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广州黄花岗之役与香港之关系
发布时间:
2005年06月07日 作者:葛培林
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孙中山于1910年11月13日在南洋的槟榔屿召开会议。黄兴、胡汉民、赵声、孙眉、黄金庆、吴世荣、邓泽如等出席会议。会议决定募集巨款,再次在广州组织起义。孙中山号召革命党人:“同志果能鼓其勇气,乘此良机重谋大举,则克复广州易于反掌。如广州已得,吾党既有此绝好之根据地,以后发展更不难着着进行矣。”(4)会议决定动员全党人力、财力,全力以赴再图大举。同时,以“教育义捐”名目筹款十万元。经孙中山演说后,与会者当场认捐了八千余元。另外挑选同志五百人任“先锋”,负发难之责,领导军队和民军起义。夺取广州后,兵分两路,一路出湖南,趋湖北,一路出江西,趋南京。
此次会议后,赵声、黄兴、胡汉民等先后返回香港进行起义的准备工作。1911年1月18日,起义的统筹部在香港跑马地35号成立,以黄兴为部长,赵声为副部长(起义时赵声任总指挥,黄兴任副总指挥),胡汉民为秘书长。统筹部下设八个课:
调度课长姚雨平;
交通课长赵声;
储备课长胡毅生;
编制课长陈炯明;
秘书课长胡汉民;
出纳课长李海云;
调查课长罗炽扬;
总务课长洪承点。
1911年2月至3月间,南洋、美洲等地的款项陆续汇到香港后,统筹部立即派员在日本、西贡、香港等地购买枪支弹药,共花费65900余元。4月8日,统筹部在香港召开起义工作会议,决定4月8日起义,分十路进攻广州。后因在日本、西贡所购军械尚未运到香港,故又将举事日期改为4月26日。到了4月23日黄兴抵达广州,但军械尚未到,又改期为4月27日举义。
4月26日,广州起义领导人决定将原定十路进兵计划改为四路。香港同志得发难电报,以时间来不及,请缓一日。然而部署已定,不能再改。四路进军的部署是:黄兴率部进攻督署;姚雨平率部进攻小北门,占领飞来庙;陈炯明率部进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以二十人守南大门。
4月27日,黄兴率敢死队攻打两广总督衙门,浴血奋战,以寡不敌众,最后失败。次日晨,赵声、胡汉民率留香港的选锋二百余人到达广州,此时起义已经失败,遂又折回香港。
黄兴、朱执信等在作战中负伤后,化装返回香港。喻云纪、方声洞、林觉民、黄鹤鸣等86人死难。后由善堂收殓烈士遗骸72具,同盟会员潘达微以自己的房屋作抵押,购得墓地,将72烈士的遗骸葬于黄花岗。这就是黄花岗72烈士墓。因为起义发生在农历三月二十九日,又被称为“三·二九”之役。
此役成为武昌起义的前奏,并且震撼了清王朝的统治。当时两广总督张鸣岐在审讯被捕的革命党人时,被革命党人视死如归和浩然正气的革命精神所震慑。张鸣岐在奏报清政府的电文中悲叹道:“人心如此,天意可知。”(5)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清政府官员的心态。
孙中山对此役作了中肯的评价。如孙中山在1921年撰写的《黄花岗烈士事略》中记:“是役也,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6)另外,孙中山又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是役集各省革命党之精英,与彼虏为最后之一搏。事虽不成,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轰轰烈烈之概已震动全球,而国内革命之时势实以造成矣。”(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