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香港读书 矢志革命
发布时间:
2005年06月07日 作者:葛培林
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于清同治五年十月初六日(1866年11月12日)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今中山市)翠亨村。1925年3月12日病逝于北京。幼名帝象,稍长名文,字德明,号日新。1886年改号逸仙(日新的粤语谐音),以后在广州、香港、澳门学医,行医及游历欧美各国时多用逸仙之名。直到1897年赴日本考察、活动,始化名为中山樵,孙中山的名字由此而广泛传播开来。孙中山生逢十九世纪后期和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社会,帝国主义列强一次又一次地侵略中国,肆意践踏中国的土地,劫掠中国的财富。腐败昏庸的清政府一次又一次地签定屈辱条约,将大片土地和巨额财宝拱手让给强盗。中国人民大众一次又一次奋起斗争,包括农民阶级发动的太平天国起义和波澜壮阔的义和团运动。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些有识之士,意图通过改良变法等维新运动以苟延残喘,但已难挽救崩溃灭亡的趋势。面对中华民族各阶层民众兴起的反帝反封建的伟大革命斗争的历史剧变时代,孙中山以毕生的才华、智慧和力量,全心全意地投入了改造中国、振兴中华的革命事业。为争取中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进行了英勇无畏、百折不挠的可歌可泣的斗争,建立了举世闻名的丰功伟绩,留下了丰富的精神。
孙中山作为二十世纪初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初期发展和民族资产阶级独立登上历史政治舞台的领袖人物,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兴中会的创始者和领导人,最先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民主派的政治纲领。孙中山也是中国第一个统一的革命政党——中国同盟会的奠基人和领袖,创制了一整套革命方略,确定了施政纲要、对外政策的具体政策方针,将中国近代民主革命运动推向新的阶段。他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百六十余年的清朝封建专制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国的君主专制制度,创立了中华民国,主持制定了中国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并明确规定“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的宗旨,为二十世纪初饱受帝国主义列强屈辱的苦难中国人民,掀开了民族自尊自强的新篇章,从而为中国的民主革命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他坚决遏制和反对袁世凯窃国称帝的倒行逆施,进行了义正词严的反袁斗争和护国运动。他撰写出《孙文学说》、《三民主义》、《知难行易》等许多在革命史、哲学史和思想史上永放光辉的不朽名著,他同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采取团结合作的立场,充分理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主动改组国民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将旧民主主义发展到新民主主义阶段,奠定了第一次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政治基础,促进了轰轰烈烈的北伐运动,推动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蓬勃发展。
孙中山自青少年时代便参加劳动,刻苦学习,以天下兴亡,祖国盛衰为己任,立志倾覆清廷,创建民国,向往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在无私无畏的革命征程中,他自觉建构和不断完善民主革命的政治思想体系与哲学伦理观念。诚恳宣布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是三民主义的好朋友,坚定不移地反抗帝国主义列强各种侵略行径和强盗逻辑,坚决站在世界反帝国主义的社会主义人民民主阵线一边。他鞠躬尽瘁,为此奋斗到最后一息。临终时,他坚信和热切期待中华民族和世界一切被压迫民族在共同奋斗中取得革命的胜利。孙中山为了祖国、民族的自立与强大,到处奔波,千方百计,不辞劳苦,不畏艰难险阻,跑便了欧、美、日及东南亚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在中华大地南北,也留下了他许许多多革命的足迹。特别是香港,与孙中山一生的革命事业有着非同寻常的密切关系。香港是孙中山早年求学之地;在辛亥革命前,香港是孙中山及其革命党人创建革命机关、创办革命报刊、策划武装起义的大本营;孙中山领导的二次革命、平息陈炯叛乱、反对帝国主义列强武装干涉中国,以及孙中山晚年北上等重大历史事件,都与香港有着直接的关系,并且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产生了重大影响。
孙中山的求学时期,加上中间稍有间断之外,前后共达17个年头。分下列几个阶段:
1875年至1878年,在家乡翠亨村读私塾。
1879年9月至1883年7月,在檀香山的意奥兰尼学校和奥阿厚书院读书。
这期间孙中山的年龄是在9岁至17岁,是少年时代。
1883年11月至12月,在香港拔萃书室读书。
1884年4月至1886年夏,在香港中央书院读书。孙中山曾应胞兄孙眉之召,于1884年11月至1885年8月,在檀香山帮助孙眉做生意。当然,这不是孙中山的本意。于1885年8月孙中山返回香港中央书院复学。
1886年秋至1887年9月,在广州博济医院附属医学校读书。
1887年9月至1892年7月,在香港西医书院读书。
17岁至26岁,是孙中山在香港的读书阶段。这个时期,正是一个人精力充沛、富于进取和渴望求知、学习的大好时光。同时,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的形成时期。这决定了孙中山一生中走什么路的问题。特别是他在香港西医书院五年的求学期间,系统地学习了西方的科学文化知识,在课余阅读了古今中外的文化典籍,从中吸取了丰富的营养,并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在中法战争结束之后的1885年孙中山决心从事革命,推翻腐败清王朝的专制统治。此时,孙中山已初步形成了民主主义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