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二、与香港电报公司代表谈募集公债 为香港《大光报》题词

发布时间: 2005年06月07日    作者:葛培林  
  1912年4月29日,香港电报公司的代表到达广州谒见孙中山。孙中山在接见该代表时的谈话中指出:“倘四国利用中国现今财政困难而阻中国之进步,则国人必将发愤自助,设法在中国募集公债,以济目前之急。盖中国并非困穷,惟筹款之机关不完备耳。”(2)孙中山所说的四国,是指英、法、德、美四国银行团。   在宣传革命思想,唤起群众方面,孙中山对报界人士特别寄予深切的期望。1912年5月4日,广州、香港等地的报界人士联合假座东园(故址在今广州越秀南路,系一所具有文化公园性质的大庭园)召开欢迎孙中山大会。孙中山在欢迎会上发表了恳切的演说,勉励报界人士:“舆论为事实之母,报界诸君又为舆论之母,望诸君认定宗旨,造成一健全之舆论。”(3)当时冯自由等人在香港创办了《大光报》,以广东省,包括香港、澳门,以及国内外各大城市为行销对象。孙中山特给该报题写了“与国同春”四个大字,勉励该报同人为民主共和国的巩固和发展而大造革命舆论,务求“与国同春”。也就是要与民主共和国共存共荣。   《大光报》没有辜负孙中山的期望。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夕,俄国爆发革命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国家世界观感为之一新。《大光报》敏锐地观察到社会主义已经登上世界舞台,适时地站在时代的前列,开展了以“社会主义与中国”为中心的宣传活动,给予读者以社会主义及劳工解放问题的新知识,颇能唤起社会各界人士的注意,也受到孙中山的赞许。在1920年1月,《大光报》发行年刊,孙中山应邀为之撰写了《为〈大光报〉年刊题词》,借报名“大光”立论,申述了报刊对国家与人民的责任,指出:“《大光报》之立,至今八年,持正义以抗强权,于南方诸报中,能久而不渝者,惟此而已。光明固供给人之智识者也,而人若槟知识不求,则光明等于虚设。今日之人类不但须爱地文上之光明、物理上之光明,尤须爱精神上之光明、心理上之光明。惟此种光明能指示人生之趋向,而凡旧社会之迷妄偏执,一一须以此光明照临破除之。盖光明者,不外使人认识实在、认识真理之工具。苟有工具而不用,或遗其实而鹜其名,则无益而有害。抑且以光明与人者,其功固大,而责任亦尤重。苟其挟成心而以先入为主,则非光明之义,而祸患将由之以胎。‘大光’之名吾固深喜之,而又望其能与人真实之智识、互助之精神,不负其名也。”(4)孙中山专门为《大光报》写的这篇文章,进一步发挥了“与国同春”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