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中山岁时习俗

发布时间: 2005年04月26日    
  古今中外,大凡有人类聚居的地方,不论那个民族、那个地区,都有其各自的风尚习俗,正所谓“各处乡村各处例”。这些风尚习俗,基本上是历代相沿下来的,形式虽然不断有变化,但是其实质并未起根本的变化。作为历代民间的风尚习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一部分,这些风俗习惯不仅仅是留存在历代的思想家、文学家或是帝皇的思想中和留存在出土的古今出土的文物上,更广泛的是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尤其是留存在传统的民间节日风俗中。这些民俗文化现象,是应该进行必要研究的,我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各个地域和各个民族的文化底蕴,也是研究地方人类文化史难得的宝贵资料。中山作为南方的一个边陲小城,地处珠江三角洲腹地,位于珠江出海口的西侧,历史上有大量的中原氏族南迁而聚居,是以汉族为主的聚居地区,其风俗习惯虽然与国内其他汉族地区的风俗相似,但也有其自己的民间风俗习惯和岁时习俗,同时也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一、中山人过年
  中山人过年的习俗,与中原大部分地区的汉族习俗一样,实质上是指过春节。《左传·僖公五年》称:过年为“腊祭”。西晋杜预注:“腊岁终祭众神之名”。意思即一年农事完毕,为报答神的恩赐而举行的拜祭活动。过年,在古代乃是祝贺丰收的喜庆日子;同时也是拜祭的日子(这里拜祭的是菩萨而不是先祖)。如《谷梁传·桓公三年》中所说:“五谷皆熟,为有年也。”而甲骨文、金文中的年字,都是果实丰收、谷穗成熟的形象。但中国古代岁首的时间不尽相同,直到汉武帝时(公元前140年至87年),落下闳、邓平等创制了“太初历”,才明确规定以夏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史记》称:正月初一为“四始”,即:“岁之始、时之始、日之始、月之始”。并把正月初一定为夏历新年。孙中山先生领导推翻清皇朝的辛亥革命后,宣布我国采用公元纪年,以公历元月一日为新年节日,以夏历(俗称农历或旧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但由于历代沿袭之故,中国人习惯上称公历正月初一为元旦,而把农历的正月初一称为“新年”,因而过春节亦称为过年了。
  自古以来,过年均有祭祀、朝会、宴饮、占卜、迎神、贺年、玩赏等礼仪活动。而汉族人过年,其活动更为特别隆重。中山的古人也循之。从古到今,中山人“过年”的习俗,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扫屋:
  扫屋,亦称为扫尘。这种风俗由来已久,大致与中原汉族地区的“扫房”习俗相似,是过年前夕必不可少的一种习俗。“年廿八(即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洗邋遢”为中山人过年前的一句口头禅。扫屋实质是以大扫除的形式来送旧迎新。但是过去中山人扫屋,是颇为讲究的。
  扫屋开始时,先扫门口,再拿起长扫帚或是鸡毛扫、竹枝等工具在门楣上下划几划、扫几扫,然后就从外到里一直扫进去,即从大厅扫到厨房、从屋顶扫到地下。这里有那么一句俗话:“好的扫入,坏的扫出”。而扫屋的工夫,一般是由家中的男性做,与此同时,家中的女性就负责家里的洗刷工作,包括:洗擦门窗、抬椅杂物、大小碗碟、茶杯、茶壶、饭煲炒镬、灶头等等,无一例外,另外,家中的所有床上用品、大人、小孩的衣物等等,都要大洗特洗至干净为止。这种大扫除的习俗,与其他风俗习惯一样,不竟还是掺杂了封建迷信的东西,因而,传统上的年前大扫除开始前,必须要“择日”才能进行。虽然,过去从农历十一月下旬就有人扫屋了,但均要找本黄历、通书来“择日”,不管是富、是贫的家庭,年前扫屋之日不能是“赤口”、“破日”,或是“大事不宜”等日子,尤其是要避开“火星”之日,当然最好是“黄道吉日”了。另外,过去中山人普遍有拜祭菩萨的习俗(一般在农历的初一和十五,中山人多有烧香拜佛的),因而清晨大扫除一开始,首先就是“洗菩萨”,洗菩萨所用的水,虽不是“圣水”但也不能用一般的干净清水。洗菩萨的水要放进几片“碌柚”(柚子)叶,这样做据说是可以“辟邪”,还表示家里的主人“神心”,这种工作,一般是由家中的女性来做。
  2、办年货置新衣:
  正所谓“年关紧过债”,中山人在过年前的一头半个月里,就开始忙于办年货了,旧社会中山的农村商店较少,货源也不是很充足,因而挨年近晚时,农村的群众便纷纷到石岐城区及各镇区府所在地的农贸集市去购置年货,诸如:买红线、纸宝哪,裁新衣服哪,执斋料、买糖果、饼食哪,卖腊味哪,以及柴米油盐酱醋茶,干鲜果品糖冬瓜、糖莲子、红瓜子及各种各样的水果等等,应有尽有一大箩。尤其是家中的米缸更要趸足“落脚粮”,所谓“常满”,就是从这里引伸而来的。人们在春节前碰面第一句便是“办齐年货未?”这是中山人过去在春节前,最普通的一句口头禅了。直到今天,每逢过年前的“圩日”(农贸市场)或各大商场,都可见人山人海的景象,可想为着过年,中山城乡的人们是多么紧张,多么重要啊。同时,这种置办年货的习俗,也相应带旺了城乡的商店。在中山,尤其是妇女对置办年货更为着紧。
  3、炊年糕炸煎堆:
  中山各地过年时,有句俗语:“年晚煎堆,人有我有。”而“炊年糕”这种习俗是中山人过年较有特色的风俗。外地人初到中山,乍一看见那些“生毛发普”(糕面上长出五颜六色长毛、发酶的糯米糕)的年糕,都笑中山人“戆车”(傻瓜的意思)。但尽管人家笑话,中山人过年炊糕的习俗,却历代相沿至今不改,且成为中山人过年的一件大事。同样,炊糕也要“择日”,都要选在过年前吉日的凌晨,各家各户的主妇们便起床净手装香拜神,然后开始工作,用糯米椿成粉,混合黄(红)糖浆,搓成整团的糊状,加上咸猪肉、咸蛋黄等佐料放在用蕉叶、竹叶等垫底的竹蒸笼里,用慢火炊十多个钟头而成。年糕蒸好后,要说上几句吉祥大利的好话,恭恭敬敬地供放在厅堂上,然后还放上红枣,榄仁及一封“利是”、挂上两个红桔等物,直至过了年(即过了年初一以后)才开糕。取其意为:“年糕年糕步步高”、“快高长大”等寓意。
  这里有一习惯,就是在炊年糕期间,家中的小孩不能讲错说话或讲不吉利的话,只能讲好话,要不然就会炊成半生不熟的“生米糕”了。究其原因,主要是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封建习俗影响,中山人认为:炊年糕炊得好与坏,是对将来一年的运景好坏的象征,所以小孩的说话也很重要,俗语讲:“童音无戏言”,恐怕也是一个论据吧。
