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六、创立“教友少年会”

发布时间: 2005年06月07日    作者:葛培林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期间,于1891年3月27日,参加创立了“教友少年会”,并出席了成立大会。1891年6月孙中山发表在上海广学会出版的《中西教会报》一文中记述了创立“教友少年会”的具体情况。其文如下:   辛卯之春二月十八(引者按:指公元1891年3月27日),同人创少年会于香港,颜其处曰“培道书室”。中设图书、玩器、讲习、琴台,为公暇茶余谈道论文之地;又复延集西友于晚间在此讲授专门之学。盖以联络教中子弟,使毋荒其道心,免渐堕乎流俗,而措吾教于磐石之固也。   溯夫圣道之传诸我邦,始于唐代,当时风行海内,上下尊崇,帝皇敕以建寺,庶士乐而朝宗,固不可谓不盛矣!乃竟如种之播乎硗地,苗之长于棘中,一时即英华发外,浸假而本实销磨,奕祀而后泯灭无存,此岂非人心之未植、道种之失培者乎!尝读景教残碑,辄为之唏嘘不已。方今中西辑睦,圣道昌明,欧洲教士航海而来,复传圣道于我邦,印书建堂遍于直省,数十年来,日见兴盛。然而人心不一,硗沃无常,习俗移人,邪僻易染,世情奸恶,窄路难循。驶非不虔心恪守,及乎与世周旋,多为所诱。趋势力,慕名声,竟致讳道媚人,猥投时尚,此真为吾教之大可忧也。   日自出山中,游学海徼,每询教会兴衰,当闻某文人,某职道,其幼固从游于教中而虔心向道者,乃一旦显达,则随俗毁誉,忌道如仇。呜呼!是岂道之不足重哉,亦适以见其人之可羞耳。又每见教中子弟与恶少交游,以致流入邪途而不悟。父兄虽作道干城,而子弟之邪淫莫挽,斯可慨矣。夫人不能无交游也,朱赤墨黑移与不觉,习焉成性,善恶斯分,少年交游,讵可不慎哉!洗培道会之所由设也。甚矣!道之不可无培也。一人所守之道,固可由渐而失;一代所尊之道,亦莫不由渐而亡。景教其足鉴也。况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不有善机以诱掖、良法以奋兴,安望其固守而毋替也哉。此会之设,所以杜渐防微,消邪伪于无形,培道德于有基,集俊秀于一室,交游尽属纯良,备琴书于座右,器玩都成雅艺。从此耳濡目染,有不潜移默化,油焉奋兴,发其苗与沃壤,结实以百倍者乎!   是晚为开创之夕,同贺盛举,一时集者四十余人,皆教中俊秀。日叨从其列,喜逢千古未有之盛事。又知此会为教中少年之不可少者,望各省少年教友亦有仿而行之,故不辞谫陋,谨书之以告同道。(47)   孙中山在这篇文章中说明了创立“教友少年会”的目的,在于“培道”,即“以联络教中子弟,使毋荒其道心,免渐堕乎流俗,而措吾教于磐石之固也。”同时论述了我国唐代称之为景教的基督教,在唐代传入我国之后,由盛至衰的过程;另外也说明了在香港求学期间的孙中山“于教则崇耶稣”的史实。 注释   (1)(27)(28)(32)(34)(36)《辛亥革命》中国近代史丛刊(一),第22、24、83、5页。中国史学会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年7月版。   (2)(24)(25)(26)(38)(43)(44)(45)(46)《孙中山全集》第一卷,第47、59、48、584、1、2、3、4、5页。中华书局1981年8月版。   (3)(5)(12)冯自由著:《革命逸史》第二集,第2、10、11页。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   (4)(6)《孙中山生平事业追忆录》第10、521页。尚明轩、王学庄、陈崧主编。人民出版社1986年6月版。   (7)(11)(13)(15)(16)(17)(22)(23)(30)(40)(41)(47)《孙中山年谱长编》上册,第38、47、49、51、55、57、58、54至55页。陈锡祺主编。中华书局1991年8月版。   (8)(9)(10)《孙中山全集》第六卷第229页。中华书局1985年3月版。   (14)(19)(20)(21)庄政著:《孙中山的大学生涯》第55、58、59页。台湾省中央日报出版部1995年11月版。   (29)(35)冯自由著:《革命逸史》初集,第3、30页。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   (31)刘永蜀:《香港与辛亥革命》,见《辛亥革命在各地》第445页。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文史资料委员会编。中国文史出版社1991年10月版。   (39)冯自由著:《革命逸史》第四集,第1页。中华书局1981年7月版。   (42)《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史料专辑》第292至293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