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四、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 学习成绩名列前茅

发布时间: 2005年06月07日    作者:葛培林  
  孙中山在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科学校学习一年后,于1887年升入香港西医书院。对于此事,孙中山曾说:“予在广州学医甫一年,闻香港有英文医校开设,予以其学课较优,而地较自由,可以鼓吹革命,故投香港学校肄业。”⑽ 另据《檀山华报》对于孙中山入香港西医书院的经过是这样说的:“香港雅丽士医校成立,招考通中西文学生者数人,无以应,特派员在广州访选,适在佛山仁济医院得二生,广州博济医校得二生,孙公(引者按:指孙中山)其一也。”(11)   这所学校就是香港西医书院。它的英文的名称是:The Hong Kong College of medicine for Chinese. 如果把它直译过来就是:为中国人设立的香港西医学院。它的创办人是何启。   何启(1851——1917年),字迪之,号沃生。广东海南人。早年毕业于香港中央书院,后赴英国留学,获得医科学士学位和高级法律学士学位。1881年返回香港,初以医术问世,转年该操律师业。1887年2月17日,他为了纪念其亡妻英国人雅丽士(Alice),用妻子的遗产,在香港创办了雅丽士医院。同年8月,他又在医院内设立西医书院,并任该院的法医学及生理学教授近二十年。因此,他与孙中山有师生之谊。他曾与胡礼垣(1847——1917年)撰文纵论国事,指责清政府统治腐败,主张改革内政,实行新政,鼓吹民本思想。当时对孙中山的思想有一定的影响。1887年他发表《中国先睡后醒论书后》一文,评论曾纪泽的误国观点。1890年他任香港立法局华人议员。1895年支持并赞助孙中山的广州起义计划,并担任对外发言人。戊戌维新期间,他又著文评张之洞的《劝学篇》。1900年义和团运动高涨之际,在香港总督卜力授意下,建议兴中会借助港英政府力量,与李鸿章合作,据“两广”独立,并为兴中会拟订“平治章程”送呈卜力,要求英国予以“帮助”。当然,这只是计划,并没有实施。1911年他被胡汉民聘为广东都督府顾问。1913年将西医书院并入香港大学。著有《新政真诠》。   香港西医书院按照英国医科大学五年的学制办学。该校开办时,一英国人史特渥地博士(Dr. Stwart)任掌院,即校长。由孟生博士(Dr. P. Manson) 与康德黎博士(Dr. Cantlie)先后任教务长。李鸿章是该校的名誉赞助人。何启兼任名誉秘书。汤姆生医生 (Thomson)任秘书。各科教师十余人,多为专门学者与医师。教务长负实际责任工作。该院之目的在于培养华人医生,在中国传播西医。   该校第一年课程有植物学、化学、解剖学、生理学、物理学、临床、诊察七门。   1887年冬,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病重。孙中山由香港、孙眉由檀香山分别回到家乡侍奉父亲。1888年3月24日,孙达成病逝。因此,孙眉作为长兄,在家庭中成了名副其实的顶梁柱,孙中山的学费和生活费,均为孙眉提供。对此,冯自由在《孙眉公事略》中记:“戊子年(1888年)春,达成公病故,德彰(引者按:指孙眉。他原名德彰,字寿屏)于数月前闻父病重,已回粤奉侍汤药,至是对于总理(引者按:指孙中山)爱护倍至,凡总理所需学资,均允源源供应,故总理在粤港肄业医学多年,用度宽裕,皆德彰所给予者也。”(12)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没有孙眉,也就没有后来的世界伟人孙中山。   孙中山于1888年8月6日至10日,通过香港西医书院第一学年考试。各科成绩为:43,化学92,解剖学65,生理学81.5,药物学39,物理学92.5,临床诊察70。平均成绩70。在同学13个人中名列第三。(13)   1888年9月,孙中山继续第二学期课程,即:解剖学、生理学、医学、妇产学、病理学、外科学。医学又分原理与实习、临床二类。1889年7月,孙中山通过第二学年考试,科目两门,成绩为:解剖学80,生理学75,定为优等生,在同考的九人中,名列第一。此时,康德黎担任教务长,学生已增至24人。孙中山学习成绩优异,人品端正,自然受到老师的赞誉。