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一、檀香山返乡 首途香港 在乡毁坏神像 迫赴香港

发布时间: 2005年06月07日    作者:葛培林  
  在这里有必要先介绍以下孙中山的胞兄孙眉的情况。因为孙中山的求学时代费用都是孙眉提供的。孙中山从少年时代能获得良好的、系统的西方文化教育,得益于他这个在檀香山的农场主的哥哥孙眉。因为仅凭孙中山的父母,是没有经济能力供他到海外读书的。我们可以设想,如果孙中山没出翠亨村,可能就没有后来的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的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从这点来说,没有孙眉,便没有闻名世界的孙中山。   孙眉(1854——1915),原名德彰,字寿屏。广东香山(今中山)人。孙中山长兄。幼年就读乡塾,稍长随母舅杨文纳赴檀香山谋生,在茂宜开垦殖农场,又在茄荷雷设商店,渐成巨富。1878年(光绪四年)孙中山赴檀香山得其助学。后倾力支持孙中山革命活动。1894年冬参加兴中会。1899年12月梁启超赴檀香山游说,与兴中会员李昌、黄亮、钟木贤等,前后捐款助汉口自立军军饷逾十万元。1904年夏威夷当地政府改订租地年限条例,财产受损,于1907年回香港。1909年参加筹备广州新军起义,后在九龙一带广结秘密会党,扩大革命影响。1911年被当地政府下令离境。于是易名黄镇东与杨德初赴广州湾,以三泰利号为联络点,宣传革命,组织民军,响应武昌起义,并收复雷州半岛各地。广东省光复后,返回广州。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反对袁世凯窃国,由广州赴南京痛陈让位袁世凯之失策。1913年各省讨袁军败挫,移居澳门。   1883年7月孙中山因在檀香山(亦称火奴鲁鲁,英文的译音)的奥阿厚书院(Oahu CoLLege, HonoLuLu)打算受洗礼加入基督教。孙眉知道后,十分生气,并坚决反对孙中山入基督教,其采取的办法是让孙中山返回家乡,远离基督教的影响。对于此事,孙中山的好友陈少白后来在《兴中会革命史要》中说出了其中的缘由:“当时孙中山先生的哥哥(引者按:指孙眉),很反对耶稣教,他的反对,并不是有什么理由,不过他以为只有中国的教化最好,除了中国教化以外,无论什么教,都是不正派,都要反对的。”⑴ 当然,孙眉从少年时代就来到檀香山做工,没读过多少书,并不真正了解中国教究竟有多好,好在什么地方。纯中国教应该是道教,儒教。孙眉也并不真正了解基督教究竟有多坏,坏在什么地方。他只是凭着一种对祖国热爱的朴实感情,而下的结论。因为他看到的近代中国,正是东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侵略中国、瓜分中国的时期。加之,基督教又是西方列强所信仰的教派。如果把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行径联系到一起,不让孙中山加入基督教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对于孙眉不让孙中山入基督教一事,孙中山于1896年11月在《复翟理斯函》中曾忆述:“兄因其切慕耶稣之道,恐文(引者按:指孙中山)进教为亲督责,着令回华,是十八岁时也。”⑵ 这样,孙中山迫不得已由檀香山乘船回国。他所乘的船首先抵达香港,因为那个时候香山县还没有能够停泊大轮船的港口。从史料的记载上看,这也是孙中山第一次到过香港。于是,孙中山在香港又改乘一艘中国沙船回到了生他养他的故乡——香山县翠亨村。   孙中山回到家乡后,有很多事情看不顺眼。我在前边曾经提过孙中山于1879年9月到1883年7月,在檀香山的两所洋学堂读书。他接受的是西方的文化教育,使他接受了许多新事物、新思想,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中国之外的世界还很大,天朝大国并不是天下老大。   1883年秋,孙中山在家乡极力主张破除迷信,经常劝说到庙里的拜神的人:木偶无知,信奉无益,并与好朋友陆皓东把村中的庙里的偶像毁坏。而迷信神像的人们要找孙中山及其家人算帐。孙中山在家乡呆不住了,只好被迫到了香港。对于这件事,冯自由在《孙眉公事略》中说:“总理(引者按:指孙中山)回粤后,与邑人陆皓东同致力国学,日有益进;尤于乡人迷信偶像事,攻击不遗余力。某日,乡中北关帝庙及天后庙之偶像先后被毁,乡人指为总理及陆皓东所为,群向达成公(引者按:指孙中山的父亲孙达成)责难,达成公乃遣总理及陆皓东至香港就学以避之。”⑶ 另外,陆天祥在《孙中山先生在翠亨》一文中回忆的更加生动:“一天,中山先生和陆皓东跑到北极殿,将北极帝君竖起的中指折断,并说‘你这样威风,现在又奈我何?’接着又迅速跑到邻座金花殿,将金花娘娘蛋脸划成又花又丑怪的大花脸。我那时年纪还很小,站在门角窥视他俩的行动,心中十分恐慌,怕牵累到自己,赶快跑回家中。”⑷ 发生了毁坏神像的事件之后,孙中山跑到香港暂时“避难”,陆皓东跑到了上海。于是,这件事情就算平息了。不久,陆皓东也到了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