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榄镇建斌职业中学
中山小榄镇建斌职业中学位于小榄镇文化路83号,座东南向西北,占地面积约7532平方米,其中运动场地面积5392平方米,建筑面积约1949平方米,建校舍一座12个室。全校现有职员工共46人,属二类型的全日制职业中学。 我校原名私立建斌小学。自一九五二年九月后,曾先后易名为小榄镇第一中学、小榄镇中心小学、小榄镇莲塘小学。至一九七二年九月,在莲塘小学附设初中班的基础上发展为小榄镇第二中学。一九八四年九月,为恢复原校“建斌”名称定为小榄镇建斌职业中学。此校自创校自今,凡四十有二年。 追溯校源,始于一九四二年,时值抗日战争,广州、香港、小榄已相继沦陷,从省港回来避难者,日益增加,与此同时,榄地各小学亦因战乱,或而停办,或而紧缩班额,裁减员工,甚至个别学校被日寇封闭,致使失学儿童剧增。面临国难当头,群童失学之际,为兴学办校计,原小榄镇斌社社长梁应悼,自港返榄后,会同斌社部分社员,并争取港胞及当地人士支持,亲力亲为,筹集办校资金,组织成立校董会,借用本地刘姓翠峰祠为校舍,并以培养亦文亦武的学生为宗旨,故立校名为建斌小学。校旗、校徽均以一书一剑图案为文武标志,于一九四三年九月一日正式开课。 建斌小学初期,学制只办初小,学生约八十人,校长何守符(女),教师李年英,刘帼英。三人不分上下,鼎力担负四个班的教学(其中两个班上复式课)。学校经费收入除来自收学生的学费外,其余不足部分,则由斌社社员按月轮流负责及校董捐助。经过一段艰苦的创校时期,一年以后,学生入学人数渐增,教员相应增加,待遇亦有提高,设备渐趋完善,分工基本明确,设校长、教导、班任、科任等职,并发展到高小五年级。 一九四五年,校长何守符辞职离校。由斌社及校董会聘请斌社社员高兆好女士任校长。高兆好接任校长后,着手配合斌社及校董会共同办理好学校立案事宜。自此,学校的一切行政、财政决策,则由斌社、校董会、学校领导人共同协商而定。 迨至同年九月,抗日战争胜利,学生入学人数显著增加,校制已发展为完全小学。原校舍不敷使用,由斌社社长、校董会主席梁应悼将自购的靠近学校的房屋借出其中园地约一亩多供学校作操场。斌社社员、校董会副主席范公益,校董颜惠泉、何英荣、董伟庭等人,共捐建教室五座。斌社社员李立文等,捐助学生台凳一批。与此同时,借用小榄镇麦节和祠(即现在建斌中学工场及体育室、教工宿舍)增设幼稚院。为充实学校经费收入,曾发动斌社社员及一些热心教育事业者,捐资购买沙口码头,作为斌社产业,将其收入全部拨给学校作经费。 一九四六年以后,学校设备完善,学制完备,已具规模,在小榄镇堪称一流的小学。校内职务分工明确具体,组织结构精密。设校长、教导主任、训育主任、班任、科任、文书、理财、校医还设图书室、体育室。聘请小榄地区著名中医师刘开臣,还有牙医陆贯如、西医李大田为校医,定期免费为学生体检,长期坚持上卫生常识课。当时全校学生人数达四、五百人,任课教师的资历起码是中师毕业或具有一年以上教学实践经验的高中毕业文化程度者,方能受聘。多年来,建斌小学的各年级学生,凡参加当年三区及小榄镇举行的中小学运动大全、作文比赛、书法比赛、数学比赛,均能获奖,一些项目还夺得冠军。由建斌小学学生组成的铜鼓乐队,直至升上大学者,不知凡几。 建斌小学自创建起至小榄镇解放前夕止,曾对学校有过建设的还有斌社社员、校董会副主席、校董:袁瑞庭(袁带)、屈仁则、巢添林、黎湛泉、谢云龙、董鹤年、李季博等人。 一九四九年十一月,小榄镇解放,校名仍沿用建斌小学,高兆好仍继任校长,其他教职员工基本留任。 一九五一年,由小榄镇人民政府先后派郭如明、阿彦湘接任校长职。此时仍沿用建斌小学校名,休制仍属私校。 一九五二年八月,人民政府接管并调整私校。建斌小学易名为小榄第一小学,校长何庭燧。一九五四年九月,镇一小易名为中心小学,校长何婉英。一九五六年九月,中心小学易名为莲塘小学,校长(缺)由第一副校长王绍因主持,领导学校。一九五九年三月,由原校副校长黎文光主持、领导学校。一九六O年九月,教师符大培被提升副校长,主持领导学校。一九六一年八月,小榄区镇合并,校长张乃枢。一九六二年三月,小榄区镇分家,由副校长何强光主持、领导学校。一九六二年十一月,复派何庭燧重任校长。“文革”期间,先后当过学校领导人的计有:蔡玉媛、符大培、肖强。一九七二年七月,莲塘小学发展为中学,校名为小榄镇第二中学,校长朱兆松。一九八四年九月,为恢复原校建斌名字,定为小榄镇建斌中学。 自解放以来,我校在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发展,不断扩大,由原来各年级基本单班制的小学发展为各年级多班制的较为大型的小学。学生人数倍增。莲塘小学时期,全校一度达十九个班,由于师资不断充实,因而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生风纪良好,在教学、教育工作中,对全镇各小学都起着示范的作用。从镇一小至莲塘小学期间,是全镇的重点小学。 