404间,由此可见,中山过去的碉楼建筑,是民居建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应该很好的进行保护、开发,这将是留给后人的文化遗产,对研究中山的近代史和华侨史将是很好的实物佐证及宝贵财富。 四、中山古民居建筑的装饰 中山历史上的民居建筑,从现存的古代民居中发现,中山民居的装饰从明代开始,其风格是多姿多彩的,发展到清代更是精致,形成其本土特色。由于中山的古代氏族多是从中原的黄河流域一带迁徙而至聚居的,在此过程中,他们把中原古代先进文化与迁徙途中的各种建筑技术,尤其是古代岭南文化和岭南古建筑技术溶合在一起,特别是在明代开始,中山的华侨从其侨居国带来了西方国家的文化和建筑艺术风格,受其影响,中山在明清时期就逐步形成了民居的多样化装饰手段和特色。 从明代开始,中山的民居(主要是民田区和山区,也有一部分沙田区的大集镇),主要建筑多是采用石、砖、木作原材料,建筑结构也决定了其装饰手段: 石雕:中山的古民居多采用石头作柱、作墙,因此在古代民居中,其石柱、石枋、石柱础、门窗框、雀替、栏杆等构件上,多采用雕刻的装饰手段。 木雕:在中山的古民居中,室内的梁、枋、神楼、神龛、花罩、屏封,及门窗、遮檐板等大大小小的木构件上,多采用刻划、浮雕、镂空通雕等装饰手段,大部分的神楼、神龛、檐板等木雕构件上多贴上金铂(习惯上称为金漆木雕)。 灰塑和灰雕:古代中山民居的屋脊、风火墙、墙楣、门窗额框等部位上,多施加灰塑和灰雕作装饰。如灰塑鳌鱼、麒麟、金鸡、人物花卉、博古纹等。 砖雕:古代中山的大户人家的民居中,在其大门的墙楣、漏窗及大多民居的门官神龛等处,都置有砖雕装饰。 玻璃花窗:在清代中晚期,中山有一部分华侨的祖居及后期的碉楼民居建筑中,出现了一些以彩色、车花等纹饰的玻璃花窗装饰构件,多用在室内厢房、花罩、屏封等地方。 壁画:中山古代大户人家或书香世家的民居中,在其室内的屋檐下或墙壁上,都有水墨或水彩画。其内容多是人物、花卉、山水鸟兽或诗词歌赋等。 除此以外,在清末民初,中山一些较大的华侨民居建筑,其装饰手段多采用西方国家的装饰。如置有喷水池、仿罗马、希腊、巴洛克式等水泥雕塑的装饰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