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在香港致电横滨华侨 谈南北议和问题
发布时间:
2005年06月07日
1911年12月21日,孙中山在香港曾致电日本横滨华侨,感谢他们同情革命,并告之国内议和情形。当时旅居横滨的华人某君以孙中山来电印刷数千张,分送各华商。电文如下:
请传语余敬爱之横滨在留日同胞诸君曰:诸君乡里自余统监之革命军旗飞扬以来,大寄热心与真率之同情,以吾党及余所深谢者也。余自动乱发生以来,至今未通告诸君吾之居处,罪甚罪甚,甚希诸君谅恕。顾吾党组织之革命军,今对于满朝已经休战,将移而至媾和谈判。吾党之希望虽素不在媾和,而亦并非全不欲和,战亦非吾目的也。吾党素志之共和政体,近已由议和谈判之结果,可见其成立矣。更望诸君大表同情,注视其成行。余不日当可与诸君相见,以谢至今所蒙恩谊,并亲与诸君协议吾国之将来一切,请自重自爱。(7)
孙中山在上面提到的“媾和谈判”,即为南北议和问题。当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出任清政府内阁总理,他一面陈兵长江北岸,对革命势力进行武力威胁;一面利用革命派急于完成统一的愿望,以“和平解决”的方法,诱使革命党人与其进行谈判。在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撮合下,湖北军政府接受了和谈的建议。双方代表随即在上海英租界市政厅举行谈判。伍廷芳代表革命军方面提出:清帝退位、选举总统、建立共和政府等条件。唐绍仪代表袁世凯向革命军进行要挟。而帝国主义列强则对议和施加压力,声称“中国的战争若持续下去,将有危于外人的利益与安全,”敦促民军尽快向袁世凯妥协。12月25日,孙中山由香港抵达上海。12月29日,在上海的十七省代表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成立南京临时政府。于是,袁世凯便加紧军事要挟,南北和谈一度破裂。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布建立中华民国。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帝国主义列强在政治上拒不承认,在经济上封锁扼杀,军事上武力恫吓,舆论上恶毒攻击。而对袁世凯的反革命政权则大力支持。立宪派和官僚则乘机搞拆台活动,革命派内部妥协势力抬头。南京临时政府处于极为困窘的境地。孙中山几经斗争,都归无效,在内外重重压力下,革命派被迫让步,孙中山发表声明,表示只要清帝退位,袁世凯宣布赞成共和,即举袁世凯当大总统。2月初,双方代表商定清室退位后的优待条件。2月12日,清帝溥仪下诏退位。13日,孙中山向临时政府参议院辞职,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这样,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注释
(1)《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44、245、246页。
(2)(4)《近代史资料》1981年第2期(总第45号),第53页。
(3)(5)(7)《孙中山史事详录1911——1913年》,王耿雄编著。第57、58、59页。天津人民出版社1986年9月版。
(6)《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57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