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正文

三十年代中山排球活动一

发布时间: 2005年08月09日   来源: 中山政协   作者:李旭昭  
先从一次球赛谈起。 这是1930年初秋的一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沙溪区“隆镇体育会”排球队和涌头村“青白社”排球队在沙溪区申明亭村的后山球场,进行了一次比赛。观众人山人海,积一时之盛。球赛开始,青白社队出了许多新招,只见三排(那时是九人排球)将球交上网中,一派和二排前后五个人都跳起,迷惑住对方,一排左侧一个快球得分。有时网中将球高举一点点,二排侧用力扣下。球路变化多端,观众鼓掌经久不息。这一对的好手有李英广、张采、李保洲、吴组昭等。再看一看隆镇对那一边,他们毫不示弱,一个高个子跳起扣球,强劲有力,落点又好,十拿九稳得分,原来这个是代表我国远东运动会的名将吴天令。这次他是客串的。该队的好手有梁德荃,、余启颖等。球赛一连打了五场,球球都扣人心弦。赛后,球迷们都大饱眼福。连声说:“好波,好波。” 原来涌头村青白社队的球员,全部都是在广州培正、培英、青年会几间中学读书的。那时培英、培正是排球权威学校,学多都是参加远东运动会的,如曹廷赞、孙乾、吴天令、丘广?、谭水湛等。他们得风气之先,学到的、见到的,都带返沙溪区广为传播,功劳着实不少;而隆镇体育会的会员,除了本区的精英外。也有不少是广州学生。可以说,沙溪区的排球风是由广州吹进来的。 这两队经过比赛后,推动了各乡的派活动,沙溪区许多乡都组织了球队,并新建了球场,如下泽、港园、涌头、龙头、申明亭、豪吐、溪角、水溪、岭南、岐北、隆圩、濠涌、青岗、叠石、坎溪、永厚等由二十多对。他们每个星期天都越好进行友谊比赛,参加球队的人,初在学生外,还有农民和各行各业的村民。这样,很快就培养了一批新人,如下择队的余竞扶、萧润舟,岐北队的吴国良,溪角新华队的刘雄亚、方仕维,,涌头队的李泳源、李惠康等。 更令人振奋的是溪角新华排球队远征澳门一事。几年来,新华体育会培养了不少新人。如刘雄亚、刘社添、刘社才、方仕维等。他们几次远征澳门,在澳门没有一对是他们的敌手,可以说是所向披?。以一个乡村的队能取得这样的好成绩,至今有人觉得这不但是溪角新华体育会的光荣,而且是沙溪区的光荣,中山县的光荣。 以上所说的只是沙溪区排球活动的情况,整个中山县又怎样呢?我觉得石岐镇是一个重点。在石岐镇中,主要是县立一中。当时的校长十分重视体育,先后重金礼聘了主席远东运动会的李连?,福将幸桂荣和三派王李幅申任体育主任。在这几位前辈的指导下,培养了不少新手。全盛时期的阵容一排是:萧福祥、黄森鸿、彭惠庭、缪华照。二排是:刘锦添、吴锡芬、萧润舟、吴?仁。三排是:李旭昭、黄兆州、杨华国、温焕球。这个阵容在1935年在县联赛选拔赛中,一种队击败了师范、曹边、涌头、新民(隆镇体育会前身)等对,取得选拔赛冠军。一中之所以能击败新民队,主要是一排的几个高个子。其中萧、黄二人都在以米九十以上,不论是拦网和扣球和救球都占优势:在防守方面,几个三排如李、黄数人都是交球和救球的能手;全队联络较好。而新民对多数是老将,虽然经验丰富,但气力已不如前,全队联络比不上一中,结果还是败北。 中山队就是将一中、新民的精英熔为一炉,所排的阵容是一排:萧福祥、黄森鸿、缪花照、张采。二排:伍国良、萧润舟、黄锡芬、张谷。三排:李旭昭、梁德荃、温焕球、黄兆川、杨华国。这一阵容在省运会的县联赛中,列入四强,但结果还是敌不过台山和开平,名列第三。 中山还有一对女排,该队的主力是杨玉琼、林兆侬等,在男排的推动下,女排逐步成长,他们在1935年的省运会中,仅次于台山女排得到冠军,这可说是中山女排的光荣。 对当年球赛的兴旺,对今天体育事业的发展,有几个问题因该加以重视,那首先是群众办体育问题。许多热爱体育的社团、群众,特别是华、港澳同胞,他们往往以排、篮球的比赛的形式来举行开幕典礼,如下泽小学开幕式举办了陈宽(旅檀香山华侨)鼎排球赛。周崧(旅美华侨)学校开幕式举办了周崧鼎排球赛。恒美小学开幕式举办了郭剑英鼎排、篮球赛,这些球赛,实质是为我县培养新人。每一次比赛参加的队伍都有十多队,百多二百人,连工作人员就有三百人左右。这三百人,食宿免费,而且饭菜一流,周崧学校美餐都是“九大?”,时间是十天左右,所有参赛者都深感满意,至今还留下难忘的回忆。 其次是球迷问题,各个队都有球迷,自己的队和别的队比赛时,他们就相约去观看,每一次比赛都有几十人出动。他们除了在场好象“啦啦队”摇旗呐喊助威之外,十分关心球队。球队遇到什么困难,如球衣不足,器材不足,他们就主动给你解决。这些球迷对排球活动起了促进的作用。 最后就是组织者问题。在这里必须提到缪华顺先生,他在沙溪区和县内的体育活动,起了穿针引线的作用。他不辞劳苦,东奔西跑,约这个队、约那个队进行比赛,他没有占过一点便宜;相反,还常常给别人埋怨几句,但他不以为意,还是继续活动。我县排、蓝球活动在三十年代之所以这样活跃,绝对不能忘记缪华顺先生的功劳。