  除了炊年糕,中山人还有“埋年煎堆,人有我有”之俗语。“年糕”以“高”的谐音意为“年糕年糕年年高”。而“煎堆”(用糯米粉搓成圆形的粉团,用花生油炸成的一种食品)却以其圆与涨满之形,意为人事两团圆之意。另外,由于煎堆炸好后是金黄色的,有如金元宝一样,因此中山人俗语讲:“煎堆辘辘,金银满屋”。可见过年前炸煎堆这一习俗,中山人过去是较为重视的。加上炸煎堆所费无几,又能取其好意,因而中山人过年多有炊糕炸煎堆之习俗。另外,还有炸“油角仔”、炸“蛋散”等习俗。民国后,中原地区的包饺子、炸馄饨等饮食习俗,也在中山流行。
  4、挂挥春贴门神:
  挂挥春.俗称挂桃符,此乃汉族的传统习俗之一,由于中山人多是中原氏族南迁而聚居的,此传统习俗亦循之。据西汉·刘安《潍南子》记载:“桃符以两块长约七、八寸,宽一寸余的桃木做成,上书除祸降福的吉利话,岁首钉于大门两侧,以驱鬼避邪”(这里有一个民间传说故事,在此不提了)。这种挂桃符的风俗沿袭至五代(公元907-960年)的时候,开始有人将联语题写在桃符板上而称为春联,文字上记载的是《宋史·世家·西蜀》:后蜀主孟昶令学士辛寅逊题桃符板,“昶以其非工,自翕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恐怕这是中国最早之春联了,而挥春则是在过年之前即席挥写或印成对联的联句,特别是在乡村,多有请村中有文化、书法好的人帮忙写挥春,而商人习惯上是从集市上或文人雅士、书法家等手中购买、雅属,于春节前夕,多在年卅晚,贴在或挂在大门两侧,称为春联。春联多以吉利言语,祈望美好生活之词语组成,从对联中,人们可看到主人的工作职业。这一习俗沿袭至今。
  除了挂挥春,还有贴门神之习俗。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有这么一段记载:“正月一日,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荼,右郁垒,俗谓之门神”。据说,贴门神这种习俗已有二千多年的历史了,贴门神开始流行时,是为了驱邪镇鬼,这与过去挂桃符是并存的,因而岁时贴门神是贴钟馗打鬼的画和“神荼”、“郁垒”的字,直至现在,我们还可看到一些区镇,尤其是客家人居住的山区,还可以见到“神荼”、“郁垒”字样的门神。相传宋代开始,人们为祀三国时的关羽,并将关羽称为关帝,遂将其绘成年画作门神,贴于门上,也有一些巧手之人自己绘制或剪贴一些喜庆欢乐的年画张贴,这就将贴门神改称之为贴年画了,而这种习俗也与挂挥春并存流存至今。一般贴门神多在年卅晚的晚饭后,也有在年初一大清早张贴的,主人在贴门神之前要烧香、烧炮仗,并要在历代祖先的神主牌前说上几句吉利的话,再出门口恭恭敬敬贴上。古时的人喜采用“图像意念”,如福、禄、寿三字,多采用蝙蝠、方孔钱、桃子等图象的物品,来表示吉祥的意念,更有人将福字贴倒过来贴作门神,这种倒贴福字的习俗,是取其谐音“福到”或“到福”的意思。
  5、守岁团年烧爆竹:
  农历十二月三十晚,称之为除夕夜,也称为年卅晚。在除夕的下午,不管在外地的或是已成家立室搬出居住的男性(外嫁女一般随夫家)和出外打工的未婚女子,一般都举家提着年货贺礼等返祖家吃团圆饭。团圆饭做好后,一般是先敬祖先,就是讲先拜祖先,后全家团聚吃饭。中山人吃团圆饭时的菜式主要以猪、鸡、鸭等家禽,以及鱼丸、肉丸、发菜等菜肴为主,多为九道菜式,中山人习惯上称之为“九大簋”,取其意为“长长久久”、“合家团圆”、“新年发财”等吉祥意义。饭后,一家老少济济一堂,吃瓜果,闲谈家事或进行各种游戏。而小孩子们则走到屋前屋后空地燃放烟花炮仗或点燃灯笼互相追逐玩耍,直至深夜(有些还通宵达旦)。到了子时(即夜晚十二时)各家各户就大放烟花爆仗,以示送旧迎新。
  这里,除了一家团圆的意思之外,还有送旧迎新,祝长辈长寿健康,新的一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意义。俗语讲“守冬爷长命(即冬至),守岁娘长命”。在《牟平县志》上有这么一段:“年终为除日,……子弟称觞,为长春寿,环侍香案,通夜不寐,谓之守岁”。
  中山另一习俗,就是在除夕团圆饭后,由长辈向晚辈,尤其是给孙子、孙女这些小字辈们派利是。古时,使用方孔钱币,长辈就用红线穿编成串,挂在家中的小字辈脖子上或腰间,又或是放在孩子们的枕头下,据说这样可以辟邪驱鬼,因之亦称为压岁钱。解放后这种风俗因使用的钱币不同,以及破除封建迷信以后,这些压岁钱改用红纸或利是封包住,放于孩子袋中或交给孙儿手上,让孩子们买文具玩具或买零食、烟花炮仗等了。但总的来讲还是一种祈望祝福的意思,即希望小字辈们在新的一年里,“快高长大”、“健康成长”这样的一种吉祥意义。
  6、初一拜年派利是:
  《香山县志》载:“元日拜年,烧爆竹,禁洒扫”。按中国旧俗,农历正月初一,称之为年初一。这天早晨天还未全亮(确切地说,在年卅晚子时),城乡各地就相继点燃炮仗,狮鼓也响个不停,从而使各家各户的大门口都铺满红色的炮仗纸,加上各家门口挂起的春联门神(年画)更是满目皆是红光辉影。真可谓是开门红了,同样是取其吉祥大利之意。
  早茶后,城里乡村,各行各业的人群就扶老携幼涌出家门,穿红着绿,梳靓头发,手提礼品走街穿巷,到长辈或亲朋戚友家去拜年了。这种习俗源于何时,无从查考。据《宛平县志》记载:“正月元旦,五鼓时,百官入朝行庆贺礼,民间亦盛服焚香,礼天地,祀祖考,拜尊长,及姻友投刺互答,曰拜年”。恐怕中山拜年之俗也源出于此吧。相传中山在明清年代起,初一拜年有这样的习俗:初一早起先拜天地及历代祖宗,次拜家中的尊长,而后是家中各人,由大至细,对尊长要行大礼,致贺词,对小孩要封利是(一般是已婚向未婚的青年和小孩派利是),同辈人之间,只需拱手互贺就行了。家中各人拜年后,男仕们便出门到族中长辈或亲朋戚友家中去拜年了。拜年期间,如见到亲朋好友的小孩,包括尚未结婚的少男少女,多有互派利是的习惯。在街上碰见熟人均要讲上几句:“恭喜发财”、“新年好”、“龙马精神”、“添丁发财”等等祝贺话语。
  在饮食方面,年初一这天,一般市民都吃斋菜素食为主。究其原因是年卅晚的团圆饭佳肴太多,容易“撑住”消化不良或是吃得太肥腻等缘故,因而年初一多有吃斋的习惯,据一些长辈和宗教界的信众称:大年初一吃斋是源自佛家的斋戒习俗。另外在年初一这天不允许扫地;不准用刀剪利器,更要小心打烂碗碟茶杯,如无意中碰跌,则要讲上几句:“落地开花,富贵荣华”、“大吉利是”等吉祥话,然后迅速收拾碎片,如有客人在座,均要讲句“对唔住”、“花开富贵”等吉祥如意的说话,以求心安理得。
  在中山沙田区一带,尤其是中山民歌发源地的坦洲地区,还有一种鲜为人知的习俗“初一龙舟周街唱。”如当地俗话说:“初一狮鼓响,龙舟叮当敲,穿街基围过,百子又千孙……”。过去在年初一清早,在坦洲地区,你会看到当地的一些人手里拿一根竹子或木棍撑着一条用红木或杂木精工雕成的,约一尺半长十来公分粗的龙头或整条木龙,脖子上挂着一面龙舟鼓,鼓上连接着锣钹;另一只手举着一幅写有“恭喜发财”、“龙舟送子”、“百子千孙”等字样条幅对联的民间艺人,边舞手中的木龙,边走边唱龙舟,凡到了新婚的门户或有钱人的家宅前,便上前叩门,尤其高声地唱着民歌,龙舟鼓点也敲得特别热闹一些。一般来讲,年初一唱龙舟,在过去来讲,主要内容是唱百子千孙、早生贵子的主题,为新婚人家祈福,寓意“送子”。这种风俗与畲族的“盘龙歌”有接近之处,历史上,汉族的习俗多以“麒麟送子”为主,而畲族的“盘龙歌”亦是送子的意思为主,坦洲唱龙舟,一般是以道情或叹情为主旋较多,但年初一唱龙舟却是以欢乐的旋律为主,因而在过去,坦洲人年初一大多数都欢迎唱龙舟,演唱者所唱的内容,多是迎合群众的口味,主要唱“早生贵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孙满堂红”等内容,屋主在听完龙舟后,则封利是给演唱者。这种习俗至今在坦洲群胜一带尚流行,只不过内容有所改变罢了。