据康德黎回忆此时的孙中山是:“在这24名学生中,孙(中山)对我最具吸引力,因为他的品质文雅,勤奋求学,不论在学校或私人生活都表现如绅士般的仪态,他实在是其他同学的模范。”(14)此时,孙中山的名字也首次见诸香港的报端。如1889年10月18日香港《德臣西报》刊登有关香港西医书院之专版,除介绍该校组织及课程外,并发表了该年各科题目及学生考试成绩,孙中山均名列前茅。这是孙中山的名字第一次在香港报纸出现。(15)   1889年秋,孙中山继续第三学年的课程。本学年学科渐减,常至雅丽氏医院从事临床实习。西医书院学生在实习时,每月都在门诊室或病房担任外科医生的助手,从初入学到毕业都是如此。孙中山在该学年的考试成绩不详。   1890年秋,孙中山继续第四学年课程。本学年新设之课程有法医学、公众卫生学及实用初级外科三门。同年12月30日,孙中山与康德黎夫妇由香港前往广州麻疯病村,赠给每一位病人五元钱及香烟等物。(16)这是孙中山深入社会,救死扶伤、关心人民生活疾苦的一次社会实践活动。   1891年7月,孙中山通过第四学年考试。考试的科目有法医学、公众卫生学和实用初级外科。成绩的规定与考试成绩是:法医学笔试80为满分,口试40为满分;孙中山笔试66,口试32.5,合计98.5,按百分比数为82.5。公众卫生学100为满分,口试40为满分;孙中山笔试86,口试30,合计116,按百分比数为77。孙中山的实用外科成绩为90。三科平均成绩为83,列为优等,在同考的五人中,孙中山名列第一。(17)   1891年秋,孙中山继续第五学年的课程。本学年课程注重医学、外科、产科之深造。这是孙中山在西医书院学习的最后一个学年。来年之夏季,孙中山就要在该校毕业。同年10月20日,孙中山的儿子孙科(字哲生)出生了。这对孙中山来说,是双喜临门。   1892年初孙中山曾由香港返回家乡翠亨村设计新居。原来孙眉从檀香山汇款至翠亨村,让孙中山负责兴建新居。孙中山在家乡亲自设计建筑图纸,将1885年孙眉所建的一所房宅扩建成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楼房。新居建成后,孙中山亲笔书写了“一椽得所,五桂安居”的对联悬于门首。现在这处宅院是今天的孙中山故居。1996年10月26日,笔者到此瞻仰孙中山故居。该建筑保存十分完好,室内陈列着孙中山及其家人在一百年前用过的,至今保存完好的睡床、写字台、桌椅及文房四宝等用品。睹物思人,犹见当年孙中山坐在写字台前撰写《上李鸿章书》的情景。现在,孙中山故居已经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为对人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   1892年7月,孙中山通过最后一学年的考试。孙中山的考试成绩为:产科笔试80,口试80,平均分80;外科笔试62,口试及临床分80,平均分71;医学笔试85,口试60,临床60,平均分68。三门总平均分73。应考者共四人,另三人是关景良、江英华、刘四福。孙中山的成绩名列第一。笔试及口试均以一百分为最高分数。另三人,除江英华及格外,另两个同学的成绩均未达到及格线。同年7月,孙中山又参加了毕业考试,成绩为:植物学H,化学H,解剖学之骨学H,解剖学之普通的H,生理学H,药物学H,病理学H,法医学H,公众卫生学H,产科H,医学P,外科P。“H”(Honours)代表荣誉成绩,即优良成绩;“P”(Pass)代表及格成绩,即普通成绩。在1887年同时入学的12人中,到1892年能够毕业的仅剩孙中山、江英华两人。而孙中山的成绩又大大超过了江英华。孙中山在12门功课中“H”10门,“P”2门,而江英华的成绩“H”为6门,“P”6门。(18)因此,孙中山的成绩名列第一。   1892年7月23日,香港西医书院举行首届毕业生典礼。毕业生为孙中山和江英华两人。香港总督罗便臣(Sir. W. Robinson)、首席法官兼西医书院校长辜拉克先生(Mr. F. Clarke)、教务长康德黎博士、名誉赞助人比理罗斯先生及该校教职员、学术界、育之前程,当可拭目以俟。各位先生今日踊跃出席,是诚热心之表现也。(19)   然后,校方向毕业生颁发了奖品及毕业执照,即天所说的毕业证书。孙中山因医学、产科、卫生公共健康学第一名,获得丹那氏与美阿都氏合著的《婴孩与儿童之病症》、纽曼氏著的《外科肾症》、鲍尔比斯著的《神经之损伤与病症及其三部书作为奖品。