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同盟会香港分会是革命运动的后方基地
发布时间:
2005年06月07日 作者:葛培林
在同盟会香港分会建立之后,它便承担了对同盟会会员的迎来送往的工作,发挥了革命后方基地的作用。
在革命活动中,许多革命党人把香港分会的机关作为联络地点、退守基地和中转站。如1906年“各方同志来往港、粤、沪、桂、日本、南洋、欧美各地,极形匆繁。其在报社(引者按:同盟会香港分会会所就设在《中国日报》社内)暂住者,有黄克强、吴昆、梅霓仙、胡毅生、朱执信、古应芬、张树楠、李文范、邓子瑜、许雪秋、陈和、张继、曹亚伯、谢寅杰、夏重民、马达臣、潘信明、谢杞原、刘樾杭、刘思复、周毅军、谢良牧、易本羲诸人。”⒇另外,香港分会还先后在宝庆坊、坚道、兰桂坊、湾仔进教围、摩礼臣山道、皇后大道马伯良药店四楼等处设立招待所。再者,革命党人在结志街25号开办的实践女校、湾仔东傍海街76号冯自由住宅,李纪堂、邓荫南分别在新界青山开办的农场等地,也常被用作招待所。胡汉民、汪精卫、谭人凤、孙眉等数百人均下榻于此。有时此地“其门如市”(21)
注释:
(1)(2)(3)(4)《孙中山年谱》(上):第273、274、275页。
(5)《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料专辑》第315页。
(6)《1900至1908年的法国与孙中山》(美)金姆•曼荷兰德著,林礼汉、莫振慧译。见《辛亥革命史丛刊》第四辑,第229页。中华书局1982年10月版。
(7)(8)《孙中山全集》第三卷,第284、286页。
(9)——(18)(20)(21)《革命逸史》第三集,第224、227、234、235、238、239、248、249、236页。
(19)《近代史资料》(总第45号)1981年第二期,第3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近代史资料编辑组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8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