  7、年初二祭财神:
  年初二俗称开年。在四川、浙江、福建等地亦称为“送年”、“开年驾”等。古时候在开年这天,一早就由家中的男仕以及儿子或孙子用扫把从门口庭院开始向屋门扫去,再从门口向屋内扫地,清扫完毕,就烧炮仗,点香拜祭天地和神台上的历代祖先,祈求神灵庇祐,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子千孙等等。主要的是祭拜财神(传说中主管财帛的神),祈求来年财源广进,过去多为商店和食肆在年初二开市前拜祭,习惯上称为“开牙”,多做九种菜肴,俗称为“九大簋”,以示“开门大吉”、“财源茂盛”之意。
  这一天与年初一恰恰相反,年初一不能扫地及用刀剪利器,而年初二一早各家各户都大动干戈,劏鸡杀鸭,打扫卫生。在拜祭完毕后,家中各人互相道贺后,已婚男仕便携妻带子前往外家给外父外母(岳父岳母)拜年,直至晚饭后才返家。而未婚者则趁此佳节前往恋人家去或好友家去拜年道贺。各醒狮、舞龙队伍则鸣锣敲鼓穿街过巷去采青表演,发新年财了。
  8、初三赤口泼水洒米祷神:
  汉族的旧俗里,大年初三俗称“豕日”(古代家畜的一种,体肥尾短、鼻长、耳似蒲扇,俗称猪)。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记载中有:“……三日不杀猪……”。古人认为正月一岁之首,而岁首的头七日更为重要,禁忌也特别繁多。古时的人们平时肉食较为缺乏,对于汉族来讲猪更是主要的肉食。因而在农村养猪是很重视的,在中原一带年初三为“豕日”,而“豕”是猪的别称,所以在年初三之日,人们一早起床,首先要观看气候的阴晴来决定养猪业的兴与旺、灾与难。中山人把这一日称之为“赤口”,寓意初三这天人们会象猪一样哄叫不停。过去中山人迷信占卜术,有道士预言,正月初三容易与左邻右里争吵不吉利,容易犯“官非”,加之农户要养猪,更要敬天拜地祈求上苍庇祐,因而在初三一早,家中主妇则开门泼水洒米,口中念念有词祈祷祝愿,而后返入里屋,在大堂求神拜佛,以求不犯口角,更避官非,且不出门去拜年,久而久之,逐渐成为一种陋俗。解放后,这种所谓陋俗已逐渐改变,但尚有农村的长者遵循并指责后辈初三赤口不要去拜年。另外,中山个别的人家有称大年初三为“车公诞”的,因此多在大年初三日到车公庙去参拜,并去转动庙里的风车、占卜问卦。
  9、初七人日炒粉拜神:
  汉东方朔《占书》曾载:“岁后八日,一日鸡,二日犬,三日猪,四日羊,五日牛,六日马,七日人,八日谷。其日晴,所主之物育,阴则灾”。而隋·薛道衡《人口思归》则有这么一段:“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从史书及前辈老人口中所述,古时的“人日”,同样是古代早期的一种占卜活动,沿袭至汉魏以后,逐渐发展成为祭祀和社火活动,中山古时候,人日时各家各户均先拜祭神灵,祈祷人、畜兴旺。而后用七种蔬菜或是七种水果,做成羹汤,称之为“七宝羹”、“七宝斋”,多数人家这天不煮饭,吃斋菜,而更多的是煲粥炒粉或炒面,饭后纷纷出外参加各种社火活动,直至晚间才返。
  自一九八八年以来,中山一班文化人牵头倡起了以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弘扬“博爱”精神以及“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慈善敬老”、“扶危济困”等内容的大型社会公益活动,并在每年的年初七举行,这就将过去年初七祭祀活动改变为慈善公益的大型社会活动,给人日这一传统民俗活动注进了博爱、慈善及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观念和生机,而成为中山的新民俗文化活动,现在每年的年初七中山人都举行大型的社会公益活动,称为慈善万人行,而“提起万人行、中山人脚板痕(痒)”,已成为中山人新的口头禅。
  10、元宵十五闹花灯:
  据历代《香山县志》称:邑人多信道。而历史上,元宵俗称上元、元夜、元夕等,相传源出于道教。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历史上有元宵张灯观赏的风俗,故又称“灯节”。《香山县志》则有:“元宵灯火装演故事游戏通衢,舞者击鼓以三为节,歌者击鼓以七为节,又春宵结队彼此酬唱,曰唱灯歌又曰唱鹤歌”的记载。元夕张灯为谜语悬赏中衢曰“灯信”。古时中山人在十五这日,妇女多到庙宇拜神,尤其是在石岐(现城区)的妇女,多数涌去城西三元庙庆贺上元大帝诞。据史料载:自古以来我国有元宵节张灯观赏的风俗,在中山到正月十五夜各家各户则在门前张灯结彩,点燃蜡烛,小孩手提灯笼穿街过巷玩耍,各宗祠更是云集一群群文人雅仕,挂出灯谜,大摆“射虎”龙门阵。故而,元宵十五又称为“灯节”、“上元节”、“元夕节”等,是古代最隆重的节日之一,观灯之俗流传至今。
  元宵这天,人们在饮食上多以全家一起吃年糕、汤圆之类食物,这是全国各地的共同风俗,寄寓家人团聚圆好,生活幸福美满,而恋人们则手拖手去拍拖“晒月光”,因而又有人称元宵节为“中国情人节”。正月十五夜晚,各家门前张灯结彩,以吸引左邻右里;文人雅仕则在彩灯上写上谜语、诗词,让游人猜谜或对联,称为“射虎”。各大武馆则纷纷舞龙、舞狮大展武艺;大户人家还在祠堂门口空地表演地色(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跑旱船”民间艺术)、演戏等。清代期间,在中山的一些地区,如小榄等地,一些民间的社团在元宵那天晚上,还组织以民间故事、典故等为题材的花灯巡游活动,称为灯会,男女青年举灯结伴歌唱,俗称唱灯歌。因此,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闹花灯,这种民间社火活动,直至正月十六日晚才结束,称为散灯。
  11、正月开灯与结灯:
  《香山县志》记载:“正月灯节,是添丁者挂灯于祠,以酒脯祀其先。曰:开灯、亦曰挂灯。约俟清明则焚之曰结灯”。其实灯节是正月十五,即元宵节。但中山过去习惯上,凡生了男孩的(即添丁)人家,多数是在农历正月初二起的一个月内,择黄道吉日开灯。开灯那日,先到纸扎店定制花灯,一般是定造四个:一个挂在祖先灵前;一个挂在祠堂;一个挂在住宅门官神前;另一个则挂在社稷坛上。开灯那天,添丁的人家必备上一席丰盛的佳肴以祀神,或同时摆上几台酒席宴请宾客。而各族的祖祠内或祠前的禾堂中,也有本族人祭祖开灯派彩的习俗。既然有开灯,就有结灯。结灯一般在二月二日土地诞日举行,也有在旧历三月三清明节前结灯的。同样,结灯那天,也要备上几席丰盛的佳肴酬神拜祭祖先和宴请氏族乡亲的。
