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读史小议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卓颀姗  
[center](一)[/center] “江山如此跺脚,引武术英雄竞折腰”。 中山位于珠江之畔,堪称南国名姝,景象无比秀丽,难怪今天我们的骚人墨客,苦心孤指地作“新八景”的探索与遴选,同时,尽情于对旧八景的凭吊与深切追怀了。 笔者对这一套,向本不大关心,只知“八景”也者,都有个典雅的名字,还引出了不少可诵的诗篇。不过,中山八景,大半早已湮没,惟有“阜峰文笔”,却为时人津津乐道。 不过,今天把烟墩山上的花塔认为“阜峰文笔”,似有张冠李戴之嫌。 石岐山(即烟墩山),诚然有“阜峰”之称,山上委实有个明万历年间筑就的花塔。塔,确也别名“文笔”。但这“阜峰”“文笔”,似乎并不就是“香山八景”中的“阜峰文笔”。这不须找专家来考证,翻番县志一看,问题可以马上解决。 光绪志上“山川”篇有这样的记载:“湖州山与湾月山相接,孤峭临海,一名文笔山,曰“阜峰文笔”,在县西南三十里。”(乾隆志河道光志上亦有内容基本一致的记载)后附情杨节和刘信烈七律各一首。从诗句看,更足证明“阜峰文笔”这已经就是指这个地方。(伍瑞隆、黄仲翁也有咏“阜峰文笔”的诗) 至于,若因旧境荒芜,不足眷恋;而烟墩则园林揽胜、花塔亦焕发异彩,借用旧名,作为新景,似亦无伤大雅;那却另当别论了。 [center](二)[/center] 史料首贵真实,虽一字之微,以讹传讹,恐亦会造成历史错误,遗患后事。 曾参杀人,曾母受惊。此曾参也。彼亦曾参也。在字面上无从辨其良歹。但“班超”与“班昭”,显然不容混同。这是稍涉史书著都能注意到的,至于把张??认作张?徒供笑料而已。 尝见党史资料中每将中山党早期领导人李华?写成李华照,当否,似应商?。查“?”,有作为“照”字的异体字来使用的,但尚有别的读音和意义,“?”“照”两字毕竟有所区别。而据当年曾余力共同工作过、生活多的一些八十老人回忆,无论在文件上,在书信上用都是“李华?”,而不是“李华照”。因此,为忠于历史真实,史料上也应依李华?自己所写:李华 ?,而不是李华照。 另外,解放后曾充石岐镇长的黄健,在大革命时期用的名字,却只是“黄如城”。读中学时用它,坐牢时也用它。不能把早期的“黄如城”写成黄健。 “正名”为了“言顺”,而为了保持历史的真实面目,有序“正”名;也应“正”字。 [center](三)[/center] 一词一字之微,有时往往牵动一大片历史。 拿“光复”一词来说吧。 “光复”者,“重见光明”之谓也。那末“中山光复”的说法,似乎历史真实不相符。 抗战八年,终得胜利;但那胜利,不是被认为“惨胜”吗?不是流行着“烧错爆仗,应错老蒋”这样的歌谣吗?蒋介石是在向人民“收复失地”,中国是在继续受这帝国主义的宰割和法西斯专政的奸污,“光复”云乎哉!? 那末,“中山光复”也者,之为国民党统治者所承认,所吹嘘;老百姓是并不同意这种说法的。 中山人民以血的代价、击退了日本侵略者之后,是赢得了真正重见天日的一天,那一天就是一九四九年的十月一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接着就是一九四九年的十月三十日,中山解放(中山全境解放是一九五0年八月三日)。 在中山历史上,光复还是有的,但那叫做“香山光复”。辛亥九月十六日就只有这么一次,香山人从政治上脱离了帝制桎梏,进入了所谓共和,算是碰上“光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