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在香港中央书院读书

发布时间: 2005年06月07日    作者:葛培林  
  孙中山对求知是一个永不满足的人。在学业上继续深造是他的愿望。1884年4月15日,孙中山转入香港著名的官立中学——中央书院。它的英文名称是:The Central School. 其实,直译就是中央学校。孙中山以“孙帝象”之名注册入学,登记的学号是2746号,所填写的地址是必利者士街(Dridges St.)2号。这个地点是当时的公理会。孙中山住在该会二楼的信众宿舍。   中央书院创办于1862年2月。1889年该称维多利亚书院(Victoria College),1894年该称皇仁书院(Queen’s College)。中国近代史上的知名人物何启、胡礼垣、谢缵泰、王宠惠、陈锦涛等都曾这所学校读书。该校实行英国教育制度,早期课程中、英文并重,但到孙中山入学时,在高年级课程中已经取消了中文。其课程对西方历史,特别是英国历史的介绍比较深入。孙中山在学习西方的历史中逐渐认识了当时西方共和国的组织、了解了法国大革命和英国人民与王权斗争的史实。   孙中山在中央书院读书期间,正值中法战争爆发。1884年8月23日法国军舰突然袭击福建马尾港的中国军舰,摧毁了马尾造船厂。8月26日,清政府宣布对法宣战。10月,法国侵略军进攻台湾,侵占基隆,又在进攻淡水时被中国军队击退。当时,香港及各地人民的反法斗争给孙中山以极大的鼓舞。当攻打台湾的法国军舰受到创伤在香港修理时,中国工人拒绝工作;法国商船到香港,中国水手及水上居民拒绝卸货;法国商船到香港采购商品,中国商人不与他们交易。同时,为抗拒英国当局强迫香港人民修理法国军舰等事件,香港的各行各业的中国人纷纷罢工罢市,秘密结社,打算起义。港英当局为了平息香港各界的人民罢工罢市等事件,被迫作出了让步。这使孙中山从中看到了人民的力量。此外,广东、福建、浙江、云南、贵州等地的人民焚毁法国教堂、驱逐法国传教士的事也屡有发生。旅居美国、日本、古巴等地的华侨纷纷捐款支持抗法战争。对此,1884年10月9日香港的《循环日报》的一则评论也说:“中法自开仗之后,华人心存敌忾,无论商贾役夫,亦义切同仇。”⑺   在中法战争中,孙中山对清政府的腐败和军备的落后十分失望。他向对战争盲目乐观者解释,以当时中国的军备和军队的落后状况,是不能战胜法国的。他向群众宣传说,要战胜法国并非难事,这就是只有依靠民众的力量。香港工人拒绝修理法国军舰的行动,给了孙中山以希望和勇气。这一事实证明,中国人已经有相当的觉悟,虽然是微小而被动的觉悟,但是,这件事在告诉世人,中国只要有坚定革命的领袖来领导人民起来革命,中国人民就会很快变为自觉的反对帝国主义列强的行动。同时,这件事还说明,中国人民有民族的团结力。在中法战争中孙中山考察了清政府的军备和军法的规则。   1884年11月,孙中山应孙眉之召,由香港赴檀香山。原因是孙眉得知孙中山在家乡破坏了神像和他在香港入基督教的事后,十分生气。于是,他给孙中山写信,佯称在檀香山的生意遭到失败,如今要另谋生路,但因过去有的商业财产用了孙中山的名义,所以需要孙中山前来协助办理有关事宜。因此,孙中山辍学去了檀香山。孙中山到达檀香山知道事情的真相后,心情也感到不痛快。孙眉这样做不是耽误孙中山的学业吗?于是,孙中山于1885年4月由檀香山返回家乡。5月28日孙中山奉父母之命,与香山县外壆村(今属珠海市外沙村)卢耀显的女儿卢慕贞(1867——1952年)结婚。卢慕贞与孙中山育有一个儿子,两个女儿。虽然卢慕贞没有念过书,但他却具有贤妻良母的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在以后的岁月里孙中山因为革命事业经常奔走于海内外,而卢慕贞一直在家乡侍奉公婆,养育儿女。从而,可以使孙中山在外面专心于革命事业。   中法战争结束后,1885年6月9日,清政府派代表李鸿章同法国驻华公使巴德诺在天津签定了《中法会定安南条约》,承认越南是法国的保护国,给予法国在中国广西、云南通商的特殊权益,规定中国以后如在广西、云南两省修建铁路,要同法国“商办”。本来在镇南关之役中,中国军队战胜了法国侵略军,可结果却是清政府向法国求和,签定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通过这件事,孙中山萌生了推翻清王朝腐败统治的思想。正如孙中山后来所说的:“予自乙酉中法战败之年,始决倾覆清廷,创建民国之志。”⑻   才高志大的孙中山为了继续暂时中断的学业,他于1885年8月在香港中央书院恢复学业。1886年夏天,孙中山在该校毕业后,在军事、法律、医学专业方面有所选择。最后决定学习医学,并经喜嘉理介绍,于1886年秋,进入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南华医科学校读书。用孙中山的话说,这是“以学堂为鼓吹之地,借医术为入世之媒。”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