  12、十九门官诞烧衣酬神:
  古时中山各地在农历正月十九日多有拜祭“门官诞”的习俗。门官传说是一位天上的将军,守护着天宫的大门,可以镇妖驱魔。后来下凡到人间为皇帝把宫门,凡间的百姓多在春节时在各自门上一边贴上一个将军的肖像,代表门官以保佑家宅。相传这位守门的将军,在正月十九出生,故而正月十九称为门官诞。这天一早,不管城乡、各家各户均虔诚地净手焚香,用粉果(茶果)、煎堆、鸡、鹅、鸭、猪肉、鲜鱼等供于神台前,还在门口烧纸制的衣冠、靴袜等物,以表自己的神心。而纸制的衣冠等物,一般在十八日即有人沿街叫卖了,称之为“卖门官衣”。这种习俗目前已渐剔除了,但在一些镇区尚有这一陋俗存在。
  一般来讲,中山人过年的习俗庆典活动,随着元宵节的结束而结束,年复一年,相沿下来。另外在本节结束前,还讲讲节前年卅晚行花街的花市习俗。
  花市,亦称“行花街”、“游花街”、“行桃花运”等等,这种习俗从十八世纪中叶就风行于广东,尤其是珠江三角洲一带,清宣统梁鼎芬著的《番禺县续志》曾有记载:“花市在藩署前,岁除尤盛……”。历史上花市是一种规模盛大的群众游乐活动,这里不乏有卖花赏花的年青男女结伴欢乐,互赠鲜花以表爱意,送旧迎新的寓意。直到十九世纪末,更是兴盛,有那么一首《羊城竹枝词》称誉花市:“羊城世界本花花,更卖鲜花渡年华;除夕案头齐供养,香风吹暖到人家”。
  每年的花市一般从腊月二十七日至三十日(即除夕)的晚上十二点结束。在花市结束时,如果花卉没有卖掉,花农有“砸烂花盘,踩烂花卉”的习俗。但改革开放以后,中山的花市比传统的花市提早几天,且鲜花的种类较传统的多,而且,往年到年卅晚子时(十二时) 就人散花残了。但近几年来却是到子时,还人头涌涌,方兴未艾,可想“行花街”这种习俗多么深远。

  二、二月二土地诞,烧炮祭神社
  《香山县志》载:“二月上戊祭社,烧大彩爆竹。”据史料称:土地俗称土地公、护土神、土地神和土神等。土地诞习惯上称春社,是古代人们春天祭祀社神(即土地神),以祈求丰收的日子。按迷信的传说,土地神是一个小地面的神。《白虎通义》载:“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自古以来,农民对于土地是很重视的,虽然古代的耕作是靠天时而非靠科学,先民们采用的是刀耕火耨的方法。因此,土地神崇拜是古代先民的原始崇拜,这是因为先民们觉得地载万物,取材于地,所以历史上的二月二土地诞,各乡村民都大肆操办,以祈求地润万物,五谷丰登。据《中山市志》称:解放前,中山农村许多地区在这天公祭街头路边的神社(土地公,古称为护土神),祈求风调雨顺。入夜焚烧用禾杆束制成的巨大花炮,其中带有两个小炮,称“猪仔炮”,相传拾获者有添丁的征兆。习惯上这种形式称为“抢花炮”,中山的客家人较为重视此俗,笔者在六十年代初也曾参加过“抢花炮”的社火活动。由此可见,中山过去二月二土地诞是较隆重的习俗之一。当然原始的土地神崇拜,是属于自然宗教,其拜祭方法也是多样化的。随着城乡差别随步缩小,作为土地神崇拜也继而有所改变。在各个不同的文化传统区域,产生不同的说法,但基本上土地神崇拜都属于抽象的地神崇拜。城市发展后,土地神也变为城隍神了,这种二月二土地诞,烧炮祭神社习俗在今天已基本消失了,只有个别乡村尚有这一习俗流传,而城镇多烧衣拜祭而已。
  中山过去是汉族为主的集居地,在历史上除了二月二土地诞外,尚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中国古代对于龙的迷信主要有二个方面:一是体现龙是掌管雨水的动物神;二是迷信龙会给人带来祥瑞或能化身为天子和伟人。二月二龙抬头一说,主要传说龙在冬季是冬眠的,直睡到农历二月二日方醒。醒后的龙从地底下飞升上天,引起了第一声春雷和落下第一场春雨,寓意着农事开始。在古代的农事活动多靠天雨,而春耕多在二月初开始,因而自古以来,先人多在二月二日龙抬头之日,备齐三牲果品设坛祭祀龙王,祈求丰收,人畜两旺。这一习俗在今天已渐消失。

  三、二月十五花朝节,女子红妆祀花神
  《香山县志》载:“花朝后四日插花祀门”。古人以农历二月十五日作为百花的生日,故称这天为花朝节。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百花仙子的节日,每年的这一天,年青姑娘们采摘各种仙花向玉皇大帝行礼,叩拜皇恩,祈求早日择得佳婿。过去有一些民间传说的图画,有描述年青姑娘乘坐芭蕉叶或是彩云做成的小船,穿云驾雾飞上天上向玉皇大帝献花的情景,当然这些只是传说而已。宋吴自牧《梦梁录》中有这么一段记载:“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可见在宋代,人们就在花朝之日纷纷外出游玩赏花了。由于各地的气候不同,有些地方的花朝定在二月十二日。不管传说如何,花朝节主要是年青的姑娘在农历二月十五日左右,到郊外赏花游玩,祭祀花神的传统灵物崇拜行为之一,按《月令广义》一文解释:以善种花人为花神。可见,中山历史上也是广种花卉的地域。
  中山的一些镇区乡民,在花朝后四天左右,多有在家宅门上插上桃花或桃枝,祭祀门神的习俗。这种对桃花或桃树的灵物崇拜迷信由来已久,这主要是人们认为桃木或桃花的颜色可以镇邪驱魔,还可以作护身符和延龄益寿。因此,在花朝期间,多有在家宅门上插上桃花或桃枝祀门的习俗。当然,春节期间在家中插养桃花则又是另一种说法了,诸如插上桃花后,未婚青年行桃花运,商贾之人认为鸿图大展等等,这里不尽描述。
  总之,在中山历史上,二月十五花朝节前后,民间多有举行栽花植树的活动,也有一些文人雅仕相约一起饮酒、赋诗,小孩们放风筝、扑蝴蝶等尽兴娱乐。清代词人张春华有这么一首词:“春到花朝碧染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这一习俗现较少见。

  四、三月清明插柳踏青祭先祖
  据明嘉靖《香山县志》和清同治《香山县志》记载:“清明戴柳上坟”。“三月清明插柳。三日采三丫苦叶捣作粉团蒸熟以荐祖考。扫墓郊行谓之踏青亦曰铲草,亦曰压纸以楮置坟上也,孙宗盛者堆如积雪。或曰送灯,亦曰拜山。”