同时颁发给孙中山、江英华毕业执照,分别用中英文书写,大意相同,惟英文增入:“并由书院当局授予香港西医书院医学及外科等硕士(Licentiate 有开业资格者,欧陆之大学所颁学士与博士之间的学位)之学位称号”一句话。中文的毕业执照是竖排版的,全文如下:   香港西医书院掌院,并讲考各员等,为给执照事:   照得孙逸仙在本院肄业五年,医学各门,历经考验,与内外妇婴诸科,俱皆通晓,确堪行世。奉医学局赏给香港西医书院考准权宜行医字样。为此发给执照,仰该学生收执,以昭信守,须至执照者。右仰学生收执。                   1892年月 日(20)   执照的签署者,除掌院、教务长及教师外,还有审查委员与考试委员等共22人。足见对毕业生的器重。   接着,香港总督罗便臣在毕业典礼上发表了如下演说:吾意医药界职业神圣,除医务外,信无其他服役能如此接近基督教者。盖医生精神,与弥漫基督福音之精神,乃怜悯与同情及博爱,此为我所感到,而各位俱明白者。今各位开始从业,应引起各位担当此项重任也。黎文司当博士(Dr. Livng Stone),此人之名为各位所熟悉。彼原以到中国为目的,因中国实为传教与医业而贡献之广大场所。惟彼以其他关系,足以赴非洲获得盛名,而垂永久。彼怀抱高贵而多方面之目标,恰如各位今日所有者,加以因彼有被称为传人之勇气与能力,是以只手空拳,终导人类社会于进步,而促成基督教与文化之发展,各位此后可步其后尘。(21)   当时参加香港西医书院首届毕业生典礼的各界人士,恐怕谁也没有预料到,在该校获得毕业成绩第一名的孙中山,在20年后,竟成了中国封建王朝的掘墓人,中华民国的缔造者。   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学习期间,除致力于医学专业外,还进行了广泛、深入地课外学习。对此,当时孙中山的同学关景良回忆:“总理(引者按:指孙中山)在院习医科五年,专心致志于学业,勤恳非常,彼于日间习读医学,夜则研究中文,时见其中夜起床燃灯诵读。但最爱读之书乃《法国革命史》(蓝皮译本)及达尔文之《进化论》。后乃知其思想受此二书之影响为不少也。”(22)康德黎称孙中山:“习医科如他习别的科学一般地勤奋,”他“研究国际法、军事学、海军建设、各种财政学、国政、各种派别的政治学。”(23)另外,孙中山于1894年6月在《上李鸿章书》中也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掌握的学识:“曾于香港考授英国医士。幼尝游学外洋,于泰西之语言文字,政治礼俗,与夫天算地舆之学,格物化学之理,皆略有所窥;而尤留心于其富国强兵之道,化民成俗之规;至于时局变迁之故,睦邻交际之宜,辄能洞其阃奥。”“虽未能为八股以博科名,工章句以邀时誉,然于圣贤六经之旨,国家治乱之源,生民根本之计,则无时不往腹于胸中;于今日之所谓西学者概已有所涉猎,而所谓专门之学亦已穷求其一矣。”孙中山又说:“游学之余,兼涉树艺,泰西农学之书间尝观览,于考地质、察物理之法略有所知。每与乡间老农谈论耕植,尝教之选种之理、灌溉之法,多有成效。”(24)1896年11月孙中山又在《复翟理斯函》中说:“文(引者按:孙中山自称)早岁志窥远大,性慕新奇,故所学多博杂不纯。于中学则独好三代两汉之文,于西学则雅癖达尔文之道(Darwinism);而格致政事,亦尝浏览。”(25)由此可见,孙中山在香港西医书院求学期间博览的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确实很丰富,这为他日后的治国安邦之道,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孙中山“知难行易”的革命哲学思想,与他在香港西医书院所受的系统的、严格的科学知识教育和他所读的课外书籍都有直接的关系。如孙中山论证“知难行易”学说时,曾涉及到古今中外的知识,并举十例为证。而在“以饮食为证”中,就涉及到生理学、医药学、卫生学、物理学和化学等方面的学识。孙中山还运用进化论的学说,在《孙文学说》中阐述了世界的起源和人类的出现,是自然历史的行程,不承认有任何来世的力量和上帝、神等的存在。   孙中山在香港求学期间,做人也有榜样。诚如他说:“于人则仰中华之汤武暨美国华盛顿焉。”(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