六十年代初期,由小榄人民政府把接近我校的公产园地即现在学校后门整条校道地带约四百平方米划归我校,并多次拨款修建扩建校舍,充实设备。至一九六六年前夕,基本改变了原校祠堂房舍式旧貌。 多年来,镇一小,中心小,莲塘小学的学生,参加我镇历届体育运动大会竞赛及文艺汇演,均获锦标及好评。高小毕业生参加历年县、区、镇升初中统一考试,均以优异成绩被录取入中山纪中、石岐一中、小榄中学,在升学率的比例上,年年几乎为全镇之冠,甚至好几次在县上名列前茅。中国少年先锋队在小榄镇最早建立的是我校。 我校自小学发展为中学后,头两年只是初中编制。校舍除原有的以外,蒙港胞梁光赠园地约三百平方米,(七十年代初期)由镇政府拨款扩建教室三个,继后又由镇委拨款扩建现在的总务室,行政办公室。一九七四年九月,扩展了高中班级,一九七八年九月,小榄镇第一中学高中部全体学生及绝大部分高中教师和个别领导并入我校,学生一度多达七百人,共十四班。是我镇唯一的一所全日制完全中学。 此时,正是“四人帮”刚被粉碎不久,学校百废待举。校方领导根据党的方针政策,一面争取党委领导支持,一面组织教师学习,认清拨乱反正这一重大意义,进一步落实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迅速建立教学秩序,恢复并健全各级各科的教研组织,充实教学设备。与此同时,明确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总务主任、班主 任、科任、后勤等行政人员和教学人员的工作职责:严格执行升留级制度,中学生守则奖惩制度,制订校章校服。因此,全校面貌迅速变化,一个勤奋好学、遵师守纪的良好校风在学生中日渐形成。 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公路线光辉昭耀下,海外赤子深受政策鼓舞,原建斌小学校董会名誉主席,现香港榄镇同乡会永远名誉会长董鹤年先生,现香港榄镇同乡会副监事长文国材先生,出于爱国爱乡,竭诚捐资建校,造福乡梓,各捐赠港币五万元,并得到黄藻森先生、李文祺先生、周丽云女士赞助,也承现香港榄镇同乡会会长陈星海先生的支持,于一九八二年在我校新建约七百八十平方米,共十个室的两层教学大楼。 根据我国中等学校教育结构改革的需要,结合我校当前师资和设备的实际情况,为适应当地各行业的需要,我校高中部自一九八二年起,由原来的普通中学性质转为职业中学性质,学制两年。先后增设机械制图、家用电器、会计等专业课程,至今为时虽短,但深受学生、家长和社会欢迎。从一九八四年九月起,校名为小榄镇建斌职业中学。(但初中仍属三年制的普通中学性质) 我校在党的重视和关怀下,为贯彻多方筹资办学方针,以适应教学改革及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于一九八五年七月,由上级拨款,先将港胞捐建的两层教学大楼按原规格加建一层。再将原靠近学校后门三个旧教室拆掉,原地改建为四层共十二个室的教学大楼。(现正基建中) 近年来,我校在提高学生质量方面也获得较显著的成绩。自全国恢复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的第二年开始,到一九八二年学校改编为第二类中学止,都有我校应届高中毕业生被大专院校和中等专业学校录取。同时初中毕业升参加省、地、县升高中招生统一考试,录取率年年有所递升,成绩以八一、八二届为佳,八四届参加佛山地区初中升高中统一考试,获得小榄地区卷面最高分者就为我校学生。一九八四年、一九八五年连续夺得中山市举办的初中物理实验竞赛冠军、亚军的也是我校初二年级的学生。一九八四年,我校初二学生参加小榄镇(中学生)征文比赛荣获冠军,光荣获得中山市人民政府的奖励。除此以外,各级各科每次参加县(市)举办的学科竞赛、统考、统测,均获得奖励。 此外,还有相当部分初、高中毕业生在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上作出成绩。当中不少是中、小学教师、财会人员、技术工人,甚至有的被提拔为领导干部。在我校教师队伍中,有被提拔到镇上教育部门当行政领导;有的在县(市)镇教育机关主管业务;有在中小学当领导主任,还有被选为小榄镇人民代表、县政协委员。最近,我校青年体育教师甘福权,光荣参加全国职工运动大会,荣获4*400公尺接力赛项目第七名,获国家铜牌奖。 现在,我们正初在全社会都尊重知识,尊重人材,重视教育,尊重教师的年代。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团结起来,承先启后,继往开来,为振兴中华民族文化作出贡献,为把我校自创办至今所取得的成绩发扬光大而奋斗。 附:近年来我校参观访问的有《美国箴言报》主编恩斯道牧师(美国人);香港榄镇同乡会副监事长文国材先生:港胞、前中山三区区长黎湛泉先生。 写于1985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