  中山过去清明扫墓,多在农历三月三日,清明的祭祀活动,旧例为大夫祭宗庙五祀,土庶人祭其祖先。由于过去以农历计算时间,而清明节这一传统习俗,在春分与谷雨之间,所以历史上俗称三月节。到民国时,我国采用公元纪年,农历三月三日,按公历推算多在公历四月五日左右,所以清明节在近现代都在四月四日或五日。是日,城乡的人多数往郊外祖坟墓穴之所去,剪除坟头四周之杂草供上烧猪(名曰金猪)、鸡、鸭等三牲糖果饼食等祭品,焚烧纸钱(中山人谓阴司纸、冥银)等,因而,习惯上又称扫墓、行山、踏青等。另外,清明时节,中山人多在门口、窗户等插上杨柳枝,据说可辟邪。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曾有这样的记载:“至清明戴柳者,乃唐玄宗三月三日拔禊(据《词渊》释:拔禊,是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除去不祥的祭祀活动)于渭水之隅,赐群臣柳圈各一,谓戴之可免虿毒”。而据中山一些镇区的长者们传说:“旧历三月初一地狱吏将鬼门关误开,把孤魂野鬼放了出来,走至阳间,见门就入,以索阳气人魂,或称借尸还魂,而在家门窗口插上杨柳枝,则可拒孤魂野鬼于宅外,亦可辟邪避凶。所以,逢到清明时节均在家门窗口插上杨柳枝以治孤魂野鬼……”。虽然这只不过是迷信之说,并没有科学依据,但客家人到清明时节,除了插柳外,还有到山上摘采三丫苦叶(一种草药),将其晒干捣碎,混合于糯米粉中炊成薄糕,一用以祭祖,二为人食。从老者口中知道,这是中山客家人的传统习俗,主要有五点。用三丫苦做成的糕点,一可去湿,二可清热,三可解毒,四可辅助治疗肠胃疾病,五可就带有迷色彩了,据说清明拜山后,吃了三丫苦糕,可以辟邪避凶消除虿毒。另外,清明节期间,中山人尚有炊元茜饼食之习俗,这种习俗与客家人炊三丫苦糕的习俗无大差异。主要是元茜可去湿、解毒、清肠胃等方面而言。
  这里扫墓的习俗,只是对旧墓而言,如果是过世不过一年的,为之新山,中山人过去和今天,即使是实行火葬以后,还保留着“新山不过社”的习俗。社日过去是农家祭祀土神的传统节日,传统上有两个社日,即春社和秋社。一年之中,分别在立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即在立春后的第五十天(农历用干支纪年和日,按甲子、乙丑……戊辰等轮流推算,每十天为一戊)。亦就是讲,如果逝世不够一年的,必须在社日之前拜祭,而不在清明那天或清明期间拜祭,此种习俗流传至今。
  传统的清明节,民间除了扫墓祭祀之外,尚有郊外踏青游戏的习俗。如在郊野树下,思亲亭内罗列棋盘,互相劝酬、慰问,小孩荡秋千、放风筝等游戏活动。杜牧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诗句,早已是人们熟悉的诗句了。现在殡葬改革后,人们多到公众墓地或殡仪馆去拜祭了。

  五、上巳水边祭祀除不祥
  在中山一些镇区历史上还有上巳日到水边祭祀的习俗。上巳,古代称为修禊(Xì古代春秋两季在水边举行的除去不祥的祭祀活动)节、三巳节、目巳节等。按中国古时岁时习俗划分,属其他节日类。最初,古人以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称为“春禊”,农历七月十四日称为“秋禊”。到三国魏晋后将上巳节定在农历的三月三日。《后汉书·礼仪志》载:“是月上巳,官民皆絜于东流水上,曰洗濯祓除,去宿垢疢,为大絜。”按旧俗到了三月上巳日,人们为了辟灾祛邪,纷纷在这天跑到村边郊外的江河边祭祀,然后用香草浸泡的“药水”沐浴,相传可以祓除不祥。由于古代的中山,属于水网地带,这一习俗历代沿袭,后来,这种祭祀习俗演变为人们在春日到水边饮宴游玩的节日。正如宋吴自牧《梦梁录》记载:“三月三日上巳之辰……赐宴曲江,倾都禊饮,踏青”。
  据史料记载,在唐宋间,上巳之日,道教还要举行庆祝“北极佑圣真君圣诞”的活动,中山在古时,道教亦有在三月三这天,于道观内设坛打醮,而一些信道之人或富有之家亦有设坛祈恩,贫穷人家则酌水献花,以作祭祀。这一习俗现已渐失,也可谓是陋俗了。

  六、四月八浮屠浴佛舞醉龙
  据《香山县志》载:“四月八日,浮屠浴佛,诸神庙雕饰木龙,细民金鼓旗帜,醉舞中衢以逐疫,曰转龙首。插金花,操木龙而舞,舁(yú共同抬东西的意思)酒随之,有醉至死者,旧惟八日有之,十年间辗转至半月不息,踵事增华近益靡洒”。
  古时佛家相传,夏历四月初八为释迦牟尼生日,古传释迦牟尼降生时,天上九条巨龙从口中吐出龙涎为其冲洗污秽之物,使其能净身而得道。因而,每逢到四月八,各个寺庙均设有会坛,僧人便以五香圣水(檀香、沉香、花鸡舌、霍香、胶薰陆五种草木熬成的水,称为五香水)灌洗佛像,称之为浴佛。亦有称“灌佛”。由于每年如此,年复一年,已成习惯,加之以浴佛为名,故称之为浴佛节。僧、尼、道以浴佛、设坛过节,民间则扶老携幼到各寺庙拈香敬佛,更有虔诚之信徒,买来生鱼、鲤鱼、龟等灵物到寺庙放生池里放生,以求施利或保佑家宅、自身不犯官非等。过去,各庙宇的寺僧除设坛浴佛外,还在各会坛外设有斋菜、斋粥等派给路人食用,以示如来佛祖善必普渡、救灾救难。
  民间的各大宗祠、大家族或是有钱人家,还会出钱雇请武馆之人大耍龙、狮、鹤、凤,以振本祠、本族的雄风和以示自家的富有。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中山四月八浴佛节舞龙、舞狮出会的习俗了。中山过去浴佛舞龙,以舞醉龙为姣姣者。“首插金花操木龙而舞,舁酒随之,有醉至死者……”。可想当时中山人舞醉龙庆浴佛的习俗是多么热闹。至于舞醉龙之民间艺术已有另文叙述,这里不题。但这里有一点可述:相传,释迦牟尼佛祖在出世之时,天上有九条金龙,口吐香涎,喷于佛祖身上,洗净其佛身上的污秽,使其能成为佛家之鼻祖。因而,在每年四月八浮屠浴佛节之际(亦称佛诞节),佛教徒便隆重举行以五香水浴佛像金身之习俗,而民间则以舞龙为主的巡游活动,以作庆贺。而派发素食斋菜,则表佛家之善心。
  四月八浴佛舞醉龙外,在古代的中山,尚有四月八牛王诞之说。从考古的器物中考证,中山古时属渔猎文化的地域,也就是说在远古时代,中山地域也有狩猎的习惯。相传在古代,先民在山上打猎时,捕捉了一头母牛,人们见此野牛怀有牛羔,不忍宰杀,又觉得牛力大可驳犁载物,便驯养起来,过了一段时间,母牛产下一只小牛,这天刚好是四月八日,这只小公牛经过人们的驯养后,果然能拉犁耕田载物。人们就将四月八日称为牛王诞,即是牛的生日,据一些史料载,人们在四月八日这天,有耕牛的有钱人家,为了祀牛王,便在这一天让牛休息一日,割青草精料饲喂,甚至祭祀牛神。当然,这一习俗相对来讲,较少流行,因为古代饲养耕牛的人家不多,贫苦者只能是当牛做马,根本谈不上养牛了。而在近代史上,中山主要是流传“四月八舞醉龙”、“舞柴龙”等民俗活动。

  七、五月端午“出色”扒龙舟
  过了四月八,紧接是到五月端午龙舟节了。端午又称端阳、重午或作端五、重五。端午节是古代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明嘉靖《香山县志》称:“端午为粽祀神或采画龙舟,水中竞渡……。”清同治《香山县志》亦载:“五月端阳以粽祀神(各乡皆五月以粽祀神较邑城尤盛)。龙舟竞渡,画船彩色……”。
  端午节源于何时,传说不一,主要的传说有二种:一是传说在战国时,楚国襄王宠信奸佞,放逐屈原,导致楚国被秦国攻破。屈原被逐后于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当地的渔民和群众,不愿江中鱼、虾、蟹等吞食屈原的尸体,便用糯米裹粽投入江中,并划艇到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逐渐演变为五月端五龙舟竞渡的传统节日。二是学者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最早起源于吴越国的龙图腾部族的图腾祭,是龙的节日。这些部族,为了求得龙的保护,每年五月初五这一天,供献龙图腾。同时,还要在锣鼓声中划着刻画成龙形的独木舟,在水面上作竞渡游戏,为图腾神和人们自己取乐。后来人们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便把这个节日与屈原联系在一起。不管传说如何,这里不去探讨。而“端”字与“初”字同义,“午”字与“五”字相通(这里同是按古时的地支顺序推算的,五月为午月),因而,五月初五为端午。在中山,端午节在民间传统节日中,可算是一个大节日,每年均较隆重举办一些大型的群体活动,但各乡镇有不同的活动方式,这里只讲共性的活动。
  龙舟竞渡勇夺标
  端午节扒龙舟之习俗,不单中山有,全国各地的汉族、傣族、苗族、壮族等均有之,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南朝梁·昊均《续齐谐记》:“楚大夫屈原遭谗不用,是日(农历五月初五)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端阳竞渡,乃遗俗也。”中山古时,河涌交错且较宽阔,较为直、较为深,而端午节乃中山古代之重大传统节日之一。故而,古时中山扒龙船之场面也十分浩大,不管是官或是民,是男是妇,是老是幼均纷纷涌到各龙船赛场一睹为快,加上过去村与村的成见,会社与会社间的争斗,人与人之不快,各为其主而呐喊助威,更显得竞渡场面的壮观,难以用文字来形容。每年的赛龙舟,从历史上沿袭下来,最激烈的莫过于“夺标抬金猪”了。标,多以棉质靓布逢成,饰以丝带宝顶,一杆大茅竹撑起,五彩缤纷树在主礼台两旁,颇为好看。后来,更有一些有钱人家,为显钱财,改用缎来做标,并饰以夺头标之船民或乡号等,配以罗伞等布绣,就更是多姿多彩了。
  赛龙舟不同于扒艇仔,二十多人坐在一条饰有龙头、龙尾,画有龙鳞,盛着狮鼓、响锣,插着旗号的,十多米长,一米见宽的长长木船上,又一起闻鼓而齐划浆,你追我赶,长时间的争夺,稍有乱浆,将会船倾人翻。因而,要夺标必须有一定的体力和技术。而夺标者除了夺了标旗外,还有大金猪、水酒等,让水手们饱餐一顿。由于过去参赛者多为贫民,平时饥谨交加,营养不良,要应付这样激烈的争斗,经常有扒龙舟用力过量,引致心力衰竭而死者,或是因龙舟水涨浪急而覆舟溺水者。
  每年的赛龙舟有一定的仪式。虽是各处乡村各处例,但主要的有几个方面:
  ①起龙:
  起龙亦称祭龙。每逢临近龙舟节,各会社便会在黄道吉目的晨早,兴师动众到供奉龙舟头和龙舟尾的各宗祠、庙宇中拜祭。村民在长辈的带领下拈香酬神,烧衣纸等。一群青壮年的村民,一般是参加扒龙舟的青壮年,冲落埋有龙舟的河里先洗龙舟水,然后潜下水去,将埋于河床中的龙舟抬起,搬上岸,恭恭敬敬地将龙舟用碌油叶浸的清水洗净,再用船灰执漏、上油,并从宗祠中“请出”供奉的龙舟头和龙舟尾,重新上彩、点睛,然后在船头插上龙头,于船尾装上龙尾和青绿的树叶,贴上金花等吉祥物,请画师在龙舟的船身上绘画龙鳞等,这就叫起龙了。
  ②下海:
  下海亦称游龙。龙舟重新上油,维修好后,便择吉日、吉时,召集村中、族中之健硕的划艇力士,先到宗祠祀神,然后到宗祠前的河边,烧衣鸣炮,拜祭一番,再合力抬起龙舟放下水中,全船人员一起合力,擂起狮鼓,敲响铜锣,岸上的村民燃放鞭炮、地趸炮等,健儿们齐声呐喊,合力起浆,划出河面,沿途边划边放鞭炮。这次下海游龙,只是练习,往往是沿着村庄的河流兜上几圈,然后扒回下海的地方,将龙舟抬上岸,在阴凉处撑起或悬挂起来,待端午节赛龙舟时再用。这种形式也称之为试舟。
  ③赛龙夺锦:
  中山过去赛龙舟,多在五月初五端午节那天早上。每年到端五节晨早,各地的赛手们及村中父老们,便到祠堂或社稷那里拜神,祈求在比赛中有好成绩,夺标耀祖。拜神后,便饱餐一顿,抬起龙舟放到河中,摇旗呐喊划到比赛的起点。到达起步点后便烧衣放炮,然后参加比赛。比赛大致分三节进行:
  一是放龙。待全部参赛队伍到达比赛起点时,吉时一到,鸣炮响锣,各队选手则一起涌到排列在浅水的龙舟上,合力推向深水处,在鼓声锣声的指挥下,拼力向前划去,现在已改为划桨者先坐在船上待令了。因为水手上船,稍有乱子便会人仰舟翻,影响比赛。每年的端午龙舟竞渡,放龙的场面是很壮观的。试想,几十艘或是上百艘的龙舟一字形摆在起步点上,一声炮响,然后数百上千支浆起划,浆飞浪溅,鼓声、呐喊声、水声混成一片,是多么壮观啊。
  二是竞赛。五月端午,由于气候、节令的关系,多是涨潮之日,中山俗话讲:“龙舟水猛过虎”。因而,端午节扒龙舟时,水又涨又急,比赛起来,并不是现代那样,有一定距离、长度、时间的限制,而是一比就是一个上午、数小时或十多个小时的竞技。因此,龙舟比赛,实际上又是耐力、体能、意志的一项群体性的运动竞技。也因这些原因,过去多是男性的活动。解放后,逐渐有女性参加这项竞技,称之为凤艇。
  三是夺标。龙舟比赛最终是夺标,也称为过龙门。经过一段长时间的竞争,到最后,往往是剩下为数不多的几支船队。这样,就形成了最后的冲刺,决赛了,也就是要过龙门夺标了,这是最刺激的关头了。龙门搭在较窄的河面上,在横跨河面上,用绿叶扎成的牌坊中,吊下一个红色彩球,龙门两岸更是聚集着数以千万计的观众,亦会情不自禁为各队呐喊助威,争得头名的队伍,则抢先摘下彩球,这就宣布了龙舟比赛结束。难怪唐代张建封写下著名的《竞渡歌》:“五月五日天晴明,扬花绕江啼晓莺;使君未出群斋外,江上早闻其和声。……鼓声三下红旗开,两龙跃出浮水来,棹影干波飞万剑,鼓声劈浪鸣千雷。鼓声渐急标将近,两龙望相目如瞬。”这就难怪扒龙舟这种习俗会流传至今,还方兴未艾了。
  1、收龙
  一番龙争虎斗的赛龙夺锦后,也就是扒龙舟之尾声了,相应地,每年的龙舟竞赛也鸣金息鼓了。比赛结束后,夺标的队伍,高擎锦标沿水路,绕村一周。此时,村中男女老幼早已齐集在宗祠前或晒谷场上,摆开宴席,待龙舟健儿上岸,便一齐饮宴,俗称食龙舟饭。席间,有健儿将卸下的龙舟头和龙舟尾举起,借着酒意舞动起来,逐渐演变成舞龙船头和舞醉龙的民间艺术来了。在庆功之后,便由族中、村中父老、教头师傅等带领下,将龙舟头和龙舟尾抬入祠中,供奉在佛像前。拜谢神恩后,将龙舟沉于福地之中,等来年再起龙,这就是俗称为收龙了。这种习俗,沿袭至今不变。
  2、五月端午,家家割芦蔸裹粽
  端午节吃粽,是中山人历代沿袭下来的饮食习惯之一。可谓应节食品之冠了。这种习俗,多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来。中山人裹粽,多用山溪边生长的芦蔸叶包的粽,多是豆沙、咸肉、蛋黄等咸水粽。而用竹叶来包裹,粽中插有一小枝苏木的,则称为碱水粽。
端午节裹粽的来历,最早见诸文字的是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屈原以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之,每于此日,以竹筒贮米祭之。”恐怕,用竹筒装米煮熟,是最早的粽子吧。中山人裹的咸肉粽,最大有四、五斤以上之重,最小也有几两重。而碱水粽多在粽中插上一支苏木或檀香木,据说可消滞去毒。另外,在端午节那天,除了吃粽之外,中山人还有用五种不同的豆,如黄豆、绿豆、红豆、赤豆、扁豆等豆类,煲粥就粽吃,这种粥有咸甜之分,称为五色粥。相传,端五这天吃这种粥,可以辟疫解毒。这种风俗流传至今。
  3、端午“出色”闹社火
  端午节“出色”,这种习俗在中山来讲,主要是城区的张溪、南朗的崖口和小榄。三个地方有三个地方的民间艺术活动特色。张溪主要是玩地色,相当于中原地区的跑旱地龙船,后来发展为舞龙船和舞醉龙等活动;小榄是水色即在水中扎竹排或在水牛背上扎飘色,在水中表演。但在这两个地区至今尚未恢复这些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未能一睹其艺术风采。崖口飘色,是在“耍菩萨”的习俗中演变而来的,我已写了“崖口飘色”一文作专题,这里不再重复。崖口飘色的出色,至今尚保留着在五月初六出色的习俗。
  闹社火,在中山城乡较为普遍。闹社火的活动,主要是舞龙、舞狮、舞鹤、舞麒麟、舞凤、舞甲鱼等游艺活动。这些活动,解放后较少了,以龙舟竞渡活动较为主要。至于各村的端午活动,虽有不同之处,但主要的还是以上所述。

  八、夏至狗无处走
  中国古谚语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而中山则有“夏至狗无处走”之谚语。夏至是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个节气,按公历推算,在阳历6月22日前后,是日白天极长,夜晚极短。
  狗,在中国传统的十二生肖中,排在第十一位。在十二生肖动物崇拜中,狗的象征意义并不是很显赫,虽然狗是人类最早驯服的动物之一,历史上人们多用它来看门、狩猎等,可以说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也与民间传说中的神话二郎神的义犬有关,传说中的那只义犬能协助二郎神镇妖除魔,保持世间安宁。 但是,最终在中国人的饮食中,狗逃不了被割杀,皮子还做成帽子……。“狗肉滚三滚,神仙都企不稳(站不住)”是中山人的口头禅。一般来讲,中国人或西方人,尤其是鲜族人,多在秋季和冬季吃狗肉,而不在夏天吃狗肉,主要认为狗肉是发热的,南方人说“天热吃狗肉热气(上火)”,“秋、冬吃狗肉大补,暖身子。”而在中山,历史上有“夏至狗无处走”之说,尤其是大涌、沙溪一带,每年的夏至都有劏狗之俗。据当地人认为,夏至时天气并不热,狗在这段时间刚好换毛,肉质肥嫩,吃之不燥,有滋阴补肾之功效,可治尿床等疾病。因此,每年夏至那天,中山人多有吃狗肉之俗。此俗源于何时?难以稽考。

  九、伏日祭祀晒书诗
  伏日在中国古代习俗上有两种意思:一是指三伏天;二是指在三伏中举行的祭祀活动,这里是指古代传统的岁时习俗中的祭祀习俗。据汉代杨晖《报孙会宗书》记载:“田家作苦,岁时伏腊,烹羊炮羔,斗酒自劳”。文中的“伏”是指伏日祭祀之说,但是作为伏日祭祀具体在何时举行就说法不一了,有些学者认为伏日祭祀活动应是初伏时间。根据我国农历推算,从夏至以后的第三个庚日起进入初伏(或称头伏),第四个庚日起为中伏(或称二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起进入末伏(或称三伏),从初伏到末伏总称为三伏,大约相当于公历的七月中旬到八月下旬,也称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期。按古人的解释,伏日祭祀主要是避盛暑,祈求下雨的意思。在岁时习俗中,伏日祭祀在历史上也是受到人们重视的节日。
  古代的中山,除伏日举办祭祀活动外,还有晒书诗之俗。三伏天期间,阳光最猛烈,历史上中山的书香世家和崇尚义学之人家,多有在三伏时在家中晾晒书画的习俗,而佛、道寺庙的僧人也有在此期间晒经书的习俗。清代书画家潘弈隽有这么一首诗:“三伏乘朝爽,闲庭散旧编;如游千载上,与结半生缘。读喜年非耋,题惊岁又迁;呼儿勤检点,家世只青毡。”这首诗写出了书香人家带领子女在三伏时晒书的情景。在晒书时,边晒边翻书,既感叹时光消逝,又教育子女应珍惜时光,认真读书学习,以免荒废学业,耽误前程。另外,有些寺庙的经书太多,僧人忙不过来,便邀虔诚的信女们帮忙晒经翻书,称之为“翻经会”。过去“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严重,一些“善信”之人,尤其是那些受压迫被歧视的妇女,产生了“来世投胎变男人”的思想,那些僧人们便针对这些妇女怨做妇人,想来生做男人的梦想,四处去找那些妇女“善信”帮忙晒经书,称:如翻经十次,来生便可转男身。因而,有很多虔诚的信女们都有争着去帮忙的。在现代文明社会中,这一习俗已不那么流行了,在中山现代尚有在三伏天曝晒衣物之俗。

  十、七月七乞巧女儿会情郎
  据《香山县志》记载:“七月七日曝衣书家汲井华水贮之,以备酒浆,儿女乞巧……。”农历七月七日,古称七夕,又称七夕节,少女节,女节。中山人俗称拜月亮或称拜七姐。在历史上,中山与中原地域的习俗一样,多以七月七牛郎织女相会为传说而成为习俗,也相传为中国汉族地区的情人节。这个习俗,从汉代开始,便有文字记载,如古诗中的《古诗十九首》里,便有:“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而最早见绪文字的是《诗·小雅·大东》:“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耽彼牵牛,不可服箱。”由此可见,七月七乞巧节源于古代的神话故事“牛郎织女天河会”这一典故。
  古时,中山人将七月七日乞巧节作为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均认为七月七日(指农历),从井中取来之水是“圣水”,饮之可避邪祛病,消灾灭难。而客家人更以七月七日从山涧中取来之泉水,用以陶罐盛着,将不去皮的冬瓜或去皮的野生芋头冼净浸入之后,称之为“冬瓜水”、“芋头水”。说也奇怪,这些用七月七泉水浸泡的冬瓜、芋头之水,放置一年,并没有腐烂之味,而且可把野生芋头的毒性去掉,还可用这些水治疗外感、急性肠胃炎和大热症等疾病。虽然没有什么医学根据,但至今为止,中山的客家人还是以七月七日取来之泉水浸泡冬瓜和野生芋头,待小孩肠胃不适,甚至在患上大热症的情况下,用瓦撑(用陶瓷制成的器皿、瓦煲)盛上这些冬瓜水或芋头水煮开,并放上少许盐,趁热让病人服用可以治病。我本人就曾服用过这种“土方”的七月七水,治好大热症。
  在中山的古代,每年的七月七日,民间除了曝晒衣物、书籍外,还有在庭院天台上搭建彩楼或摆放香案,供上瓜果食品。妇女们穿针走线,向传说中的织女乞求智慧巧手工艺,少女盛装月下,祈求觅到如意郎君。所以中山人(尤其是在小榄一带及一些经济作物地区的镇区)俗称七月七日为乞巧节或拜七姐。除此之外在中山的民间,但凡出嫁女,多在这天携夫婿、儿女返娘家过节,因而也称之为“女儿节“、”“少女节“、”“女节”,更有称之为“香桥会”。大体上在七月七这天,绝大多数未婚男女青年,相约到郊外的河边、山塘水库等地谈情说爱,更有的去游水,可谓共沐爱河。据说在七月七日这天用山涧泉水沐浴,可治疗皮肤病和避邪,当然这是迷信的讲法了。现在有公园、歌舞厅、游泳池等娱乐场所,就较少人去郊外游水了。因此,七月七,也称为“中国情人节”了。这里同样是源出于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也寄望有情人终成眷属之意,难怪这种习俗沿袭至今。
  中山还有一种说法。相传七月七日是“康公真君”的诞辰日。因而,也称“康公诞”。在七月七这天,中山凡建有康公庙的均设有醮坛,供人们拜祭。这里有这么一个传说:据说古时有位叫康公之人,他是修练道教的苦行僧,当他道果将修成时,便匆匆返往天宫朝圣。在途中,他遇上一位养鸭的人,见到“呷呷”欢叫的鸭子,内心上深深的喜爱上肥嫩的鸭群,一时间忘记了上天朝圣之事,与牧鸭人一同在鸭寮、池塘边与鸭子禧戏,并将鸭子的形象深深印于脑海之中。不觉临近天黑,他急忙赶到天宫朝圣,他身上满是鸭腥味,又是迟到之人,结果,康公被其他臣子认为是耆好宰杀鸭子之人,不管康公百般辩解,无法使圣上明鉴。此时,有位很高道术之人,从后拍了一拍康公的肩膀,谁想这么一拍,康公的口中竟吐出数只鸭子来,这下子,可不妙了,圣上立即下旨,令康公再下凡间去修道十年。至此,康公再度下凡,苦练了十年后,始得正果,修道成仙。从此,人们把康公修道成仙之日,作他的诞日,而设坛拜祀,康公成仙那天,刚好是七月七日,因而一些中山人特别是信道的道徒,把七月七当作是“康公真君”诞,凡建有康公真君庙宇的地方,在七月七日必设坛建醮拜祭一番。由于康公因爱鸭而被罚苦修之故,在康公诞之日是不能吃鸭的。
  在石岐城区,七月七并不是拜康公,而是拜七仙。所以,过去每年到七月七,最热闹的是原位于狮子街内的七仙庙了。相传过去每逢七月七前几天,七仙庙内便香烛弥漫,衣香鬓影,人头涌涌,尤其是少女更是挤涌。入庙一游,犹似身入仙境……。可想其热闹情况。解放以后,七月七日这一民间习俗,只沿袭了郊游,而客家人浸冬瓜、芋头水的习俗,尚有沿袭,其他封建迷信活动已渐少了。

  十一、七月十四浮屠盂兰烧衣祀先人
  据《香山县志》记载:“七月十四日,浮屠盂兰盘会,剪纸衣祀先人,各乡盛设黍粽……。”在历史上,七月十四,俗称“盂兰盆节”、“鬼节”、“中元节”等。这种习俗为汉族传统节日流行全国。但古时却是在七月十五日,故又称是中元节。盂兰节主要是宗教节日。历史上有两种提法:
  1、《道经》:“七月十五日,中元之日,地官校勾搜选众人,分别善恶。……于其日夜讲诵是经。十方大圣,齐咏灵篇。囚徒饿鬼,当时解脱。”而佛家却另有说法:相传释迦牟尼佛祖的弟子目连,在梦中见其母亲死后,坠入地狱之中,被饿鬼吞食受苦,倒悬于梁上,惨遭烈火煎熬。目连惊醒后便求佛祖超度其母。佛祖对目连说:在七月十五日,设百味果食,供养十方僧众,便可使其母解脱苦痛。由此,佛教徒据此传说兴起了盂兰盆会,到了每年七月十五日,便设果品素食,款待四方僧众。以后逐渐演变成为民间的祭祖日,以追悼祖先亡灵,城乡民众在村口、家门前焚香并烧衣纸,摆供果品于街上意为超度亡魂野鬼,以求家宅平安和乐善好施之德。
  2、宋代未年,元兵入侵,为避战乱和元兵,各寺庙遂提前一日,在七月十四祭祀,超度亡魂。至此以后,改变为七月十四日过盂兰盆节,成为习俗。古时,到中元节的前一天(即七月十四日),家家都备有较为丰富的佳肴、果品开始祭祖了,在宰杀牲畜家禽上,与七夕(七月七)相反,多不杀鸡而杀鸭,祭拜祖先后,均往三元庙参竭打醮,在中山的大涌、沙溪一带则在七月十四裹粽、炊糕、包叶仔(茶果)等,拜祭祖先。而城乡的庙宇,也在当天开始建醮设坛,僧道云集打醮,以替人们超度亡魂。中山人俗称为“做十四”。祭祖祀神活动在白天的中午举行,傍晚后,则全家团聚食饭,或邀请亲朋戚友共聚饮宴。至晚上,则家家户户在门前路口烧衣纸、抛供果食品等。而当铺则还抛铜钱以抚冤魂野鬼,消灾和济救无主幽魂等。过去烧衣纸,多为“元宝”、“金银”、“纸船”、“衣帽鞋袜”等;近年来,一些别出心裁之生意人和迷信之人,将剪纸衣、扎纸人等形式改变为用竹纸扎成“汽车”、“轮船”、“皮箱”、“电视机”、“录音机”、“别墅”、“的士”、“摩托车”等现代的日常生活物品,美名曰献给那些孤魂野鬼,真可谓劳神伤财,更甚者,还有人扎成“飞机”、“大炮”等武器,说是献祭给“土地公”,用以征服一切厉鬼冤魂和灾神,真是无奇不有。

  十二、秋社祀社神祈求五谷丰登
  《香山县志》载:“祭祀春秋,祭于祠其仪盛”。据《统天万年历》记载:“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在汉代以前,只有春社而无秋社,汉以后才设有秋社。春秋二社,是古代祭祀社稷的日子(又称社日),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描述:“社日,四邻并结综会社牲醪,为屋于树下,先祭神,然后飨其胙”。从这里可以说明,古代的社日,不管春社或秋社,是人们拜祭社稷神和乡邻聚会宴饮的旧俗,也是古代的传统节日之一,倍受人们的重视。这里提及的社稷神,俗语称为土地神,人们拜祭他,是感谢他给人间带来丰收。中山历史上是以稻谷种植为主的地区。因此,春秋二社的拜祭仪式是较为隆重的。
  据中山过去的史料记载,秋社之日,各村各家群众纷纷到祠堂、社稷之所,带上酒水,备上佳肴果品、米饭等祭品,焚香拜祭土地神,然后各姓氏聚集饮宴。如宋吴自牧《梦梁录》所述:“秋社日,朝廷及州县差官祭社稷于坛,盖春祈而秋报也。”按古代的收获季节,秋社在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时间多在新谷登场的八月,如果说拜春社是人们在春种时祈求年丰的话,那么秋社就是报年丰的日子。因此,在秋社日拜祭完土地神后,人们饮宴期间,便会举行各种各样的娱乐活动。正如宋代爱国诗人陆游《秋社》诗描述那样:“雨余残日照庭槐,社鼓咚咚赛庙回;又见神盘分肉至,不堪沙雁带寒来。书固忌作闲终日,酒为治聋醉一杯;记取镜湖无限景,蘋花零落蓼花开。”由于秋社期间各地的聚会者繁多,引起朝廷的重视,到了元代,朝廷下文禁止民间的社日活动。至此,只有统治阶级即各地州县衙门的官员们,在社日时保留祭祀社稷的活动,而民间的互拜饮宴活动被废除。另据《香山县志》载:秋社农户饷耕侣曰:田了节。据一些长者称,田了节多与秋社活动一起举行,多是舞龙、舞狮等社火活动为主。中山在解放后春秋二祭的活动已消失,民间尚有极少此习俗。

  十三、八月十五饮月下,万家欢乐庆团圆
  历代的《香山县志》载:“八月十五饮月下,曰饾中秋,十六夜曰追月。”又称:“仲秋之月芙蓉开,桂芳馥梨粟熟,月下剥柚解芋,秋糯始获。”按中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祭月即拜月。而从中国的时令说是秋收节,要庆丰收;从传统的习俗说是团圆节。“一年明月今宵多”,古人认为农历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